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倫理學的邀請(精裝版)》被譯成30種語言,被西方媒體評為“20世紀20本最有影響的哲學著作”之一。本書筆調輕鬆、內容生動有趣,配有名傢哲理箴言,鼓勵年輕人和諧融入社會,努力“做一個好人”。
內容簡介
《倫理學的邀請(精裝版)》是作者寫給15歲兒子的長篇獨白,以輕鬆親切的風格對年輕人如何過上好生活、如何成為一個好人給齣瞭中肯實用的建議。全書分為九章,雖然是一位父親與他兒子之間的一場尋常對話,涉及的卻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遇到的睏惑和煩惱問題,因而更具普適性,可以視為所有父子之間進行的一場再親切不過的對話。作者“授之以漁”,鼓勵他們用積極客觀的態度去看待自身和世界,找尋自己生活的意義,從中獲取些許智慧,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讓生活更美好。
作者簡介
費爾南多·薩瓦特爾(Fernando Savater,1947- ),西班牙馬德裏中央大學哲學教授,著名哲學傢,被譽為“西班牙的薩特”。 歐洲著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曾獲Sakharov人權奬、Anagrama奬、Fernando Abril Martorell奬、Cerecedo Cuckoo奬、奧爾特加?加塞特新聞奬等。
目錄
《倫理學的邀請》目錄
親切的邀請(何懷宏)
譯者序
獻辭
忠告-與教學無關
前言
第一章 倫理學的起源
第二章 命令、習慣與任性
第三章 依願行事
第四章 給自己一份好生活
第五章 醒醒,寶貝兒!
第六章 蟋蟀小佩佩現身
第七章 站在他人的位置上
第八章 非常樂意
第九章 大選
後記 你應該自己好好琢磨
附 十年之後 麵朝新韆年
精彩書摘
第1章 倫理學的起源
在人身上,沒有絕對的肯定和否定……不管我們置身何種艱難的處境,總是會有好幾條路可走,而非隻有一條死鬍同。……說白瞭,倫理學就是“知道如何生活”,也就是“生活的藝術”。
有些科學研究,隻是齣於瞭解新事物的興趣;另有一些,是想掌握製作或使用某物的技能;總的來看,大部分都是為瞭得到一個工作崗位並以此謀生——如果我們感覺不到鑽研這些東西的好奇和必要,大可將其忽略不計。很多知識都很有趣,但要沒有它們,人們一樣能過得輕鬆愉快。就拿我來說,既不懂天體物理學,也沒有做細木工活兒的手藝——對好多人來說,它們能給他們帶來多麼大的滿足呀——可這並不妨礙我活到今天。而你,如果我沒弄錯的話,足球踢得溜溜轉,卻對棒球一竅不通,但這又有什麼大不瞭的呢?你照樣開開心心地看著世界杯、美洲杯和各種各樣的這杯那杯。
所以我想說,有些東西可以學也可以不學,隻是一個願不願學的問題。由於沒人可以掌握一切,更不用說懂得一切,我們隻能謙遜地作齣選擇,正視自身的懵懂無知。不懂天體物理、不懂細木工活、不懂足球,甚至不會讀書寫字,仍然可以生存,盡管生活狀況可能會糟糕些,可就像我們常說的那樣,地球照樣轉,太陽照常升起。不過,我們也必須明白一些道理,比如從六樓陽颱跳下去,對身體可不是件什麼好事,吃釘子和氫氰酸也不能讓人長生不老,或者要是每次碰見鄰居都拳腳相加或怒目相嚮,不僅自己感覺不好,早晚也會引發事端。類似這些事情,乍看上去似乎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無足輕重,其實非常重要,活著的方式有很多,但有些方式卻讓人不能好好地活,說得嚴重點就是沒法去活。
總之,在所有的智慧中,至少有一種必不可少,那就是判定哪些事適閤做,哪些事不適閤做,這裏所說的事,包括食物、行為、態度在內。當然,我所說的“適閤”,是建立在想要繼續活下去的基礎之上,如果一個人巴不得早點離開這個世界,那他的確可以喝些堿水,或者到處惹是生非,給自己樹下死敵。這裏,我們把自殺的趣味尊重地放在一邊,先假設大傢都願意選擇繼續生活。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適閤這一目的的事物稱為“好”(因為我們感覺“好”),而把所有讓人感覺不好的事物稱為“壞”。弄明白什麼適閤我們,也就是分辨好壞,是我們所有人都在尋求的一種能力,不管我們需要為此付齣什麼樣的代價。
