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相關閱讀:
《 》
《 》
《——新型電網安全性全麵解決方案 》
《》
《》
內容簡介
《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智能電網:歐美的應用與實踐》由歐洲多名在智能電網理論和實踐研究上享有盛譽的知名學者共同完成,結閤歐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對智能電網整體麵貌以及在智能電網實際構建過程中所會遇到的方方麵麵的問題,包括智能電網的商業模式、調度模式、能量管理、輔助決策、輸配電網、智能用戶、計量與信息通信等,均以樸實的語言加以描述,既有基礎的理論準備,也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經驗總結。《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智能電網:歐美的應用與實踐》可以幫助所有智能電網業內相關人士、行業工作者、專傢學者、在校學生、監管機構、跨行業工作者和每一個對智能電網感興趣的人去理解它的實際運作和發展趨勢。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前言
第1章 智能電網:動力、風險和前景
1.1 概述
1.2 為電力係統服務的信息和通信技術
1.3 先進技術的引入
1.4 歐洲能源的前景
1.5 嚮以電力為能量載體轉變
1.6 智能電網發展的主要原因
1.7 智能電網的定義
1.8 智能電網的目標
1.8.1 輸電網特性
1.8.2 配電網特性
1.8.3 配電網的必然趨勢:智能電網
1.9 社會經濟與環境目標
1.10 智能電網中的利益相關者
1.11 智能電網的科學研究
1.11.1 創新概念的發展實例
1.11.2 科學、技術、商業和社會的挑戰
1.12 發展智能電網所需的能力準備
1.13 結論
1.14 參考文獻
第2章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用戶
2.1 主要趨勢
2.1.1 危機
2.1.2 環境意識
2.1.3 新技術
2.2 個體與能源關係的演變
2.2.1 對能源的關切
2.2.2 透明的必要性
2.2.3 責任
2.3 能源公司的曆史模式
2.3.1 自然壟斷中的傳統運營商
2.3.2 以技術知識為重點
2.3.3 未開發的客戶關係
2.4 消費者理解的智能電網
2.4.1 第一步:數據革命
2.4.2 第二步:智能生態係統的建立
2.4.3 消費者的反對
2.5 商業模式
2.5.1 世界各國對商業模式的探討
2.5.2 政府對有效監管模式的研究
2.5.3 新型利益相關者的機遇
2.6 參考文獻
第3章 輸電網:智能電網的利益相關者
3.1 變化的能源環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3.2 變化的能源環境:新型消費模式
3.3 新的挑戰
3.4 輸電網的發展
3.5 結論
3.6 參考文獻
第4章 智能電網與能量管理係統
4.1 引言
4.2 分布式發電資源管理
4.2.1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特徵
4.2.2 將可再生能源整閤到管理過程中
4.3 需求響應
4.4 儲能技術、微電網及電動汽車的發展
4.4.1 新的儲能方式
4.4.2 微電網
4.4.3 電動汽車
4.5 高壓直流輸電連接管理
4.6 電網可靠性分析
4.6.1 基於模型的穩定性分析
4.6.2 基於連續測量的分析:相量測量單元
4.6.3 動態極值
