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相声是目前在我国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各种综合性文艺演出中不可缺少的节目。现代的相声虽然形成于清代后期,但它继承我国古代优人滑稽的传统,表现了历代人民的苦乐。自清代中叶以来,相声加快了发展步伐,至同治年问形成对口相声,涌现出一代代的艺术家,呈现出一批批的优秀节目,表现出“敢哭敢笑敢讽刺”的特点,既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也给广大群众带来笑声。今天相声已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中国民间喜剧艺术独有的传统,对许多艺术形式也产生了影响,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已然跨越了国界,成为联结我国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纽带。
内容简介
《中国专门史文库:中国相声史》分为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当代篇(包括域外篇),分别对每个时期相声的演变、活动、艺术家、代表作及重要事件进行相应的论述,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上有个人独特见解。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对今日相声艺术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目录
引论
一、相声的发展历史及诸家之说
二、相声的优良传统
三、相声艺术的特点
四、相声的类型
五、相声与文学
六、相声与社会
七、相声史的分期与本书结构
八、关于“相声学”的建立
古代篇
第一章 先秦及秦时的优人滑稽
第一节 先秦的优人讽谏
第二节 秦代优旃的笑言
第二章 两汉南北朝的优人滑稽及影响
第一节 西汉侍臣的戏谑
第二节 东汉时的优人表演
第三节 儒佛讲经中的“论难”
第四节 侯白的“谈戏弄”
第三章 唐代的参军戏及其他
第一节 唐代的参军戏
第二节 唐代的“俗赋”
第三节 唐代谐体诗与优人“谐戏”
第四章 宋金杂剧与杂伎
第一节 宋代杂剧中的滑稽节目
第二节 宋金杂剧中的“使砌”
第三节 宋代诸般杂伎中的相声因素
第四节 宋代像生与杂扮
第五章 元明流行的滑稽表演
第一节 元代散曲中的滑稽曲目
第二节 元明杂剧中的滑稽穿插
第三节 明代的“笑乐院本”
第四节 明代的“过锦”戏
第六章 清代的滑稽表演
第一节 戏曲中的玩笑戏
第二节 民间傩戏中的调笑项目
第三节 民间技艺表演中的“说口”
第四节 各民族民间文艺中的滑稽节目
第七章 历代笑话的积累
第一节 先秦寓言是我国最早的笑话
第二节 两汉南北朝的笑话
第三节 唐宋笑话的发展
第四节 金元仍有笑话流传
第五节 明代的笑话书
第六节 清代笑话的变化
第八章 笑话与口技的结合——明清隔壁戏
第一节 明代的“口戏”
第二节 清代的“象声”
第三节 各地的隔壁戏
第四节 隔壁戏发展为近代的相声
近代篇
第九章 相声的初成(清中-民初)
第一节 相声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近代相声的创始者
第三节 “万象归春”及其他
第四节 “肃亲王禁相声”及其影响
第五节 晚清笔记中对相声的记载
第六节 相声形成的诸种因素探讨
第十章 相声的成熟与发展(1912-1919)
第一节 相声向外地传播
第二节 “相声八德”及其同辈艺人
第三节 “清门相声”的流传
第四节 两代“云里飞”演唱的滑稽京剧
现代篇
第十一章 相声从明地到茶社演变(1919-1928)
第一节 相声仍以明地演出为主
第二节 相声进入茶社
第三节 “杂耍园子”中的相声
第四节 “冯家门”相声在东北的流传
第五节 “马派相声”的形成
第六节 张杰尧从南方回到北京
第七节 一代名家张寿臣
第八节 相声的发展无人过问
第十二章 相声的普及和提高(1928-1936)
第一节 天津成为相声的“聚处”
第二节 “女相声”演员的兴起
第三节 相声著作的出版
第四节 其他支派的相声传人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声(1937-1945)
第一节 老舍与欧少久的合作
第二节 常宝垫与“常氏相声”
第三节 侯宝林在天津崛起
第四节 相声在各地的发展
第五节 “女相声”的发展与变化
第六节 一批相声家的相继成熟
第七节 相声界习俗的逐步完善
第八节 媒体对相声的传播
第十四章 解放战争中的相声(1945-1949)
第一节 表现干预生活的相声
第二节 关于“时髦”性相声
第三节 相声演员的遭遇
第四节 解放区的相声
第五节 “俗文学”研究中的相声
第六节 传统相声简析
当代篇
第十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的发展(1949-196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艺界的思想改造
