总有一句歌词打湿你心

总有一句歌词打湿你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十三 著
图书标签:
  • 歌词
  • 情感
  • 青春
  • 回忆
  • 伤感
  • 爱情
  • 音乐
  • 文字
  • 治愈
  • 共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23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6663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豆瓣专栏接地气作者 十三「豆瓣阅读」「豆瓣专栏」推荐作品

艾小玛、刘小昭、苏美、蔡要要……豆瓣小伙伴拉手推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选择夜里循环一首温暖的歌,读十三。

海报:
  

内容简介

高晓松说,好的歌词如夏夜的一杯清水打湿人心。在诗歌隐退信札消匿的年代,歌词就是隐藏在旋律中的爱意,是可供吟唱的情书。哪句歌词让你放在签名档里,写在明信片上,睡不着的夜晚一遍一遍单曲循环,为之辗转反侧,却仍嫌不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这本书里,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歌词背后的故事,听听你心里的歌吧。

作者简介

十三
接地气
人生理想是以文养己。
我们都一样,经常不知所措,对着山谷问为什么。抱歉我不是一个能给答案的人。但是,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可以坐在一起,等待答案。

精彩书评

要有情。写景状物,描神画鬼,得有情。有情不是在人物鬼仙里找意义和勇气,而是知道它们最终难免无意义却依然把它们写下来的这份心思。十三不只是写作者,她是一个有情的人。

——《倾我所有去生活》作者 苏美


十三的文字,总是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她写的文章让人看完了总有种回味,说不出是感动,难过,忧伤,还是一种莫名的怅惘?反正总是能在心里留下点什么。也希望这本书,能给对生活和爱情有着复杂情绪的你,带来一点简单的感动。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作者 刘小昭

目录

chapter 01 / P.001-P.007

我这句语气原来好像你 /不就是我们爱过的证据

《可惜不是你》

chapter 02 / P.008-P.015

The fundamental things apply(真实永恒不变) /As time goes by(任时光流逝)

《任时光流逝》

chapter 03 / P.016-P.025

而夏天还是那么短 / 思念却很长

《我也很想他》

chapter 04 / P.026-P.033

有些事你现在不必问 /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

《梦醒时分》

chapter 05 / P.034-P.041

你像是月光照亮每条小径

《多么想念你》

chapter 06 / P.042-P.049

《相爱很难》

chapter 07 / P.050-P.057

我只是曾经也在爱里颓然倒地 /像你

《前戏》

chapter 08 / P.058-P.065

岁月长 / 衣裳薄

《再见二丁目》

chapter 09 / P.066-P.073

我们一个像夏天 / 一个像秋天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chapter 10 / P.074-P.081

星星就是穷人的珍珠

《丝路》

chapter 11 / P.082-P.089

你若尚在场

《春夏秋冬》

chapter 12 / P.090-P.095

终于敢放胆 / 嬉皮笑脸 /面对 / 人生的难

《山丘》

chapter 13 / P.096-P.103

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 /越过谎言去拥抱你

《夜空中最亮的星》

chapter 14 / P.104-P.111

是我想太多 / 你总这样说

《想太多》

chapter 15 / P.112-P.121

在心上 / 却不在身旁

《白月光》

chapter 16 / P.122-P.129

痛哭一场 / 不代表悲伤 /是我想要给你原谅

《荡漾》

chapter 17 / P.130-P.137

我是一个爱情的少尉 /前来攻占你心中的堡垒

《爱情少尉》

chapter 18 / P.138-P.145

你存在 / 我深深的脑海里

《我的歌声里》

chapter 19 / P.146-P.153

她摘下爱情 / 不回来了

《没有你了》

chapter 20 / P.154-P.163

我不需要很确定的方向 /我只要这段旅程够长

《单身旅记》

chapter 21 / P.164-P.177

也许喜欢想象你 / 不需要抱着你

《怀念》

chapter 22 / P.178-P.191

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 /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后会无期》

chapter 23 / P.192-P.203

画上灶炉与柴火 /我们一起生来一起活

《画》

chapter 24 / P.204-P.213

在你身边路虽远未疲倦

《漫步人生路》

chapter 25 / P.214-P.225

《你抽的烟》

chapter 26 / P.226-P.233

懂得永恒 /得要我们进化成更好的人

《达尔文》

chapter 27 / P.234-P.247

你说谢谢你陪我这些天 /你说以后不要再被别人骗

《二十岁的某一天》

chapter 28 / P.248-P.261

曾经与你有的梦 /今后要向谁诉说

《再回首》

chapter 29 / P.262-P.271

你啊你 / 是自在如风的少年 /飞在天地间 / 比梦还遥远

《你飞到城市另一边》

chapter 30 / P.272-P.285

有时激昂 / 有时低首 / 非常等候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chapter 31 / P.286-P.302

