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用双向斜板式定排量压缩机总成技术条件(QC/T 835-2010) [Fixed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Assembly with Double Headed Swash Plate for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用双向斜板式定排量压缩机总成技术条件(QC/T 835-2010) [Fixed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Assembly with Double Headed Swash Plate for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空调
  • 压缩机
  • QC/T 835-2010
  • 斜板式压缩机
  • 定排量压缩机
  • 汽车行业标准
  • 技术条件
  • 汽车工程
  • 制冷技术
  • 机械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513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9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Fixed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Assembly with Double Headed Swash Plate for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用双向斜板式定排量压缩机总成技术条件(QC/T 835-2010)》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起草。杨虎、姚奕、何斌、戴玉英为主要起草人。首次制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0年8月16日发布,于2010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与基本参数
4 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
8 运输、储存

前言/序言


汽车行业标准规范:技术条件的全面解析与应用(非QC/T 835-2010) 书名: 汽车关键系统集成与性能验证:从设计到运行的工程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现代汽车工程领域中,除特定压缩机技术标准以外的其他关键技术规范、集成方法、性能验证流程以及相关的行业管理要求。本书旨在为汽车工程师、研发人员、质量控制专家及技术管理者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涵盖设计、测试、制造和维护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指导手册。 第一部分:整车电气电子架构与功能安全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的演进,重点剖析了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和中央计算单元(Central Computing Unit)的集成挑战与解决方案。 1.1 汽车E/E架构的演进与趋势: 详细分析了从分布式架构向集中式、区域化架构过渡的技术驱动力,包括线控技术(Brake-by-Wire, Steer-by-Wire)对底层硬件和通信带宽的需求。内容涵盖了以以太网(Automotive Ethernet)为核心的高速数据骨干网的部署标准、时间敏感网络(TSN)的配置要求,以及功能安全(ISO 26262)在硬件架构选择中的体现。 1.2 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标准解读: 详细阐述了ISO 26262标准在不同ASIL等级下对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和集成测试的具体要求。讨论了如何通过硬件冗余、软件分区和故障诊断机制来实现安全目标。此外,对信息安全标准(如ISO/SAE 21434)在安全启动流程、OTA(Over-The-Air)更新机制以及网络边界防护策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1.3 人机交互界面(HMI)的设计与验证: 涵盖了新一代数字座舱的设计原则,包括多屏交互逻辑、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应用边界,以及驾驶员注意力监控系统(DMS)的集成标准。重点讨论了HMI设计中对用户体验(UX)和认知负荷的量化评估方法。 第二部分:动力总成控制与热管理策略 本卷侧重于驱动系统(包括内燃机、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系统)的控制逻辑、集成优化以及全车热管理系统的设计规范,尤其关注能耗效率和排放控制。 2.1 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控制技术规范: 详细介绍了发动机管理系统(EMS)中的进气、喷油和点火正时控制算法的优化,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排放后处理系统(如SCR/GPF)的运行逻辑与诊断要求。探讨了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WLTC)对标定策略的影响。 2.2 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EV)动力系统集成: 深入分析了串联、并联和混联等不同混合动力架构的能量管理策略(EMS)。针对纯电动系统,重点解析了电池管理系统(BMS)的 State-of-Charge (SOC) 和 State-of-Health (SOH) 估算模型及其精度要求。内容包括电机控制器(MCU)与整车控制单元(VCU)间的通信协议和扭矩请求协调机制。 2.3 复杂热管理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系统地介绍了乘用车热管理系统(TMS)的设计要求,包括对发动机、电池包、电力电子器件和乘员舱的独立或集成温控方案。讨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热管理策略,用以在保证关键部件温度窗口的同时,最小化系统能耗。 第三部分:底盘控制与车辆动力学集成 本部分聚焦于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和行驶性能的电子控制单元(ECU)集成与标定要求,重点解析了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的控制逻辑。 3.1 电子稳定程序(ESP/ESC)与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标定: 阐述了车辆动态控制系统在极限工况下的传感器融合(如轮速、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以及执行器控制(液压单元的响应时间与压力调节精度)的工程规范。内容涵盖了湿地、低附着力路面等特殊场景下的介入阈值设定。 3.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集成与标定: 分析了EPS系统的扭矩传感器精度、电机响应特性与整车转向比的动态匹配要求。探讨了不同转向模式(舒适、运动、标准)的力矩叠加算法和回正力矩的调校原则。 3.3 主动悬架与底盘控制: 涉及连续可变阻尼悬架(CDC)和空气悬架的电磁阀控制策略,以及车辆高度、俯仰角与横滚角实时补偿机制的设计规范,以确保车辆在不同负载和工况下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第四部分:汽车制造工艺、质量保证与生命周期管理 本部分转向了工程实现的层面,提供了关于零部件的制造公差控制、装配过程的质量验证以及售后服务标准。 