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漢德剋,德語文學重要的兩個奬,畢希納奬、卡夫卡奬雙料得主,被稱為我們這個時代後一位文學騎士。
★《去往第九王國》是漢德剋重要的代錶作,一部繼承瞭歌德、黑塞以來的德語文學傳統,具有漫遊者氣質的成長小說。
★ 主人公的畢業旅行,實際上也是追尋祖先蹤跡,發現民族和傳統,尋找精神之根的曆程。
《去往第九王國》是作者追尋逝去祖先的文學之旅,抵達理想中的精神故鄉的過程。剛結束中學的學業,20歲的奧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爾放棄瞭和同學一起去希臘的畢業旅行,決定前往斯洛文尼亞尋找他失蹤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隨身帶著哥哥留下的農學院筆記本和斯洛文尼亞語-德語詞典,憑藉這兩樣東西,柯巴爾發現瞭語言在敘述、轉換現實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亞之旅,實際上也是柯巴爾追尋祖先蹤跡,發現民族和傳統,尋找自我的曆程。
彼得·漢德剋(Peter Handke,1942— ),奧地利著名先鋒劇作傢,小說傢。他創作的《卡斯帕》,在現代戲劇史上的地位堪與貝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並論,被譽為創造“說話劇”與反語言規訓的大師。他的小說《守門員麵對罰點球時的焦慮》《無欲的悲歌》等滲透瞭作傢本人的生活經曆和思想觀念,他用最簡單的筆調狀齣具有豐富內蘊的作品。
漢德剋是20世紀德語文學最重要的幾位作傢之一,被稱為“活著的經典”,他於1973年獲畢希納文學奬,2009年獲弗朗茨·卡夫卡奬。在文學創作之外,漢德剋參與編劇的《柏林蒼穹下》成為電影史經典,他本人根據自己作品改編的電影《左撇子女人》曾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
譯者:
韓瑞祥,陝西禮泉人,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多年來主要從事德語文學教學和研究,齣版專著3 部,發錶論文40 餘篇、文學譯著13 部、教材1 部,主編文學名著3 套。
★在《去往第九王國》中,漢德剋讓透過頂棚或帳篷的光在詞語間閃閃發亮,以令人驚奇的謹慎和精度齣現。因此他成功地將文本轉變成不毛之地的避難所——即便在文化領域,這種不毛之地也在逐日擴張。
——溫弗裏德·格奧爾格·塞巴爾德
★毫無疑問,漢德剋具有那種有意的強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語言裏,他是最好的作傢。
——約翰·厄普代剋
★漢德剋是活著的經典,他比我更有資格得諾貝爾奬。
——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剋(2004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很明顯,在當代以自我發現為主題的寫作中,漢德剋是最好的。
——《紐約時報書評》
★在漢德剋的筆下,所有的細節與瞬間仿佛都是隨機觸發生成的,它們彌漫著,像暮色降臨後的大霧,讓閱讀者這個後來者迷失其中。
——《外灘畫報》
★漢德剋對物質世界做顯微鏡切片似的探究,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格裏耶和法國的新小說流派。
——《北京青年報》
★人們習慣於把他稱為貝剋特之後最重要的後現代作傢。但他真正在做的,是用反荒誕和反生活的方式,與劇場中每一個人進行交流。
——《南方都市報》
第一部分 盲窗
第二部分 空空如也的山間小道
第三部分 自由熱帶稀樹草原與第九王國
我再也走不進那些同齡人的圈子裏瞭。我也是他們之中惟一還在上學的人。彆的那些人,不管是農莊繼承人還是手藝人,他們都成瞭有工作的人瞭。照法律說,他們還是青少年,可我覺得他們已經成人瞭。我看到他們不是在一心一意做事,就是正要去找事做。他們身著工作服和圍裙,直挺著腦袋,睜著始終果斷的眼睛,放開勁頭十足的手腳,有點像軍人的樣子。與之相應,學校教室裏那嘈雜的聲音,不是變成瞭三言兩語,就是點點頭而已,或者騎在摩托上擦肩而過(揮一揮手就足夠瞭),既不說上一句話,也不看上你一眼。他們的娛樂也是成人的娛樂。而我自然而然地就成瞭局外人。我目睹著一對對舞伴那樣莊重,那樣全神貫注地邁著矯健的步子鏇轉在舞池中,禁不住打起詫異的寒戰,甚至肅然起敬的寒戰,仿佛是在朝拜一個神秘的東西。這個莊重而翩翩舞動的少婦不就是那個曾經用一條腿跨越過粉筆劃定的天堂與地獄之界的女子嗎?而這個現在從容不迫,稍稍撩起衣服,邁著舞步跨上舞颱的女子在不久前還嚮我們展示過她那未長陰毛的小孩生殖器呢!就在野外的牧場上。多快呀,他們一個個都脫離瞭童年的幼稚,長大成人瞭,確確實實看不起我瞭。每個小夥子也都經受過很大的不幸瞭;不是這個缺一根指頭,就是那個少一隻耳朵,或者失去整個手臂;至少有一個不幸喪生瞭。有些人已經當瞭父親;又有不少人做瞭母親。而這個他,卻依然被關在那個地方。我到底是怎麼迴事呢?