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斯图亚特·霍尔,[英] 托尼·杰斐逊 编,孟登迎,胡疆锋,王蕙 译,王行坤 校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304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07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字数:400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是一本国外青年文化研究的译著。此书为《通过仪式抵抗》的修订扩充版,包含一篇新序言。该序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自从这本著作1975年在《文化研究工作论文集》(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简称WPCS)合刊上初版以来所发生的变化。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由于富有历史性地引导了一个新的文化研究领域而闻名;该中心产生的这些论文,也成为许多攻读文化研究学位的学生们必读的经典著作。此修订本包括了初版收录的所有富有独创性的论文,并增加了本书主编在该书出版30年之后所作的反思,后者进一步充实了这些论文的内容。
  当青年文化已经广泛呈现在公共视野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是社会政治变革显著和引人注目的表现;这些论文正好在此时发表,从而改变了这种状况。《通过仪式抵抗》通过详细考察战后英国出现的广泛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从泰迪男孩[Teddy boys]、摩登族[mods]、光头党[skinheads]到黑人拉斯特法里派[Rastafarians]),讨论了青年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映和应对文化变革的。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体现了这个引导当代文化研究的伯明翰中心的集体认知,有助于在新世纪对20世纪的一些重要文化著作进行重新定位。

作者简介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传媒和文化研究以及政治方面有重要贡献的文化理论家。他于1968年担任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主任,并在此期间写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
托尼?杰斐逊(Tony Jefferson):英国基尔大学犯罪学教授,对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有重要贡献。

精彩书评

  ★任何一位对青年流行文化和风格真正感兴趣的人,都不能忽视这部著作。
  ——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
  
  ★我们应当感谢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是它最初划定了真正的讨论范围。
  ——《新社会》(New Society)
  
  ★此书……为研究二战之后在青年人当中出现的各种社团性的亚文化群体提供了一种的视角。它关于反叛传统的诸多说法,值得所有关注青年或试图理解青年的人学习。
  ——《内伦敦教育局通讯》(ILEA contact)

