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购买这套书,也是一种对学术传承的支持。在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纸质史料的整理和出版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和市场压力,能够坚持出版这样深度和专业性的“稀见史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我希望这套丛刊不仅仅是少数研究者的案头之物,而是能激发更广泛的关注。每一次对这些珍贵档案的成功挖掘和整理,都是在为后世留下更坚实、更丰富的历史基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维护的数据库,等待着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去发掘其中的金矿。我对它所承载的学术重量心存敬意,并期待着能在未来的研究中,看到更多学者引用其中独特的资料,从而拓展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边界。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套丛刊的期望值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我渴望看到那些前所未见的、未经雕琢的原始材料,哪怕文字粗糙、逻辑跳跃,只要真实,就价值连城。另一方面,史料的“稀见”往往意味着其内容可能晦涩难懂,或者涉及的是非常专业的政治、军事或外交细节,这对非专业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然而,翻开内文,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感”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具体内容,但从日记的笔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或官员日常的起居、他们对时局的焦虑,以及那种身不由己的时代洪流感。这套丛刊显然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一扇通往过去心灵世界的窗口。它不是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午后絮絮叨叨地回忆往事,细节之丰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那些被教科书一带而过的瞬间,在他笔下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评分我对这套丛刊的整体结构和编辑体例深感兴趣。既然是“丛刊”,就意味着它可能包含多个独立人物或批次的史料汇编,而第二辑聚焦于翁斌孙,这说明编辑团队对这位人物的历史定位有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史料整理的过程中,编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模糊不清、存在争议或需要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部分。一个优秀的史料汇编,除了忠实影印之外,必要的注释和校勘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如果注释详实,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名地名,更能提升阅读的流畅度,避免读者在关键节点被生涩的术语或典故绊住。这份细致入微的工作,恰恰体现了出版方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而不是简单地将旧档影印付梓了事。期待看到其中有没有关于特定历史事件的独特侧面记录,能为既有的研究提供新的参照系。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心头一震——“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翁斌孙日记”。这可不是随便哪家出版社就能轻易拿出来的东西,光是“稀见史料”这四个字,就足以吊起所有历史爱好者的胃口。我一直痴迷于从一手资料中窥探历史的真实面貌,总觉得那些被官方叙事过滤过的文字,才最能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物的真实心境。翁斌孙这个名字,在主流历史叙事中或许不算家喻户晓,但能被编入“稀见史料丛刊”,想必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圈层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我期待着,这些日记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历史的迷雾,让我得以直接面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个鲜活的个体是如何记录、思考和感受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对于保存和研究史料来说至关重要,厚重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让人在翻阅时就有一种庄重感。
评分阅读这套丛刊,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视角”的训练。历史从来不是单线的,而是由无数个平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个人叙事交织而成。翁斌孙的日记,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观察者或参与者,他记录下的事件,必然带有他个人的立场、偏好和信息渠道的局限性。这正是史料的魅力所在——它迫使我们跳出既定的宏大叙事,去尝试理解“他当时是如何知道的”和“他当时是如何感受的”。我设想,通过日记中对日常琐事的记录,也许能从中推断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信息流通的速度,乃至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本,这些都是宏观史料难以提供的微观证据。这种从“个人史”反观“大历史”的思维路径,才是真正令人兴奋的阅读体验。
评分好书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质量还不错。
评分《二十五史彈詞輯注》原本爲《廿一史彈詞》,乃明朝人楊慎所作,經後人續作說明朝、說清朝等,乃稱二十五史彈詞。全書取材於正史,用淺近文言寫成,共分十二卷,析爲十二段。每段先用西江月、南鄉子、臨江仙、清平樂、點絳唇、定風波、蝶戀花等詞調及詩數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攢十字的詩句,每段末了則以一詩一詞作結。該書文辭悲壯淋漓,遊戲筆墨,上自盤古開闢,下至宣統遜位,使歷朝之正閏統係與遞嬗消長,一氣貫通。譜興亡,寓褒貶,歌詠慷慨,提綱挈領,蘊含深刻的宇宙人生妙理。
评分从其藏品中挖掘史料,撰写了“旧墨记”书系,现已出版了六册,对于推动社会对名人信札的收藏与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本书以他的丰富的藏品和长期的收藏经历,介绍了书信的历史、书信的撰写、书信书写的文房用具、名人信札的价值、名人信札的造假与辨伪、名人信札的拍卖价格等内容,并配有十分丰富的相关图片,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名人信札收藏的指导书。
评分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翁斌孙日记,这套丛书以日记实录为主,相当喜欢!
评分三种,乃近人金绍城所撰。金氏(1878-1926)亦名金城,字巩伯、拱北,号北楼、藕庐、藕湖,浙江南浔人。幼嗜绘事,后游学于英国王家书院,攻习律政。光绪末年,归而纳赀,以知县分江苏。其后历官上海会审公廨襄谳委员、大理院刑科推事、修订法律馆纂修官、大理院统计科科长、集议处处长、民政部谘议官等职。民国后,历官江南查办使、军事外交官、内务部佥事、众议院议员、国务院秘书、蒙藏院参事等职。民国十五年,病卒于沪,享龄四十九岁。金氏一生回翔于
评分十六日(4月16日)晴,仍大风。罗景湘与胡佐臣同来,坚约明日晚间与徐辅卿等一晤,只得应之。申酉间风略小,出至笔彩,又至桐生处贺其抱孙之喜(其第五子生)。又应汪颂年、章曼仙、王叔衡、陈梅生、梁辟园、左南生(念衡,子异丈之侄)、周士贞之招,饮于曼仙家,酒肴并佳,沾醉而归。
评分《二十五史彈詞輯注》原本爲《廿一史彈詞》,乃明朝人楊慎所作,經後人續作說明朝、說清朝等,乃稱二十五史彈詞。全書取材於正史,用淺近文言寫成,共分十二卷,析爲十二段。每段先用西江月、南鄉子、臨江仙、清平樂、點絳唇、定風波、蝶戀花等詞調及詩數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攢十字的詩句,每段末了則以一詩一詞作結。該書文辭悲壯淋漓,遊戲筆墨,上自盤古開闢,下至宣統遜位,使歷朝之正閏統係與遞嬗消長,一氣貫通。譜興亡,寓褒貶,歌詠慷慨,提綱挈領,蘊含深刻的宇宙人生妙理。
评分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