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的讀書法是背誦,一天也背不瞭多少。這種方法現在大概已經被淘汰瞭。解放初,有學生找我談讀書方法。我當時年輕,大膽,又在學習政治理論,就講瞭些什麼“根據地”、“陣地戰”、“遊擊戰”之類的話。講稿隨後被聽眾拿走瞭,也沒有什麼反應,大概是沒多大用處,也沒有多大害處。後來我自知老經驗不行瞭,就不再談讀書法。有人問到,我隻講幾句老實話供參考,卻不料誤被認為講笑話,所以再也不談瞭。我說的是總結我讀書的經驗,隻有三個字:少、懶、忘。我看見過的書可以說是很多,但讀過的書卻隻能說是很少;連幼年背誦的經書、詩,文之類也不能算是讀過,隻能說是背過。我是懶人,不會用苦功,什麼“懸梁”、“刺股”說法我都害怕。我一天讀不瞭幾個小時的書,倦瞭就放下。自知是個懶人,疲倦瞭硬讀也讀不進去,白費,不如去睡覺或閑聊或遊玩。我的記性不好,忘性很大。我擔心讀的書若字字都記得,頭腦會裝不下,幸而頭腦能過濾,不多久就忘掉不少,忘不掉的就記住瞭。我不會記外文生字;曾模仿彆人去背生字,再也記不住;索性不背,反而記住瞭一些。讀書告一段落就放下不管,去忘掉它;過些時再拿起書來重讀,果然忘瞭不少,可是也記住一些;奇怪的是反而讀齣瞭初讀時沒有讀齣來的東西。忘得最厲害的是有那麼十來年,我可以說是除指定必讀的書以外一書不讀,還拼命去忘掉讀過的書。我小學畢業後就沒有真正上過學,所以也沒有經曆過考試。到六十歲以後,遭遇突然襲擊,參加瞭一次大學考試,交瞭白捲,心安理得。自知沒有資格進大學,但憑白捲卻可以。又過幾年,這樣不行瞭,我又撿起書本來。真是似曾相識,看到什麼古文、外文都像是不知所雲瞭。奇怪的是遺忘似乎並不比記憶容易些。不知為什麼,要記的沒有記住,要忘的倒是忘不瞭;從前覺得明白的現在糊塗瞭,從前糊塗的卻好像又有點明白瞭。我雖然又讀起書來,卻還離不開那三個字。讀得少,忘得快,不耐煩用苦功,怕苦,總想讀書自得其樂;真是不可救藥。現在比以前還多瞭一點,卻不能用一個字概括。這就是讀書中無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還多些。這大概是年老瞭的緣故。小時候學寫字,說是要注意“分行布白”。字沒有學好,這一點倒記得,看書法傢的字連空白一起看。一本書若滿是字,豈不是一片油墨?沒有空白是不行的,像下圍棋一樣。古人和外國人及現代人作書的好像都是不會把話說完、說盡的。不是說他們“惜墨如金”,而是說他們無論有意無意都說不盡要說的話。越是噦唆廢話多,越說明他有話說不齣或是還沒有說齣來。那隻說幾句話的就更是話裏有話瞭。所以我就連字帶空白一起讀,仿佛每頁上都藏瞭不少話,不在字裏而在空白裏。似乎有位古人說過:“當於無字處求之。”完全沒有字的書除畫圖冊和錄音帶外我還未讀過,沒有空白的書也沒見過,所以還是得連字帶空白一起讀。這可能是我的笨人笨想法。
評分據說現在書籍正處於革命的前夕。一片指甲大的矽片就可包容幾十萬字的書,幾片光盤就能存儲一大部百科金書;說是不這樣就應付不瞭“信息爆炸”;又說是如同兵馬俑似的強者打敗病夫而“大生産”戰勝“小生産”那樣,將來知識的強國會勝過知識的弱國,知識密集型的小生産會勝過勞動力密集型的大生産。照這樣說,像過去有工業殖民地那樣會不會齣現“知識殖民地”呢?這種“殖民地”是不是更難翻身呢?有入說目前在微型電子計算機和機器人方麵已經有這種趨勢瞭。從前農業國齣産原料廉價供給工業國加工以後再花高價買迴來,將來在知識方麵會不會齣現類似情況呢?不管怎麼說,書是知識的存儲器,若要得知識,書還是要讀的,不過讀法不能是老一套瞭。
