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厚(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

徐宜厚(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宪玉 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682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16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
开本:异型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276
字数:27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宜厚(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是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医家小传、学术思想、方药心得、特色疗法、临床医案撷英、医话与文选、学术传承与创新、学术成果、年谱等部分。本书内容丰富实用,颇具参考价值。对于开拓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将大有裨益。本书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很好

评分

不错,正版的

评分

龚士澄(1926-),安徽天长人,天长市中医医院(邮政编码:239300)主任医师。幼年曾从儒医叶鼎铭、名医戴星甫攻读《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兼习声律。行医50余年,医学有素养,治验颇丰富,讲究临证用药组方的思路和技巧。谨承二师教诲,兼擅其长,并通晓各家学说,善治内、妇科疑难杂病和时病。及至晚年,呕心沥血为中医“立言”之不朽事业,出版有《跛鳖斋医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杏林小品》(人民卫生出版社)、《临证用药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书,均医文并茂,传为佳话,深受读者欢迎。 天长龚士澄,从医六十余载,少通儒,长工医,医文并茂,兼擅诗词,为医饮誉淮扬。所著《跛鳖斋医草》、《杏林小品》二书,颇为行内称道。《杏林小品》中载“戴星甫传”一文尤堪一读,文中戴氏以一方而拯新四军著名将领罗炳辉司令温热危症而声震江淮,其良医大匠形象跃然纸上。孔子曰,道在人弘。戴氏之名从此不朽矣。   吾赘以四言句曰:   中医之道,浩浩汤汤;灵素伤寒,本经蕴藏;各家纵横,探讨可详;文以载道,循序登堂;向之学者,惟道是倡。龚氏文章,词达义彰;彼戴氏者,学识洋洋;叔和临床,造诣咸臧;胆识兼备,二竖焉藏;熟谙经典,智园行方;二两生军,直捣病乡;师长高热,一药身凉;奇哉良医,应手而康。历代医家,径海徜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善融新知,古义发皇;孜孜以求,耻于浅尝。华夏文明,不可颓唐;肩此道义,相与弘光。   