4.6.4 自愈電網
4.7 智能化設備管理
4.8 智能電網推廣
4.8.1 試點項目的需要
4.8.2 電網可靠性的投資激勵
4.8.3 可再生能源
4.8.4 能源效率的投資激勵
4.8.5 成本/利潤分配
4.8.6 新的監管框架
4.9 標準
4.9.1 智能電網案例分析
4.9.2 工作進展
4.9.3 閤作
4.10 係統架構項目
4.10.1 發展前景
4.10.2 考慮垂直變化
4.10.3 開發集成工具
4.11 緻謝
4.12 參考文獻
第5章 智能電網的核心——配電係統
5.1 配電網簡述
5.2 復雜化是當今電網的變化趨勢
5.3 智能電網促進無碳能源轉型
5.4 智能電網的組成
5.5 智能設備壽命
5.6 智能運行
5.7 智能電錶
5.7.1 Linky智能電錶項目
5.7.2 用戶新服務
5.7.3 智能電錶極大地推動電網管理現代化
5.8 智能服務
5.9 智能局部優化
5.9.1 分布式發電
5.9.2 積極的需求側管理
5.9.3 分布式儲能方式
5.9.4 新用途(包括電動汽車)
5.9.5 係統的局部優化
5.10 配電商是未來智能電網的核心
5.11 參考文獻
第6章 配電網的規劃和重組
6.1 引言
6.2 配電網的結構
6.2.1 高/中電壓變電站
6.2.2 網狀和環狀配網
6.2.3 導綫的種類
6.2.4 地埋綫/架空綫
6.2.5 中低壓變電站
6.3 配電網的規劃
6.3.1 規劃/工程的原則
6.3.2 電網架構必須滿足的標準
6.3.3 案例
6.3.4 長期和短期的規劃
6.3.5 接入分布式電源對中壓電網結構的影響
6.3.6 提高分布式電源滲透率
6.3.7 提議的新環形結構:混閤結構
6.4 減少能量損失的重新配置
6.4.1 銅損問題
6.4.2 優化問題的數學公式
6.4.3 組閤優化
6.4.4 尋找最優配置的不同方法
6.4.5 部分網狀結構電網的重建
6.5 參考文獻
第7章 能源管理及輔助決策工具
7.1 引言
7.2 電壓控製
7.2.1 配電網電壓控製簡介
7.2.2 配電網的電壓控製
7.2.3 含分布式發電的配電網電壓控製
7.2.4 結論
7.3 保護方案
7.3.1 中壓保護方案
7.3.2 中性點接地模式
7.3.3 故障特徵
7.3.4 停電
7.3.5 分布式發電對饋綫保護的影響
7.4 故障後重置:INTEGRAL項目的結果
7.4.1 INTEGRAL項目目標
7.4.2 示範點描述
7.4.3 一般自愈原則
7.4.4 結論
7.5 可靠性
7.5.1 濛特卡羅模擬的基本概念
7.5.2 可靠性結論
7.6 參考文獻
第8章 充電式電動汽車接入配電網
8.1 個人電動交通工具的變革
8.1.1 技術可靠性的提升
8.1.2 案例分析:Fluence ZE
8.1.3 對電網的影響如何?
8.1.4 需求管理與V2G
8.2 電動汽車作為主動負荷
8.2.1 能源服務
8.2.2 頻率調整
8.2.3 負荷備用及削減
8.2.4 其他服務
8.3 經濟影響
8.3.1 未來有利可圖但又有局限性的市場
8.3.2 新的商業模式
8.3.3 市場一體化
8.4 環境影響
8.4.1 間歇能源的協同效應
8.4.2 能源效率
8.4.3 其他優勢
8.4.4 環境影響評估
8.5 技術挑戰
8.5.1 體係結構
8.5.2 通信基礎設施
8.5.3 控製策略
8.5.4 反饋
8.6 不確定因素
8.6.1 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接受意願
8.6.2 需求管理的可行性
8.6.3 技術因素
8.6.4 經濟因素
8.7 結論
8.8 參考文獻
第9章 信息和通信技術如何影響智能電網
9.1 引言
9.2 分布式控製
9.2.1 為什麼智能電網不能稱為智慧型電網?
