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扬州史话:扬州发展史话》为《扬州史话丛书》的一种。尽可能为读者提供一份认识扬州古往今来的较为可靠的文本。
《扬州史话:扬州发展史话》共分六个章节,分别为:扬州宗教的概括、扬州的佛教、扬州的道教、扬州的伊斯兰教、扬州的天主教、扬州的基督教。从每个宗教在扬州的传布历史、重要的活动、重要人物等方面展现了扬州的宗教文化,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地方文化读本。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这扬州不是那扬州
第一章 先秦溯源
1.邗国
2.邗城
3.邗沟
第二章 秦汉风云
1.留名《史记》的广陵人
2.广陵涛声
3.江都公主刘细君
4.张纲与张婴
第三章 六朝流韵
1.天限南北一江分
2.侨郡和重镇
3.伤今吊古忆繁华
第四章 隋唐鼎盛
1.隋炀帝的江都梦
2.霞映两重城
3.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4.争夺与割据
5.烟花三月下扬州
6.“香料之路”的来客
7.“过海大师”鉴真
8.崔致远在扬州
第五章 两宋波澜
1.淮左名都烽火扬州
2.李庭芝、姜才与文天祥
3.普哈丁墓园
4.扬州的“一赐乐业”人
5.无边心事入诗篇
第六章 元明异彩
1.民族压迫和群雄并起
2.马可·波罗与扬州
3.维扬新筑两城墙
4.梅花岭上仰千秋
5.郑成功屯兵瓜洲渡
6.扬子江头月满船
第七章 康乾盛世
1.再度辉煌
2.绿杨城郭名士多
3.清代扬州学派
4.清代扬州画派
5.清代扬州戏曲
6.清代扬州雕版印刷
第八章 近代变迁
1.太平军在扬州
2.光复与民国
3.沦陷与抗战
4.近代扬州文化一瞥
第九章 交相辉映
附录一 扬州历代沿革表
附录二 扬州历代人口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七律的前四句。曹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废掉魏主曹奂,即皇帝位,是为晋武帝,建立了历史上的西晋王朝。晋太康元年(280),益州刺史、龙骧将军王溶奉晋武帝之命,造楼舰干艘,自成都出发征伐孙吴,一路顺流东下,直取吴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进入石头城,吴王孙皓备亡国之礼投降,自此结束了分割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刘禹锡诗中歌咏的就是这一事件。王溶伐吴胜利后,舟师由长江入淮河,经泗水、汴水,自黄河向西,抵达都城洛阳。广陵位于由江入淮的通道口上,当时浩浩荡荡的船舰通过邗沟,可谓气势如虹。
西晋虽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状态,但它是个腐朽的政权,它的存在是短暂的,统一也是暂时的,仅仅维持了二十年的时间。晋惠帝司马衷时,八王之乱,兵祸连年,崛起于北方的匈奴刘氏王朝进逼中原,到怀帝司马炽时洛阳已难以自保。永嘉之乱,五马南渡,洛阳为匈奴刘曜所破。怀帝死,太子司马邺在长安即皇帝位,是为愍帝,他勉强在长安支撑了四年,结果于316年仍为刘曜所破,司马邺被虏,西晋王朝宣告结束。第二年司马邺被杀于平阳,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即位,是为晋元帝,定都建康,建立了东晋政权。
晋元帝定都建康后,收拢人心,安定江左,使得南方的荆、扬、江、湘、交、广之地,赖以保全,虽是偏安,在汉人心目中仍是“正统”所在。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却陷于异族的统治之下,为了摆脱和逃避异族重压,便在北方通往江南的封锁线上打开缺口,纷纷越淮渡江,奔向南方。这是历史上汉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已故史学家谭其骧教授据有关史料统计,西晋太康初北方诸州及徐州之淮北共有户百四十万,以一户五口计,共有口七百余万;而自东晋永嘉以还,南渡人日有九十万,占了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强,即八人中有一人南渡。在东晋、南朝辖境的人口中,有六分之一是北来侨民。
在北来的侨民中,有不少是中原地区的士族门第,他们在统率族姓、扶持东晋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南渡的民户以侨寓江苏的为最多,有二十六万人,大多为青州、兖州、徐州一带的移民。东晋和后来的南朝政权为了安抚和安置移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面让名门望族和移民领袖参加中央或地方的政权机构,一面在移民较多的地方设立原籍地区的行政机构——侨州郡县,以对移民进行管理。凡是在侨州郡的户籍上注册的,可以享受不承担赋役的特权。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在广陵界内侨立南青州。元嘉八年(431),又将侨立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南兖州迁往广陵,并领有其他侨郡县。南朝时期,广陵一直为南兖州治所所在,故扬州旧名中又有“南兖州”之称。