兹辑录斯文以飨读者,读者从中或可一领名医风范:   戴星甫传   戴星甫(公元1896~1948年),安徽天长县龙岗镇人。父荩臣,为晚清秀才,生子四,星甫行三,世称戴三先生。先生少承庭训,能晓四书五经,及长,从兴化名医习岐黄术。兴化地湿多蚊,戴置灯帐外,屈身帐内晚读、抄书不辍,五年学成,背弓而目近视,且其性好静,不喜世俗应酬,贬之者暗呼“戴三瞎子”。一生行医无他业。   先生古文根底素深,故攻读《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各大家名著,均能得其要领。先生对老师魏小泉先生的学术经验,尤能心悟力行,且以擅长治疗疑难杂病、温热重症而誉满江淮。他认为学问、经验兼优始得称为良医。尝谓精研医经乃务本之举,从事医疗活动乃医经之运用。对于“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的说法,他认为过于注重实践,而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最好改成“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这样既详知理论又注重实践。   先生处方考究,习用八行书纸,每诊毕一病,即口授弟子,以毛笔正楷先写脉案,引经据典,大发议论,脉、因、证、治必备。用纸至少一二张,俨然一篇学术论文。次写方药,定用量、后审阅。如认可,即末页左上角亲笔大书剂数,下盖压脚印,径方寸,篆曰“戴氏宗枢”(本名)。医案布局甚严,天头空白多于地脚,视之则凝重,病人姓名与药名等高,以示尊重。卷面洁美,识者每将戴案藏若家珍。惜几经沧桑,今已不复一见。其手抄《魏小泉医案》,计六册,书法端庄秀拔,通篇无一错、漏、涂改,治学之严谨如此。   先生谨小慎微而具真知灼见,论治果敢。如1942年夏秋间,新四军二师罗炳辉司令患温热病,高热久不退,皮下隐见斑疹,偶或谵语,时因日寇封锁,西药奇缺,师卫生部长宫乃泉等虽精心治疗,病仍险笃。诸同志忧心忡忡,以先生医名素著,乃委王麟章处长邀戴往视。一诊即断“阳明腑实证”,迳投大承气汤以通腑泄热,其中生大黄即用二两(60克),汊涧中药店惧药量太重,暗改配熟大黄又减其量。罗司令服后应效而未效,戴甚诧异,乃细检饮片,知为药误,命再取生大黄二两入汤,并亲自监煎视服,果应时便通热退,转危为安。罗及左右,无不叹服其术。然先生肩此重任,用此峻剂,而胜算在握,非胆识过人者不能为也。   先生善析疑难而常逾宿病。寓居天长城内行医时,松柏堂药店女主人称成年以来,每溺时牙齿必痛,溺已痛止。曾在扬州,久治不效,近二十年遂耻于求医。戴诊脉察色后,书六味地黄丸作汤,加补骨脂三钱(9克),服五剂痛即轻,再五剂竟不痛。弟子恭请训示,师曰“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溺时齿即痛,肾虚也。此症在书中无记载,辨证推理得之耳。”溺时齿痛,临床罕见,先生能随手而愈,其精思妙用,于此可见一斑。   先生脉学造诣甚高。诊脉时不兼询病情,不许旁人插谈和提问,端坐平息,合目凝神,三部九候,一丝不苟。不仅循鱼际,究尺肤,尚详切跌阳,每诊一人,费时约须二十分钟。他认为:“脉势从容不迫,至数均匀为‘有胃气’;脉动势柔和而有力,为‘有神’;尺脉重按能应指者,是为‘有根’。”并常云:“病证虽险,诊得脉有‘胃’、‘神’、‘根’者,皆可救药。”故于四诊中最重切诊。吾之原业师叶鼎铭先生,儒医也,与先生友善,过往切蹉较密,每会诊辄各抒己见,然终能统一认识而相辅相成,屡起沉疴。