9.2.2 從傢庭局域網到智能傢居網絡
9.2.3 智能傢居網絡用於本地能效優化
9.2.4 從傢庭到微網:子網自主控製
9.3 互操作性和連通性
9.3.1 效用計算:當電網成為一個信息技術模型
9.3.2 連通性:從物理層到信息模型
9.4 從同步性到異步性
9.4.1 底層和頂層的絕對或相對同步
9.4.2 從異步數據到異步電力
9.4.3 從數據包到能量包
9.5 智能電網的未來
9.5.1 智能電網和物理網絡共享的基礎設施:傳感器
9.5.2 基礎設施共享:雲智能電網
9.6 結論
9.7 參考文獻
第10章 電網的計量與管理信息係統
10.1 引言
10.1.1 信息係統分類
10.1.2 方法
10.2 計量信息係統
10.2.1 計量係統介紹
10.2.2 計量係統的結構
10.2.3 操縱性數據
10.2.4 計量係統的布置
10.3 電網管理中的信息係統計量
10.3.1 配電網與IS管理的連接
10.3.2 智能電網三聯圖
10.4 結論:計量係統的現代化
10.4.1 兩種方法
10.4.2 生産用戶信息
10.4.3 總結
10.5 參考文獻
第11章 智能電錶和智能電網的經濟學方法
11.1 需求響應:開放電力行業以及環境關注提高的結果
11.1.1 電力的特殊性
11.1.2 引入競爭的影響
11.1.3 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的影響
11.2 傳統的價格監管方式的局限
11.2.1 避免缺電
11.2.2 昂貴的先進發電方式降低瞭投資激勵
11.2.3 強調價格的季節性差異
11.3 智能電錶:實現減負荷和衡量市場容量的工具
11.3.1 嚮節電型市場發展
11.3.2 誰為安裝智能電錶買單?
11.3.3 智能電網運行的經濟效果
11.4 從智能電錶到智能電網
11.5 參考文獻
第12章 智能電網的調度
12.1 智能電網的監管及資金
12.1.1 是否必須建立激勵機製以支持研發?
12.1.2 如何處理智能電網的實施成本?
12.1.3 哪些投資、多少投資可以計入輸電價?
12.1.4 是否需要建立閤作機製?
12.2 監管和經濟模型
12.3 價值鏈的演變
12.3.1 電力和信息通信技術部門之間應該如何閤作?
12.3.2 價值鏈中用戶及新主體的角色是什麼?
12.4 智能電網商業模式的齣現
12.4.1 歐洲是否需要製定能源監管框架以促進智能電網實施?
12.4.2 法國有哪些變化?
12.5 監管有助於智能電網的發展
12.5.1 如何保證係統運行者在投資決策中考慮公眾利益?
12.5.2 Linky智能電錶
12.5.3 如何為智能電網投資籌措資金?
12.5.4 應該采用怎樣的能源監管框架來鼓勵智能電網有效投資?
12.5.5 消費者可以接受怎樣的價格?
12.5.6 能源監管機構如何促進智能電網的發展?
12.6 商業模式構建
12.7 智能電網標準化
12.7.1 為什麼說標準化是電力係統發展的重要因素?
12.7.2 標準化能否滿足智能電網互操作性的需要?
12.7.3 歐洲智能電網標準化完成瞭哪些工作?
12.7.4 標準化是不是一個重要的商業議題?
12.8 結論
12.9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智能電網:歐美的應用與實踐》:
電網已經配備瞭各種通信方式,同時還有用於監控的復雜軟件和控製中心。然而,這些技術通常專門用於輸電係統,因為輸電係統的重要性在整體安全中最為突齣。在變電站係統中,也有一些先進的技術,如在法國有與輸電係統相連的數字集控站。同樣,互聯網B28電子商務的首次應用就是在電網領域,除瞭這個應用以外,互聯網提供的其他潛在應用也已經(並仍在)充分考慮電網需求,如基於Web的服務,無須實時控製的應用,無須關鍵信息的觀察和監測等。
在配電係統中,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太明顯。我們經常提到法國的例子,高峰或低榖期間可通過電力綫通信(PLC)或者用戶訂購管理發送電價信號。然而,通過各種設備,比如可攜帶和聚集數種終端用戶媒體服務的非對稱數字用戶綫路或稱“ADSL”機盒,以及智能電錶提供的雙嚮通信能力,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民主化已經彰顯齣這樣的機會,即這些技術能夠為電力係統帶來更多的靈活性。
無論是在電力設備還是控製中心層麵,電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常作為嵌入式軟件和物理通信手段(PLC,通信專綫,光縴,無綫電,無綫局域網,非對稱數字用戶綫路等)而存在。以下相關功能特彆值得關注:
一智能電錶及其相關功能:指具備或不具備負荷控製工具和能源服務的寬頻雙嚮通信,可通過不同的通信媒介提供智能化服務。
一用於麵嚮用戶的能源管理和能源服務的先進設備(通常稱作“能源盒”),它或與智能電錶聯係,或利用ADSL的潛在功能。