就像我前麵講到的,有些東西對身體有好處,有些東西對身體就沒有好處,所以必須掌握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或者說要明白,火可以用來取暖,也可能燒死人;水可以解渴,也會把人淹沒。但在有些時候,事情並沒這麼簡單,比如某些藥物能夠提神醒腦、製造快感,但若持續濫用,就會讓人上癮中毒,難以自拔。它們在某些方麵某些情況下是“好”的,但在另一些時候就是“壞”的,也可以說:它們既適閤我們,又不適閤我們。這種界限模糊的情況,在人際關係中更容易發生。一般說來,撒謊是“壞”的,因為它破壞瞭語言中的信任——我們活在社會中必須說話——使人變得敵對不和;但有時它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好處,甚至是給人幫忙,比如對無法治愈的癌癥患者,是告訴他們真實的病況呢,還是讓他們在謊言的撫慰下無憂無慮地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撒謊固然不好,這時卻也能辦成好事。再如,跟人吵架一般說來也是不閤適的,但我們能藉口明哲保身就容忍一位少女在我們眼皮底下受到淩辱嗎?另一方麵,對於總是說真話的人,不管是誰,大傢多多少少都會對他抱有一些戒備之心;或是認為,插手印第安納?瓊斯探險計劃的人,哪如待在傢裏吹吹口哨悠閑自在,結果弄得頭破血流,又是何苦來著。總之,好可能是壞,壞可能是好——人世間的事,從來就沒個準兒。
但在生存問題上就不這麼簡單瞭,因為在“該做什麼”這一點上,有很多相對的準則。在數學和地理學上,我們可以區分有知者和無知者,因為我們有一個基本的評判標準;但在生存問題上則正好相反,沒有統一意見。一個人若是想過充滿激情的生活,可以去開F1賽車或是爬阿爾卑斯山;若是想過一種安靜穩定的生活,那就隻能在街角的影碟店中去尋求刺激。有人說,最高尚的是為彆人而活,但也有人說,最好是讓彆人都為自己而活;有人認為賺錢纔是正道,也有人對用犧牲健康、閑暇、真愛、寜靜換來的鈔票不屑一顧。受人尊敬的醫生們一再指齣,遠離煙酒纔能長壽,可是酒鬼煙鬼們則堅持反駁說,沒有這些,他們的日子纔是漫長難耐……諸如此類的事例,還可以舉齣許多許多。
我們唯一能夠達成一緻的觀點就是:我們無法在所有觀點上達成一緻。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不同的意見又有一個共同點:每個人的生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他自己想要的那種樣子。如果日子全然確定、無比糟糕且無法調整,這些爭論也就都沒有意義可言。沒有人會去討論石頭嚮上還是嚮下掉——肯定是嚮下,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海狸在河灣裏捕食,黃蜂搭建六角形的蜂巢,沒人見過海狸去築巢,也沒人見過黃蜂去水裏捕食。在其生存環境下,每種動物似乎都清楚地知道,什麼對自己好、什麼對自己不好,在這上麵它們不會有任何睏難或遲疑。在大自然中,沒有哪種動物從本質上來說是“好”的或“壞”的,也許蒼蠅會覺得布下陷阱想吃自己的蜘蛛很壞,但蜘蛛又有什麼辦法呢……
這裏我要給你講一個慘烈的故事。你知道白蟻吧,在非洲,它們常常會建起幾米高、硬得像石頭一樣的蟻巢,遠遠看上去特彆壯觀。由於沒有其他昆蟲用以防身的硬殼,身體柔軟的白蟻就把蟻巢當做抵擋其他敵對的強壯蟻群的共同盔甲。但有時因為洪水泛濫或是大象的齣現(大象喜歡在蟻巢上磨牙,這有什麼辦法),蟻巢就會倒塌。一旦齣現這種情況,工蟻就會馬上齣動,迅速重建它們被毀的堡壘。如果有龐大的敵對蟻群發動攻擊,兵蟻們也會全部齣動誓死抵抗。由於體型和武器都無力抗衡——進攻者會用它們強有力的顎橫掃一切,兵蟻們隻能靠掛在敵人身上來阻止其前進的腳步。反應迅速的工蟻重新建巢並將之關閉,但是這樣一來,也把英勇的兵蟻給隔在瞭門外。這些小可憐,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捍衛同伴的安全,難道它們不配至少得到一枚奬章嗎?難道不該公正地稱贊它們一聲勇敢嗎?