《让爱一切成空》

精彩书摘

我这句语气原来好像你 /不就是我们爱过的证据
《可惜不是你》
电影《天下无双》结尾有一段独白:
我没有想到,当我再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她一直重复我的话,她以为她自己是我……我终于明白镜花水月是什么意思,其实情之所至,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〇一四年,我接了一家杂志的情感专栏,形式是大家坐在一起“八卦”,八卦什么就是什么。为此,我开始更加活跃地组织和出席各种饭局。
饭局是一种滚雪球似的社交活动,只要你有热情和闲情,参加者必然越来越多,人们告诉人们,带来他们的朋友、同学、同事、恋人、老公或老婆。俗话说,酒越喝越厚,“八”来“八”去,不免一不留神掏了心窝子,再相聚时,对彼此的了解便更深一层。陌生人混成了恋人,普通朋友混成了至交,情侣混成了夫妻。当然,恋人退回去做朋友或朋友也做不成的,也不是没有,只不过契机未必是饭局。
分了手的人,在彼此生命中留下的印记,必定会随着时间褪色,但有些东西还是会固定下来,只是我们自己未必察觉。懂水晶的人说,之所以说粉水晶象征爱情,是因为一对恋人佩戴粉水晶走在一起时,形成的气场是浅红色的心形。这么说来,朝夕相处和悦纳之心也是一种气场,处在场中的两个人,即使有一天各走一边,依然难以彻底洗去相濡以沫的气息。
真正能“八”得深入、“八”出水准的饭局,当然属于相伴多年的男女闺密们。比如:无论你是已婚还是未婚,来说说你可曾遇到一个人(估计也有多个人的),本来一切OK,突然出现一个坎儿,说什么也过不去,就分开了。两个人像是本来牵着手出门,却被闹市的人潮冲散,再也找不到彼此了。
有吗?当然有。
有人说上大学的时候遇见过,参加大学生辩论赛的时候认识的,金风玉露一相逢,双方父母都见过了,大学毕业,同在一个城市的工作也签了,却因为房子买在哪儿之类的问题吵了一架,分开了。他现在在哪儿?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不知道。后来就再也没有联系了?对。那么……其实你是为了他来的这儿,分手了也没回去?对啊,工作都签了,怎么走啊。
大家都觉得不真实。
七年了。她说有时候想想他的样子,已经不大清晰。关于他,脑中最深刻的是两个形象:辩论赛上,瘦高如旗杆一样的他穿着略显宽大的西装,踌躇满志,侃侃而谈;她第一次去找他,他站在出站口,又高兴,又紧张,两只手接过她的行李,语速极快地碎碎叨叨。行李很重,她要帮忙,他说什么也不肯。风吹过来,他汗湿的 T 恤粘在身上,一条条肋骨都看得清。
她说,他不是那届演讲中表现最突出的,可每说到激昂处,他都会做一个手势—两只手臂抬到胸前,手掌错开相对,一前一后,像在打咏春。当年她看了,莫名心动,觉得有侠气。
就在几天前,她代表公司站在主席台上做报告,事后回头看录像,发现自己在后半段也一直在打咏春……七年了,她突然想起他,不知道他此刻在哪里,是不是还那么瘦,有没有女人为他购置合身的西装,他有没有再因为怜惜而咬紧牙关为她提着重物。
感慨一阵,又释然。老辣的人们都明白:年少情怀嘛,没有结果也正常。
一个人始终不说话,安静得反常,只把桌边的酒杯拿起来,在手中一圈圈缓慢转动。葡萄美酒夜光杯,靡丽鬼祟的流光。要散席了,她才说:我跟 ×× 分了。
你们不是要结婚了吗?
不是吧!
那你现在住哪儿呢?
……
炸了庙了。她挂着点儿笑,不说话。
终于有人问:为什么?
她咬咬嘴唇:我出轨,他发现了。
众人的表情都僵着。
她说,前几天他帮她打包,一样一样,仔仔细细,两人共用的,他都给了她。弄了几大箱子,都累了,一人一头歪在大床上。她突然说了一声“哦,对不起”,坐起来,把钱包里他多年来交给她保管支配的银行卡悉数归还。
他没着急把东西接过来,问她:你当时……到底怎么想的?
她笑笑:没什么,我疯了。
你喜欢他吗?
她摇摇头。
那是我对你不好吗?
她还是笑笑:你对我很好,是我对不起自己。
说完了。每个人都沉默,连呼吸都显得尴尬。好一会儿,终于有人说话:你为什么?
她说:就是头脑一热。
问的人更激动了:你们分开的时候,你干吗不说几句好听的?
她继续转动着酒杯,光一闪一闪映在她的脸上。她的话慢悠悠的:刚在一起的时候,我是个怂包,受了不公的对待也只敢回家咬着被子哭,不敢跟人有冲突,一着急就结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他总跟我说:你得硬气一点儿,情绪波动大的时候,试着慢慢说话,努力让自己微笑,这比大喊大叫更有力量。他要我多多练习,说他过去也很胆小怕人,就是这样好起来的。后来,我按照他说的调整自己,真的有改变。他说我爱哭这点也要改,心不能太软,眼窝子不能太浅,哭有什么用?即使做错了,也要咬牙坚持—不是坚持错误,而是承受错误带来的后果,这才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做的。他大我七岁,比我阅历丰富,比我沉稳,比我聪明,他说的话我都信,只要是他觉得好的东西,我就觉得好。我们俩出了这次事之后,不是没聊过,但既成事实,聊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有时候是我在原地转,有时候是他在原地转,所以我想,算了,事已至此,何必柔软。
说这一大段话的时候,她始终盯着手中转动的酒杯,像怕松手就会被人夺了去。过去每次饭局,都是她不停地说,手舞足蹈,他只是听,偶尔补充一两句,长长的手指一直转动手中的酒杯。
……




