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是冯唐十七八岁时创作,关于青春的文字。如今看来也是冯唐纯情的文字。这部作品鲜活重现1980年代的往事,可谓是阴柔纯情版《阳光灿烂的日子》。作者曾评价“比我现在的东西更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对少年的描写细腻嚣张,是我在其他地方从来没有见过的,我现在肯定写不出”。
冯唐特意为《欢喜》的精装定本,撰写了全新的序言。在这篇文章中,冯唐分享了1987年创作这部小说的缘起,以及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这部作品的心情,他说:“再看,尽管装得厉害,但是百分之百真实,特别是那种装的样子。或许,也只有那个年代和年纪,才有真正的欢喜。”
《欢喜》是冯唐十七岁作品,青春寻找的故事,结构完整,堪比仲永。读后有种莫名的伤感,觉得青春这回事实在是难以捉摸。多年后的回忆,似曾相识的瞬间,恍然明白,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也只有那个年代和年纪,才有真正的欢喜。酷爱读书的秋水,有着普通孩子对社会、人生以及异性的好奇,有着青春期少年的乖张和叛逆,在80年代末的高中校园里,他和同学们一起议武侠、论诗歌、谈理想。那个时候没名没利,却有人生真正的欢喜。
冯唐,男,1971年生于北京。诗人、作家,古器物爱好者
1998年,获妇科医学博士学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年,获MBA学位,美国EMORY大学
2000-2008年,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公司
2009-2014年,大型国企CEO
如今咨询、创投
自由写作
已出版著作:
长篇小说《欢喜》
长篇小说《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长篇小说《万物生长》
长篇小说《北京,北京》
随笔集《活着活着就老了》
诗集《冯唐诗百首》
长篇小说《不二》
随笔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中短篇小说集《天下卵》
随笔集《三十六大》
轨迹:
2005年,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奖;
2005年,凭借当年的新作《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荣获第四届“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年度青年作家;
2011年1月18日,第六届风尚中国榜揭晓了23个奖项结果。年度风尚作家:冯唐;
2011年7月,在香港出版《不二》,成为畅销榜首,洛阳纸贵;
2011年9月2日,《智族GQ》“年度人物MENOFTHEYEAR”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荣获GQ年度专栏作家。
2011年12月12日,《人民文学》“未来20大家”评选中,位居榜首。
2012年4月,创造文学“金线论”,引起广泛争议,“金线”成为年度热词。
★京派的文人里,语言好的,要数老舍,接下来是王朔(王是语言好,不是文字好),再接下来是王小波,再接下来是涂鸦,现在是轮到了北京人冯唐橫空出世。冯是语言好,文字亦好。
——何立伟
★一个二十岁的少年向我伸来他细瘦的、敏感的手指——他叫作秋水或者不是,他的肋骨也是细瘦的,眼神也是,味道也是;他的意识还没有跟肉身分离,他不懂什么意淫,一旦拥抱,他的手臂是要将人勒出血肉的;将来,他可能会长成社会栋梁,也可能会长成市井流氓;他可能会长成目无焦点的庸俗人,也可能会长成滴水不漏的精明人。可是在那之前,在那之前,岁月的潮水已经没顶。在记忆的骨灰里我恍惚,用文字打败时间,真的不可能吗?真的可能吗?
