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越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超越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张维为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43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6578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8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作者张维为“中国三部曲”之总结篇
  平视西方模式与话语展现中国崛起之逻辑
  中国带着世上惟一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基因与百国经验,重返世界之巅

内容简介

  《中国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是作者走访百国后的第三本思考型著作,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跨越,包括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领域的跨越。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也可能超过,而其中最有意义的,无疑是中国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超过。此外,作者还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跨越,解释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理念,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的深层次的合理性。
  中国是世界上维系了五千年文明而没有中断的伟大国家,历史上长期领先于世界,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而自现代以来,中国迅速“赶”西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总体成功,这种成功源于对中华文明底蕴的把握、对中国红色传统的承袭,以及对国际有益经验的借鉴。中国正带着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实现中国人百年奋斗的目标,重返世界之巅。

作者简介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春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曾在上海当过三年工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和国内多所大学的兼任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主要著作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等。
  《中国震撼》与《中国触动》出版后广受欢迎,先后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文化类)”、“第十二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第四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书目”、“最受干部欢迎的10本书”、“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图书”等多项荣誉。

内页插图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从“追赶”到“超越”
一、“一出国,就爱国”
二、从中美首脑峰会说起
三、扎卡利亚的问题
四、有质量的增长
五、中美比较:此长彼消
第二章 从“神话”到“实话”
一、皇帝的新装?
二、“美国梦”出了什么问题?
三、“市场原教旨主义”行不通
四、西方开始了制度反思
五、也给西方制度把把脉
六、三个“基因缺陷”
第三章 制度超越:三种力量的关系
一、感念邓小平:中国模式的意义
二、中国模式有自己的逻辑
三、制度超越:三种力量的关系
四、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制度安排
第四章 话语超越:谁的终结?
一、建构强势的中国话语
二、在牛津大学谈中国模式
三、“普世价值”的普遍困境
四、与福山的辩论: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第五章 “颜色革命”为何失败?
一、从“埃及之春”说起
二、“颜色革命”的结局
三、台湾民主:从希望到失望
四、“颜色革命”为何失败?
第六章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一、光荣:昨天与今天
二、放飞梦想:三种情怀
三、放飞梦想:三个维度
四、超越:思路与经验
结论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逻辑
后 记

精彩书摘

  西方长期以来一直误判中国,其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特别是“欧洲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和“历史终结论”)。为了釜底抽薪地解构西方话语,我概述了海内外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结论:首先,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绝大部分的时间内都领先西方;其次,欧洲16世纪文艺复兴的一个主要动力来自东方,特别是中国;第三,欧洲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重要起点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第四,西方现代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制度安排,如“自由放任”和“文官制度”等均源于中国,所以“欧洲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历史终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本书所讨论的中国超越,主要是指中国超越美国和美国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它也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本书探讨了中国在六个领域内对美国的超越,即在经济总量上的超越,在百姓资产上的超越,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超越,在科技创新领域内的超越,在政治制度和思想理念上的超越。在这些领域中,我们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超越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也能超越美国。
  坦率地说,以“选举”为主的社会将竞争不过把“选拔”和“选举”结合起来的社会。以“民意”治国的国家将竞争不过把“民意”和“民心”结合起来的国家。以市场经济一条腿走路的社会,将竞争不过“市场”和“计划”两条腿走路的社会。以“政体”为导向的制度模式将竞争不过把“政道”和“政体”结合起来的制度模式。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将竞争不过能够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的社会。所以我更看好中国模式,就现在这个水平也可以和美国模式竞争,当然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我们有伟大的历史传承,有辉煌的崛起业绩,我们对此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维度获得了自信。我们有家国情怀、大国情怀、天下情怀,我们有“天降大任”的担当,我们主张“王道”,反对“霸道”。我们愿意放飞自己的梦想:随着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美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可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版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中国社会有可能成为真正属于绝大多数人的“活力社会”、“温馨社会”和“美好家园”。
  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变革,中国正在探索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并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继续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但不会失去自我,不会失去中国自己的许多优良传统。中国人今天进行的探索必将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未来发展作出弥足珍贵的贡献。
  “中国从哪里来,中国走什么路,中国往何处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回答这些大问题。回答对了,我们的国家将迈向第一,前途无比灿烂;回答错了,我们可能功亏一篑,甚至前功尽弃。我们有些人只会在西方话语中打转转,在“历史终结论”的逻辑下讨论中国,所以他们解读中国的发展永远是从所谓的“极权模式”走向“威权模式”,从“威权模式”走向西方“民主化”模式,但是实践证明这种逻辑是不靠谱的,它只会导致对中国未来一个接一个的误判。
  一个“文明型国家”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中国历史上长期领先于西方,过去两千多年,中国在至少3/4的时间内是领先西方的,这种领先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称之为原因一。18世纪开始中国落后了,错过了工业革命,有其深刻的教训,但中国现在又通过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赶了上来,并正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这种“赶超”也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称之为原因二。原因二和原因一之间是有继承关系的,这就是“文明型国家”的逻辑。这种逻辑意味着:我们现在的制度安排,融合了中国自己的历史基因、红色基因和西方的有益元素,这种制度安排是超越西方模式的。
  ……


中国超越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超越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超越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超越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梦。纸质好,可读性强,内容丰富新颖,底蕴深厚。正版书籍,装帧好,送人珍藏两相宜

评分

自营图书,正品可靠。京东快递,1天到手。

评分

非常震撼的一本书 超级喜欢张维为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政治的手法 通俗易懂 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评分

这本塑封还在,是新书,整体满意。

评分

内容不错,通俗易懂,值得推荐,送货快。

评分

感谢京东配送员小哥,总是在第一时间送达客户所购商品!

评分

Very good,很好

评分

京东脑子烧坏了?一定要写评价?

评分

东西还行。送货速度一流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超越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