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影响近现代中国版图的民族;揭开女真人神秘面纱,跨越辽、宋、金三国的兴衰。
本书描述了女真人迅速崛起并在完颜阿骨打率领下起兵反辽和灭辽过程中的著名战役、与辽朝使节往来、与宋朝的联合纠葛等历史,再现女真人叱咤风云、橫扫千军如卷席的历史画面,为人们揭开女真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神秘面纱。
赵永春,四平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国北方民族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辽金史学会理事、吉林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吉林省民族学会理事。长期从事辽宋金元史教学和研究,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宋人出使辽金“语录”整理与研究》等项目多项。
赵丽,现任长春师范大学教师,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在读博士,主要研究辽金元史及民族关系史。
第一章 阿骨打誓师反辽
一 世事辽国,恪修职贡 / 2
二 侵侮是加 / 7
三 有功不省 / 11
四 罪人阿疏,屡请不遣 / 20
第二章 横扫千军,开国辽东
一 进军宁江州 / 38
二 突袭出河店 / 43
三 涞流河会战 / 48
四 开国称帝 / 52
五 达鲁古城大捷 / 57
六 进攻黄龙府 / 61
七 击败辽帝亲征 / 65
八 占领东京 / 71
第三章 金辽封册之争
一请辽封册 / 78
二 封册纠纷 / 82
三 礼仪分歧 / 88
四 闹剧收场 / 96
第四章 海上来客为哪般
一 宋人越海来访 / 102
二 海上之盟 / 112
三 西京交涉 / 120
第五章 灭亡辽朝的战役
一 攻取辽中京和西京 / 128
二 宋攻燕京大败 / 136
三 金军进入燕京 / 146
四 俘获天祚帝 / 159
五 女真崛起之谜 / 166
《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部充满力量的民族史诗。我之前对女真族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们是建立金朝的民族。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曾经被低估的民族,如何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在历史的舞台上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作者在梳理女真灭辽的史实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女真部落早期生活状态的描写,那种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艰辛,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和互助精神,都为后来的统一和崛起埋下了伏笔。而且,书中对于辽朝的描绘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被征服的对象,更是一个拥有复杂政治结构和深刻内部矛盾的帝国。作者通过对比女真族和辽朝的差异,清晰地展现了女真族能够成功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优势,更是其内部的活力和改革的决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完颜阿骨打的论述,他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军事领袖,更是一个具有深邃思想的政治家。他如何整合部落,如何制定策略,如何凝聚人心,都为后来的辽朝覆灭奠定了基础。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了女真族从一个弱小的部落,一步步走向强大的过程。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而《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把女真灭辽的过程简化成一个“弱者战胜强者”的简单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辽朝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的细致描绘。书中详细讲述了辽朝后期政治腐败、军事衰弱、民族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为女真族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时机。同时,作者也并没有神化女真族,而是客观地展现了他们在扩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代价。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战役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描写了战场的激烈,更深入地剖析了双方的战略战术,以及女真人如何利用辽朝的弱点,出奇制胜。例如,书中对攻打辽朝都城的描写,那种策略的精妙和执行的果断,都让我叹为观止。此外,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女真族在征服辽朝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许多辽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这为他们后来建立金朝奠定了基础。读完这本书,我对女真灭辽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的复杂性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拿到《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这本书,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因为“女真灭辽”这个历史事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看完之后,我可以说,这本书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和征服,它更是一部关于民族觉醒和命运抉择的史诗。作者在描写女真族崛起的过程时,并没有回避他们曾经的弱小和面临的困境。相反,通过对他们艰苦的生活、与自然的抗争以及与周边强大政权的摩擦的描写,展现了他们身上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志。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女真文化和信仰的细致描绘,比如他们对萨满教的信仰,对祖先的崇拜,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民族精神,也为他们后来的崛起奠定了文化根基。在战争描写方面,本书也做到了既宏大又细腻。它不仅描绘了规模宏大的战役,例如破敌的关键之战,也关注到战场上士兵的个体命运,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牺牲。这使得战争场面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战略的推演,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张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女真灭辽的历史进程,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一个民族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自己的传奇。
评分《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决定性。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亲眼目睹了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另一个王朝的覆灭。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非常注重事件的逻辑性和人物的动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女真族早期领袖人物的刻画,他们身上的那种远见卓识、坚韧不拔以及牺牲精神,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书中对完颜阿骨打的描写,不仅仅是把他塑造成一个战神,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领袖的智慧、魄力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当。而对于辽朝的刻画,则显得尤为真实,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一个腐朽的统治者,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内部的政治体制、社会矛盾以及文化冲突,这些都构成了其最终衰亡的深层原因。本书在描写战争场面时,也做到了既宏大壮阔又不失细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攻打辽朝关键城池的描写,那些精妙的攻城略池策略,以及女真战士们不畏牺牲的英勇表现,都让我为之动容。读完这本书,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因果联系和必然规律的动态过程。