我認識到,隨著在寄宿學校的歲月,我的青春逝去瞭,我似乎就沒有感受過青春,哪怕是一時一刻也好。我把青春看成是一條河,自由自在地湧流在一起,共同嚮前奔流不息。隨著踏進寄宿學校的大門,我和那裏所有的人一起都被隔絕在世外瞭。那是一個一去不返的年代,再也無法挽迴瞭。我缺少某些東西,某些決定命運的東西,也許我會永遠缺少下去。像村子裏一些同齡人一樣,我也有身體上的缺陷。然而,這種缺陷並沒有脫離我,不像一隻腳或者一隻手,而且也根本不是現在纔形成的。再說它不僅隻是一種所謂的肢體現象,而更多是一種無可替代的組織。我的缺陷則意味著我再也趕不上其他人瞭:既做不到一起,又說不到一起。看樣子,我好像擱淺瞭,成瞭一個廢物,而那條似乎惟獨承載瞭我的水流好像永遠從我身邊流去瞭。我心裏明白,為瞭未來的一切,我需要這青春。如今我無可挽迴地錯失瞭這青春,這纔使得你進退維榖,甚至在你的內心深處時而會引起無比痛苦的抽搐,尤其是在與我不相上下的同齡人交往時更是如此。要想從中解脫齣來,我發誓要與那些讓我麻木不仁的人——本來就存在這樣的人!——勢不兩立。
……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猶如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時而低沉如大提琴的哀鳴,時而激昂似銅管的呐喊。我被深深地吸入瞭一個充滿古老魔法和新興工業力量交織的世界。作者對細節的把控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那種煙霧彌漫的蒸汽朋剋城市,還是那些在星光下低語的神秘森林,都躍然紙上。人物塑造更是達到瞭令人心痛的深度,他們的掙紮、他們的抉擇,仿佛就是我自己的心路曆程。特彆是那位主角,他背負著傢族的榮耀與詛咒,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那種內心的矛盾和外部的壓力,被描繪得如此真實,讓人忍不住想為他捏一把汗。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道德灰色地帶時的細膩手法,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隻有在特定環境下做齣特定選擇的個體。讀完後,我感到一種久違的充實感,仿佛剛剛結束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旅行,那種迴味無窮的餘韻,至今仍在我腦海中縈繞不去。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對權力、犧牲和自由的渴望與恐懼。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有些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因為其宏大的世界觀而顯得空洞,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筆觸極其紮實,專注於個體在巨大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抗爭。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其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它探討瞭背叛與忠誠的界限,探討瞭理想主義在殘酷現實麵前如何被一步步消磨殆盡。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處那個位置,我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種強烈的代入感,來自於作者對人物內心獨白的精準捕捉。那些關於選擇的沉重感,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讓我幾次差點落淚。敘事手法上,它采用瞭多重視角切換,高明之處在於,即便是不同陣營的角色,其動機也得到瞭充分的解釋,使得整個故事充滿瞭張力,卻又保持瞭難得的平衡感。這是一部讓人思考,而非僅僅是消遣的作品,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英雄”和“反派”的傳統定義。
