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今天又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65周年,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再见甲午——蓝色视角下的中日战争》一书。
著名战略思想家、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上将为该书亲笔撰写序言,予以高度好评: 站高望远,拨开历史迷雾,直击甲午“命门”,并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及与之关联的现实国际战略等社会重大关切问题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独到真知灼见,深邃而富有新意。
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中国的战败,更成为国人的心头之痛。反思这段惨痛的历史,并不单纯只是专家学者之事,而应该是全社会全民的参与。本书以报告文学般的叙事方式,生动再现了甲午战争的全过程;近百幅珍贵清晰地历史图片,带你领略近代风云变幻;平实的文字蕴涵精细历史解读和专业军事剖析,还原历史真相,为一般读者了解甲午解读甲午评判甲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深刻的历史检讨更是令人感慨深思。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再见甲午》,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军事书,更是一本教科书!
对于甲午战争的解读与反思, 作者许华这位军内外著名的甲午战争与近代海军史专家选取的是一个全新的“蓝色视角”,也就是站在海权理论的高度进行具有鲜明军事学术特色的全面精准回顾、外科手术刀式的专业解剖与深刻的理性反思。在完整回溯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局发展及最终结局全过程的基础上,融入作者对甲午战争史二十多年的诸多研究成果,对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过程进行军事方面的分析讲评;对中日两国海军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交战和结果进行海军技战术方面的专业剖析;对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在威海卫的全军覆灭结局进行深入的解析探究;对北洋舰队指挥官丁汝昌个人在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决策情况进行深入精准的考证评判;对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谈判中的相关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表述分析;对中日两国的海军海防事业和近代化事业及其成败得失进行总体的对比反思;对甲午海战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进行深入的阐述等。
在作者看来,甲午之战,中日两国的较量远在战场之外,但决定这场战争命运的关键,主导胜负走向的则是中日海军战略思想及作战指导方针的差异上,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制海权的争夺。甲午战争前后,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制海权理论风靡欧美,日本不仅及时翻译和学习,而且以海权学说为指导,结合日本的国情和军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制海权理论和海军战略;反观中国,清朝统治者却不知马汉为何人,海权论为何物。放弃和丧失制海权,这是号称“亚洲海军第1”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追本溯源,中日海军的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两国制度和文化的差异。
许华,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一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从事军战史研究工作.在甲午战争与近代海军史方面取得诸多学术成果,是军内外著名的甲午战争与近代海军史专家。著或合著有《海军与海权》、《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甲午海祭》等书,曾担任央视12集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台湾电视专题篇《中日战争》和中影集团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历史顾问等。
序 言 (刘亚洲)
前 言
第一章 西方列强纷至沓来
面对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和凶悍东来的坚船利炮,闭关禁海四百余年的大清王朝,是在封建专制统治的病榻上依然酣睡不醒,还是慢慢睁开双眼看世界?梦醒之际,等待他们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难道这是一个在劫难逃的历史悲剧?
第一节 酣睡不醒的东方巨人
第二节 凶悍东来的坚船利炮
第三节 睁眼向洋看世界
第二章 富国强兵的探求
庚申之变创痛巨深,当大清王朝终于决定向西方购买一近代化的海军舰队后,遭遇了英国人怎样的瞒骗戏弄?向来软弱的清廷能否挺起腰杆捍卫自己的权利?洋务运动和海防大讨论中,人们是否清醒地认识到国防形势的严峻?最危险的敌人又是谁?
第一节 买来的舰队挂洋旗
第二节 “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第三节 日本侵台与海防大筹议
第三章 构筑蓝色长城
面对甲申中法战争福建水师全军覆灭的结局,针对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大清王朝痛定思痛,要大举兴办强大海军,封建统治集团的努力获得了怎样的结果?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又有怎样的举措?西北太平洋从此可以安宁了吗?
第一节 惩前毖后大办海军
第二节 威震东亚的北洋舰队
第三节 西北太平洋上的暗流
第四章 战幕从海上拉开
“和平”年代里隐藏着战争的阴云,夹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朝鲜半岛内乱加剧,两个互为假设敌的国家分别派兵涌入狭小的半岛,一味寄望于列强进行“调停”的大清王朝能否如愿?一场经过长期战略准备并精心谋划的侵华战争是如何开场的?
第一节 尽占先机的战略筹谋
第二节 不宣而战的开端
第三节 陆军初战成欢驿
第五章 烽火硝烟蔽陆海
清军部队败退出朝鲜半岛,日军大本营策划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侵略大军如何兵分两支踏上神州大地?面对入侵之敌,负有守土之责的中国海陆军部队又有怎样的作为?中国平民百姓又将遭遇怎样的惨痛命运?