第二节 “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始末
第三节 中央广播说唱团的组建
第四节 京津仍是相声的重镇
第五节 各地相声演员的情况
第六节 “向科学进军”中的相声
第七节 马季等一代新人的茁壮成长
第八节 传统相声的挖掘与整理
第九节 相声演员拍摄的电影
第十节 相声引起学者的关注
第十一节 “反右”运动中的相声
第十二节 “大跃进”中的新相声
第十三节 相声批评的展开
第十四节 北方相声与南方滑稽的交流
第十五节 “笑的晚会”与“化妆相声”
第十六节 “两个批示”传达后的相声
第十六章 “文革”中的相声(1966-1976)
第一节 相声从舞台上消失
第二节 《友谊颂》冲破相声的沉默
第三节 相声工作者的苦斗
第四节 侯宝林转向理论研究
第十七章 新时期的相声(1977-2000)
第一节 涌现一批批判“四人帮”的相声
第二节 东北相声的崛起
第三节 “全国相声评比”在青岛举行
第四节 相声创作的深入发展
第五节 新时期活跃舞台的相声演员
第六节 “中国相声节”在合肥举行
第七节 传统相声的重新出版与整理
第八节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相声
第九节 相声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成熟
第十节 少数民族相声的陆续出现
第十一节 台湾相声演员与祖国大陆的交流
第十二节 相声冲人世界艺术之林
第十三节 网络时代相声的传播
第十八章 进入新世纪相声的发展(2001-2010)
第一节 相声艺术家的更新换代
第二节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全国相声大赛”
第三节 茶馆相声的兴起
第四节 相声艺术的国际交往
域外篇
第十九章 相声在东南亚的传播
第一节 相声在马来西亚的流传
第二节 相声在新加坡的流传
第二十章 相声在国际上的反响
第一节 中国相声引起国际学者的关注
第二节 各国类似相声的艺术形式的比较
结语 关于相声发展的几点思考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专门史文库:中国相声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好!!!
评分
☆☆☆☆☆
中国相声史,系统阐述,必读
评分
☆☆☆☆☆
相声是目前在我国最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各种综合性文艺演出中不可缺少的节目。现代的相声虽然形成于清代后期,但它继承我国古代优人滑稽的传统,表现了历代人民的苦乐。自清代中叶以来,相声加快了发展步伐,至同治年问形成对口相声,涌现出一代代的艺术家,呈现出一批批的优秀节目,表现出“敢哭敢笑敢讽刺”的特点,既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也给广大群众带来笑声。今天相声已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中国民间喜剧艺术独有的传统,对许多艺术形式也产生了影响,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已然超越了国界,成为联结我国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纽带。《中国专门史文库:中国相声史》分为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当代篇(包括域外篇),分别对每个时期相声的演变、活动、艺术家、代表作及重要事件进行相应的论述,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上有个人独特见解。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对今日相声艺术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2005年起,凭借在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总而言之,相声在内容上是喜剧艺术,在形式上则是对话的艺术。相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这两大特点,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
评分
☆☆☆☆☆
早就想要了,有心气就买了
评分
☆☆☆☆☆
不错哦
评分
☆☆☆☆☆
中国相声史,系统阐述,必读
评分
☆☆☆☆☆
收到的书很脏,正面侧面都落满了灰尘,还有很多黑印,感觉像是旧书。主要是要送人,太让人失望了,希望下次送的书能包上塑料薄膜,送人也好看点。
评分
☆☆☆☆☆
书中的信息很难得,但作者的历史观太过时了。
评分
☆☆☆☆☆
早就想要了,有心气就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