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图书馆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精)

太原市图书馆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欣萍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珍本
  • 地方文献
  • 太原市图书馆
  • 古籍目录
  • 善本
  • 历史文献
  • 文化遗产
  • 图书图录
  • 晋系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ISBN:97875457083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062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页数:1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太原市图书馆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精)》全面展示了太原市古籍保护成果,同时让市民了解古籍、认识古籍开启了通道。编者郭欣萍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加强太原市重点的古籍的保护、提高全社会对古籍工作的认识,并对传承中华文明和晋阳文化,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录

001 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 宋祁等撰 元大德九年(1305)建康路儒学刻明成化弘治嘉靖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002 对类二十卷 明刻本
003 批点稼轩长短句十二卷 (宋)辛弃疾撰(明)李濂评 明嘉靖十五年(1536)王诏刻本
004 薛文清公读书全录类编二十卷(明)薛瑄撰 侯鹤辑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大雅堂刻本
005 三晋诗选十四卷 (清)范鄗鼎辑 清康熙十二年(1673)五经堂刻本
006 [康熙]阳曲县志十四卷首一卷 (清)戴梦熊修 李芳蓁 李芳芃等纂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007 御定渊监类函四百五十卷 (清)张英 王士祯等纂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内府刻本
008 御制文集四十卷总目五卷二集五十卷总目六卷三集五十卷总目六卷 (清)爱新觉罗·玄烨撰 蒋涟等校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内府刻本
009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奉敕编辑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内府刻本
010 [雍正]太原县志十六卷 (清)龚新 沈继贤修 高若歧等纂 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011 赵裘蕚公剩藁三卷 (清)赵熊诏撰 清乾隆二年(1737)赵侗斅刻本
012 三流道里表不分卷 (清)爱新觉罗·弘昼修 徐本等纂 清乾隆八年(1743)武英殿刻本
013 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清)阎若璩撰 朱子古文书疑一卷 (清)阎咏辑 清乾隆十年(1745)眷西堂刻本
014 莲洋集选十二卷补遗一卷 (清)吴雯撰 王士禛评 清乾隆十五年(1750)梦鹤草堂刻本
015 宾退录十卷 (宋)赵舆峕撰 王士禛 评清乾隆十七年(1752)存恕堂仿宋刻本
016 [乾隆]蒲州府志二十四卷 (清)周景柱等纂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光绪二十九年(1903)补印本
017 摭言十五卷 (五代)王定保撰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雅雨堂写刻本
018 [乾隆]浑源州志十卷 (清)桂敬顺纂修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019 [乾隆]介休县志十四卷 (清)王谋文纂修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020 [乾隆]汾州府志三十四卷首一卷 (清)孙和相修 戴震纂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021 [乾隆]汾阳县志十四卷首一卷 (清)李文起修 戴震纂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N)刻本
022 经义考三百卷(清) 朱彝尊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023 [乾隆]太谷县志八卷 (清)郭晋修 管粤秀纂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024 御纂七经二百九十四卷 (清)李光地 王顼龄等奉敕修 清康熙至乾隆间内府刻本
025 霜红龛拾遗不分卷 (清)傅山撰 张廷监辑 清抄本
晋冀古韵·瑰宝永存——太原市图书馆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精) 引言 太原,这座拥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积淀。在其辉煌的历史画卷中,一批批珍贵的古籍文献,犹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太原市图书馆,作为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历经数十载的精心搜集、整理与守护,汇聚了海量的珍贵古籍,其中不乏孤本、善本、钞校本等稀世之宝。本书《太原市图书馆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精)》正是将这些凝结着历史智慧与艺术魅力的瑰宝,以图文并茂、精雕细琢的方式呈现给世人,旨在向公众展示太原市图书馆馆藏古籍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 馆藏概况:一部古籍的生命史诗 太原市图书馆的珍贵古籍,其数量之庞大,种类之繁多,足以构成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古籍发展史。从先秦的竹简残片(虽然本书主要收录的是宋元明清的印刷本和抄本,但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更早的时代),到宋代的雕版印刷,再到明清时期更为精美的刻本和毛笔抄本,每一件古籍都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信息、思想观念、艺术风格以及社会生活风貌。 本书的编纂,正是基于对这些古籍价值的深刻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名录,更是一次对古籍生命史的梳理与呈现。通过对每一件珍贵古籍的条目化展示,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 书名与作者: 这是古籍最基本的身份标识,通过书名和作者,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其内容、成书年代以及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版本信息: 版本是衡量古籍价值的重要标准。本书将详细介绍所收录古籍的版本,包括其是宋、元、明、清哪一朝代的刻本、抄本,是官刻、坊刻还是私家刻本,是否有重要的钞校、批注等。例如,宋刻本因其稀少和历史价值,往往备受珍视;明清时期的精美刻本,则在雕版工艺和装帧艺术上达到极高的水平。 内容概要: 对每件古籍的核心内容进行简要概述,让读者对该书所探讨的领域、所阐述的思想有初步的认识。这可能涵盖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各个方面,展现了古代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装帧与版式: 古籍的装帧与版式,不仅是其物质形态的体现,更是古代工艺美学的重要载体。本书将通过高清图片,展示古籍独特的封面、书口、书页、插图、字体(如楷书、行书、隶书、篆书等)、行款、字口等细节,让读者领略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审美。 历史流传与研究价值: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或学术研究价值的古籍,本书还会对其流传过程、历史影响以及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进行简要说明。这可能包括其曾被哪些名家收藏,在何种历史事件中扮演过角色,对后世学术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等。 二、 珍贵古籍分类:文明的脉络与传承 太原市图书馆的珍贵古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本书在梳理和呈现这些古籍时,也力求按照一定的逻辑脉络进行分类,以便读者更系统地理解其价值。