目录

译丛总序
民间恶魔、身份认同还是仪式抵抗?
——西方青年文化研究的历史和多重视野 孟登迎
编者简介
各界评价
新版序言
再谈《通过仪式抵抗》 斯图亚特·霍尔 托尼·杰斐逊
初版序言
序言 斯图亚特·霍尔 托尼·杰斐逊
第一部分 理论1
1 亚文化群体、文化群和阶级
约翰·克拉克、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布莱恩·罗伯茨
2 关于社会控制文化、新闻媒体以及社会治安运动建构之间关系的研究笔记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抢劫研究小组”
第二部分 民族志
3 泰迪男孩的文化回应   托尼·杰斐逊
4 摩登族的意义 迪克·赫伯迪格
5 光头党与社群的神奇恢复 约翰·克拉克
6 无所事事 保罗·科里根
7 吸毒的文化意义 保罗·威利斯
8 穿越镜像的民族志研究 格夫瑞·皮尔森、约翰·托劳治
9 群居公社  科林·维布斯特
10 雷鬼乐、拉斯塔法里教信徒和牙买加小混混  迪克·赫伯迪格
11 一种生存策略   伊恩·钱伯斯
12 (社会)结构、文化群和个人经历 查斯·克里彻
第三部分 理论II
13 风格 约翰·克拉克
14 阶级意识和世代意识 格雷姆·默多克、罗宾·麦克奎恩
15 女孩和亚文化群体 拉·默克罗比、詹妮·嘉柏
16 关于边缘性的研究笔记 雷切尔·鲍威尔、约翰·克拉克
17 青年文化的政治 保罗·奎根、西蒙·弗里斯
第四部分 方法
18 研究亚文化群体和越轨行为的自然观察法  布莱恩·罗伯茨
19 参与式观察法的调查逻辑 史蒂夫·巴特斯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再谈《通过仪式抵抗》(新版序言)
  斯图亚特?霍尔  托尼?杰斐逊
  30年前(1975年)的夏天,《通过仪式抵抗》最初发表在伯明翰大学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的年刊——《文化研究工作论文集》(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第7/8期合刊上。次年,哈钦斯(Hutchinson)出版社以书籍形式再版,自那时到现在一直以此版本印行。本次推出的这个新版本保留了路特里奇(Routledge)出版社(1993年)版本的部分内容。鉴于这本论文集多年以来一直受到持续关注,人们有理由、而且有必要提出如下疑问:《通过仪式抵抗》这个研究项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如何确立的,自出版以来又经受了哪些争论和批判?对当代而言它到底还有什么样的相关性?
  一 关于该项研究计划
  这一版保留的初版“序言”,将该论文集的写作放在研究中心当时开展的更广泛的研究工作当中来介绍,这是非常有益的。它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共鸣和响应。序言明确了该书的任务,就是把那些出自各类学者之手、范围广阔的研究成果聚集于一本书当中。这些学者包括研究中心的许多研究生,如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伊恩?钱伯斯(Iain Chambers)、雷切尔?鲍威尔(Rachel Powell)、詹妮?嘉柏(Jenny Garber)和查斯?克里彻(Chas Critcher)等人——他们并不是“亚文化研究小组”(Sub-Cultures Group)的正式成员;还有其他几位作者,包括保罗?科里根(Paul Corrigan)、杰夫?皮尔森(Geoff Pearson,Geoffrey Pearson的昵称)、约翰?托劳治(John Twohig)、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罗宾?迈克龙(Robin McCron)、西蒙?弗里斯(Simon Frith)和史蒂夫?巴特斯(Steve Butters)等人,他们实际上根本不是研究中心的成员。该序言指明了这本论文集必然带有试验性、未完成性和需要改进等特征,并指明了它在学术方面广泛受益于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它还指出了这本书与研究中心其他小组正在开展的研究以及随后出版的著作——尤其是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Learning to Labour, 1977)和《世俗文化》(Profane Culture, 1978)——之间的联系,并且指明了一些最终促成《监控危机》(Policing the Crisis,Hall等编,1978)一书的相关的、独特的侧重点。该序言强调了研究中心的学术实践所具有的集体特性以及随之出现的困难——该论文集充分展现了这些困难,并强调它本身是一本松散的、以论题组织起来的文集,而不是单个作者的专著。
  重述这些历史条件,是为了让当代的读者再一次了解这本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涉及的历史内容。由于《通过仪式抵抗》已经脱离了具体的时代和背景,而且呈现出它自身的活力,因此,它像其他所有此类文本的命运一样,不可避免地会被人们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挪用——而这些方式有时很难被它的作者们所认可,或者经常在那些远离了它最初产生地的学科和话语当中被广泛批评和讨论。我们对此并无任何抱怨,这是推论性的(discursive)和阐释性的工作本来具有的内在构成要素。然而,作者们尽管不再比阐释者享有更高的特权,但他们也不会像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所想象的那样已经“死亡”,因此,也不能阻止他们在不断展开的链条的另一个地方、另一个环节再次介入这场讨论(discourse)。
