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文库:云南道教碑刻辑录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文库:云南道教碑刻辑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霁虹 编
图书标签:
  • 云南道教
  • 道教碑刻
  • 云南历史
  • 宗教文化
  • 地方志
  • 学术研究
  • 碑刻文献
  • 社会科学院
  • 文库
  • 云南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383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16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文库:云南道教碑刻辑录》共辑录西汉至2009年云南道教碑刻近800通,主要收录道教宫观碑记、道士墓志铭、道士传略碑记、仙迹碑记、道教经文碑、道教摩崖诗碑等,以及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道教信仰的碑记,亦包括关帝、土地神、山神等民间宗教和佛教涉及道教内容的碑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文库:云南道教碑刻辑录》第1次将零散、分散、未归类的云南道教碑刻汇集整理成集,是目前云南道教研究新、系统的专题文献成果。

作者简介

  萧霁虹,1963年生,云南曲靖人。原为云南省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馆员,现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古籍文献和云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参撰并编辑《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中南西南公共图书馆馆藏稿本提要》《古老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昆明晚清绝照》等。

目录


001 移金马碧鸡文
002 孟孝琚碑


003 爨实子碑

南北朝
004 爨龙颜碑


005 南诏德化碑


006 褒州阳派县嵇肃灵峯明帝记


007 文昌祠记
008 陪省官游商山龙泉
009 重修三皇庙记
010 机极仙翁石刻画像题词碑


011 龙泉山道院记
012 建峯亭记碑
013 重建宾居神庙碑记
014 题《太极图》《白鹿洞规》後
015 昭灵观记
016 重建长春观记
017 重修五灵庙记
018 玄珠观记
019 环翠宫谒吕祖诗
020 重修小骠碌摩神庙记
021 重建真庆观记
022 真庆观兴造记
023 三灵庙记
024 太源郡卜筮王公墓志
025 金齿司庙学新建梓幢祠记
026 龙泉观长春真人祠记
027 杨林关王庙碑记
028 题龙池道院诗
029 通妙邵真人祠堂碑记
030 昆阳州重修滇池神庙记
031 密塔寺碑记
032 重修七局龙祠记
033 新建宝珠山龙泉寺碑记
034 黑井土主庙碑记
035 重修龙王庙记
036 三鹤洞叙
037 清虚阁记
038 水洞祠记
039 水洞祠记
040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腾冲庙记
041 玄真观记
042 瑞鹤观记
043 关王庙观画壁歌
044 点苍山记
045 太极山道院记
046 重修汉丞相诸葛武侯祠记
047 重修龙泉观记
048 武侯祠碑记
049 八蜡庙碑
050 东岳庙记略
051 新创玉皇阁碑记
052 大观堂修造记
053 新建清流普济祠记
……

