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概念准确、简明实用,不仅是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本科教材,而且也适用于医疗专业的教学,还可作为输血科以及全国各级血站工作人员的专业指导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输血医学的定义
二、输血医学发展史
三、输血医学的主要领域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
一、红细胞血型抗原
二、红细胞血型抗体
三、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节 ABO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基因与遗传
二、ABO血型定型及亚型
三、ABO血型系统抗体
四、特殊ABO血型
第三节 H血型系统及Lewis血型系统
一、H血型系统
二、Lewis血型系统
第四节 Rh血型系统
一、RH基因
二、Rh命名
三、Rh抗原
四、Rh抗原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节 其他血型系统
一、MNS血型系统
二、PIPK血型系统
三、Kell血型系统
四、Kidd血型系统
五、Duffy血型系统
六、Lutheran血型系统
七、Diego血型系统
八、I和i血型抗原
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检测
第一节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一、标本采集与要求
二、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
三、抗体筛查和鉴定
四、交叉配血试验
第二节 盐水介质试验技术
一、原理
二、方法
三、结果判读
四、注意事项
第三节 酶介质试验技术
一、原理
二、方法
三、结果判读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 聚凝胺介质试验技术
一、原理
二、方法
三、结果判读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 抗人球蛋白试验技术
一、原理
二、临床应用
三、抗人球蛋白试剂
四、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五、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六、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 微柱凝胶介质试验技术
一、原理
二、适用范围
三、结果判读
四、结果分析
五、注意事项
第七节 吸收放散试验
一、吸收试验
二、放散试验
三、临床意义
第八节 凝集抑制试验
一、唾液中可溶性ABH血型物质的检测
二、Pl、I等血型抗原凝集抑制试验
三、其他组织中血型物质的检测
第九节 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红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四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
第五章 白细胞抗原系统检测
第六章 血小板血型系统
第七章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第八章 临床输血治疗技术
第九章 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
第十章 临床输血
第十一章 自体输血
第十二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十三章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十五章 临床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十六章 输血管理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精彩书摘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1.过程识别和可追溯性临床输血实验室必须建立方法来识别血液相容性试验以及其他试验过程的每个关键步骤,采取必要的控制方法,保证试验的结果满足要求。在血液相容性试验过程中,应当完整地记录员工是如何、何时和何人完成每个或每批试验,以便于今后可以追溯到每个或每批试验过程。
2.血液和标本的标识及可追溯性患者的标本可以采用条形码标签或传统手写标签进行标识,试验后的剩余标本应当按照要求保存7天。对于完成了血液相容性试验准备发出的血液可以采用打印标签然后粘贴的形式标识,标识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患者所在的科室、病区、床号和姓名等信息。标识标本或血液前必须仔细进行核对和检查,核对无误,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标识。血液输注结束后的空余血袋应当按照要求保存24小时。在规定时间内,需要时可以追溯到相应的标本或血袋。
(四)人力资源控制
制定文件,明确规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资质和能力,各不同岗位任职资格要求以及岗位职责、权限和沟通途径。实验室人员的配置数量和人员结构应当满足工作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根据各级、各岗位员工的培训需求并与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年度继续教育相结合开展培训工作。按实际情况需要制订培训计划,保证员工得到持续有效继续教育和培训。新进人员或转岗员工必须接受拟任岗位职责等相关文件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并且经过评估表明其能够胜任方可上岗。在新文件、新设备和新方法使用前也应当培训。培训结束后,应当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判定培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培训能够持续改进。
(五)文件控制