评分我承认,《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那种“卷席”般的迅猛和气势,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却发现这远不止一个标题所能概括的。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呈现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史料,而是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将女真灭辽这一宏大历史进程分解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篇章。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部独立的短篇小说,有起承转合,有情节冲突,有人物塑造。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辽朝衰败原因的分析,它不仅仅归咎于外部力量的冲击,更深入地剖析了辽朝内部的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层的腐朽。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某个单一因素。同时,书中对女真族内部的凝聚力和改革过程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早期部落间的联合,到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再到最终的制度完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智慧。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在困境中觉醒,如何团结一心,如何一步步走向辉煌。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洪流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体选择和群体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中那些被忽视的伟大力量。我一直对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正是聚焦了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女真族的成功归功于某个“天命所归”的说法,而是着重刻画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智慧。从早期女真各部落之间的联合,到完颜阿骨打的出现,再到军事制度的改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书中对于女真族内部政治斗争的描写,也十分生动,它展现了一个民族在走向统一过程中,所经历的权谋、牺牲和妥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战役细节的描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行动,更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例如,书中对“黑水谋略”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女真人是如何利用地势和战术,以少胜多,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辽朝的衰亡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夜之间崩溃的,而是内部矛盾重重,积重难返。作者通过对比女真族的朝气蓬勃和辽朝的暮气沉沉,更加凸显了女真族崛起的必然性和历史的进步性。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变迁的磅礴力量。
评分《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鲜活。作者在叙述女真灭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并没有选择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事件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中。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书中对于女真族崛起的描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和反复的斗争。作者在描写完颜阿骨打时,不仅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更刻画了他作为领袖的远见卓识和凝聚人心的能力。同时,书中对辽朝贵族和官员的描写,也显得十分真实,他们身上的那种骄奢淫逸、昏庸无能,为辽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在描写战争场景时,本书更是做到了既有宏大的场面,又不乏细腻的笔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女真军队如何突破辽朝重兵防守的描写,那些精妙的战术安排和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都让我为之动容。此外,本书也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某个民族的胜利,更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读完这本书,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充满了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时代变迁和民族命运的书籍情有独钟,《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沉醉的书。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力量”的诠释。这种力量,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大,更是民族内生的凝聚力、改革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清晰愿景。作者在描绘女真族崛起的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他们曾经的艰难困苦,反而通过对他们生活环境、生存挑战以及与周边强权的对抗的描写,凸显了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女真族军事改革的细致描述,从最初的部落联盟到建立强大的军队,再到战术的创新,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决心。而对于辽朝的衰败,本书也做了深入的剖析,它不仅仅是外部力量的冲击,更是内部的腐朽和僵化。通过对比女真族的朝气蓬勃和辽朝的暮气沉沉,作者清晰地展现了一个民族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自我超越。书中对一些关键战役的描写,也充满了戏剧性,例如,女真人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战术,以少胜多,扭转乾坤,都让我为之惊叹。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看到了民族崛起的智慧与力量。
评分终于有时间来细细品味《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这本书了,老实说,这本书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震撼。我一直对历史抱着一种“读史使人明智”的态度,但很多时候,历史书籍要么枯燥乏味,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让我难以沉浸其中。这本书却完全不同,它像一个身临其境的导游,带我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见证了女真族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民族,在短短的时间内崛起,最终摧枯拉朽般地颠覆了辽朝的统治。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上做得非常出色,不仅仅是描绘了大战的场景,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完颜阿骨打这个人物的刻画,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他作为领袖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都让我深受触动。不仅仅是领袖,书中对那些普通女真战士的描写也同样生动,他们为了生存、为了荣誉而战,那种浴血奋战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让我为之动容。书中的军事策略描写也十分精彩,不仅仅是简单的兵力对比,更是对战场局势的分析、对敌人心理的洞察,以及对天时地利的利用,都展现了女真人高超的军事智慧。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战鼓雷鸣,看到刀光剑影,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与激情。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史诗般的英雄赞歌,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评分我一向对那些能够将宏大历史事件讲述得生动有趣的书籍情有独钟,《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书。作者在描写女真族灭辽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的考证和史料的运用,但同时又将这些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女真族社会结构和生活习俗的描写,例如他们狩猎、渔牧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些都为理解他们的民族性格和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在军事描写方面,本书更是可圈可点。它不仅仅展示了女真军队的勇猛善战,更深入地剖析了他们的军事战术和战略思想。例如,书中对“拐子马”战术的详细介绍,让我明白了女真人是如何利用其骑兵优势,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同时,本书也并未回避女真人在征服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付出的代价,这种客观的态度,使得叙述更加真实可信。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女真灭辽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一个民族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崛起,如何在挑战中不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总感觉还不够充实
评分读完一本后,与犹未尽,商务出的这套书可读性好。
评分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4] 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1615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为满州族。
评分丝瓷之路博览系列,继续收集中。
评分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名。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写作女质。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7世纪。元朝文献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别称。蒙古语中称女真为阿勒坛,谓金帝阿勒坛汗,它本是全体女真人的族称。[5] 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语称之为“珠申”、“诸申”。明朝中后期中原人称之为鞑靼、鞑虏、北虏等,其军队被称为虏兵。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女真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的名称正式出现。[6]
评分丝瓷之路博览系列,继续收集中。
评分商务印书馆的书,每一本都是必读经典
评分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