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与伦理学(全译本 附《天演论》)

进化论与伦理学(全译本 附《天演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赫胥黎 著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95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793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科学元典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历经时问考验的不朽之作,让我们一起仰望先贤,回眸历史,体悟原汁原味的科学发现。

内容简介

  赫胥黎(1825-1895)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赫胥黎深为折服。次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在牛津大学开会时,他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了出色的辩护。此后他写了许多科普文章,扩大了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与伦理学》分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导言阐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以生物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的材料说明物质世界是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化的,物竞天择是支配世界的法则。正文部分把进化论的观点应用于人类社会,论述伦理道德的演化,社会中的人和动物一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1894年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为《天演论》。但严复并不是直接翻译,而是对原书作了很大的改动,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想。《天演论》的出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赫胥黎(1825-1895),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目录

弁言
《进化论与伦理学》导读一
《进化论与伦理学》导读二
前言
第一部分 进化论与伦理学:导论
第二部分 进化论与伦理学
第三部分 科学与道德
第四部分 资本-一劳动之母
第五部分 人类社会中的生存斗争
第六部分 社会疾病与糟糕疗方
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译《天演论》自序
译例言
天演论上
天演论下

精彩书摘

  《进化论与伦理学(全译本 附《天演论》)》:
  在评析《天演论》时,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严复为什么要翻译《天演论》?他翻译此著想要向世人传达的信息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一直为人们所争论的问题。作为一部西方学术著作,赫胥黎原作的意旨应该说是非常明确,涉及西学的问题亦不少,但因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所作的调整和所加案语,使原作与译作的意义产生了差异,其中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与他在案语中同时介绍的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者们讨论《天演论》时最关切的问题。
  史华慈认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为严复介绍他所理解的斯宾塞的进化论哲学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而赫胥黎则几乎成了斯宾塞的一个陪衬角色。在探讨过程中,严复自己所作的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和伦理的案语已使这一点很明确了。最重要的是,正是在《天演论》中,他十分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它所包含的伦理的深深信仰。他清醒地知道这一伦理暗示了在中国将有一场观念的革命,现在他的注意力之所向正是这场革命。”①史氏的这一观点遭到了汪荣祖先生的反驳,汪认为:“严氏固然不完全赞同赫说,亦非全盘否定,自非只因其简短而译之。”“我们不必视严氏案语尽是在发表他本人的意见,引入案语,不仅订正赫说,而且补充说明,以获致他认为较为平衡的观点。”“我们实在无须采取非杨即墨的观点,把严氏定位于斯宾塞。严复一心要把他所理解的天演论说清楚,是十分显而易见的,实在没有必要囿于一家之说,吴汝纶序言中所谓‘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实已道出译者汇合赫、斯二说的微意。”②近又有论者提出新见,以为“EvolutionandEthics决不是讲解生物进化论的科普读物,而是提倡美德、调和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著作。尽管书中列举了不少生物界的事例,但它们只是一些通俗的比方,是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并接受自己的社会伦理思想。由此推论,严复之所以翻译赫胥黎的著作而不去翻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其用意就是为了引进这种新型的伦理思想。只是由于赫胥黎的社会伦理思想建立在进化论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引进这种伦理思想的同时,必然要做普及进化论的工作。”③
  细读《天演论》,提到斯宾塞名者有《自序》,正文中有导言一(此处为严复所加),案语中有卷上导言一、二、五、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卷下有论五、十五等处。直接提到赫胥黎名者有自序,案语中有卷上导言一、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卷下有论一、九、十三、十五、十六等处。应当说明的是,书中其他处虽未提及赫氏之名,实为讨论《天演论》本身者则几乎贯穿全书的案语。而涉及比较斯、赫两氏学说的地方有自序、案语中有导言五、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卷下中的论十五等处。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相当经典,是20世纪初数学大师希尔伯特率先完成几何公理化之作。

评分

科学元典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人类文明的优秀遗产,是历经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他们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创造的结晶,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人,一个真正的人,他的深邃思想和高洁人格在21世纪依然熠熠生辉。

评分

通过把作为情绪反应的同情感引入哲学,并强调它们先于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而存在,不仅试图重新审视和改造哲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而且还进而试图重新考察和解释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到今天的哲学传统及与之相关的神学传统,这显然是一条特别富有独创性的思路。本书收入舍勒关于同情感与他者的论述,极具学术启发性。通过把作为情绪反应的同情感引入哲学,并强调它们先于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而存在,不仅试图重新审视和改造哲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而且还进而试图重新考察和解释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到今天的哲学传统及与之相关的神学传统,这显然是一条特别富有独创性的思路。本书收入舍勒关于同情感与他者的论述,极具学术启发性。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最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8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价值的颠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今人编有《舍勒全集》,美国芝加哥大学设有舍勒研究所,德国成立了国际舍勒研究协会。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最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8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价值的颠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今人编有《舍勒全集》,美国芝加哥大学设有舍勒研究所,德国成立了国际舍勒研究协会。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本书选取作者论述羞感、懊悔与怨恨的精彩文字,使大家对此话题产生浓厚的学术兴趣。还好,有点晦涩。

评分

最开始只买书,然后开始买日用品,从吃的到用的,从衣服到鞋子,从零食到家电……基本买个边了,基本都很满意!只是我有点儿懒,每次买了东西总忘评价,损失不少京豆,这回就统一用这个了!除非有问题,一律这个评价喽~

评分

这本《宇宙体系》原是艾萨克·牛顿为他的划时代名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第三编所写的初稿。牛顿在世时没有发表过这部初稿,它首次发表于牛顿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728年。发表时使用的正式名称是“宇宙体系(使用非数学的论述)”,括号中的文字表明了这个手稿与当时已经出版了的第三版《原理》第三编之间的区别,而正式出版的《原理》第三编标题是“宇宙体系(使用数学的论述)”。

评分

还没开始看!书的质量不错!印刷很好!

评分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见。爱因斯坦说:“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替代牛顿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而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

评分

这本书相当经典,是20世纪初数学大师希尔伯特率先完成几何公理化之作。

评分

非常满意!阅读中。非常满意!阅读中。非常满意!阅读中。非常满意!阅读中。非常满意!阅读中。非常满意!阅读中。非常满意!阅读中。非常满意!阅读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