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1
一本汉字普及读物,也是一部增强大众国学力的人文图书。
汉字承载着中国文脉,是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陈寅恪说过:“凡研究一字,即为研究一部文化史。”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即为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因此,要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了解汉字是最基本的功夫。许多有关汉字的图书大多学术性过强,拒普通读者于门外,但本书是日本国宝级汉学大师白川静专为普通读者写就,知识全面,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一般大众阅读。
“汉学泰斗”白川静穷毕生心血的精粹之作,写给大家的汉字解读书。
白川静穷毕生心血,亲手抄录近十万笔甲骨金文资料文,直达三千年前的现场,旁及考古与民俗,融汇神话及文学,开创汉字研究的新局面,找回汉字根本的思维与记忆。读出了文字中隐含的欲望与想象,带领我们回到甲骨文、金文的洪荒世界,再现“仓颉造字,鬼哭神号”的魔界幻境!
市场表现良好,是经典长销的著作。
在日本,《汉字百话》再版超过33次,长期雄踞各大网站文字类书籍前5名。许多日本上班族通勤常随身携带,随时阅读。在台湾,与《思考快与慢》等书一起,荣获金石堂“2012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
海报:
白川静(1910-2006),当代重量级的汉学家。十四岁开始接触汉文与汉诗,终其一生钻研汉学,透过对卜辞金文的缜密分析,重新确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及汉学文化系统,影响众多后进,备受全球文字学研究重视,并长期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屈万里先生及中国学者杨树达先生等针对中国古代史学进行交流。
1962年以《兴的研究》取得京都大学文学博士。1981年获颁立命馆大学名誉教授的殊荣。以逾半世纪的中国古代与文字研究,荣获文化勋章、文化功劳奖、瑞宝章、每日出版文化奖、菊池宽奖、朝日奖等诸多日本重要文化奖章。
重要著作有:字书《字统》《字训》《字通》;汉字学名著《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说文新义》《汉字的世界》等;中国古代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民俗》《孔子传》《诗经》等;以及多部论丛与作品集。
Ⅰ记号的体系
1汉字与影像
2文字与书契
3神话书记法
4山顶的大铙
5图像的体系
6我与汝
7“文”是什么?
8名与实体
9隐藏的祈祷
10神圣化的文字
Ⅱ象征的方法
11关于象征
12巫术的方法
13攻击与防御
14圣记号
15誓约
16神的音信
17左与右
18“余”的功效
19神梯的仪礼
20行为与象征
Ⅲ古代的宗教
21风与云
22鸟形灵
23蛇形神
24关于弹劾
25殴打
26族盟的方法
27道路的巫术
28军社之礼
29关于讲和
30农耕仪礼
Ⅳ灵的行踪
31生与命
32玉衣
33预备分灵
34招神
35若与如
36死丧之礼
37老残之人
38亲与子
39非命之死
40永久的世界
Ⅴ字形学的问题
41限定符
42会意字的构造
43手的用法
44足的三种形态
45人的会意字
46头部倾斜之字
47文字系列
48形体素
49同形异字
50省略与重复
Ⅵ字音与字义
51关于音素
52音的系列
53关于亦声
54转注说
55形声字与字音
56音义说
57语群的构成
58单语家族
59关于呜呼
60拟声词
Ⅶ汉字的历程
61甲骨文与金文
62行书体的象形文字
63徒隶的文字
64《说文解字》
65字书《玉篇》
66正字之学
67美的样式
68文字学的颓废
69汉字的数量
70汉字的历程
Ⅷ文字与思维
71孤立语与文字
72文脉与词类
73御与尤
74训诂与辩证法
75关于反训
76道与德
77永生
78文字与世界观
79复合词
80汉语与汉字
Ⅸ作为国字的汉字
81汉字的传来
82万叶假名
83歌与表记
84忆良的样式
85日本汉文
86训读法
87散文的形式
88国语的文脉
89关于文语
90现代的文章
Ⅹ汉字的问题
91绿之札
92音与训
93文字游戏
94音译借用字
95关于翻译
96训读译
97汉字教育法
98新字表
99文字信号系
100汉字的将来
后记
文库版后记
参考文献
图版解说
1汉字与影像