虽然具体的分类方式在本书中有细致的体现,但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归为以下几个重要类别: 1. 史部典籍: 史书是中国历史最直接的载体,记录了王朝兴衰、政治变革、社会发展、人物事迹等。太原市图书馆馆藏的史部古籍,可能包括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地方志、笔记史料等。这些史籍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山西地方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例如,对于研究晋商兴衰、明清山西的经济社会状况,那些详尽的地方志和相关奏折、年谱将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2. 子部著作: 子部涵盖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器物、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一类古籍展现了中国古代先贤在各个领域的智慧探索和知识积累。例如,关于古代天文历法的著作,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也为研究古代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医学典籍则传承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养生理念和医疗智慧。 3. 集部文学: 集部古籍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类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从唐宋的诗词大家,到明清的小说巨匠,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本书收录的集部古籍,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4. 经部经典: 经部古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道家、释家等思想体系的基石。这些经典涵盖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治国理念等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其篇幅宏大,但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5. 善本孤本: 在上述各部之外,本书还会特别突出一些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善本和孤本。善本是指版本优良、流传有序的古籍;孤本则是指目前仅存一件,极其稀少的古籍。这些书籍往往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是研究古代书籍史、版本学、校勘学以及特定历史时期学术思想的珍贵实物。 三、 图录特色:图文并茂,细节尽显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图录”的性质。与单纯的文字名录不同,本书通过大量精美的图片,将抽象的古籍信息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这些图片并非简单的“拍照”,而是经过精心选取和拍摄,力求展现古籍最真实、最动人的细节: 高清细节呈现: 每一件珍贵古籍都配有高质量的彩色照片,从整体封面、书口、书脊,到书页局部、字体细节、插图、批注等,都进行清晰的特写展示。这使得读者即使身处远方,也能“近距离”欣赏古籍的精美之处。 版式与字体之美: 图录将详细展示古籍独特的版式设计,如是否采用双边鱼尾、行款疏密、字口深浅,以及印刷或书写的字体风格。这些细节是判断古籍年代、版本、地域的重要依据,也是感受古代印刷术和书法艺术的窗口。 插图与绘画: 对于一些带有精美插图或绘画的古籍,本书将予以重点呈现。这些插图不仅是书籍内容的视觉化补充,更是古代绘画、插画艺术的珍贵范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绘画风格、题材与审美趣味。 批注与题跋: 一些古籍上可能留有前人的批注、题跋或收藏印记,这些痕迹往往是研究古籍流传、辨析版本、考证历史的重要线索。本书将对这些重要细节进行清晰的拍摄和必要的说明。 四、 价值意义:传承文脉,启迪未来 《太原市图书馆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精)》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保护与传承: 珍贵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本书的编纂和出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保护行动,它将这些珍贵的文献信息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记录和传播,有助于其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更持久的保存。 学术研究: 对于历史学、文学、哲学、版本学、印刷史、艺术史等众多学科的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的详实图录和信息,将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研究资料。通过对这些古籍的深入研究,可以发掘更多学术新知,填补历史空白,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 文化普及与教育: 本书的出版,也肩负着向公众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使命。精美的图录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读者,让他们在欣赏古籍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下一代的文化传承打下基础。 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作为太原市图书馆的代表性成果,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彰显太原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提升其在文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交流与研究。 结语 《太原市图书馆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精)》,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瑰宝清单,更是一扇开启历史之门,穿越时空的钥匙。它邀请我们一同走进那些尘封的岁月,感受古人智慧的闪光,领略艺术的魅力,体味历史的厚重。通过本书,我们得以窥见太原市图书馆所珍藏的无数珍贵古籍的光辉,也得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愿这份图录,能点燃更多人心中的文化之火,让这些古老的智慧与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图录”二字名副其实,但侧重点似乎完全偏向了“录”而非“赏”。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心驰神往的宋版书的精妙排版,或是元代刻本的刀法遒劲有力,能够从视觉上感受到古籍艺术的魅力。然而,呈现在我面前的,更多的是对馆藏文献的条分缕析,每条目都配有规范的著录信息,包括版本、页码、藏书印鉴的详细描述,甚至连纸张的纤维结构都有涉及。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其作为档案文献的价值,对于专业的文献学家来说,这无疑是金矿。可对于我这种单纯想感受一下古代文人墨客生活气息的读者来说,它显得过于冰冷和客观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能唤起情感共鸣的片段描述,或是几页精选的高清原貌彩印,而不是这种近乎于技术规格说明书的记录方式,读起来少了些许情趣,多了几分枯燥的文献整理意味。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着实让人费解,它似乎不是按照时间脉络或文献类型来组织的,更像是一种依照图书馆的内部库位编号进行的不规则排列。当我试图去构建一个关于太原历史发展的主线时,发现非常困难,因为上一个条目可能还在讲明代的诗集,下一个瞬间就跳到了清初的宗教手稿。这种跳跃性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连贯性。我尝试着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希望能捕捉到一些整体的印象,但很快就迷失在了那些陌生的提要和冗长的考证文字之中。坦白讲,作为一本面向读者的“名录图录”,它在信息组织上显得有些自说自话,缺乏对外部读者的引导和梳理。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导读章节,概述一下太原古籍的几个高峰期和主要流派,想必会大大提高普通读者的接受度,而不是直接将我们丢进一个密不透通风的学术迷宫里。