讓我們換個場景來繼續這個話題。在《伊利亞特》裏,荷馬講述瞭赫剋托耳的故事。盡管這位特洛伊城最驍勇的戰將心裏明白,暴跳如雷的阿卡亞冠軍比他強壯得多,並且很有可能會殺掉自己,然而他仍然站在城牆上,堅定地等待阿喀琉斯的到來。他這樣做是為瞭履行自己的義務,將傢人和臣民置於自己的保護下。沒人懷疑赫剋托耳是位大英雄,一位真正的勇士,但他的英勇,跟兵蟻們相比,難道不是同樣的方式嗎?可是它們已經演過並將繼續上演韆百萬次的事跡,卻從來沒有一個荷馬加以吟唱。難道他所做的跟無名小蟻不是完全一樣的嗎?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他的行為比蟲蟲們的更加真誠而艱巨?這兩種情況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很簡單,區彆在於:兵蟻們必須去戰鬥、去負傷死亡,在這中間,沒有辦法可以摺中,就像蜘蛛必須吃掉蒼蠅一樣;而赫剋托耳迎戰阿喀琉斯,卻是齣於自願。兵蟻不能開溜、叛逃,不能起義、拒戰,也不能讓“彆蟻”代替自己齣徵:大自然已經設定好它們必須完成這項英勇的使命。赫剋托耳則不同:他可以托詞身體不適,可以假稱精神不濟,也許臣民們會認為他懦弱、無恥,或是問他想到瞭什麼彆的迎敵計劃,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可以拒絕做一個英雄。不管大傢對他施加多麼大的壓力,他總是可以找到這樣那樣的藉口,逃脫自身的責任。他並非生下來就被“設定”成為英雄,沒有人會天生如此,正是這一點,纔凸顯齣他的行為的光輝所在;而也正因如此,荷馬纔會用史詩般的熱情為他到處傳唱;同時,我們也因為這種自由意誌的選擇,而把他跟白蟻區分開來,對他颳目相看。
經過抽絲剝繭,我們終於抵達瞭這團亂麻的中心:自由。動物(現在我們不討論礦物和植物)沒辦法擺脫大自然給它們設定的命運去自主選擇成為什麼、該做什麼,它們不能逃避,也不必受到嘉奬,因為它們並不知道如何用另一種方式去履行職責。這種被動的命運,無疑為它們節省瞭很多傷腦筋的時間。當然,某種程度上,我們人類也是被大自然設定好的,我們注定要喝水而不是堿液、無論多麼憂心忡忡終究難逃一死。另外一種“文化”程序雖然顯得不是那麼專橫,但也同樣起著決定作用:思想被語言給定的形式所限製(一種從外部強加於我們的語言而非我們個人的創造),我們都是在某種傳統、習俗、行為習慣、傳說中受教育長大,一句話,我們從搖籃中便開始被灌輸遵從一些“忠誠”而非另一些,所有這些教導都很沉重,同時也使得我們的所作所為都變得可以預知。例如我們剛剛談論的赫剋托耳,他的天然程序使他感到保護、隱蔽、閤作的需要,這是在他的特洛伊城中多少總能得到的利益,同樣也可以理解他對始終陪伴自己的妻子安德洛瑪剋和小兒子無限的柔情,那是齣於血肉相連的紐帶關係。從文化上來看,他自覺是特洛伊城的一分子,與大傢有著同樣的語言、習慣、傳統。此外,他從小便接受教育要做一位捍衛自己城邦的勇者,並被告知懦弱是可恥的,不是好漢所為。如果背叛瞭他的臣民,赫剋托耳知道自己將會受到眾人的鄙視,遭到這樣或那樣的懲罰。所以說,他的行為同樣可以認為是被設定的,難道不是嗎?但是……
但是,赫剋托耳完全可以說:讓這一切都見鬼去吧!他可以化裝成女人連夜逃齣特洛伊城,或者裝病裝瘋來避開戰鬥,或是跪在阿喀琉斯麵前俯首稱臣、領著阿喀琉斯從守城最弱的地方突圍,甚至他還可以喝個爛醉不省人事,或是創立個“避免爭鬥,有人打你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給他打”的宗教……也許你會反駁我說:從赫剋托耳和他所受的教育來看,讓他像你說的那樣去做未免太離譜瞭。但你必須承認,與讓海狸建蜂巢、讓兵蟻開小差等等絕對不可能齣現的事相比,我所說的這些,並不是完全不現實的假設。與動物或其他自然物相反,在人身上,沒有絕對的肯定和否定,恰恰相反,不管有多麼強大的生理和文化程序,人類總是可以乾齣程序之外的事,至少也是不會全部遵守。我們可以說“行”或“不行”,既可以是真心實意,也可以是虛與委蛇。不管我們置身何種艱難的處境,總是會有好幾條路可走,而非隻有一條死鬍同。
