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处于绝望中的德国空军,竭力挣扎。面对占据*对力量优势的敌人,德国空军试图通过改组部队、发展新式飞机、研发导弹等手段,重新赢得优势。为此,在战争的*后一年,德国空军几乎取消了它的轰炸机部队,依靠战斗机从事包括对地攻击在内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同时在科技领域投入巨大资源。
《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后一年》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德国空军这段夹杂着希望走向毁灭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既能从书中感受到战略轰炸的威力,又能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深的感触与思考。
孙晓翔,军事历史研究爱好者,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多集中于海军、空军史领域,曾在《战舰》、《现代舰船》、《舰载武器》等杂志发表文章十余篇。
第一章 十字路口
第二章 夏季灾难
诺曼底战役
崩溃的东线
帝国保卫战
第三章 喘息与重组
轰炸机/战斗轰炸机
导弹空袭
战斗机部队
阿登反击战
第四章 迈入1945年
人民战斗机
次世代项目
导弹/火箭项目
火箭战斗机
第五章 走向深渊
塌陷的夜空
绝望的空袭
最后的空战
第六章 最后一幕
附录 德国空军最后的实力统计
参考文献
指文图书系列中比较差的一本书,不建议购买
评分整体质量很好,内容也不错
评分又划算又好吃,非常满意
评分所谓“槲寄生”原本是指一种小型灌木。它通过寄生在杨树等树木的树枝上存活。所谓槲寄生飞机即指将2架或多架飞机组合成1个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所有飞机引擎都会开启,但只会优先使用1架飞机所携带的燃油,以保证另一架飞机可以飞行更远的距离。所以槲寄生飞机的好处即在于,可以在不制造更大型飞机的前提下,增加飞行距离。这种概念起源于30年代的英国。当时,为实现跨大西洋直航,英国人率先使用了此种技术。随后,苏联人又将这一概念运用于军用航空。他们在四引擎的TB-3型轰炸机的机翼下挂载了2架伊16战斗机,再由后者携带2枚250公斤重的炸弹,由此构成了一种远程轰炸机。在临近空袭目标时,TB-3会施放两侧机翼下的伊16,后者依靠自身动力完成投弹任务,然后自行返航。在巴巴罗萨战役初期,苏联空军曾利用此种槲寄生轰炸机对罗马尼亚的油田进行过数次轰炸,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随着大量基地沦陷敌手,苏联空军最终失去了空袭罗马尼亚的前沿机场。槲寄生轰炸机随后也销声匿迹。到1942年,随着战略形势逆转,德国空军也开始探索槲寄生飞机的实用性问题。最初的设想只是利用此种技
评分 评分《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最后一年》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德国空军这段夹杂着希望走向毁灭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既能从书中感受到战略轰炸的威力,又能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深的感触与思考。
评分到1944年初,德国空军已经濒临失败。然而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子仍然拒绝认输。新的武器、新的战术、新的作战方案层出不穷。其结果只是在满怀希望中步入毁灭的深渊。对德国空军而言,在这个战争的最后一年,希望在前方,毁灭在路上。这是交织着梦幻与挣扎的乐章!
评分评分
非常好,特别的好,真的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