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張锡純醫學全書:傷寒論講義》是張锡純生前的最後一部著作。《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理論聯係實際的經典著作,古今中外之研習者代有賢人,但不免附會牽強、晦澀罕通。張先生反復分析、講解,又以經驗證明,凡古人未發之意、先聖言外之旨,皆傾囊而齣。故此書,未讀《傷寒論》者,不可不讀,已讀《傷寒論》者,尤不可不讀。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七期第一捲
六經總論
太陽病桂枝湯證
太陽病麻黃湯證(附太陽與陽明閤病麻黃湯證)
太陽溫病麻杏甘石湯證
太陽病大青龍湯證(附脈微弱汗齣惡風及筋惕肉閏治法)
太陽病小青龍湯證(附自擬從龍湯方)
太陽病鏇覆代赭石湯證
太陽病大陷胸湯證(附自擬蕩胸湯方)
太陽病小陷胸湯證(附白散方)
太陽病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太陽病附子瀉心湯證(附自擬變通方)
太陽病炙甘草湯證
太陽病桃核承氣湯證
第七期第二捲
太陽陽明閤病桂枝加葛根湯證
太陽陽明閤病葛根湯證
陽明病葛根黃連黃芩湯證(附自擬滋陰宣解湯方)
深研白虎湯之功用
續申白虎加人參湯之功用
陽明病三承氣湯證
陽明病茵陳蒿湯梔子柏
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諸發黃證
陽明病豬苓湯證
陽明病四逆湯證
第七期第三捲
少陽病提綱及汗吐下三禁
論小柴鬍湯證
論大柴鬍湯證
少陽篇三陽閤病之治法
太陰病提綱及意義
太陰病桂枝湯證
太陰病宜四逆輩諸寒證
太陰病壞證桂枝加芍藥湯及桂枝加大黃湯證
第七期第四捲
少陰病提綱及意義
少陰病麻黃附子細辛湯證
少陰病黃連阿膠湯證(附自訂坎離互根湯方)
少陰病當灸及附子湯證
少陰病桃花湯證
少陰病吳茱萸湯證
少陰病苦酒湯證
少陰病白通湯證及白通加豬膽汁湯證
少陰病真武湯證
少陰病通脈四逆湯證
少陰病大承氣湯證
厥陰病提綱及意義
厥陰病烏梅丸證
厥陰病白虎湯證
厥陰病當歸四逆湯及加吳茱萸生薑湯證
厥陰病白頭翁湯證
不分經之病燒棍散證理
……
精彩書摘
少陽病提綱及汗吐
下三禁
陽明之熱已入腑者,不他傳矣。若猶在經,而未入於腑者,仍可傳於少陽。而少陽確實之部位,又須詳為辨析也。夫太陽主外,陽明主裏,而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者,少陽也。少陽外與太陽相並則寒,內與陽明相並則熱,是以少陽有病而寒熱往來也。由此而論,則傳經之次第,當由太陽而少陽,由少陽而陽明,而《內經》竟謂一日巨陽(即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者,何也?蓋他手、足同名之經各有界限,獨少陽主膜,人身之膜無不相通,膜有連於太陽者,皮膚下腠理之白膜也;膜有連於陽明者,肥肉瘦肉間之膜也。此為手少陽經以三焦為腑者也(三焦亦是膜,發源於命門,下焦為包腎絡腸之膜,中焦為包脾連胃之膜,上焦為心下膈膜及心肺一係相連之膜)。又兩脅之下皆闆油,包其外者亦膜也,此為足少陽之膜以膽為腑者也。由此知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者,手少陽也;傳經在陽明之後者,足少陽也。太陽傳陽明原自手少陽經過,而《傷寒論》未言及者,以其重足經不重手經也。總之,手、足少陽之膜原相聯絡,即手、足少陽之氣化原相貫通,是以《內經》謂少陽為遊部(遊部者,謂其中氣化自手經至足經,自足經至手經,遊行無定也),更由此知所謂與太陽相並者,為手少陽腠理之膜也,與陽明相並者,為足少陽闆油之膜也,以其相近故能相並也。能明乎此,即可與論少陽篇之病矣。
《傷寒論》原文: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唐容川曰:少陽是三焦,腎係命門之中,水中之陽,故日少陽。從腎係達肝係而與膽通,水中之陽上生肝木,是為春生之陽,故日少陽膽,寄於肝秉風化而生火,故又為風火之主。若少陽三焦與膽皆不病,則風火清暢,生陽條達,人自不知不覺也。設病少陽膽木之火,則火從膜中上人胃口,而為口苦,咽乾。設病少陽膽木之風,則風從膜中上走空竅,入目係閤肝脈,肝脈貫腦入目,膽經與之閤,則風火相煽而發目眩。眩者,鏇轉不定,如春夏之鏇風,乃風中有鬱火之氣也。此少陽膽經自緻之病,仲景以此提綱,既見膽中風火之氣化,又見三焦膜膈之道路,凡少陽與各經相通之理,欲人從此會通之矣。
《傷寒論》原文: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張拱端日:手足少陽經脈均入耳中,耳內海底之鼓膜,為聞聲之先受,風邪由經脈壅塞於鼓膜之下,外聲不能由鼓膜傳於司聽神經,故兩耳無所聞。又手、足少陽經脈交會於目銳眥故目赤,此亦少陽風火循經脈而上走空竅之病也。胸中滿而煩者,則又是邪在少陽三焦之腑也。上焦之膜,由膈上循腔子而為胸中,達心肺而生心包,故胸中滿而煩者,滿煩是火氣在上焦膜孔府中,不在胃管中,故不可吐下。悸者心包病也,驚者肝病也,心包屬手厥陰,與手少陽三焦相錶裏。肝屬足厥陰,與足少陽膽相錶裏,且包絡為三焦所歸結,肝為膽所寄附,故少陽三焦膽有病,因誤吐下,虛其裏之正氣,則少陽之邪,可內人於主厥明之心包、肝而為悸驚也。
《傷寒論》原文: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
前言/序言
張锡純醫學全書:傷寒論講義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