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大醫精誠:孫思邈傳》作者從“孫思邈是人不是神”這一基本觀點齣發,努力還原先賢真實麵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誕之說,亦剔除“信史”中誇張之辭。隻將孫思邈兩部巨著視作記傳第一手資料,透過字裏行間,探尋著者行蹤。再剔齣書裏透露的點滴行蹤,反復甄彆,形成縝密完整的一部傳記。
內容簡介
孫思邈,是京兆東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傢塬)人,齣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瞭102歲(也有說他活瞭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曆史上知名的醫學傢和藥物學傢。曆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信史所載孫思邈事跡雖少,各種奇傳卻多。本傳作者從“孫思邈是人不是神”這一基本觀點齣發,努力還原先賢真實麵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誕之說,亦剔除“信史”中誇張之辭。隻將孫思邈兩部巨著視作記傳第一手資料,透過字裏行間,探尋著者行蹤。再剔齣書裏透露的點滴行蹤,反復甄彆,形成縝密完整的一部傳記
作者簡介
羅先明,男,1950年生。湖南洞口人。中共黨員。1973年開始發錶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本案拒絕旁聽》、《大醫孫思邈》,報告文學《來自西藏監獄的報告》、《開國反腐第1案》,63集電視劇文學劇本《遠東大抗戰》,長篇紀實文學《遠東戰爭風雲》(四捲本;原名《遠東大戰紀事》),學術專著《中國預防犯罪通鑒》等。
目錄
序篇
一 盛德茂功 凡人被尊崇為“神”
二 養生有道 壽高一百四十一歲
第一章 早年立誌(幼年~20歲)
一 叩求豪強 聖童苦讀欲求仕進
二 重新探路 十有八而誌學於醫
三 普同一等 待所有患者皆如至親
四 齣言不遜 治狂犬病栽大跟頭
五 至於弱冠 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
第二章 砥礪真功(21歲~39歲)
一 故土不戀 主動融入大韆世界
二 笨功不辭 胸中自有經典萬捲
三 絲毫不苟 辨析病癥慎之又慎
四 風險不畏 自我驗證治痢疾方
五 忌諱不避 大膽涉獵治婦人病
六 臨危不驚 治病不分“好人”“壞人”
七 卑微不拒 精心嗬護少小嬰孺
八 逆境不惰 兵亂途中救治外傷
九 傳染不懼 零距離接觸麻風患者
十 汙穢不計 發明蔥管導尿之術
十一 陳規不拘 由煉丹轉嚮解石藥毒
十二 名利不求 婉拒“國子博士”之位
第三章 順勢而為(40歲~70歲)
一 豈惜百金 求得治療風毒偏方
二 應召當值 治腳氣奔走廟堂江湖
三 不遠韆裏 隻為求得一個奇方
四 順應大潮 跟隨隋軍渡江作戰
五 情同手足 給士卒雜治疑難諸疾
六 惜書如命 闖火海搶救陳宮秘籍
七 如履薄冰 遠避皇室是非漩渦
八 初訪湘地 嘆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
九 身非由天 勸楊堅父子自珍自愛
十 大愛無垠 奇術秘方和盤托齣
十一 母氣充盈 孕期保胎逐月得安
第四章 亂世不避(71歲~80歲)
一 身不由己 跟隨大軍遠徵遼陽
二 被迫落草 竭誠效力山寨兄弟
三 德行不充 楊廣走嚮自我毀滅
四 有求必應 療救範圍更寬更廣
五 苦盼明主 主動救治李唐將士
第五章 盛世作為(81歲~108歲)
一 追求“藥實” 山居種藥采藥製藥
二 不偏不黨 周鏇於李氏兄弟之間
三 食治為先 醫霍亂談防止病從口入
四 重在養性 指導李淵老年養生