北人的南下,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自东晋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相对来说,淮南一带比较稳定,为广陵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的广陵比不上建业以及江陵、襄阳等城市,却也是淮南江北的一个大城市、一个军事重镇,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洗礼。
东晋永嘉七年(313),以“闻鸡起舞”而闻名于后世的祖逖,率宗族部曲南渡,居于京口。他有志北伐,曾在渡江时击楫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但晋元帝只给他一些粮食、布匹,而未给予武器装备的支持,要他自己去筹备兵马,这说明元帝对他的北伐未抱任何期望。祖逖渡江入邗沟,经广陵屯驻淮阴,自铸武器,招募兵众二干余人,在北方汉族坞堡武装的支持下,319年至320年,大破石勒军,于汴(今河南开封)进兵封丘(今属河南),收复了黄河中下游以南的许多失地,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但东晋王朝怕祖逖势大难以控制,施以种种牵制,祖逖忧愤而死,收复的失地又为石勒所占领。
祖逖之后,与广陵有关的北伐者为桓温。桓温北伐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北伐的对象是前秦,一路进军关中,人民夹道劳军,老人感泣地说:“不图今日复见官军。”但后来仍退出关中。第二次是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大败姚襄,攻入洛阳,徙洛阳三干余家于江汉,班师建康。第三次是在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当时桓温是大司马兼南徐州剌史,率步骑五万,经广陵出发,北伐前燕慕容讳。桓温沿途凿渠三百里,引洛水(今大汶水)会于清水,舟师数百里自清水入黄河,一度取得很大的胜利。后燕兵求救于苻秦。桓军粮食不继,连战不利,又闻苻坚援军将至,于是焚烧舟船,丢弃辎重,慌忙后撤。在燕、秦军追击下,桓军死以万计,桓温只好收散卒退兵。这次北伐的惨败,除了种种客观因素外,东晋安于江南的逸乐而无意进取,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战败后的桓温徙镇广陵,发动徐州、兖州二州移民修筑广陵城。
不久桓温病死,病危时,桓温把他的部众交由弟弟桓冲率领。
当时,孝武帝年幼,才过十岁,以谢安为相,谢安建议皇太后听政。皇太后是谢安的堂兄谢尚的外甥女,谢安是他的从舅,当然更被倚重。桓冲没有桓温那样的野心,谢安又是贤相,彼此相安无事,东晋出现了较为安定团结的局面。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委王坦之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复兼徐、兖二州刺史,出镇广陵。谢安总中书之职,在朝辅佐幼主,肩起军国重任。
谢安出身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士族世家。唐诗中“朱雀桥边”“乌衣巷口”写的就是“旧时王谢”的风流遗韵。谢家人才辈出,绵延数世,与谢安同辈少年得志者颇不乏人。而谢安年轻时无意仕途,只是与一班名士往来,隐居东山作逍遥之游。四十多岁才入仕途,但仍是游山玩水。桓温当国,他既避其锋,又抑其横,表现了一定的胆略与风度。掌权以后,对内“不存小察,宏以大纲”,对外“镇以和靖,御以长算”,显示了他不凡的韬略。
东晋几次北伐,或无功而返,或半途而废,这助长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苻秦的气焰。氐族前秦的首领苻坚,在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欲进而攻灭东晋统一全国。东晋也积极加强防卫。孝武帝太元二年(377),朝廷要选派一名良将镇守广陵,谢安竭力向朝廷推荐他的侄子谢玄,于是谢玄被任命为兖州刺史、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谢安则以中书监录尚书事的身份加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
……
前言/序言
城市是有情感和记忆的。
