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QC/T 821-2009) [Engine Cold-water and Oil Temperature Sensor for Automobile]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QC/T 821-2009) [Engine Cold-water and Oil Temperature Sensor for Automobil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行业标准
  • QC/T 821-2009
  • 发动机冷却水
  • 润滑油温度传感器
  • 汽车传感器
  • 汽车技术
  • 标准规范
  • 质量控制
  • 汽车工程
  • 零部件
  • 测试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34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8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Engine Cold-water and Oil Temperature Sensor for Automobil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QC/T 821-2009)》是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并于2010年4月1日实施。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QC/T 821-2009)》为首次发布。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要求
4 试验方法
5 检验规则
6 标志、包装、储存、保管

前言/序言


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QC/T 821-2009) 图书简介 本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QC/T 821-2009)》,详细规范了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规定。该标准旨在统一和提高我国汽车用温度传感器的质量水平,确保其在汽车发动机系统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保障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与安全。 核心技术内容概述 本标准的核心在于对汽车发动机冷却水(防冻液)和润滑油温度传感器的设计、制造、性能验证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技术框架。它明确界定了传感器应具备的关键性能指标,并规定了相应的测试流程,以确保产品符合行业高标准。 一、 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其适用范围,主要针对乘用车和商用车上用于监测发动机冷却水和润滑油温度的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在引言部分,标准对核心术语进行了清晰界定,如“温度传感器”、“冷却水温度”、“润滑油温度”、“灵敏度”、“线性度”、“耐久性”等,为后续的技术条款奠定了准确的理解基础。 二、 总体技术要求 本标准对温度传感器的总体技术要求进行了严格规定,涵盖了结构、材料、电气性能和物理性能等多个方面。 结构与材料: 对传感器的外壳材质、密封性能、连接器接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强调了传感器在长期高温、高湿和振动环境下应保持结构完整性,并要求材料必须耐受冷却液和润滑油的化学腐蚀。 电气特性: 这是标准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它详细规定了传感器在不同温度点上的电阻值变化规律,即电阻-温度特性曲线。例如,对于NTC(负温度系数)型传感器,标准会规定在特定温度(如20℃、80℃、120℃)下电阻值的允许误差范围。准确的电阻-温度对应关系是ECU(发动机控制单元)正确计算和调控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基础。 性能指标: 标准对传感器的关键性能参数设定了严格的阈值,包括: 精度与线性度: 规定了传感器在整个工作温度区间内测量偏差的最大允许值,确保读数准确性。 响应时间: 衡量传感器对温度变化的反应速度,这直接影响发动机控制的实时性。 绝缘电阻与耐压性: 确保传感器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工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三、 检验方法 标准详细阐述了对温度传感器进行全面检验的测试流程,这些测试方法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严格执行,以验证产品是否满足前述技术要求。 电阻测量与标定: 描述了如何利用高精度恒温槽或油浴,在规定的温度梯度下,精确测量传感器在不同温度点上的电阻值,并与标准曲线进行比对。 环境适应性试验: 高温/低温循环试验: 模拟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工作状态,测试传感器在温度剧烈变化下的性能稳定性。 湿热老化试验: 评估传感器在潮湿环境下的耐久性,特别是对密封部分的考验。 振动与冲击试验: 模拟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机械应力,确保传感器不会因振动松动或内部元件损坏。 耐久性寿命试验: 通过长时间连续工作(如模拟数万公里的运行里程),验证传感器的疲劳寿命和性能衰减情况。 介质兼容性试验: 将传感器浸泡在标准的冷却液和润滑油样品中,观察其物理外观变化和电阻值的漂移情况,以验证材料的耐腐蚀性。 四、 检验规则 本章规定了产品出厂检验(FQC)、型式检验(TQ)和接收检验(SQ)的抽样方案、检验批次划分和判定原则。它建立了质量控制的系统流程,确保只有通过规定检验的批次才能投入市场使用。任何一项关键指标不合格都可能导致整个批次产品的拒收。 五、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标准对产品的标识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生产厂名、产品型号、执行标准编号等信息必须清晰、牢固地标注在产品或包装上。同时,规定了适用于保护传感器免受机械损伤、湿气侵蚀的包装材料和方法,以及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避免的条件(如避免阳光直射、远离腐蚀性物质等)。 标准的重要性与应用价值 《QC/T 821-2009》作为一项行业性标准,是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进行温度传感器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法律性技术依据。它的实施,直接推动了我国汽车热管理系统关键部件的技术进步,促进了零部件的标准化和互换性,为提升整车质量和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该标准的应用,确保了从控制单元到实际测量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基于统一、可靠的技术参数进行工作,是现代发动机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规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研究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尤其是物联网(IoT)在车辆诊断和远程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在这方面,我极其关注那些“输入信号源”的质量问题。因此,我对《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这份行业标准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涵盖传感器信号的数字化和传输协议方面的内容。例如,这些传感器输出的是模拟信号还是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数字总线(如LIN或CAN)集成?如果它们仍是模拟信号,那么标准中是否对信号线缆的屏蔽和抗干扰性有强制要求?更进一步,我希望了解标准中对传感器的自诊断功能是如何界定的——现代传感器普遍具备开路或短路自我检测能力,那么在国标层面,对这种故障的报告等级和ECU的反应机制是否有明确的界定?对于未来的智能诊断系统而言,这些基础输入数据的“干净程度”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能在这份2009年的标准中窥见早期工业界对数据完整性保障的努力和思考。