五 稍有懈怠 飲酒過量“幾至殞斃”
六 人身國象 知治其身則善治其國
七 命重韆金 勸患者不可輕言放棄
八 重解心結 竭誠救治長孫皇後
九 方便百姓 簡易藥方公諸牆上
十 慎用藥補 跟蹤治療王子李治
十一 憂鬱傷身 李世民晚年再立太子
十二 救人心切 鬧市藏匿麻風患者
十三 藥不適人 武則天索要麵藥奇方
十四 百歲遠行 齊州訪得三百歲奇女
十五 勞復心瘁 忍見李世民壯歲辭世
第六章 成就大醫(109歲~141歲)
一 獨創經方 治愈功臣矢鏃痼疾
二 奮發著書 唯願聖教人人自曉
三 尋求寬囿 嚮武皇後再薦美色方藥
四 尋思妙理 百歲深研《傷寒論》真本
五 獨創“石醫” 路旁刻石建造藥碑
六 挺身護弱 使惡疾患者絕處逢生
七 美女盈宮 嚮李治詳解房中補益
八 治之傷晚 與麻風病人同處一室
九 退居恬然 養衛得理延年長生
十 成就大醫 “德、功、言、壽”韆古一人
精彩書摘
古今不少醫藥大師,年少時並非立誌學醫。如被稱為“醫聖”的東漢張仲景,據其在《傷寒論》“序”中言:“餘宗族素多,嚮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立誌學醫。
孫思邈年少時亦無意學醫。
現存孫思邈有關史料,無其父親或祖上從醫記載。民間口頭傳說及某些民間文學讀本所載故事,皆無史實依據。母親姓氏,刻於其父母閤葬墓碑,謂為“雷氏”。距孫塬村數十裏處,確有雷姓一族,其族人亦稱係孫思邈舅傢。據聞,以前每到“清明”,還有雷姓後人來孫塬村祭祖,緬懷孕育瞭韆古大醫的偉大母親。
令人費解的是,今日孫塬村,卻沒有孫氏族人。筆者訪問當地村民,解釋是孫思邈那時給皇上治病,風險極大,為保子孫安全,乃囑改換姓氏。當地既無孫氏一族,自無傳統族譜,方誌更無孫氏傢族演變記載。故孫思貌之父真名亦無可考,也無法確知生平事跡。
孫母雷氏一族,據現存藥王山三方古碑推測,當年或為望族。
碑一:“夫濛文慶造像碑”。此碑於北魏神龜二年(公元519年)刻石,為佛教四麵造像,高102寬42厘米,
厚30厘米,1934年於耀州齣土。該碑係濛文慶為亡父、亡妹、七世父母、因緣眷屬所造。為首供養人落款是:“夫濛文慶,母雷□□”,其他供養人除濛姓人氏外,還有“清信士雷豐”等。
其二:“雷明香造像碑”。此碑於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刻石,高96厘米、寬40厘米、厚19厘米,齣土時間不詳。該碑係命婦雷明香為亡夫所造。碑文顯示,其亡夫係正一品高官,其兄雷□標為正二品,從弟雷顯慶為正四品。可見雷明香傢族之隆盛。
其三:“雷香妙造碑”。此碑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刻石,高100厘米、寬42厘米、厚20厘米,1927年於耀州齣土。建造該碑者雷香妙,亦係顯貴命婦,亡夫即為柱國參軍。單看碑上的雷香妙本人乘車齣行圖,即可窺知雷氏傢族顯赫之一斑。(注1)
不敢說上述雷姓豪族即為孫思邈舅傢,但孫思邈舅傢與上述大戶必有某種聯係,因那是講究姓氏與血緣關係時代。如此便可設想,孫思邈舅傢或為知書達理之士。母親雷氏則受過一定文化薰陶,心地十分善良。由此推論,若以門當戶對為婚姻基礎,孫傢則不會一貧如洗,孫父本人更不至於目不識丁。孫思邈談及兒時傢境狀況,用瞭“傢産”二字。不過孫塬村位於關中北部黃土殘塬地帶,村民們住屋多用黃土夯牆,還有人全賴窯洞遮風擋雨,加之土地貧脊,灌溉乏水,交通閉塞,可謂窮鄉僻壤。故孫思邈兒時生活條件,亦談不上如何富足。
孫思邈在這種環境中成長,每日以學為業。孫塬村現存那一棵蒼老古槐,見證過孫思邈幼時身影。他著一身青衫,穿一雙麻鞋,或坐在樹下邊讀邊想,或與小夥伴你追我趕,有時則比賽爬樹。他上的是村裏私塾,卻不以私塾先生所教功課為滿足,放學後繼續在傢挑燈苦讀。
母親對兒子總是寬容的,當發現兒子有些事做得不妥,則注意及時誘導。一迴見兒子捧著一隻肉乎乎的雛鳥,忙道:“娃,小鳥也有爸媽。你想它離開瞭爸媽,還能長大嗎?小鳥媽媽見不到孩子,能不傷心嗎?”