第一节 中日陆军血战平壤
第二节 中日海军决战黄海
第三节 历史检讨之一:北洋舰队严重失误的战术运用
第六章 辽东半岛的暮秋
甲午战火引燃后,在首当其冲的朝鲜半岛,日本陆军部队节节推进,清朝赴朝部队如何在血战后败退鸭绿江?庞大的北洋舰队在战争初期采取了怎样的行动?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如何寻找对手?中日海军的主力决战是怎样的过程和结局?
第一节 战火烧过鸭绿江
第二节 悄然登陆花园口
第三节 惨绝人寰旅顺口
第七章 山东半岛的寒冬
面对战场上的接连失败,大清王朝期望与日本进行和谈,两度赴日的使者经历怎样的尴尬境遇?日军大本营修改作战计划,转兵山东半岛,孤寄于威海卫军港的北洋舰队将面临怎样的形势?这支庞大的舰队还能捱得过甲午年的寒冬吗?
第一节 两度求和遭拒绝
第二节 如出一辙再登陆
第三节 海陆夹击威海卫
第八章 全军覆灭的舰队
在山东半岛东端荣成湾登陆的日本陆军部队,迅速抄袭威海卫军港的陆上后路,日本海军从海上封堵、进攻驻泊在刘公岛的北洋舰队。在四面楚歌外援无望的绝境里,中国海军将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最后一搏?丁汝昌如何有令不遵走向了自杀末路?
第一节 悲情绝唱刘公岛
第二节 历史检讨之二:丁汝昌再度痛失宝贵战机
第三节 历史检讨之三:北洋舰队株守军港的真相和丁汝昌的悲哀
第九章 丧权辱国的结局
清军部队在局部地区连续实施五次反攻行动,取得怎样的战果?年过七旬的垂暮老翁李鸿章如何受领赴日求和的使命?他在日本蒙受怎样的屈辱?日军如何破译并始终掌握清军的电报密码?宝岛如何沦陷?甲午之败给世人留下怎样的深刻教训?
第一节 清军攻势仅存的局部战场
第二节 李鸿章忍辱喋血春帆楼
第三节 从始至终的“裸奔”
第四节 宝岛军民誓死抗争
第五节 历史检讨之四:“伤心问东亚海权”
第六节 历史检讨之五:甲午海战对世界海军发展的重要意义
附录一:甲午战争大事记
附录二:近代海军作战的阵法与战法述论
后 记
序 言
刘亚洲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对这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全国都在以各种形式进行纪念和反思。许华同志作为长期研究北洋海军历史的专家,适时推出《再见甲午》这本书,重新审视甲午历史浸透的悲剧和耻辱,很有意义。与所有的纪念与反思一样,都有利于我们在未来的年代里,确保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近年来,关于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的研究,已经到了非常深入的程度。资料大家都有,问题也尽人皆知,现在做的恰恰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努力看到新的东西,先取天下为己用,接着再弃天下为己用,要做到人人笔下所无,但可能是人人心中所想。《再见甲午》选择中日战争的“蓝色视角”,回顾一百二十年前的历史过程,试图拨开历史迷雾,围绕铸成甲午悲剧的一个个“命门”,展开深入的历史检讨。作品文字表述简洁流畅,历史脉络清晰完整。更难能可贵的是,剖析评论努力站高望远,已经开始触碰到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
梁启超曾经讲过,甲午一役大清国的失败,从表面上看,是器物的失败,技不如人,战斗力量不行,军舰不行;再深一层看,是制度的失败;但是再进一层,就是文化的失败。过去一段时间,反思甲午,讲军队的问题、讲器物的问题较多,讲制度的问题,尤其是简单归因于晚清政治腐败,成果也不少。但从国家战略层面、从文化层面反思的力作相对较少。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中尽管不乏望风而逃的将军,不能满足战场需要的装备,但战争的结果似乎并不由这些元素左右。从战前情报准备、制定《征讨清国策案》、建立动员体制,甚至细致到为战争媒体管控与占领区行政机构的设立准备企划案,日本始终有着清晰的国家战略指导,而中方始终在被动应战、左支右绌,从战略到指挥都处于混乱状态。可见胜负已经早在较量之前、战场之外。
更根本的原因则是文化。应该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优秀基因,尤其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家国情怀与男儿血性。但后来经历蒙元和满清,统治者长期奴化教育,不允许甚至以“文字狱”镇压民间议政。“家国一体”不再,百姓一盘散沙。而彼时的日本,早已毫不犹豫一头扎进现代化潮流之中,构建起“国民”文化,建立起动员体制,甲午战争几乎成了“一个国家对一个皇帝”的战争,“一个皇帝”焉有不败之理?