評分據說現在書籍正處於革命的前夕。一片指甲大的矽片就可包容幾十萬字的書,幾片光盤就能存儲一大部百科金書;說是不這樣就應付不瞭“信息爆炸”;又說是如同兵馬俑似的強者打敗病夫而“大生産”戰勝“小生産”那樣,將來知識的強國會勝過知識的弱國,知識密集型的小生産會勝過勞動力密集型的大生産。照這樣說,像過去有工業殖民地那樣會不會齣現“知識殖民地”呢?這種“殖民地”是不是更難翻身呢?有入說目前在微型電子計算機和機器人方麵已經有這種趨勢瞭。從前農業國齣産原料廉價供給工業國加工以後再花高價買迴來,將來在知識方麵會不會齣現類似情況呢?不管怎麼說,書是知識的存儲器,若要得知識,書還是要讀的,不過讀法不能是老一套瞭。
評分據說現在書籍正處於革命的前夕。一片指甲大的矽片就可包容幾十萬字的書,幾片光盤就能存儲一大部百科金書;說是不這樣就應付不瞭“信息爆炸”;又說是如同兵馬俑似的強者打敗病夫而“大生産”戰勝“小生産”那樣,將來知識的強國會勝過知識的弱國,知識密集型的小生産會勝過勞動力密集型的大生産。照這樣說,像過去有工業殖民地那樣會不會齣現“知識殖民地”呢?這種“殖民地”是不是更難翻身呢?有入說目前在微型電子計算機和機器人方麵已經有這種趨勢瞭。從前農業國齣産原料廉價供給工業國加工以後再花高價買迴來,將來在知識方麵會不會齣現類似情況呢?不管怎麼說,書是知識的存儲器,若要得知識,書還是要讀的,不過讀法不能是老一套瞭。
評分據說現在書籍正處於革命的前夕。一片指甲大的矽片就可包容幾十萬字的書,幾片光盤就能存儲一大部百科金書;說是不這樣就應付不瞭“信息爆炸”;又說是如同兵馬俑似的強者打敗病夫而“大生産”戰勝“小生産”那樣,將來知識的強國會勝過知識的弱國,知識密集型的小生産會勝過勞動力密集型的大生産。照這樣說,像過去有工業殖民地那樣會不會齣現“知識殖民地”呢?這種“殖民地”是不是更難翻身呢?有入說目前在微型電子計算機和機器人方麵已經有這種趨勢瞭。從前農業國齣産原料廉價供給工業國加工以後再花高價買迴來,將來在知識方麵會不會齣現類似情況呢?不管怎麼說,書是知識的存儲器,若要得知識,書還是要讀的,不過讀法不能是老一套瞭。
評分 評分讀書·讀人·讀物
評分我小時候的讀書法是背誦,一天也背不瞭多少。這種方法現在大概已經被淘汰瞭。解放初,有學生找我談讀書方法。我當時年輕,大膽,又在學習政治理論,就講瞭些什麼“根據地”、“陣地戰”、“遊擊戰”之類的話。講稿隨後被聽眾拿走瞭,也沒有什麼反應,大概是沒多大用處,也沒有多大害處。後來我自知老經驗不行瞭,就不再談讀書法。有人問到,我隻講幾句老實話供參考,卻不料誤被認為講笑話,所以再也不談瞭。我說的是總結我讀書的經驗,隻有三個字:少、懶、忘。我看見過的書可以說是很多,但讀過的書卻隻能說是很少;連幼年背誦的經書、詩,文之類也不能算是讀過,隻能說是背過。我是懶人,不會用苦功,什麼“懸梁”、“刺股”說法我都害怕。我一天讀不瞭幾個小時的書,倦瞭就放下。自知是個懶人,疲倦瞭硬讀也讀不進去,白費,不如去睡覺或閑聊或遊玩。我的記性不好,忘性很大。我擔心讀的書若字字都記得,頭腦會裝不下,幸而頭腦能過濾,不多久就忘掉不少,忘不掉的就記住瞭。我不會記外文生字;曾模仿彆人去背生字,再也記不住;索性不背,反而記住瞭一些。讀書告一段落就放下不管,去忘掉它;過些時再拿起書來重讀,果然忘瞭不少,可是也記住一些;奇怪的是反而讀齣瞭初讀時沒有讀齣來的東西。忘得最厲害的是有那麼十來年,我可以說是除指定必讀的書以外一書不讀,還拼命去忘掉讀過的書。我小學畢業後就沒有真正上過學,所以也沒有經曆過考試。到六十歲以後,遭遇突然襲擊,參加瞭一次大學考試,交瞭白捲,心安理得。自知沒有資格進大學,但憑白捲卻可以。又過幾年,這樣不行瞭,我又撿起書本來。真是似曾相識,看到什麼古文、外文都像是不知所雲瞭。奇怪的是遺忘似乎並不比記憶容易些。不知為什麼,要記的沒有記住,要忘的倒是忘不瞭;從前覺得明白的現在糊塗瞭,從前糊塗的卻好像又有點明白瞭。我雖然又讀起書來,卻還離不開那三個字。讀得少,忘得快,不耐煩用苦功,怕苦,總想讀書自得其樂;真是不可救藥。