我跟你所說的“自由”,指的是自由本身,它把我們與白蟻和潮汐、與所有被必然性驅使的東西,區彆開來。我們確實無法“做一切想做的事”,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也沒被強製“想做唯一一件事”。這裏,我最好還是對自由作齣兩點說明:
第一,我們無法自由選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生在某一天、擁有這樣的父母和國籍、患上癌癥、被汽車撞上、長相美醜、阿卡亞人攻打我們的城市,等等),但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麵對這些發生的事作齣自由的迴應:服從、反抗、謹慎、魯莽、記仇、溫馴、穿著入時、打扮成山洞裏的熊、保護特洛伊城或逃亡,等等。
第二,有追求一個目標的自由,並不意味著就絕對可以達成。自由(建立在可能性中的選擇),不等於萬能(總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即使看起來不可能)。所以,行動的能力越強,從自由中所能獲取的結果就會越好。想攀登珠穆朗瑪峰是我的自由,但是考慮到我可憐的身體素質和登山裝備,實際上我這個願望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相反,看不看書也是我的自由,但由於我從小就學習識讀,隻要想看,文字對我並非什麼難事。有些事取決於我的意誌(這就是自由),但不是所有事都取決於我的意誌(真要那樣就成萬能瞭),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意誌、需求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如果我連自己和身處的世界都不瞭解,我的自由肯定會一次次與“必要”發生衝突。但重要的是,我不會因此而不自由,哪怕受到傷害,也是我自願的結果。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力量都會限製我們的自由:地震、疾病、暴君等等,不一而足。但我們的自由也會形成一股力量:我們的力量。不過,在交談中可以發現,大部分人對限製的意識,遠甚於對自由本身的意識。他們往往會說:“自由?你跟我說什麼自由?電視整天都在試圖控製我們的大腦,統治者施行欺騙、操縱,恐怖主義者不斷施加威脅,毒品誘人成為它的俘虜,而我想要一輛摩托車都沒錢去買,哪兒有什麼自由?”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樣說話的人看似在抱怨,其實他們隻是滿足於知道自己並不自由,他們心裏想的是:“哎呀,我們減輕瞭一點兒負擔,因為不自由嘛,所以發生這些事情都不是我們自己的錯。”但我敢肯定,沒有人——沒有任何人——會真正相信他不自由,會真正相信他會像鍾錶一樣機械或是像白蟻那樣毫不反抗地運轉。一個人可能會覺得,在某種情況下,自由選擇某件事很睏難(比如衝進火海救齣一個小孩,或是跟暴君分庭抗禮),但與其這樣說,還不如說是他們有自由承認自己可以自由地選擇那些容易的事(相應於等消防員抵達、討好或去舔踩在他們脖子上的皮靴),隻是他們會在肚子裏固執地嘟噥:“如果你非要那麼說……”
如果有人堅持否認人類是自由的,我建議你用一位羅馬哲學傢用過的方法來考驗他。很久以前,一位羅馬哲人跟他的一個朋友進行辯論。那個朋友聲稱人類不自由,隻能做該做的事。哲學傢二話不說便拿起手杖,用力敲打他。“快住手,夠瞭,彆再打瞭!”那個朋友衝他喊道,但他並未住手:“你不是說我不自由、我做的無法避免嗎?那就彆費口舌讓我停下來,我是自動的。”直到那個朋友承認他可以自由地選擇停止毆打,他纔最終放下棍子。這是個好例子,但不到萬不得已可韆萬彆用,而且一定要確保你那位朋友不會武功……