评分

这本装帧精美的典籍,甫一入手,便有种穿越时空的庄重感。我原本是冲着它封面上的“珍贵古籍”几个字来的,想着能一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幸存下来的墨宝风采。然而,当我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篇篇详尽的碑刻拓片考证,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需要反复对照图录才能勉强辨认其意。这显然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严谨的学术考察。对于我这种业余的爱好者来说,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许多专有名词和断代背景知识的缺乏,使得我不得不频繁地中断阅读,去查阅其他历史资料。尽管如此,书中所收录的那些关于地方志和家族谱系的资料,依然展现了太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对于想要快速领略古籍之美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记载的深度和专业性,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它更像是图书馆内部研究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而非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虽然厚重,但实际内容呈现给我的感觉是“重在论述,轻在欣赏”。我原本以为图录类书籍会提供大量的高清扫描图,让我能细细品味那些古人留下的笔迹和装帧工艺。结果发现,所谓的“图”更多是作为辅助说明的局部细节图,或者仅仅是用于辨识版本特征的黑白线条图,色彩还原度有待商榷。这使得我对这些“珍贵古籍”的实体形象只能停留在文字描述的想象中。举例来说,当提到某一本书的封面有独特的织锦工艺时,我期待看到的是织锦的细节纹理,但书中往往只给出一个非常小的、分辨率一般的局部放大图,这对于一个期望通过图像来建立认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视觉上的吝啬。如果能加大图像的篇幅和清晰度,这本书的吸引力会大大提升,它将从一本“文献清单”升华为一本“视觉盛宴”。

评分

我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这本书中关于地方乡贤著作的记录部分,试图从中挖掘出一些过去被忽略的地域文化信息。然而,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虽然毋庸置疑,但在文化传播和普及方面做得稍显不足。所有的信息都是以一种高度提炼和概括的方式呈现,缺少了那种让人能够深入了解著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人情味”。我更喜欢那些能展现古籍是如何融入当时社会生活的故事性描述,而不是仅仅罗列其“几册几卷,凡例若干”。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这部书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谁是它的主要读者?它是如何流传至今的?这些背景故事,这本书并没有着墨去讲述,仅仅是冷冰冰地记录了它的存在和版本特征。对于想通过这些古籍来了解历史生活图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材料还远远不够丰满和立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