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代学人的心灵史 关于苦难的艺术之书
沉重如山 灵动如水 当代散文的收获
增订新版 传世经典
高尔泰的文字就像古城墙上的石砖,一块块沉重、坚硬、沉默地砌在那里。那些痛彻心扉的记忆居然能在他笔下转化成平淡的话语。没有高屋建瓴式的空话,又不陷溺于个人的琐碎遭遇中。行文有情但不煽情,冷静而不冷酷。文字里看不到因侮辱和折磨所产生的幽怨、暴戾或故作洒脱,不呐喊、不发泄、不做作,不求一己之快。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被震撼的感觉。
内容简介
《寻找家园》是一部担当之书。高尔泰用一本书书写一生,苍莽浑厚、精洁优美。他的文字是历史的真实回忆,更是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对灵魂的深度挖掘。高尔泰用文字还原了许多琐碎小事和日常感觉,他在废墟上拾捡零落的碎片,细心擦洗、审视,慢慢地积攒、拼合,在时间缓缓的水纹中逐渐恢复其轮廓,丰富着大历史。高尔泰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历史的迷雾中,和他一起目击了人的倾轧、屈服、扭曲和抗争,目击了生命的脆弱和复杂,目击了宏大事件中的精微细节。他的文字炉火纯青,朴实而细腻,融合了画家的直觉和哲学家的智慧。一种稀有的、似古君子的强健宽厚之风贯穿全书。
作者简介
高尔泰,美学家、画家、作家。
1935年生于江苏高淳。早年就读于江苏师院美术系。
1957年因发表美学论文《论美》而被打成右派,被送到夹边沟劳改。
1962至1990年,分别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从事绘画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从事美学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哲学系从事教学,四川师范大学任美学研究室主任。
1993年出国,在海外从事绘画、写作,并在多所大学访学。现居美国拉斯维加斯。
精彩书评
★高尔泰,一个年轻一代中国人不太熟悉的老人,以个人之躯几乎经历了建国以来所有集体苦难。1957年,他因《论美》爆得大名,划为右派,送夹边沟;1959年,被抽调画建国十年庆功油画,首次逃出死亡困境;此后辗转,“文革”中再度被打倒,80年代又入狱,90年代赴美,写成人生传记《寻找家园》。
北岛读罢其文,称他为“证人”。高尔泰一生,苦难如是,而其文深刻,有大美。
——凤凰网
★高是画家,其文有色调、色温;高是文体家,是作家中的作家。六年前花城版,纸贵洛阳。此番增订,大幅增容,且篇目有所调整,诚可谓读者之福。
——网易
★就体裁来说,是散文;就性质来说,是自传性的回忆录;就题材来说,是知识分子苦难的实录。作为夹边沟右派分子的一员,长期经历了大西北自然和政治的严酷考验,能够生存下来已经少有;而作者更能保持的记忆的明晰和反思的深度,并且因为身在海外,往往能够直言无讳,对那个时代的人与事每能究形尽相,而文笔也绝不粗疏。总的说来,作为近数十年知识分子的自我回顾,这是一部无法复制的文本。
——《羊城晚报》
目录
自序
卷一 梦里家山
梦里家山
祖母的摇篮曲
大刀会
儿时偶像
人·鬼·神
清道士
兰姐的标本簿
阿来与阿狮
淳溪河上的星星
留级
时来运转
跨越地平线
苏州行
正则艺专
唐素琴
卷二 流沙堕简
别无选择
雪泥鸿爪
《论美》之失
电影里的锣鼓
上帝掷骰子
地门
沙枣
逃亡者
风暴
安兆俊
月色淡淡
蓝波袄
军人之死
幸福的符号
出死
运煤记
走向生活
敦煌莫高窟
石头沪
寂寂三清宫
花落知多少
桃园望断
牛棚志异
面壁记
荒山夕照
窦占彪
伴儿