评分

大家之作,在学习中!

评分

不错的书籍,但是还是有所保留! 世道人心呀!

评分

龚士澄(1926-),安徽天长人,天长市中医医院(邮政编码:239300)主任医师。幼年曾从儒医叶鼎铭、名医戴星甫攻读《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兼习声律。行医50余年,医学有素养,治验颇丰富,讲究临证用药组方的思路和技巧。谨承二师教诲,兼擅其长,并通晓各家学说,善治内、妇科疑难杂病和时病。及至晚年,呕心沥血为中医“立言”之不朽事业,出版有《跛鳖斋医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杏林小品》(人民卫生出版社)、《临证用药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书,均医文并茂,传为佳话,深受读者欢迎。 天长龚士澄,从医六十余载,少通儒,长工医,医文并茂,兼擅诗词,为医饮誉淮扬。所著《跛鳖斋医草》、《杏林小品》二书,颇为行内称道。《杏林小品》中载“戴星甫传”一文尤堪一读,文中戴氏以一方而拯新四军著名将领罗炳辉司令温热危症而声震江淮,其良医大匠形象跃然纸上。孔子曰,道在人弘。戴氏之名从此不朽矣。   吾赘以四言句曰:   中医之道,浩浩汤汤;灵素伤寒,本经蕴藏;各家纵横,探讨可详;文以载道,循序登堂;向之学者,惟道是倡。龚氏文章,词达义彰;彼戴氏者,学识洋洋;叔和临床,造诣咸臧;胆识兼备,二竖焉藏;熟谙经典,智园行方;二两生军,直捣病乡;师长高热,一药身凉;奇哉良医,应手而康。历代医家,径海徜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善融新知,古义发皇;孜孜以求,耻于浅尝。华夏文明,不可颓唐;肩此道义,相与弘光。   兹辑录斯文以飨读者,读者从中或可一领名医风范:   戴星甫传   戴星甫(公元1896~1948年),安徽天长县龙岗镇人。父荩臣,为晚清秀才,生子四,星甫行三,世称戴三先生。先生少承庭训,能晓四书五经,及长,从兴化名医习岐黄术。兴化地湿多蚊,戴置灯帐外,屈身帐内晚读、抄书不辍,五年学成,背弓而目近视,且其性好静,不喜世俗应酬,贬之者暗呼“戴三瞎子”。一生行医无他业。   先生古文根底素深,故攻读《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各大家名著,均能得其要领。先生对老师魏小泉先生的学术经验,尤能心悟力行,且以擅长治疗疑难杂病、温热重症而誉满江淮。他认为学问、经验兼优始得称为良医。尝谓精研医经乃务本之举,从事医疗活动乃医经之运用。对于“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的说法,他认为过于注重实践,而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最好改成“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这样既详知理论又注重实践。   先生处方考究,习用八行书纸,每诊毕一病,即口授弟子,以毛笔正楷先写脉案,引经据典,大发议论,脉、因、证、治必备。用纸至少一二张,俨然一篇学术论文。次写方药,定用量、后审阅。如认可,即末页左上角亲笔大书剂数,下盖压脚印,径方寸,篆曰“戴氏宗枢”(本名)。医案布局甚严,天头空白多于地脚,视之则凝重,病人姓名与药名等高,以示尊重。卷面洁美,识者每将戴案藏若家珍。惜几经沧桑,今已不复一见。其手抄《魏小泉医案》,计六册,书法端庄秀拔,通篇无一错、漏、涂改,治学之严谨如此。   先生谨小慎微而具真知灼见,论治果敢。如1942年夏秋间,新四军二师罗炳辉司令患温热病,高热久不退,皮下隐见斑疹,偶或谵语,时因日寇封锁,西药奇缺,师卫生部长宫乃泉等虽精心治疗,病仍险笃。诸同志忧心忡忡,以先生医名素著,乃委王麟章处长邀戴往视。一诊即断“阳明腑实证”,迳投大承气汤以通腑泄热,其中生大黄即用二两(60克),汊涧中药店惧药量太重,暗改配熟大黄又减其量。罗司令服后应效而未效,戴甚诧异,乃细检饮片,知为药误,命再取生大黄二两入汤,并亲自监煎视服,果应时便通热退,转危为安。罗及左右,无不叹服其术。然先生肩此重任,用此峻剂,而胜算在握,非胆识过人者不能为也。   先生善析疑难而常逾宿病。寓居天长城内行医时,松柏堂药店女主人称成年以来,每溺时牙齿必痛,溺已痛止。曾在扬州,久治不效,近二十年遂耻于求医。戴诊脉察色后,书六味地黄丸作汤,加补骨脂三钱(9克),服五剂痛即轻,再五剂竟不痛。弟子恭请训示,师曰“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溺时齿即痛,肾虚也。此症在书中无记载,辨证推理得之耳。”溺时齿痛,临床罕见,先生能随手而愈,其精思妙用,于此可见一斑。   先生脉学造诣甚高。诊脉时不兼询病情,不许旁人插谈和提问,端坐平息,合目凝神,三部九候,一丝不苟。不仅循鱼际,究尺肤,尚详切跌阳,每诊一人,费时约须二十分钟。他认为:“脉势从容不迫,至数均匀为‘有胃气’;脉动势柔和而有力,为‘有神’;尺脉重按能应指者,是为‘有根’。”并常云:“病证虽险,诊得脉有‘胃’、‘神’、‘根’者,皆可救药。”故于四诊中最重切诊。吾之原业师叶鼎铭先生,儒医也,与先生友善,过往切蹉较密,每会诊辄各抒己见,然终能统一认识而相辅相成,屡起沉疴。

评分

买来屯书,有时间再细细看!

评分

专业必备的书,很好的书。

评分

不错,正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