總之,與其他無論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體不同,人類可以部分發明和選擇我們的生活方式,選擇我們覺得好的——也就是從不適閤中挑齣適閤的。而也正因這樣,我們纔可能會犯錯,這是海狸、黃蜂、白蟻身上從來不會發生的。所以,最慎重也是最可取的辦法,就是好好把握我們所做的,努力掌握一些不緻做錯事的生活智慧。這種“知道如何生活”,也許你更願叫它“生活的藝術”,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倫理學”,如果你有耐心,我們就接著來談這個話題。
……
前言/序言
倫理學的邀請(精裝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好喜歡這部書,很好看。
評分
☆☆☆☆☆
Grant idea
評分
☆☆☆☆☆
一、 “遞弱代償原理”管窺 1998年,中國學者王東嶽以“子非魚”的筆名在其關於自然存在、精神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哲學原理的著作《物演通論》中提齣瞭一個新的假說,一個新的萬物演化規律——“遞弱代償原理”。 1、遞弱代償衍存原理(自然哲學論) 這一原理“將宇宙爆發以來的所有物相重新進行梳理”[1],提齣假設:宇宙的本原存在是由一個自身存在效價不足的本性和存在組成的。這是宇宙中任何一個具體的存在者流逝、變遷、轉化、滅歸的原因和動力。通過其提齣的一個“存在度”的新概念來說明自然萬物的演動進程:“愈原始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高,因而它可以保持某種相對無條件或少條件的存在勢力,亦即保持某種相對無活力或缺乏機能的靜態存在”[2](存在效價趨近於1);反之“愈進化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低,存在本性之缺失換來瞭存在屬性之繁華”[3](存在效價趨近於0)。世間萬物均在一個統一的存在閾限上逐步展開,即“存在閾”,它是後來一切存續的基礎。同時,隨著存在度的必然遞減,“追求成全或補償自身本質性不足的自發傾嚮就構成‘演化’或‘發展’的內驅原動力”[4]。後衍物態的屬性代償相應遞補以保持存續,是乃“代償度”(或“代償效價”)的豐化態勢。 這一原理迴答瞭人類在進化論指導下思考周遭世界的睏惑:在人類以高級生物的姿態審視自然時,石頭、草木、小鼠……麵對這些稀鬆平常的物相,我們總有一種莫名而生的優越感。石頭的存在度強於25億年前齣現的植物,植物的存在度強於2億年前齣現的哺乳動物……這些物相無言的背後蘊含的存在時間長度足以令我們深深慨嘆自然的神奇,同時,又不得不重新反省人類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處於何處。 2、感應屬性增益原理(精神哲學論) 巨大的睏惑齣現在人類麵前:在宇宙演化的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愈高級的物種,雖然它們的衍存屬性越來越豐化,卻不能改變它們的存在效力越來越衰微的總體趨勢。 作者認為,“精神存在”或“感知能力”的自然發育經曆瞭如下的漸進過程:感應(理化階段)→感性(原始低等生物階段)→知性(脊椎動物階段)→理性(人類文明符號化以後)[5]。需要注意,這裏的“精神存在”或是“感知能力”並非人類所特有,而是為一切人類已知的自然物體都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地所具備。 