常书鸿先生
又到酒泉
卷三 天苍地茫
天空地白
辛安亭先生
韩学本
杨梓彬
谁令骑马客京华
告别兰州
雨舍纪事
苏恒先生
回到零度
我的岳母
没有地址的信
画事琐记
精彩书摘
《寻找家园(2014版)》:
淳溪河上的星星
从山乡到圩乡,从自治区到沦陷区,不过一湖一山之隔,景观大不相同。
战后的淳溪镇,到处是瓦砾堆。特别是日军登陆的城南沿河一带,更是废墟连着废墟。较完整的房屋,集中在昔日的老街,从东到西的一条狭长区域。街上依然热闹,新开了几家专卖轻工业产品的商店,那时叫,一货店,玻璃柜台特别触目。日本人在城东头筑了一个汽车站,一个油库,一条通南京的汽车路,是以前没有的。
老街上也有不少被炸毁的房屋,裸露着大片空墙,墙上涂满仁丹广告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之类的标语。墙下的瓦砾堆上,排列着农民和渔民挑到城里来卖的各色蔬菜和鱼虾野鸭、茭鸡水鸽、菱角藕茨菰荸荠之类,都很新鲜。大斗小秤讨价还价,市声鼎沸。没有人注意到标语的存在,更没有人想到,应该把它们涂掉。标语作为人文景观,也成了一种自然景观,在人们无心的漠视里被更深地埋葬。
城南的废墟,七高八低,长满灌木杂草,开着各色野花。原本是水中的芦苇,也摇曳在当年的人家,覆盖得看不到一片砖瓦。无数苔藓侵浸爬满藤蔓的断墙残垣,嵌装在烧焦熏黑粗细不等的梁柱之间,有的带门有的带窗,有的还带着当年悬挂相片框子或者粘贴年画的痕迹。白天蜂蝶纷飞,夜晚鼬狸出没,虫声连成一片。进去捉蟋蟀的孩子们,或者重建家园的人们挖开瓦砾,有时可以发现一个黑色的带着绿色铜铃的银环,那是婴儿的项圈。或者一个绿锈斑驳如同头盔的铜罐,盖头上有镂空的花纹,那是老人的脚炉。骷髅朽骨,亦时或一见。
逃离的人们络绎归来。有时早晨上学去的路上,看到有几个大人小孩在扒拉瓦砾的地方,晚上放学回来时,已经立起了一个小小的窝棚。有些窝棚逐渐地变成了房屋。月夜里望出去阴森可怖的废墟地带,逐渐地有了愈来愈多的灯光。有些窝棚里不管多么拥挤杂乱,还供奉着死者的牌位,牌位前一灯长明,象征着生者恒久的悲伤。但悲伤就是悲伤,并不孕育出思想。像俞同榜那种敢于在沦陷区击杀日军的平民英雄,回来了没人敬也没人谢,人们各忙各的,对他都冷冷淡淡。
我们在城南河边的家,毁于日军的炮火。最可惜一楼藏书,兵后灰烬无存。只有院子里堆放杂物的两间老屋没有完全倒塌,墙虽洞豁,梁柱还支撑着屋顶。父亲用从废墟里清理出来的砖石垒起四堵墙,里面用芦扉隔出四个房间,成了我们临时的家,倒也温暖舒适。我和妹妹在城区中心小学上学,二姐在那里教书。父亲清理废墟,工程如山。前后屋基上的瓦砾清除以后,母亲都撒上了油菜籽,花开时一片金黄。母亲还养了一大群鸭子,每天放到河上。
战前,父亲有一个“私立淳南农业仓库”,一个“私立淳南实验小学”。用前者赚得的钱养后者,试行他的教学法,发表了一些实验报告,想走出一条路来,因战争爆发而中断。战后归来,二者皆已荡然无存。实验小学所在的药师庙,主体建筑是木结构,飞檐斗拱、雕梁面栋,一炬成灰。唯余半段长廊,供老僧截廊而居。父亲失业在家,常到他那里喝茶。那时父亲写了一些诗,记得其中的一首是:“紫藤铺绿上纱板,暑夏风廊昼曲肱。往事追寻陈迹有,无言默对旧时僧。”
淳溪河连接固城、丹阳两湖,河面宽缓,水中荇藻丰茂,鱼虾成群。沿河一带的人家,家家都养了大群的鸭子,为防黄鼠狼偷袭,关鸭的篱笆一直插到水中。我们家也是。鸭们无须喂食,每天放到河上,一直要吃到湖口,吃得不知道回家。于是一到黄昏,各家的主妇都要到河边唤鸭。用双手在嘴边围成一圈,朝着暮霭沉沉的河面上湖口的方向,发出“伊豆伊豆伊豆豆豆豆豆……”的声音,有的柔和有的急切,远远近近重叠呼应。须臾河面上出现了庞大的鸭群,嘎嘎地叫着,愈近愈吵闹。次第分成小股,各回各的家去了。
……
前言/序言
寻找家园(2014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