特別是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只要一提及“扬州”二字,无论是朝夕相守的市民,还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或是来来往往的商旅,几乎都会流露出由衷的感叹和无尽的思念,即如朱自清先生在《我是扬州人》中所说:“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朱先生的寥寥几笔,看似平淡,满腔的情感却在字里行间奔涌,攫人心田。可见,扬州这座城市之所以素享盛名,不仅仅在于她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地域有多么富饶,也不仅仅在于她从前有过怎样的辉煌,现在有着怎样的荣耀,更在于人们对她有着一往情深的眷念,以及由这种眷念牵连出的耿心记忆。
情感和记忆,是这座城市另一种意义上的财富,同时也是这座城市另一种意义上的标识。
2014年,扬州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的盛大庆典。其实,更严格地说,2500年是有文字记载的建城史,扬州人类活动的文明史远远不止于此。早在距今5500-7000年前,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就开始了制作陶器和选育稻种。仪征胥浦的甘草山、陈集的神墩和邗江七里甸的葫芦山也都发现3000一4000前的商周文化遗址。我们之所以把2014年定为扬州建城2500年,是因为《左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城邗,沟通江淮。”这七个字明确地说明了吴国在邗地建造城池,也就是我们今人时常提及的古邗城,于是,公元前的486年,对扬州人来说,就成为一个永久的记忆。这句话还说明了另一件永远值得记忆的历史事件,就是这一年,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邗沟在扬州开凿了。邗沟的开凿,不仅改变了扬州社会发展的走向,也改变了古代中国的交通格局,这一点,也是人们的永久记忆。正是由于有了邗沟,有了后来的大运河,才使得扬州进入了社会发展的快速通道,成为中国古代交通的枢纽,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座十分重要的城市。
扬州这座城市,承载着太多的情感与记忆。于是,一批地方文史学者一直以扬州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为己任,数十年坚持不懈。他们一直在探求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从远古走到了今天,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哪些令人难忘的脚印?在中国发展史上有哪些为人称颂的作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又有哪些发人深省的影响?我们今人应该怎样认识扬州文化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定位?怎样认识扬州文化的特色和本质?以及扬州文化对扬州城、扬州人的影响又该怎样评说?等等,这些都是极富学术含量的科研课题,也是民众极感兴趣的文史话题。曰积月累,他们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大量的文稿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这些成果如同颗颗珍珠,十分珍贵,却又零散,亟需编串成光彩夺目的项链.适逢2500年的建城庆典即将来临,把这些成果编撰成丛书,让世人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扬州的历史与文化,无疑是建城庆典的最好献礼。
由此,《扬州史话》丛书便应运而生了。这套丛书的跨度长达2500年,内容涵盖了沿革、学术、艺术、科技、宗教、交通、盐业、戏曲、园林、饮食等诸多方面,应该说,扬州文史的主要方面都有涉及,是一部相对完整地讲述扬州2500年的历史文化丛书。这套丛书2009年开始组稿,逾三年而粗成,各位作者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编撰过程中,为了做到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图文并茂,每一位作者都查阅丁大量的文献资料,吸纳了前人和今人众多的研究成果,因而,每一本书的著述虽说是作者个人为之,却是融汇了历代民众的集体记忆和群体情感,也可以说是扬州的集体记忆和群体情感完成了这部丛书的写作。作者的功劳,是将这种集体记忆和群体情感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将易于消逝的记忆和情感,化作永叵的记述。
……
扬州史话:扬州发展史话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