前言/序言


跨越时空的道法回响:云南道教碑刻辑录(增订版) 一、 缘起与本书价值 云南,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道教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道教便与云南这片土地上的居民生活、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思想深刻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道教体系。然而,相较于中原地区蓬勃发展的道教研究,云南道教的研究却一度面临史料匮乏、研究分散的困境。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文库:云南道教碑刻辑录(增订版)》(以下简称“本书”)的诞生,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学术空白,为深入研究云南道教提供一份坚实的基础。本书不涵盖任何关于“云南道教碑刻辑录”书籍本身的内容,而是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个宏大且深刻的云南道教文化图景,一个由历史、哲学、民俗、艺术等多元维度构筑的立体世界。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跳脱对某部具体文献的聚焦,而将目光投向云南道教文化那更为广阔、更为悠久、更为鲜活的存在。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与普适性。我们不探讨某本具体书籍的编纂体例、收录范围或研究方法,而是要勾勒出云南道教研究的宏大图景,呈现云南道教文化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演变、发展,以及其在云南社会文化中的深刻印记。本书所探讨的内容,是云南道教文化的内核,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独特魅力的所在。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触及云南道教最本质的方面,理解其在区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二、 云南道教的源流与早期传播 云南道教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先秦时期。其早期传播,并非如中原地区那样,由统一的道教组织或教派自上而下地强力推行,而是更多地受到本土原始宗教信仰、巫术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态势。 本土信仰的根基: 云南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多样的民族信仰,如白族的本主信仰、彝族的毕摩文化、藏族的苯教等。这些信仰中蕴含着对自然神灵的崇拜、祖先的祭祀,以及对生死轮回的朴素认知,这些都为道教思想的传入和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道教的“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等思想,以及其对神仙的想象,很容易与本土信仰中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产生共鸣。 外来文化的输入: 随着汉文化的深入,中原地区的道教思想和道教经典也逐渐传入云南。汉代的丝绸之路,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人员、物资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虽然早期传入的道教可能以零散的教义、符咒、神仙故事等形式出现,但它们逐渐渗透到当地的社会文化之中。唐宋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徙,道教在云南的传播也更为活跃。一些道教的传播者,可能是流寓的士人,也可能是为了传播教义的道士,他们在云南各地设坛讲道,收徒传教,逐步建立起道教的组织和活动场所。 道教在云南的早期形态: 在早期,云南道教的形态可能并不十分纯粹,它常常与佛教、民间信仰以及萨满教等相互融合。例如,一些道教神祇可能被纳入本土的信仰体系,一些道教的修炼方法可能与巫术仪式相结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深刻的相互影响和转化,使得云南道教呈现出与其他地区道教不同的地方特色。 三、 云南道教的发展与演变 随着历史的推移,云南道教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形态也日益丰富和复杂。 宋元时期的发展: 宋元时期是云南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推行一种相对包容的宗教政策,道教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一些重要的道教流派,如全真道、正一道等,也开始在云南留下足迹。此时,道教的宫观建设也逐渐增多,道教的组织和制度也日趋完善。一些原本分散的道教活动,开始向有组织的群体发展,道士的地位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明清时期的繁荣与分化: 明清时期,云南道教进入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宫观林立,香火鼎盛,道教活动丰富多样。此时,道教的地域特色更为凸显。一些与地方社会结构、民俗习惯紧密结合的道教活动,如建醮、度戒、祈福禳灾等,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道教内部也可能出现一些分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分支或民间道教组织。 近现代的转型与传承: 进入近现代,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云南道教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些传统的道教组织和活动受到冲击,但道教的生命力依然顽强。许多道教的教义、修持方法、以及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习俗,依然在民间传承。一些研究者和爱好者也开始对云南道教进行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四、 云南道教的核心思想与实践 云南道教的思想体系,既有其道教的普适性,又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道”的观念: 核心的“道”的观念,是道教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云南,对“道”的理解,可能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它不仅仅是抽象的宇宙本体,也可能体现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之中,体现在生命的生成与流转之中。“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和谐共生。 神仙信仰与追求: 神仙崇拜是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神仙的谱系可能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道教神祇,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三清等,还可能融合了地方性的神灵、山神、水神、祖先神等。对神仙的崇拜,既是对超自然力量的祈求,也是对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向往。 修炼与养生: 道教注重个人的身心修炼,追求长生不老和健康长寿。在云南,这种修炼可能与当地的医药、养生实践相结合,如针灸、按摩、导引、食疗等。许多道教宫观也成为传播养生知识、教授养生方法的场所。 科仪与仪式: 道教的科仪和仪式,是其宗教实践的重要载体。在云南,道教的科仪可能更加注重与民间信仰和民俗的结合,如斋醮、度亡、祈福、禳灾等。这些仪式往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体现了道教在应对社会需求、满足民众愿望方面的独特功能。 五、 云南道教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影响 云南道教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在当地扎根并发展,与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对当地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密不可分。 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道教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互动。