“娘,是我不好。”孫思邈聽瞭,忙小心將雛鳥用布衫兜著,再爬上大槐樹,將它放迴小窩,且將窩裏的雜草撫平。
“娃,這就對瞭。往後,可不得傷害任何鳥兒。”
“娘,我懂瞭。一定不犯,一定。”年幼的孫思邈連連點頭。
母親雷氏就這樣通過點滴之事,嚮兒子傳輸大愛之心。
孫公與其他父親一樣,急切望子成龍。而任何聖人賢哲,孩童時代都會貪玩,孫思邈亦不例外。他在《韆金翼方?序》中自稱:“餘幼智衊聞”,即非天纔。《舊唐書?孫思邈傳》卻載,孫思邈“七歲就學,日誦韆餘言”,雖不無誇張成份,仍可見學業優異。能做到這一點,自與嚴父督促有關。得益於嚴父慈母育導,孫思邈奮發用功,埋頭苦讀。這幼時的苦讀,也為他往後學習打下瞭深厚基礎。這樣至於“弱冠”,已經“善談莊、老及百傢之說,兼好釋典”瞭。
讀書不是目的,隻是成纔手段。兒子長大後如何發展?孫公頗具長遠眼光,早有宏大計劃:讓兒子走讀書人正統之路,早入仕途,光宗耀祖。
此說非為臆斷。舊、新《唐書》中,皆記孫思邈拜見西魏重臣獨孤信之事。獨孤信本名如願,因屢立戰功,被太師宇文泰賜名為信。其時,獨孤信為西魏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衛國公,可謂權勢顯赫。而孫思邈不僅見到瞭他,且獲得高度贊賞。獨孤信曰:“此聖童也。”(注2)
此事發生在西魏恭帝二年或三年(公元555年或556年),孫思邈約摸十四五歲,已然纔智拔萃。
孫思邈身為貧傢弟子,何以要見朝中重臣?此事涉及彼時舉薦製度。原來在科舉製度形成之前,古代文人欲入仕途,全賴朝臣或其他名士推薦。昔漢武帝就下過“求賢詔”,要求朝臣舉薦“茂纔”。自漢魏朝始,實行“九品中正製”,即將各階層弟子分為九等,由不同層級的“中正”官舉薦。此製度實行之初,效果倘可,後卻專為門閥世族所用。至於北魏,一方麵“九品中正製”繼續推行,一方麵延續權勢舉薦製度。孫思邈學問雖高,傢世卻卑,故未能進入地方“中正”推舉視野。如欲入仕途,則務必由權貴推舉。
孫思邈因何人引薦,於何種場閤與獨孤信見麵,古無確切記載。或賴於舅傢雷氏某名士強力引薦,或於京郊某處與獨孤信意外相逢。一個未及弱冠的少年,要拜見聲名顯赫的柱國大將軍,談何容易?故這場載入史籍的會見,顯係孫父煞費苦心的結果。為瞭這一會見,孫公必下瞭相當決心,費瞭相當力氣。
孫公刻意安排這一場會見,其意不言自明,望兒得到提攜。而孫思邈本人,無疑也有入仕之意。正如他後來坦承的那樣:“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注3)
……
前言/序言
大醫精誠:孫思邈傳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