人類作為萬韆感應者之中的一種,其所感應的對象也並非完整的存在物,而是人類通過自身的感應形態或感應模式進行感應而得到的感知,人類眼中的世界,不過是一個自以為真實的變態世界。換句話說,“世間的一切感應效果和感知成果,包括人類的所有非科學文化和科學知識在內,非但曆來不能達成‘真知’,而且越來越不能達成‘真知’,即是說,屬性耦閤形態的感應增益放大進程具有越來越背離元在的傾嚮”[6]。 在我們審視自然萬物的過程中,總是帶有主宰者的姿態,我們將狗的視覺能力定義為色盲,因為人類擁有通過視覺係統辨認可見光譜中不同波長的光波的感覺轉換物的能力,但其實紅和紫以外波長的光綫,我們無法辨彆。作為感應者的狗來說,其感應形態適閤於其存在效價,故並未因所謂色盲而陷入生存的泥沼。而當下人類似乎麵臨著方方麵麵的生存窘境,故此,感應屬性增益原理具有發人深省的價值。 3、 生存性狀耦閤原理(社會哲學論) 在社會哲學論中,作者將遞弱代償原理運用到社會學領域,對諸如經濟、文化、政治等概念作齣全新的詮釋。 在開篇作者便提齣“人是自然分化流程的派生産物,社會就是自然結構進化的後衍載體和物演屬性耦閤的集成實現,人、人性及其人類社會都是宇宙衍存流脈的逐步承傳和客觀錶達”[7]。在這裏,人不再是不言自明的主體,人的能動性不再是超然物外的天賦,人更不是社會組織獨一無二的締造者。 “社會”是宇宙物演的“弱化→分化→殘化”的係列結構代償産物,濫觴於原始的微觀生物之中。“社會存在是衍生於生物存在之上的又一層代償物相或代償存態,亦即生物分化及其生物屬性分化正是社會結構分化的自然基礎,因此以生物為其基質的社會實體自有與生物進化史同步發展的自然演運史”[8]。 人類及其社會存在,處於遞弱代償衍存法則演運之中,一切生物源性的造物,例如對火的使用、工具的製造,不過是生物生存效價趨於下降的標誌。而作為智質代償之載體的人類,其生存度的衰微必然使意識化大腦及其智質性狀的強勢成為自身生存的守護神
評分
☆☆☆☆☆
書不錯,送貨速度很快
評分
☆☆☆☆☆
我沒有彆的意思,其實,我隻是想說,我們中國自己應該拍一部真實的萬曆援朝戰爭實錄,也可以和韓國人一起拍,但前提是最大程度地接近曆史。如果不能,就自己拍,而真正的曆史是:朝鮮在大明的幫助下,終於沒有滅國,並嚴重地挫傷瞭日本人在朝的一次次戰爭企圖,最後,豐臣秀吉死瞭,露梁海戰中,中朝兩國將士齊心戮力共同阻擊瞭想要逃跑的日寇。這場戰爭湧現齣瞭一批時代英雄,是他們挽救的朝鮮,這其中包括中國的李如鬆、陳璘、麻貴、鄧子龍,還有朝鮮的李舜臣。
評分
☆☆☆☆☆
書是正品,很滿意,物流也快,希望孩子喜歡!愛上閱讀!
評分
☆☆☆☆☆
很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收藏。
評分
☆☆☆☆☆
good!
評分
☆☆☆☆☆
他的生卒年問題,已經爭論瞭幾十年。他的生年,現在主要的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他生於公元一七一五年,即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另一種說法認為他生於公元一七二四年,即雍正二年甲辰。他的卒年,主要有三種看法,一種認為他卒於公元一七六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另一種說法認為他卒於公元一七六四年,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卒於公元一七六四年初春,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歲首①。現在大都傾嚮於第一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