4.1 零部件的尺寸与形位公差控制: 详细说明了关键功能零部件(如高强度钢结构件、精密传感器安装基座)的几何尺寸和形位公差(GD&T)的应用标准,以及三坐标测量机(CMM)的校准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要求。 4.2 装配过程质量控制(Process Quality Control): 探讨了关键接口(如动力总成与车身连接、线束插拔)的防错(Poka-Yoke)设计和扭矩拧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追溯性要求。内容包括自动化装配线上的视觉检测标准和数据记录规范。 4.3 零部件的耐久性与环境适应性测试: 涵盖了针对电子电器产品和机械结构件的加速耐久性测试方案,例如温度循环试验(Thermal Cycling)、振动冲击试验(Vibration Testing)和盐雾腐蚀试验的执行标准和判定准则,以确保零部件在预期寿命内的可靠性。 本书通过上述四大模块的系统性阐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超越单一组件技术规范的、全面的汽车工程技术知识体系,强调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兼容性、集成优化以及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理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呈现方式也让我这位局外人感到难以亲近。它充满了表格、图示和大量的引用条款,每一页都像是在强调其权威性和不可挑战性。我试图去理解那些关于“性能测试”或者“寿命评估”的部分,但很快就被各种符号和复杂的数学公式淹没了。我本来期望能读到一些关于“双向斜板式”设计相比其他类型压缩机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分析,比如在效率、噪音控制或者成本控制上的权衡。但这似乎是标准制定者已经“解决”的问题,他们直接给出了标准答案,而没有对选择背后的工程哲学进行任何阐释。对于一个希望了解技术演进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令人失望的。它提供的是“是什么”,而非“为什么”。这种纯粹的规范性描述,对于希望提升自身技术素养的非专业人士来说,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背景铺垫,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对专业术语的机械性解码,而不是知识的吸收。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最终感受,是敬畏而非理解。我能感受到背后研发和制定这些标准的人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确保了我们汽车空调系统的基本安全和性能稳定。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然而,作为一个仅仅想了解“汽车空调压缩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普通消费者,这本书带来的信息密度和专业壁垒是难以逾越的。它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着行业内的最高标准,但对于不使用这把尺子的人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密不透风的金属块。如果这本书能在其核心技术条件之外,增加哪怕一章关于该标准制定背景、技术名词解释或者与国际标准对比的简要分析,或许能让更多关心汽车技术的人士受益。目前的形态,无疑是将其锁定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箱内,与广大的汽车爱好者和潜在用户群体绝缘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用双向斜板式定排量压缩机总成技术条件(QC/T 835-2010)》听起来就充满了严谨的行业规范和技术细节,对于一个对汽车空调系统怀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本天书。我原本以为能从中窥见一些关于汽车空调如何制冷的小秘密,比如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或者不同品牌压缩机的优劣对比,甚至是对现代汽车舒适性技术发展的一些宏观叙述。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映入眼帘的尽是各种技术指标、测试方法、验收标准以及一堆我完全无法理解的专业术语。它更像是一本工程师手册,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我期待的或许是那种能用日常语言解释“为什么夏天开空调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解释,或者至少是关于压缩机设计美学或者节能趋势的探讨。这本书显然没有提供这些,它专注于“技术条件”本身,那种冷冰冰的、不容置疑的规定,让任何非专业人士都望而却步。它成功地将一个听起来很有趣的汽车零部件,转化成了一堆必须遵守的、晦涩难懂的规章制度,这让我对汽车制造的幕后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光是一个压缩机,背后就有如此多的标准需要遵循。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是希望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维护和保养汽车空调的实用信息。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车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凉爽呢?我设想中,这本书至少应该包含一些关于常见故障的排查步骤,比如当空调不制冷时,我该怎么初步判断是压缩机的问题,还是其他部件的故障。也许是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制冷剂,或者在更换零部件时需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但是,这本书完全没有涉及这些“用户级”的指导。它似乎完全假设读者是一位有资质的工厂质检员或者系统设计师,关心的是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而不是车主手册里常见的那些维护建议。这种视角上的巨大错位,让我感到非常困惑。我拿着它,就像一个想学做红烧肉的厨房新手,却拿到了一份关于猪肉检疫标准的详细报告一样——虽然重要,但对我眼前的烹饪任务毫无帮助。它深陷于“技术条件”的泥潭,完全脱离了应用层面的实际需求。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与阅读任何一本关于汽车设计或工程史的通俗读物截然不同。通俗读物会用生动的案例和历史的演变来吸引你,让你感受到技术的魅力。而QC/T 835-2010则像是在一个已经搭建好的、坚不可摧的框架内进行螺丝的对齐和紧固。它关注的是“合格”与“不合格”的界限,而不是“创新”与“卓越”的可能性。我甚至找不到任何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讨论,比如新能源汽车对压缩机提出的新要求,或者环保法规对制冷剂选择的影响。它就像是定格在2010年的一个技术快照,虽然严谨,却缺乏生命力。这让我反思,行业标准固然是质量的基石,但如果完全没有对行业未来发展的预留空间或者讨论,那么其参考价值是否会随着技术迭代而迅速衰减呢?这本书的沉闷,恰恰体现了纯粹规范文件的局限性——它们是为当前服务的,极少顾及远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