不能否认,战前晚清洋务运动与军事变革,是中国这个东方老大巨人试图以变求新的艰难努力。可惜转身太慢,包袱太重,惯性太大,被同样以变求新的日本超了车。这一切,同样是缘于文化羁绊太多。
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甲午战争研究者更多着力。通过《再见甲午》,许华同志已经开了头。当然也仅仅是开了头,还需要继续深化,把零星思想火花燃成冲天大火。
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中断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第一次强军强国的梦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经过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努力,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也前所未有地具备实现强军梦与强国梦的能力与信心。但是,最近的种种事态表明,要真正把梦想变为现实,中国不越过日本这个坎不行。如何通过义无反顾的创新与变革,通过制定有效的国家战略,正确处理和应对当下中国强国梦进程中的日本因素,需要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借鉴,无疑还有许多事需要我们去做。
期待许华同志的著作早日与读者见面,期待更多深入研究甲午历史悲剧的作品早日问世。
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很多段落的句式结构和词汇选择,都带着一种古典的、经过锤炼的美感,读起来非常享受。它不是那种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了语言美感的当代快餐式写作,反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致的文学表演。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利用长句的排比和比喻,来营造出一种史诗般的氛围,却又巧妙地避免了陷入空洞的说教。我经常会因为某个精彩的句子停下来,反复咀嚼其深意,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欣赏一件打磨精良的艺术品。它成功地在历史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文字的魅力所吸引,并最终被其承载的深刻洞见所折服。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值得收藏和反复品味的历史佳作之一。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视角”这个概念的反复强调和实践。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从来不是单一平面上的投影,而是由无数个不同方向的光束折射出来的复杂光影。当你尝试从一个特定的“蓝色视角”去审视那些已经被我们用“民族主义”的红色或黄色滤镜覆盖了太久的事件时,你会发现许多约定俗成的结论开始动摇,许多英雄的形象开始出现裂痕,而失败的原因也变得更加多维和难以推卸。这种解构和重塑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极其必要的。它强迫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用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少情绪化的眼光去重新评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失败”是如何在内部结构中缓慢酝酿的,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外部的“强大”。
评分书中对于人物刻画的细腻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并没有将甲午战争中的双方人物简单地脸谱化,划分为绝对的好人与坏人,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各自的局限性、挣扎和人性中的闪光点与阴暗面。特别是对于那些身处权力顶层,却做出致命错误决策的领导者群体的心理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栗。你会清晰地看到,历史的悲剧往往不是由一两个恶棍造成的,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在特定压力下,被集体无意识裹挟、被短视所蒙蔽的结果。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挖掘,使得整部作品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军事史解读,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傲慢与集体失忆的社会病理学报告。我甚至在某些瞬间,能感受到某些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这在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是很难得的。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决定正式开始阅读,因为我总觉得要给自己一个足够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来迎接它。阅读过程中的体验非常奇特,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如同大师级的指挥家,时而急促激昂,仿佛身处炮火连天的战场,你能清晰地想象出硝烟弥漫、士兵们绝望而又坚定的面孔;时而又转为一种近乎低语的沉思,探讨着决策背后的权谋与无奈。这种高低起伏的节奏感,让枯燥的历史陈述变得如同跌宕起伏的小说,让人完全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我经常需要在读完一个段落后,停下来,点上一支烟或者泡一杯浓茶,让自己的思绪从那个宏大的历史场景中抽离出来,去消化刚刚被灌输进去的那些复杂的情感冲击。这种阅读的“粘性”非常强,完全不是那种读几页就想扔到一边去刷手机的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调调子,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某种难以言喻的悲凉。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上的那些线条和色彩,就好像已经被带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那种不是那种教科书上冷冰冰的黑白照片能比拟的,它有一种情绪在里面,让你在尚未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对即将阅读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敬畏感和好奇心。装帧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作者和出版方真的在用心对待这部作品,不是那种为了赶时间草草装订出来的流水线产品。说实话,我很多时候选书是看眼缘,而这本《再见甲午》的“眼缘”打分绝对是满分,它成功地在众多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用视觉语言向读者发出了邀请,去探索那段被我们反复提及却又似乎从未真正理解透彻的往事。它暗示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战役的复盘,而是一次更深层次的、充满情感色彩的审视。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书很好,性价比高,买也方便~~~
评分著名战略思想家、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上将为该书亲笔撰写序言,予以高度好评: 站高望远,拨开历史迷雾,直击甲午“命门”,并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及与之关联的现实国际战略等社会重大关切问题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独到真知灼见,深邃而富有新意。
评分不忘历史,牢记血泪,奋发努力,掌握主动。
评分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今天又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65周年,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再见甲午——蓝色视角下的中日战争》一书。
评分相当不错相当不错相当不错相当不错相当不错
评分cgyghjhfdxgjjg
评分中日关系日渐紧张,有必要关注下此书。
评分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