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樂的討論
評分關於“情”的討論
評分《詩論》第1簡:“詩亡離誌,樂亡離情,文亡離言”,是《詩論》開宗明義之論,也是《詩論》的綱要。“詩亡離誌”與《禮記·孔子閑居》之“誌之所至,詩亦至焉”相協,而“樂亡離情”則點明瞭孔子對“詩”與“情”關係的認識。
評分《詩論》第1簡:“詩亡離誌,樂亡離情,文亡離言”,是《詩論》開宗明義之論,也是《詩論》的綱要。“詩亡離誌”與《禮記·孔子閑居》之“誌之所至,詩亦至焉”相協,而“樂亡離情”則點明瞭孔子對“詩”與“情”關係的認識。
評分所謂對孔子《詩》學思想的新發現,就是指對孔子《詩》學思想中“情”的發現。在孔子的《詩》學思想中有沒有“情”的地位?如果說有,那麼“情”占據瞭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以往研究孔子《詩》學思想的文章,對這些問題都沒有作齣迴答。
評分眾所周知,孔子時代,詩與樂不分,孔子論詩也每每兼二者而論。比如《論語》中,孔子兩評《關雎》,一見於《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見於《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或以為於此論樂,而非論詩。其實不然,兩評都是就詩與樂為說。先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從樂的角度來說,即所謂“人之情聞歌則感,樂者聞歌則感而為淫,哀者聞歌則感而為傷,《關雎》之聲和而平,樂者聞之而樂其樂,不至於淫;哀者聞之則哀其哀,不至於傷。此《關雎》之所以為美。”④從詩的角度而言,即所謂發乎情而止乎禮,故謂之和。上博簡《孔子詩論》評《關雎》為“攺”,攺者,怡也、和也,因為其能以色喻於禮,能反納於禮也。故其聲則節,其文則禮,得中和之美,閤中庸之道,是謂“哀而不淫,樂而不傷。”再說“《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亂”為音樂的卒章,如硃熹《四書集注》雲:“亂,樂之卒章。”但“亂”也可以理解為詩的卒章,《楚辭》即以卒章為亂。《關雎》卒章文意寫君子以琴瑟鍾鼓悅好所求之人,正如《詩論》第14簡所雲:“其四章則愉矣,以琴瑟之說,擬好色之愛,以鍾鼓之樂……”有琴瑟之樂,有鍾鼓之樂,故雲“洋洋乎盈耳”。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傢》中記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閤韶武雅頌之音。”
評分關於“情”的討論
評分所謂對孔子《詩》學思想的新發現,就是指對孔子《詩》學思想中“情”的發現。在孔子的《詩》學思想中有沒有“情”的地位?如果說有,那麼“情”占據瞭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以往研究孔子《詩》學思想的文章,對這些問題都沒有作齣迴答。
評分所謂對孔子《詩》學思想的新發現,就是指對孔子《詩》學思想中“情”的發現。在孔子的《詩》學思想中有沒有“情”的地位?如果說有,那麼“情”占據瞭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以往研究孔子《詩》學思想的文章,對這些問題都沒有作齣迴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