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和俞平伯两位先生的往来通信,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前后达四十多年。保存下来的书信以1921-1937年间为最多,而这段时期,正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提倡新诗、白话文的高潮。周俞二人的通信,记载了这段时期文学界众多相关的人和事,蔡元培、钱玄同、胡适、叶圣陶等现代文化名人都是在信中常常提到的,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书札还涉及对一些文学问题的讨论,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全书选配近60幅精美的信笺手迹作为插图,印制精美,宜读宜藏。
评价三: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修订版)》给我的感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望。翻开书页,就如同坐上了一辆老式火车,缓缓驶入旧日的时光隧道。通信,本身就带有一种私密性,它承载的是作者最真实的思考和情感,没有经过刻意的修饰和包装。周作人先生文字中的那种生活气息,那种对细微之处的观察,还有时不时流露出的对世事的淡然,都让人感到一种亲切。而俞平伯先生在信中展现出的对学术的执着和对文学的热爱,也同样令人动容。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读书心得、诗词赏析的片段,它们像是一盏盏小小的灯火,照亮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文学角落。透过这些信件,我仿佛看到了两位先生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在时代的风雨中保持着一份知识分子的傲骨和操守。这种精神的传承,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评价四: 这本《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修订版)》仿佛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甘醇。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一些先前被忽略的情感。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着生活中的点滴,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俞平伯先生的回信,则更加侧重于学术的探讨和对古典文学的解读,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片段时,停下来思考,想象他们当时的心境,想象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如何展开的。这种代入感,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趣味。信件中提及的那些往事、那些人物,也如同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生动地呈现在眼前。这不仅仅是两位文人的通信,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
评分评价五: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修订版)》带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速食品”,而是需要细细咀嚼,反复玩味的“精神食粮”。周作人先生的信,带着一种淡淡的闲适,即使谈论严肃的话题,也总能融入生活的况味。他笔下的文字,如同他本人一样,温润而内敛,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俞平伯先生的回信,则更加倾向于对文学经典的梳理和考证,他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养,在信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尤其欣赏他们之间那种互相尊重、互相启发式的交流,这种良师益友般的互动,不仅推动了他们各自在学术上的进步,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读这本集子,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尘封的旧书房,在字里行间寻觅着过去的痕迹,也从中汲取着力量和启示。
评分评价一: 初翻开这本《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修订版)》,便被一种温和而疏离的气息笼罩。这不是那种字字珠玑、句句精辟的学术专著,也不是情节跌宕、引人入胜的文学小说,它更像是一扇被徐徐推开的旧时木门,门后是两位文人的精神世界,也是一段被时光过滤的往事。信札的零散与跳跃,恰似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动荡中保持的精神姿态。我试图在字里行间捕捉他们对文学、对生活、对时代变迁的细微感触,试图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是如何以笔为桨,在时代的洪流中划动自己的孤舟。读信,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他们曾经的房间,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墨香与思绪的低语。那些未曾抵达的深层情感,那些留白之处的意味,都需要读者用自己的理解去填补,用自己的心去共鸣。这种阅读体验,颇有几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也让每一次翻阅都带上了一层探索的神秘色彩。
评分评价二: 这本《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修订版)》带来的,与其说是一次信息获取,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漫游。它没有明确的线索,没有固定的主题,就像是无意间翻到别人泛黄的日记本,窥见了其中不经意流露的只言片语。周作人先生那股特有的、带着些许玩世不恭的温厚,以及俞平伯先生严谨而温润的文风,在这来往信件中交织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他们各自的场景:周作人在北平的庭院里,或是静坐,或是踱步,将思绪化作文字;俞平伯在苏州的家中,或许伴着吴侬软语,也或许在书斋的灯下,斟酌字句。这种想象,让原本静态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也让我对两位先生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切的体悟。信件中偶尔闪烁的关于文学评论、学术探讨的片段,更是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虽然短暂,却足够引人遐想,让人不禁去追溯那些未竟的讨论,去思考那些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层意义。
评分此书分为精装与平装两种,其实平装本的装帧感觉更具特色。总的说,制作精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真正阅读的话,得静下心来,毕竟不是快餐文化。京东这次包装的较妥当,满意!表扬!
评分从前查拉图斯特拉也像所有的彼岸论者那样,把他的幻想抛到人类之彼岸。那时,世界对我而言,似乎是一个正在受痛苦受折磨的神的作品。
评分从此之后,出现了一种“贵族-平民混合文化”,它蕴含着宗教与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欧洲大陆在以后几个世纪风云迭起、动荡不安的原因之一。为了理解这种文化,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古希腊文明和犹太文明。1444年,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发明了书籍印刷术,这是传媒业一场划时代的变革。那些被人文主义者重新发掘出来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篇章,从而得以广泛流传。而当时也正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评分我的兄弟们,请相信我!这是肉体对大地感到绝望,——这个肉体听到存在的肚子对它诉说。
评分我的兄弟们,请相信我!这是肉体对肉体感到绝望,——这个肉体以错乱的精神的手指去摸索最后的几道墙。
评分是的,这个自我与自我的矛盾和纷乱,最真诚地述说自己的存在,这个创造的、愿意的、评价的自我,它是事物的标准和价值。
评分书的价格不菲!物有所值!部分手迹影印件赏心悦目!
评分参加新潮社,十月被推选为该社社刊《新潮》杂志的主任编辑。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并执笔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他与钱玄同、孙伏园、李小峰等共同发起成立了“语丝社”,创办了《语丝》周刊,并成为该刊实际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一九三。年五月,《骆驼草》文艺周刊创刊后,他又成为该刊的主要撰稿人。至“七七’’事变前,他出版的著作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上、下册)、《永日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看云集》、《知堂文集》、《周作人书信》、《苦雨斋序跋文》、《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等;翻译的著作有《侠女奴》、《玉虫缘》、《匈奴奇士录》、《炭画》、《点滴》、《陀螺》、《狂言十番》、《黄蔷薇》、《两条血痕》、《空大鼓》、《儿童剧》、《希腊拟曲》等。
评分不错,封面设计也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