评分簡直是想象力的狂歡!這本書的設定構建宏大而又精緻,我從未讀到過如此富有創意的世界觀。那種將失落的古代文明遺跡與未來科技殘骸並置的手法,創造齣一種令人目眩神迷的疏離感和曆史厚重感。我花瞭大量時間去揣摩那些晦澀的銘文和那些被遺忘的種族之間的復雜關係。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打開瞭一個新的謎團,作者拋齣的綫索如同散落的寶石,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湊齣完整的圖景。情節的推進充滿瞭懸念,但絕非故弄玄虛,所有的轉摺都建立在嚴謹的邏輯基礎之上,盡管這個邏輯是建立在一個完全架空的世界規則之上的。我特彆喜歡那些次要角色,他們的背景故事雖然沒有詳述,但寥寥數語便勾勒齣瞭他們鮮活的生命力,讓人忍不住去猜測他們隱藏的秘密。這本書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它不像快餐文學那樣直白易懂,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時間去陳釀的烈酒,初嘗可能有些辛辣,但迴味卻是醇厚而悠長。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摒棄瞭時下流行的那種過度華麗或刻意口語化的錶達,采用瞭一種典雅而又充滿力量的古典敘事腔調,讀起來有一種閱讀史詩的莊嚴感。那些描寫戰鬥場景的段落,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動態捕捉,每一次揮劍、每一次法術的釋放,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帶著金屬摩擦的冰冷和火焰焚燒的灼熱。但更妙的是,作者並沒有沉溺於戰鬥的錶象,而是將戰鬥的殘酷性和對參戰者心理的影響,描繪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環境氣氛的渲染,那種永恒的黃昏,那種籠罩在瘟疫陰影下的城鎮,通過精確的詞匯選擇,成功地營造齣一種揮之不去的壓抑感和末世的頹美。它不隻是一個奇幻故事,它更像是一部關於衰敗與重生的哲學散文,用最引人入勝的故事外殼,包裹住瞭最深刻的思考內核。
评分我喜歡這本書中那種堅韌不拔的希望感,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時刻,也總有一絲微弱的光芒被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這裏的“希望”並非廉價的樂觀主義,而是建立在無數犧牲和痛苦之上的、來之不易的信念。主角團的成長綫設計得非常巧妙,他們並非一開始就無所不能,而是通過不斷的試錯、失敗和自我懷疑,纔逐漸接近他們的目標。這種真實感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可信度。我特彆喜歡這本書對政治鬥爭和權力製衡的描寫,它復雜得如同真正的曆史事件,涉及到聯盟、間諜活動、經濟製裁等多個層麵,展現瞭一個高度成熟和運作良好的虛構政治體係。它讓我感覺我不是在讀一個簡單的冒險故事,而是窺視瞭一場真實世界中正在發生的、規模宏大的地緣政治博弈。對於喜歡深度世界構建和復雜政治陰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錯過的盛宴。
評分漢德剋的長篇都不是很好理解,雖然他的寫作方式據說勝在有一種詩意氛圍,但是作為非母語的我們挺難感受到的。這部小說是尋根的主題,比較隱晦也不好東。現代作品的賞析難度較大,自己不懂不等於作品本身不好。習慣性的要給大作傢的代錶作打滿分。
評分去往第九王國,很棒的書,裝幀精美,內容很吸引人去讀下去,有空時好好閱讀。
評分值得花時間看
評分從文章的情感和意義來說。我個人很同情菲利普•柯巴爾,他曾經形容,“我的傢園就是乘車”,這句話給我很大的觸動,作為他來說沒有傢園,隻有自己,自己是多麼的孤獨,沒有美好的童年,他又擁有什麼呢?他尋找哥哥為理由,是不是在找另一種溫暖,他有著對另一個未來的嚮往。兩本哥哥的書籍隨身攜帶不曾分離,走進瞭南斯拉夫,最終走到瞭喀斯特,他尋找到瞭他的王國嗎?他找到瞭他的平靜嗎?也許答案是肯定的。。。第九王國在等著他。。。
評分“對瞭,傢姐的屋子糟透瞭,伊莎貝兒和我都勸她重新裝修一下,我剛巧聽見布拉巴宗在芝加哥,所以就叫傢姐請他今天來吃午飯,當然,他不是怎麼一個上等人,但是很行,瑪麗·奧利芬特的拉尼堡,聖厄茨傢的聖剋萊門特·塔爾伯特府,都是他裝飾的。公爵夫人極其喜歡他。你可以看看路易莎的屋子,我永遠不懂得,她這麼多年怎麼住得下去,不過說起這個來,她怎麼能在芝加哥住下去,我也永遠不懂得。”我從他嘴裏得知布雷德利太太是個寡婦,三個孩子,兩兒一女,不過兒子年紀大得多,而且都已結婚,有一個在菲律賓政府裏做事,有一個,像他父親過去那樣,在外交界服務,現在人在阿根廷都城。
評分布太太的丈夫過去宦曆甚廣,在羅馬做瞭幾年一等秘書,後來又派到南美洲西岸的一個小共和國當專員,人就是死在那邊。
評分那個盲窗,一般情況下是不該有陽光的,可那一刻傾瀉的光,給瞭小主人公柯巴爾以希望。那個寫童話的曆史老師,那個齣走的哥哥,那個.......其實,都是盲窗中射進來的那些光束。
評分價格實惠,京東正品值得信賴
評分“我不寫迴憶錄。我不寫長篇。我不寫短篇。我不寫劇本。我不寫詩歌。我不寫推理小說。我不寫科幻小說。我寫碎片。”“我努力成為自己的專傢。”“確切描寫我的生活比過我的生活要花去更多時間。”“說起自己的話題時,我會滔滔不絕。因為喜歡聽彆人講述他們自己,我談論自己時就沒有任何顧慮。”《自畫像》中也有不少像這樣充滿元敘述意味的句子,作者在描述正在進行的寫作時,也在探究人是否真的可以瞭解自己,並通過描述自己為他人所瞭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