——叶三
冬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春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附录:初版自序
差一点成了忧伤的仲永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在场感”。作者似乎将笔锋收起,转而使用了一种近乎口语化的、带着强烈个人印记的语调,仿佛他正坐在我对面,摇晃着手中的酒杯,向我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错失的往事。这种亲密的叙事距离,大大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那些经历过的事情,也有一部分烙印在了自己的生命轨迹之中。尤其是在描绘人物的内心独白时,那种不加修饰的、甚至有些粗粝的表达,反而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撕开了社会强加给个体的那些虚伪面具,暴露了最原始的欲望与恐惧。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它不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重演”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充满烟火气和生命力的历史片段。读完之后,我感觉我的感知阈值被提升了,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多了一层审视和探究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更像是一记闷锤,结实地砸在了我习惯的阅读舒适区之外。它的节奏感极其跳跃,不是那种线性的、温吞水的叙事,而是充满了锋利的切面和突兀的转折,读起来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捕捉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暗线。那些人物的塑造,简直是立体的到令人发指,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或“坏蛋”,而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和自我悖论的集合体。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那些无力回天的瞬间,以及偶尔迸发出的,近乎野性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看似平淡却蕴含巨大信息量的对话,仿佛在解开一个精妙的密码。它挑战了我们对“成功”和“体面”的既有定义,迫使我们直面人性中那些难以启齿的阴影和欲望。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人放松心情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搏击,作者的笔触如同外科手术刀,精准而毫不留情地剖开现实的表皮,直抵骨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跑完一场高强度的马拉松,精神的高度亢奋,却又带着一种被彻底掏空的疲惫感,需要时间来消化那些留下的余韵和思辨的残渣。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时间”的处理,展现出一种近乎哲学的深度。它没有拘泥于线性的时间流逝,而是通过各种意象的反复出现,构建了一个循环往复、盘根错节的时间迷宫。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碎片在字里行间随意闪回、重叠,模糊了我们对于“此刻”的确定性认知。这种破碎感,恰恰精准地捕捉了当代人精神状态的写照——我们总是被过去的阴影和对未来的焦虑所裹挟,难以安稳地停留在当下。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试图去提供任何安慰剂或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种时间上的错位和迷失,赤裸裸地呈现给读者。他似乎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一种持续的“未完成”状态。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维度,你会感觉到思绪被不断地拉伸、扭曲,最终导向一个关于“存在”的更深层次的诘问。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冥想,迫使你审视自己生命的时间维度,和那些不可逆转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洒脱又有些玩味的意味,但真正翻开阅读,我发现它远比一个简单的名字所能暗示的要丰富得多。它像是一面光滑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里,那种既想挣脱束缚又忍不住在泥泞中打滚的复杂心境。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老辣,他似乎不屑于用那些华丽辞藻堆砌出虚假的繁荣,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白描的、带着烟火气的语言,去勾勒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轻易忽略的细节。比如,清晨街角那家早点铺老板娘不耐烦的眼神,又或者是午后办公室里空调出风口传来的那种恒定的、令人心悸的嗡鸣声。这些微小的触点,却能瞬间将人拽入一个真实可感的场景之中,让人不得不思考,在追逐所谓“意义”的路上,我们是否错过了生活本身最为真切的肌理。我尤其欣赏那种夹杂在叙事中的冷幽默,它不是那种刻意的笑料,而是一种看透世事后的无奈自嘲,像是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别太较真,人生本就是一场荒诞的戏码,而我们都只是台上的临时演员。这种读感,让人在合上书页时,心中涌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释然,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真实的修行。
评分如果要用一种视觉化的方式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大概是一部由黑白胶片和霓虹灯交织而成的都市夜景。它的底色是沉静的、略带忧郁的,但时不时地会有一束强烈的、近乎刺目的光线穿透进来,照亮某个角落里正在发生的、充满张力的事件。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极其巧妙,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开端和结局,更像是一组被精心挑选出来的生活片段,它们彼此之间可能只有松散的意象联系,但合在一起却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疏离的时代侧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空间”的描摹,无论是狭小逼仄的出租屋,还是光怪陆离的酒廊深处,每一个场景都被赋予了一种近乎象征性的重量,它们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本身就是参与叙事的重要角色。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极具考量,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这使得阅读体验像是在品尝一款年份久远的、风味复杂的烈酒,入口时或许有些辛辣,但后劲绵长,令人回味悠长。它不迎合任何潮流,只是冷静地记录着,以一种近乎于冷酷的客观性,展现着人与环境永恒的角力。
评分喜欢作者的笔风,还没看完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好的
评分挺好的封面很漂亮质量超级好哎
评分内容是我喜欢的,不错。
评分听了冯唐的北京北京,迫不及待的想看他的小说,一下子买了7本,尽管价格不低,包装和快递速度还是值得给赞的
评分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评分在京东买过很多次书了,这次一共买了三本,三本书装在一个塑料袋里,袋子破了,书还好
评分包装完好无损 书 正在看
评分很好的书 推荐 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