前言/序言


浮光掠影:城市角落的微光叙事 图书简介 《浮光掠影:城市角落的微光叙事》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亦非激烈的商业斗争记录,它是一本专注于捕捉现代都市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易被忽略的细节与情感的集子。本书收录了数十篇中短篇散文和随笔,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镜头对准了城市肌理中那些微小而真实的存在——清晨五点半便利店里熟睡的店员,午后阳光穿过老式公寓窗棂投下的光斑,地铁车厢里陌生人之间短暂的眼神交汇,以及城市边缘地带那些坚韧生长的野草。 这本书试图探讨的,是“在场感”的缺失与重建。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代生活中,我们似乎总是匆匆忙忙,与周围的环境保持着一种疏离的距离。作者拒绝宏大叙事,转而将视角内收,关注“人”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节点上留下的情感印记。 第一部分:时间切片与空间迷宫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城市中的时间错位现象。作者记录了那些与主流生活节拍不一致的场景。例如,在《凌晨三点的公交站台》中,描述了一位环卫工人如何在霓虹灯下,用最古老的方式清理着被现代生活抛弃的残渣。这种对比不仅仅是阶层差异的展现,更是对“劳动”本身价值的重新审视。作者并没有进行道德评判,而是通过精准的动作描写,如扫帚摩擦地面的沙沙声、清洁工哈出的白气,营造出一种近乎冥想的氛围。 另一篇重要的篇目是《未命名博物馆的下午》。这里并非指官方机构,而是作者偶然发现的一处被时间遗忘的旧货市场。市场里堆满了各种被主人抛弃的物件——褪色的照片、锈迹斑斑的钥匙、已经停产的录音带。作者描绘了这些“无用之物”如何在新旧交替的城市中,以一种沉默的方式,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这里体现了城市记忆的碎片化和不确定性。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的细微张力 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之处,这些关系往往建立在短暂的接触和无声的理解之上。作者擅长捕捉非语言交流的力量。 《电梯里的十分钟》是本章的代表作。讲述了作者与一位从不交谈的邻居在密闭空间中共同经历的日常通勤。他们之间没有寒暄,甚至目光的接触都极少,但通过彼此调整呼吸的频率、对电梯音乐的细微反应,作者构建了一种基于共同处境的、脆弱的默契。这种默契比任何热烈的交谈都更真实地反映了城市邻里关系的本质——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共享物理空间。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对城市“边缘群体”的观察,例如在天桥上拉小提琴的盲人乐手,或者在街角替人跑腿的“跑腿族”。作者笔下的他们,不是被怜悯的对象,而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为这座冰冷的钢铁森林增添了人性的温度和复杂性。他们的故事,是关于生存策略和尊严维护的无声宣言。 第三部分:自然在城市中的顽强抵抗 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被驯化或被遗忘的自然元素。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环境中,自然力量往往以一种扭曲或微弱的形式存在,但恰恰是这种存在,构成了对“人工秩序”的微妙反抗。 《水泥缝隙里的苔藓》细致描绘了一小片苔藓在人行道裂缝中顽强生长的过程。作者用近乎植物学的精确语言来描述其形态变化,并将其与人类面对困境时的韧性进行类比。这里的“自然”并非指广袤的山林,而是指那些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的生命力。 《雨后积水中的倒影》则探讨了水这一介质在城市中的角色。积水反射出扭曲的摩天大楼、闪烁的霓虹灯,以及行人的匆忙身影。这些倒影是现实世界的虚像,它们比真实的世界更加流动、更具诗意,同时也暗示着我们所依赖的现实结构可能同样易碎和短暂。 写作风格与理念 《浮光掠影》的写作风格追求克制与精确。作者极力避免使用煽情或直白的议论,而是依赖于具象的细节和氛围的营造来传达情感。语言如手术刀般精准,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都经过推敲,以确保信息最大化地传递,而噪音最小化。全书充斥着一种淡淡的、略带忧郁的“在场感”,即“我曾经在这里,感受到了这一切”。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真正的生活深度往往蕴含在日常的表象之下。我们不必远走高空去寻找意义,它散落在每一个被我们匆匆走过的街角、每一张陌生的面孔、每一个被遗忘的物件之中。这本书邀请读者慢下来,重新激活被麻木的感官,去“看见”那些原本习以为常却又至关重要的瞬间。 它是一本适合在深夜或独自行走时阅读的书,它不提供答案,只提供一种重新审视自己与城市、与时间、与他人的方式。它让你意识到,即使在最喧嚣的都市中,个体经验依然拥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像一捧细腻的沙子,在你指缝间不经意地溜走,却又在不经意间,在你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轻柔,却又蕴含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将那些生活中的琐碎、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挣扎,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矛盾、纠结、欲言又止的情感,仿佛就是我自己的写照。读完之后,我常常会陷入长久的沉思,去回味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意味深长的瞬间。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需要你细细品味,让文字在血液里缓缓流淌,才能真正感受到它带来的那份温柔的触动。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实在难得。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生活微妙之处的洞察力。它不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拒绝提供廉价的安慰或戏剧化的冲突。相反,它直面人性的幽微,探讨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脆弱和不安。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真诚,让它显得尤为可贵。它更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的光芒,也许并不总是令人愉悦,但却是真实且必须面对的。那些关于成长、失落、和解的主题,都被处理得极为克制和深刻。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有意义的内在旅行,虽然略感疲惫,但灵魂深处却被清洗了一遍,更加清明。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细细体会的佳作。