评分

这部标准,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含量,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汽车工程领域只有初步了解的爱好者来说,光是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QC/T 821-2009)》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现代汽车热管理系统如何运作的入门级解释,比如,为什么发动机需要精确地知道水温和油温?传感器本身的工作原理是否可以简化到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的地步?坦白说,我期待的是能读到一些关于不同类型温度传感器(比如热敏电阻或热电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对比,以及它们如何集成到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中去影响燃油喷射和点火时机的“故事”。如果这本书能用生动的语言阐述,例如,传感器失效会对驾驶体验造成哪些具体的、可感知的负面影响,那该多好。我猜想,对于专业的汽车维修技师或者零部件制造商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字斟句酌的宝典,但对于我这个纯粹出于好奇的旁观者来说,可能需要一本配套的“读本”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专业术语和规范要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条文,而是能揭示出这些看似微小的部件是如何支撑起整个汽车高效、安全运行的幕后英雄。

评分

对于任何从事零部件供应链管理或质量控制的人士而言,标准的版本号本身就代表了一段历史。QC/T 821-2009 意味着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移动互联网和新能源技术尚未完全爆发的前夜所确立的规范。因此,我非常想知道,这份标准在当时是如何应对传统内燃机领域对精度和响应速度的最新要求的。它与国际上同期(例如SAE或ISO)的类似标准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侧重或差异?这份中国的行业标准,是更倾向于对进口技术的吸收和本地化,还是体现了本土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高原运行适应性)的独到见解?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罗列,而是关于这些参数背后的决策逻辑——为什么是这个公差范围?这种对“标准制定哲学”的探究,往往比标准条文本身更能揭示一个行业的发展脉络。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汽车模型制作爱好者,我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细节的还原度”。虽然我知道行业标准主要关注功能性而非外观,但我依然好奇,这份关于温度传感器的规范中,是否对传感器的物理接口,比如螺纹规格、O型圈的材料要求,乃至传感器外壳的防护等级(IP代码)做出了强制性的规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理规范,恰恰是决定了传感器能否在发动机舱这种极端环境中实现“即插即用”和长期密封的关键。如果标准能详细描述不同安装方式下的扭矩要求,那对任何需要拆装或逆向工程这些部件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希望这本书的后附录中,能包含一些关于传感器安装工具的推荐图示,或者至少是不同制造商常用的接口标准示意图,这样就能让这份技术文件从纯粹的法规层面,延伸到更实用的工程实践层面。

评分

作为一个汽车设计领域的初级从业者,我手里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材料科学和机械结构设计的基础资料,但涉及到具体到行业标准层面,尤其是在国家标准体系下的细则,总是感觉缺少一个权威的、可以直接引用的蓝图。我设想,这部 QC/T 821-2009 必然会详细规定这些温度传感器的性能指标——比如它们的工作温度范围、测量精度(精度等级)、响应时间,以及最重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测试标准。我非常好奇标准中对不同使用环境(如高低温循环、振动、电磁兼容性)下的传感器寿命要求是如何设定的。毕竟,一个在严寒地区或沙漠地区使用的传感器,其性能要求肯定与南方湿热气候下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过去几年内,由于传感器质量问题引发的行业范围内的典型故障案例分析,并指出标准是如何针对这些案例进行修订和强化的,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文件,更是一份实战经验的总结。我希望看到的,是标准制定者们如何权衡成本效益与极致可靠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