  从建制方面来说,研究中心的各个分组最早是以各个在研项目汇报会的扩充形式出现的,这些汇报会最初被称为“研究进展”研讨会。“亚文化研究小组”在“经验研究”层面与其他研究小组并行开展工作,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随后陆续发表于研究中心的各卷年刊和哈钦斯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当中。所有这些小组开展的研究工作,都是由每周一次的理论研讨会上进行的更为广泛的理论争论“设想”出来的;在这些研讨会上,我们要大力推进一项范围更广的涉及跨学科阅读和概念讨论的学研计划。“亚文化研究小组”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共通的参照点,以便把研究中心那些考察“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现象诸方面的研究生单个研究项目全都会聚在一起。在《通过仪式抵抗》当中,亚文化就被认为是这种比较广泛的现象中带有特别明显结构性特征的一个方面。“亚文化研究小组”因此提供了一个讨论、争论和介绍这些研究项目的空间;它使得背景阅读“集体化了”,有助于把该研究中心围绕共同主题的研究项目融为一体,以便于开展“基础理论建设”(grounded theorising)。
  “亚文化研究小组”处在范围更广的文化研究规划之内,这一点在后来的讨论中已经被忽略掉了。亚文化的研究工作对于该中心这一时期出现的独特的“文化研究”方法的进展历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它也是一个差异化的(differentiated)、“相对独立”的成分。在我们看来,青年文化的兴起是当代英国文化最独特——确实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因而就把战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过程确定为优先研究的对象,在该中心的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启动之时,我们就对其进行了理论化的探讨。在那个时期,青年被普遍表述为“社会变迁的象征(metaphor)”。各种引人注目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引发了对文化变革必然带来的争议性和矛盾性的诸多怀疑,并且促生出各种各样可以让“这些抵抗”获得表达的形式。
  本书中的许多文章,尤其像“亚文化群体、文化群(cultures) 和阶级”这篇理论性的综述,都充分地阐明了该项研究计划的关注点:既要具体而深入地考察当代文化的一个“领域”(region),也要搞清这一领域是如何以解释性的、非还原的(non-reductive)方式与更大范围的文化和社会结构联接起来的。该研究计划试图把青年亚文化现象与一种对于社会形态结构(social formation)所做的普遍的社会文化分析结合起来。对于前者的关注,表现在该计划对于风格化的或“表意性的(signifying)”实践及其象征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于可用来描述实践主体及其“生活经验”之文化意义的那些恰当的定性分析方法的探究。而后者则体现在对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现象的持续参照上,体现在对于我们(也许有点幼稚地)所说的二者之“同源关系(homologies)”(该词借鉴威利斯的说法[Willis, 1972])的研究方面。
  尽管文化研究将“文化”作为研究的优先关注点,而且很早就在这一点上显示出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文化转向”,但是它的目的并不是要用文化决定论来取代马克思所说的“经济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论断。其目标是要分析和理解那些“相对独立”但并不相互排斥的关系系统——所谓“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在其早期著作《文化与社会:1780-1950》(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1958)当中以对举的方式提出了这两个术语,并且在这种意义上对处在形成阶段的文化研究事业有关键性的影响——尽管正如《通过仪式抵抗》所显示的那样,文化研究其实涉及到一些非常不同的研究。《通过仪式抵抗》不同于常规的社会学调查,它要给予符号象征和社会以同等的重视——如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简明概括出的“亚文化和风格”(1979:1),并且要对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和相互影响进行理论化的探讨。亚文化研究计划处处都受到这些在该中心的理论领域已经掀起波澜的较大的理论问题的影响,这些理论包括:葛兰西(Gramsci)的“领导权”理论,阿尔都塞(Althusser)的“相对自主”和“个体与其真实存在状态的想象关系”理论,罗兰?巴特和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的“修补拼贴”(bricolage)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仪式抵抗》是其所处的那个(理论)时代的产物。
  亚文化研究计划使用了一种不同的方法,它既有别于主流社会学对于“社会”的理解,又不同于主流的文学和人文学科的“文化”观念,而总是不断地返回到文化与权力的联系(nexus)这一话题上。代际脱离(generational disaffiliation)在何种意义上会成为更广泛的社会矛盾的征兆?当“政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文化而扩展,并被赋予了非常宽泛的定义,此时文化运动的政治意义和效能又是什么呢?正是在这一点上,本书使用的各种不同的方法作为一种共通的基本线索,对“通过仪式抵抗”(强调号是我们所加)的政治效能提出了一些质疑:高度风格化的、在文化方面精心推动的社会运动与阶级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文化政治与其他社会争辩形式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点在一些讨论和质疑中得到了细察,例如,对“协商性的和情境性的解决方案范围”的理论概述的讨论,对各种亚文化作为“想象性的关系” (imaginary relations)或“神奇性的解决方案”(magical resolutions)——菲尔?科恩(Phil Cohen, 1972:23)创用的术语——的质疑。