评分

语言的锤炼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都有着近乎偏执的精准追求,遣词造句之间,处处流露出一种克制而又饱满的张力。我常常停下来,仅仅是为了欣赏某一句措辞的精妙,那种“原来可以这样表达”的震撼感是难以言喻的。它的美感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朴素与力量的融合。有时候,作者会用一个极其简单却又极富暗示性的意象,瞬间将你拉入一个特定的情境,那种意境之美,足矣让人屏息。这本书的文字,具有一种缓慢燃烧的特质,它不会给你即时的快感,却会在你心中留下持久的余温和回响。对于追求文字质感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盛宴。

评分

这部作品的氛围营造,是其最成功之处。它仿佛自带一种独特的色调和气味,你读着读着,会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被文字构建出来的世界里。那种略带清冷、却又充满人情味的基调,让人既感到疏离,又生出强烈的亲近感。作者对环境和场景的描绘,非常注重细节的捕捉,比如光线的变化、空气的湿度,甚至是某种特定时刻的寂静,都被刻画得丝丝入扣。这种高度的沉浸感,使得阅读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信息接收,而更像是一场感官的体验。我特别喜欢那些描写傍晚、雨天或深夜的段落,它们总能精准地调动起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名状的情绪,让人感到既孤独又被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像一幅被打散的拼图,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画面。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微型世界,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哲思。我欣赏作者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用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反而更好地捕捉了现代人那种漂浮不定的精神状态。初读时可能会有些许的迷茫,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散落的线索会逐渐汇集成河,最终在你脑海中形成一片广阔而深邃的水域。这种需要主动参与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满足感。它考验的不仅仅是理解力,更是读者的共情能力和想象力。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可以好好看看

评分

豆瓣的东西太文艺了 看过一遍就好 ~~~

评分

是很好看的

评分

书不错,还是挺好看的

评分

李鸿章之用兵也,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故在军中十五年,未尝有所挫衄。虽曰幸运,亦岂不以人事耶?——梁启超评李鸿章

评分

啊!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可以好好看看

评分

一直都很喜欢这套作品 活动给力

评分

物流快正版书还好质量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