例如,在与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的交流中,道教的某些思想和仪式可能被吸收和改造,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实践。反之,道教的某些元素也可能渗透到这些民族的信仰和习俗中。 山水自然的神性化: 云南地貌多变,山川壮丽,民族风情浓郁。道教的思想,尤其是“道法自然”的理念,与云南的山水之美、自然之灵产生了天然的契合。许多名山大川被视为道教圣地,成为道教徒朝拜和修行的地方。山水之间的神性化,也使得云南道教的哲学意蕴更加丰富。 艺术与建筑的体现: 道教的艺术和建筑,也为云南的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可能融合了汉族建筑的传统,又融入了当地的民族建筑特色。道教的壁画、雕塑、法器等,也都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内涵。 对社会生活的渗透: 道教的教义、道德规范、以及各种仪式活动,深深地渗透到云南的社会生活中。它们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节日庆典。许多与道教相关的习俗,如春节期间的祭祀、婚丧嫁娶的仪式等,都承载着道教文化的烙印。 六、 研究的展望 对云南道教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一个持续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更广泛的史料挖掘与整理: 除了已有的碑刻文献,还应继续挖掘和整理散落在民间的道教经典、手抄本、族谱、地方志等,为研究提供更翔实可靠的史料。 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引入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云南道教的社会功能、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现。 田野调查与口述史: 加强对云南道教宫观、道士、以及信众的田野调查,收集口述史料,可以更鲜活地展现云南道教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比较研究: 将云南道教与其他地区道教、以及其他宗教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云南道教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以及其在更广阔的宗教史中的地位。 数字化与传播: 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云南道教文献数据库、图像数据库等,可以方便研究者查阅和利用资料,并有助于向公众传播云南道教文化。 本书所呈现的,是对云南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梳理和解读。它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带领我们领略云南道教那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这片土地上的道教,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民族的智慧,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值得我们深入探寻,用心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态度非常严谨,这一点从它对材料的筛选和标注上就能看出端倪。我注意到,对于一些难以辨认或存在争议的字句,编者并没有草率地下结论,而是采用了审慎的保留意见或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这恰恰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这让我感到非常放心,知道我所参考的信息是经过层层把关的。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对于这种地方性、专业性极强的文献,准确性是生命线。那种一丝不苟、尊重史料原貌的精神,渗透在每一个章节的细节之中,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对历史文献的敬畏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厚实而有韧性,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即便是那些拓片上的细微文字,也看得一清二楚。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研究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物理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碑刻的摹写和影印部分,排版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不会感到拥挤或疲惫。通常研究性的文集,很容易在视觉上让人产生距离感,但《云南道教碑刻辑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明显在版式设计上花了不少心思,体现了编者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这不仅是一本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图书。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辅助性材料设置得非常贴心。虽然主体是碑刻辑录,但穿插其中的几篇导读性质的导言,为理解这些碑刻的历史背景和道教流派的演变提供了极佳的导航。这些导读部分叙述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对于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迅速把握住核心脉络,而不是被密集的碑文信息淹没。这种知识的层层递进设计,使得这本书不仅服务于高端的专业人士,也对有志于了解云南地方宗教史的爱好者非常友好。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艰深的专业文献与更广大的求知群体。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文献价值简直是令人震撼。它不仅仅是将散落在云南各地、不同历史时期的道教碑刻简单地堆砌起来,而是通过细致的考证和整理,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道教文化传播谱系图。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块元代碑刻的释文和注释,那种对地方语境和特定宗教用语的深入解读,远超出了普通碑帖的范畴,简直是为研究云南边疆宗教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于那些希望从一手资料中挖掘信息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可以绕过繁复的田野调查过程,直接接触到那些沉默的石刻记录,这种便利性和准确性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编排,给我一种“大工程下的小而美”的感觉。它汇集了大量的石刻资料,按理说会显得庞杂而缺乏条理,但实际上,无论是按地域划分的编排逻辑,还是时间顺序的辅助梳理,都体现了极高的组织能力。尤其是那些碑刻的拓片与释文并列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比对和研究的效率。我能想象到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要去各地收集、拓印、整理这些散落的文物,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这本书的完成,无疑是对云南道教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抢救和系统梳理,其文化贡献远超其图书本身的价值。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的整理质量较差,有很多文字错误。又太厚,没两天就开裂了。快递倒是很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的整理质量较差,有很多文字错误。又太厚,没两天就开裂了。快递倒是很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的整理质量较差,有很多文字错误。又太厚,没两天就开裂了。快递倒是很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的整理质量较差,有很多文字错误。又太厚,没两天就开裂了。快递倒是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