  《通过仪式反抗》有时被看作研究中心对社会学调查的一项贡献。但是,更确切的说,可能应该把这个研究项目看作文化研究与社会学传统之间进行广泛交战(engagement)的场所。这一点已经在更广阔的理论化层面上展开了。选自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重要文本有助于跨学科的“混合”,而研究中心独具特色的理论方法就是从这种“混合”中涌现的。韦伯(Weber)、涂尔干(Durkheim)、毛斯(Mauss),德国体验(verstehen)传统,狄尔泰(Dilthey)和舒兹(Schutz),还有马克思和列维-斯特劳斯等,都是理论研讨会的“奠基性文本”。还有一点当时根本没有指明,即,要把社会学当作一门已经完成的学科纳入进来,然后接管和应用它的方法。通常存在的基本问题是,这种情况以何种方式促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方法的发展?这种思想传统在哪些方面可以同其他构成要素一起被融入更广泛的理论框架当中,而且,这种融合会有什么样的分析和概念效果?
  总之,(文化研究与社会学传统之间的)这种博弈是整个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寻求一套非实证主义的、定性的方法论和各种更适合于对文化领域进行研究的跨学科社会调查,寻求研究计划所必需的这种“双重符合(double-fitting)”,后者最终涉及这种对文化形式和文化意义的分析与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之间有何种关联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做社会学研究”,而应依据我们的目的,从某种外在于“这一领域”的角度去努力发掘和重构旧的社会学思想传统。这些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美国战后社会学领域泛滥的实证主义、帕森斯理论范式(Parsonian)和功能主义所淹没。转向亚文化研究,特别有助于我们去发现某种适合于对这些问题和疑问做文化研究的关联性,因为在当代美国社会研究延用的那个重要但“较弱”的定性传统之内,这些问题和疑问还继续存在并发生演变。
  这个传统包括一系列的成果:那些受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的影响而产生的符号互动论研究(symbolic interactionist studies),试图恢复行动对于行动者的主观意义或“符号意义”;那些问题高度集中、观察极其细致的民族志学个案研究(ethnographic case studies),则是在芝加哥学派及其他地方的城市社会学当中发展起来的;还有那些借自社会人类学的参与式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把被考察者和研究者的主动参与当作从“内部”勾画文化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被大量用于有关越轨反常(deviancy)、违法犯罪(delinquency)或其他反社会行为方式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实证主义方法的矫正。在最近这几年,这些方法对那种批评它们的观点(后者认为它们完全排除了更广泛的社会因素)做出了回应,把“社会反应(societal reaction)”纳入思考范围,包括所谓“越轨反常”行为已被传媒、管制权威和机构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即“被贴标签(labelled)”——这种思想方法。
  这些方法论对于以文化研究的方式去研究各种亚文化群体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不但关注有关意义的问题,还验证行动者的经验和观点,可以恢复行动者一定程度的能动性(agency),许可(empower)行动者的某些解释,而这些都是那些更客观的研究方法所不允许的。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学经常喜欢说,社会学的问题就是“社会秩序问题”。然而,这些另类的(替代性的)方法却削弱了这样的假设:社会是一个大家一致同意的(consensual)、规范的秩序,只有少数人因为“病理”原因偏离了这个秩序。在《通过仪式抵抗》当中,几乎没有一例个案研究是由持续不变的民族志学或参与式观察法所带来的成果;相反,这项研究中那些较为“民族志学”的解释都借用并改编了这些方法论,以达到吉尔兹(Geertz, 1973)所说的“深度描述”。此处依据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假设是:必须联系日常实践行为(practices)来细致地考察各种意义;在对文化现象与更广泛的社会联系进行“双重符合的”考察之前,必须对其有具体的、充分完整的理解。简单浏览一下这本书就会证实如下的论断:尽管所谓的“民族志学”水准对于这个研究计划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确切地说,《通过仪式抵抗》不能被称之为“民族志学研究”(ethnographic study)。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很有意思的书,翻译得也很用心。

评分

价格便宜,送货快,不错

评分

开了一扇新窗户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 挺好的,价格便宜

评分

刚收到,等了好多天呢,书很新也很大。是论文集合,慢慢读起来

评分

這樣的書,真應該買來好好看看。

评分

经典,收藏了,以后再看。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