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爪哇,古老又受人尊敬的蛇形匕首(kris)制作工艺提供了制造火炮的技术基础。工匠的灵力(spiritual power)汇入火炮,就和蛇形匕首的制作一样。17世纪早期泗水(Surabaya)的爪哇人已经在制造他们自己的铜炮,而17世纪中期的马塔兰(Mataram)能够在三个月之间制造800挺枪枝。
评分 评分 评分中国人将火器传到了泰国;但16和17世纪时泰国人转而向欧洲人寻求最新式的火器。泰国的枪炮铸造工场无法铸造对抗缅甸人的火炮(cannon);这些火炮必须从国外进口,尤其是从欧洲,或者从被泰国人征服的区域中虏获。火炮配发部队时会举行特别的仪式,将名字隽刻在炮管上;火炮的口径和装药量也刻在炮管上,避免过量装药引起膛炸。
评分缅甸人接受了火器,并在其军队中特别部署了火器部队。17世纪初,缅甸人从葡萄牙冒险家手中拿下港市沙廉(Syriam,今缅甸半岛部份)后,残存的欧洲人被强迫迁徙到上缅甸阿瓦(Ava)附近的村落;那里随后又有千余名信仰伊斯兰的水手和火器手加入。这些俘虏和他们的后代成为缅甸军中火器部队的骨干。在特殊的军事行动中缅甸人还会雇用使用火器的佣兵壮大声势。
评分 评分我说不清我是怎样走进了这座森林的,因为我在离弃真理之路的时刻,充满了强烈的睡意。但是,走到使我胆战心惊的山谷的尽头,一座小山脚下之后,我向上一望,瞥见山肩已经披上了指导世人走各条正路的行星的光辉。这时,在那样悲惨可怜地度过的夜里,我的心湖中一直存在的恐怖情绪,才稍微平静下来。犹如从海里逃到岸上的人,喘息未定,回过头来凝望惊涛骇浪一样,我的仍然在奔逃的心灵,回过头来重新注视那道从来不让人生还的关口。
评分《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讲述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战争的需要,西方火器成为最早受到明朝重视的西方技术之一。明朝中晚期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等西方火器提升了中国的火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弹道知识也逐渐发展起来。《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通过对明清火器文献的分析与解读,从技术史角度,对16-17世纪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的制造工艺以及相关弹道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对火器史和明清科技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会从书中得到一些收获与启示。
评分16世纪的东南亚藉由购买和强制居留枪炮铸造师傅的方式取得火器。大城(Ayyutthaya,今泰国西部)的中国人和庇古(Pegu,今缅甸南部)的印度人首先在东南亚建立了火器铸造工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