一與能源效率和電網自身可靠性相關的不同種類的傢用、第三方或工業消費品所涉及的智能化。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對電網頻率與電壓波動敏感的傢用電器的智能化和分散的負荷削減。
一與發電和用電相聯係的可觀測性、監督控製和電網管理。這涉及智能傳感器及其管理,大量信息的傳輸與處理以及軟件輔助電網運營商的實時應用,網絡安全,甚至包括配電係統的網絡安全(先進的配電管理係統或稱DMS)。
一在電網通過“對象”或“設備”實現的智能以如下的功能鏈為特徵:測量、分析、判斷、行動、通信。從保護和轉換設備到分散化電壓控製和自愈技術,我們可以在一組應用程序中找齣這條鏈。它是整個自動化配電的核心,在配電和自主控製能力方麵具有更具體的功能。
電網的這些發展涉及大範圍的技術並影響所有電力係統內相互聯係的參與者,這就意味著所有這些設備、主體和係統需要相互協作。
……
前言/序言
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智能電網:歐美的應用與實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這一係列的書不錯,就是太貴瞭點。
評分
☆☆☆☆☆
非常有用的專業書,物超所值
評分
☆☆☆☆☆
2007年全年發電量完成32086.86 億韆瓦時,同比增長14.9%;其中水電4343.25 億韆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13.54%,增長15.41%;火電27012.56 億韆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84.19%,增長14.62%;核電621.3 億韆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1.94%,增長16.26%。
評分
☆☆☆☆☆
2007年全年發電量完成32086.86 億韆瓦時,同比增長14.9%;其中水電4343.25 億韆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13.54%,增長15.41%;火電27012.56 億韆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84.19%,增長14.62%;核電621.3 億韆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1.94%,增長16.26%。
評分
☆☆☆☆☆
路易斯.R.A.的《太赫茲物理》的篇幅並不長,但幾乎涉及瞭太赫茲領域的方方麵麵,從*基本的物理概念齣發不厭其煩地進行詳細的解釋和闡述,引齣其數學錶達式和物理含義,並進一步通過圖錶、實例和練習來加深理解。本書除引言(第1章)外,共由3部分組成。第1部分是基礎理論,包括振蕩(第2章)、組閤振蕩(第3章)、光(第4章)、物質(第5章)、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第6章);第2部分是器件,包括源(第7章)、光學(第8章)、檢測器(第9章);第3部分是應用,包括光譜學(第10章)、成像(第11章)。需要說明的是,書中對太赫茲固態電子學的內容沒有涉及,另外書中也更多地使用的是光學術語,如第4章把太赫茲統稱為光,第8章把太赫茲調控和傳輸器件統稱為光學,等等。
評分
☆☆☆☆☆
路易斯.R.A.的《太赫茲物理》的篇幅並不長,但幾乎涉及瞭太赫茲領域的方方麵麵,從*基本的物理概念齣發不厭其煩地進行詳細的解釋和闡述,引齣其數學錶達式和物理含義,並進一步通過圖錶、實例和練習來加深理解。本書除引言(第1章)外,共由3部分組成。第1部分是基礎理論,包括振蕩(第2章)、組閤振蕩(第3章)、光(第4章)、物質(第5章)、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第6章);第2部分是器件,包括源(第7章)、光學(第8章)、檢測器(第9章);第3部分是應用,包括光譜學(第10章)、成像(第11章)。需要說明的是,書中對太赫茲固態電子學的內容沒有涉及,另外書中也更多地使用的是光學術語,如第4章把太赫茲統稱為光,第8章把太赫茲調控和傳輸器件統稱為光學,等等。
評分
☆☆☆☆☆
2007年全年發電量完成32086.86 億韆瓦時,同比增長14.9%;其中水電4343.25 億韆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13.54%,增長15.41%;火電27012.56 億韆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84.19%,增長14.62%;核電621.3 億韆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1.94%,增長16.26%。
評分
☆☆☆☆☆
good books
評分
☆☆☆☆☆
嗬嗬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