临床输血实验室建立的文件必须确保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文件的充分性和适宜性。如果要达到这些要求,只能通过文件定期审核,及时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需要建立文件控制程序,规定如何进行各种文件的标识、分发、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以便文件保存完好,易于识别和检索。文件控制程序特别需要规定如何控制记录,包括如何建立并保持各种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如果实验室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也应当根据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编写规章制度,保证实验室文件能够有效控制。
(六)设备控制
设备的配置应能满足临床输血实验室业务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程序文件或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计量器具应符合检定要求。大型和关键设备均应以唯一性标签标识,明确维护和校准周期;设备有使用、维护和校准记录,档案应有专人管理。有故障或者停用的设备应有明显的标示,以防止误用。各种冰箱和血小板保存设备每天需要进行温度监测,这些设备自带的温度数字测量装置每年进行至少2点的温度测量范围的校准;离心机每年进行校准;水浴箱或干式孵育器每天进行温度检查,每年进行校准;移液器每年进行加样量的校准。如果实验室配置全自动血库检测系统,应当每年由厂商或其他有能力的第三方进行一次加样能力的校准和其他必要的保养和维护。新进关键设备使用前应当进行确认,通过确认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使用要求证明已得到满足后,设备方可投入使用。
(七)物料控制
临床输血实验室使用的所有试剂及其他物料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必须“三证”齐全。应制定程序或管理制度,对物料的购人、验收、储存、发放、使用等进行规范管理和有效控制。对新进或更换厂家的新试剂使用前应当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应当根据行业标准或生产厂家的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和确认,确保只有符合质量标准的物料才能使用。新进的抗-A、抗-B单克隆试剂,应当进行抗体效价、特异性和亲和力测定。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抗-A、抗-B单克隆试剂应当满足以下标准:①效价标准:抗-A血型试剂对A1、A2、A2B血型红细胞的凝集效价应分别不小于128、32、16;抗-B血型试剂对B血型红细胞的凝集效价应不小于128。特异性:抗-A血型试剂应与A1、A2B血型红细胞产生凝集,与B、O血型红细胞不产生凝集;抗-B血型试剂应与B血型红细胞产生凝集,与A1、O血型红细胞不产生凝集;且均不应出现溶血和其他不易分辨的现象。亲和力:抗-A血型试剂与A1、A2、A2B血型红细胞出现凝集的时间应分别不长于15秒、30秒、45秒;抗-B血型试剂与B血型红细胞出现凝集的时间应不长于l5秒,且在3分钟内凝集块必须达到Imm2以上。对于抗-D、试剂红细胞和微柱卡等试剂,应当依据试剂厂商提供的标准进行试剂的质量检查,确保试剂符合质量要求。输血相容性试验过程控制
使用资源,使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互关联的活动称为过程(process)。输血相容性试验就是一个过程,输入端是输血科(血库)的库存血液及临床医生开具的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输出端是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和相应的血液,通过许多活动完成整个试验过程。临床输血实验室应当有效的控制输血相容性试验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各项活动,包括从输血申请和标本接受开始,到血液的发出结束,使试验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一)输血申请和标本接收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决定进行输血治疗,首先应当征得患者同意,受血者或被授权的亲属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临床医师需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中的各项内容,必须包含充分且唯一的受血者识别信息和其他必要的信息。临床医生下达输血医嘱后,由护士进行输血相容性试验的标本采集,在进行标本采集过程中,必须保证患者及其标本得到准确的识别。
1.输血申请临床医师应当在输血申请单中准确填写患者个人基本信息、诊断、输血性质(备血、急诊或平诊输血)、患者既往输血史、妊娠史等,临床输血实验室只接受信息完整、准确和清晰的输血申请。
2.标本采集采集用于输血相容性试验或其他试验标本前,试管应当首先粘贴标签,标签上必须包含必要的和唯一的患者信息。床边采集患者标本时,执行护士必须仔细、完整的核对试管标签内容和输血申请单信息是否一致,输血申请单信息与患者本人的信息是否一致,无误后方可采集标本。标本采集结束后,采集者应当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字。3.标本的接收接收标本时,必须确认输血申请单的所有识别信息与血样标本试管标签上的信息一致。当出现信息不一致时,应当拒绝接受标本和输血申请,通知用血科室重新采集标本。应当进行标本质量检查,包括标本量是否能够满足申请输血量的要求;如果需要抗凝标本,应当检查标本是否充分抗凝;标本是否溶血;标本是否是从静脉输液通道中抽取;试管是否破损等,如果标本不合格,应立即退回,重新抽取合格标本。不能使用不合格标本进行输血相容性试验。(二)输血相容性试验患者输血前应当进行输血相容性试验,至少应当包括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红细胞意外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相容性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体外试验来判定受血者和献血者血液是否相容,避免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
前言/序言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