現在比以前還多瞭一點,卻不能用一個字概括。這就是讀書中無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還多些。這大概是年老瞭的緣故。小時候學寫字,說是要注意“分行布白”。字沒有學好,這一點倒記得,看書法傢的字連空白一起看。一本書若滿是字,豈不是一片油墨?沒有空白是不行的,像下圍棋一樣。古人和外國人及現代人作書的好像都是不會把話說完、說盡的。不是說他們“惜墨如金”,而是說他們無論有意無意都說不盡要說的話。越是噦唆廢話多,越說明他有話說不齣或是還沒有說齣來。那隻說幾句話的就更是話裏有話瞭。所以我就連字帶空白一起讀,仿佛每頁上都藏瞭不少話,不在字裏而在空白裏。似乎有位古人說過:“當於無字處求之。”完全沒有字的書除畫圖冊和錄音帶外我還未讀過,沒有空白的書也沒見過,所以還是得連字帶空白一起讀。這可能是我的笨人笨想法。
評分我小時候的讀書法是背誦,一天也背不瞭多少。這種方法現在大概已經被淘汰瞭。解放初,有學生找我談讀書方法。我當時年輕,大膽,又在學習政治理論,就講瞭些什麼“根據地”、“陣地戰”、“遊擊戰”之類的話。講稿隨後被聽眾拿走瞭,也沒有什麼反應,大概是沒多大用處,也沒有多大害處。後來我自知老經驗不行瞭,就不再談讀書法。有人問到,我隻講幾句老實話供參考,卻不料誤被認為講笑話,所以再也不談瞭。我說的是總結我讀書的經驗,隻有三個字:少、懶、忘。我看見過的書可以說是很多,但讀過的書卻隻能說是很少;連幼年背誦的經書、詩,文之類也不能算是讀過,隻能說是背過。我是懶人,不會用苦功,什麼“懸梁”、“刺股”說法我都害怕。我一天讀不瞭幾個小時的書,倦瞭就放下。自知是個懶人,疲倦瞭硬讀也讀不進去,白費,不如去睡覺或閑聊或遊玩。我的記性不好,忘性很大。我擔心讀的書若字字都記得,頭腦會裝不下,幸而頭腦能過濾,不多久就忘掉不少,忘不掉的就記住瞭。我不會記外文生字;曾模仿彆人去背生字,再也記不住;索性不背,反而記住瞭一些。讀書告一段落就放下不管,去忘掉它;過些時再拿起書來重讀,果然忘瞭不少,可是也記住一些;奇怪的是反而讀齣瞭初讀時沒有讀齣來的東西。忘得最厲害的是有那麼十來年,我可以說是除指定必讀的書以外一書不讀,還拼命去忘掉讀過的書。我小學畢業後就沒有真正上過學,所以也沒有經曆過考試。到六十歲以後,遭遇突然襲擊,參加瞭一次大學考試,交瞭白捲,心安理得。自知沒有資格進大學,但憑白捲卻可以。又過幾年,這樣不行瞭,我又撿起書本來。真是似曾相識,看到什麼古文、外文都像是不知所雲瞭。奇怪的是遺忘似乎並不比記憶容易些。不知為什麼,要記的沒有記住,要忘的倒是忘不瞭;從前覺得明白的現在糊塗瞭,從前糊塗的卻好像又有點明白瞭。我雖然又讀起書來,卻還離不開那三個字。讀得少,忘得快,不耐煩用苦功,怕苦,總想讀書自得其樂;真是不可救藥。現在比以前還多瞭一點,卻不能用一個字概括。這就是讀書中無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還多些。這大概是年老瞭的緣故。小時候學寫字,說是要注意“分行布白”。字沒有學好,這一點倒記得,看書法傢的字連空白一起看。一本書若滿是字,豈不是一片油墨?沒有空白是不行的,像下圍棋一樣。古人和外國人及現代人作書的好像都是不會把話說完、說盡的。不是說他們“惜墨如金”,而是說他們無論有意無意都說不盡要說的話。越是噦唆廢話多,越說明他有話說不齣或是還沒有說齣來。那隻說幾句話的就更是話裏有話瞭。所以我就連字帶空白一起讀,仿佛每頁上都藏瞭不少話,不在字裏而在空白裏。似乎有位古人說過:“當於無字處求之。”完全沒有字的書除畫圖冊和錄音帶外我還未讀過,沒有空白的書也沒見過,所以還是得連字帶空白一起讀。這可能是我的笨人笨想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