语言既包括可以说的声音语言,也包括可以写的文字语言。语言学的传统观点认为,声音语言是传达信息最直接的方法,是语言原生的形式;文字语言则以文字为媒介,一般仅被看作是一种从属的表达形式。根据现代语言学之祖,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anddeSausure)的语言学理论,可以说出来的话语才是语言学研究的唯一对象,文字语言只是声音语言的书面转写形式而已。所以,文字语言不能与声音语言对等并立,前者只是对后者的直接录入。因此语言学在研究文字时,基本上只限定于关注文字的表音功能及相关问题。文字语言除了不能成为独立的语言体系之外,文字本身也不可能参与到语言所反映的对事物的认识、表现的问题之中。但是对于并不以表音功能为最重要目的的汉字,“文字论”学者几乎都将其无视并排除在外了。在西欧研究者这种态度的影响之下,我国研究者也追随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像汉字这样的古代的遗物,世界语言学认为它是一种非近代的表记方式,而非文字,没有理由继续维持、继续容忍对它的使用。这是我国“汉字限制论”、“汉字废止论”等观点的根源所在。就这样,汉字为当今盛极世界的语言学所无视,我国研究者又将其视为拖累者。汉字因此成为了世界的孤儿。
如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的大变动一样,索绪尔之后的语言学发展迅猛,面貌变化很大。语言学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产生了存在主义语言学与构造语言学,而后又涉及到普遍的认识与一般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符号学,连绘画、电影、戏剧等都被视为语言表现的一部分。原来曾是无依无靠的语言学孤儿的汉字,在我们未知的领域再受瞩目。作为影像文字的汉字,被西欧的电影艺术研究者们放到了一个全新的位置。
电影所呈现的影像,将制作者的所思所想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画面相连构成影像。在视觉性的思考方面,其原理和以绘画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汉字应该有着共通之处。影像中所存在的表像化的内容,是直接可以诉诸于视觉的,无需媒介的一种表现。所以,影像在作为一种影像语言时,和表意性的文字语言是能够等量齐观的。
对于这些语言概念,我原本不想进行无节制的扩大,并利用它们作为论证汉字存续的根据。但是如果文字是一种影像的话,那么语言则是概念的影像。而汉字具备以影像记录的性质,在文字草创期的概念世界中,汉字以视觉性的形象固定下来,有共时性的特点,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表现体系一直流传至今。汉字有超过三千年的悠久历史,语言虽然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仍保存有惊人的通时性,目前仍以完整的文字体系留存下来。汉字这一文字体系有着无限深厚、丰富的历史。我想通过对汉字历史景观的探讨,对当今学者们关心的课题做一分析。
2文字与书契
文字又被称为书契。据《周易》之《系辞传下》,上古时期用结绳作为约定的标记,以此治事,而后至伏羲氏之世,作书契(文字)以记之。实际上,文字出现于殷王朝的后期,大约在进入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时期,伏羲书契说只是传说而已。具有传说性质的古帝王伏羲原是南方苗族地区的神,伏羲造书契的传说大约是秦汉以后出现的。
在古代,仅以“文”来称呼“文字”,文字组成的文章被称作“文辞”。《孟子?万章上》说“不以文害辞”,意思是不能以词语表面的意思而误解文脉的真正含义。另外,《论语?学而》篇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对既存的语言规范的学习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虽然“文字”和“书契”可以作为同义词使用,但这四个字最初的含义却各有差别。如下文所述,“文”最初指代文身,“字”指代小名,“书”指的是隐藏有符咒目的的咒文,“契”指的是刻画符号的记录方式。在我国,古时候文字被称作“名”。汉字被称作“真名”,与之相对的“カナ”被称作“假名”。在中国,古时候文字也有被称作“名”的情况,如《周礼?春官?外史》一篇中,“书名”指的即是文字、文书。无论何人在出生、冠婚、死丧之际凡需举办必要的仪礼时,文、字、名三者均与之相关;而书、契则分别与文字机能、书记方法息息相关。古代的用文字来记录话语意思的语言中,其他文化的民族大多通过契刻的方法直接记录口中的话语,这种契刻很难单独成为有一定意含的文字。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笔来做笔头记录的方法。“书”的意思就是用笔书写下来的字,是将文字的特殊形态呈现出来的字,而其他原本表示文字含义的“文”、“名”、“字”等汉字,则与仪礼的举行有紧密关系。
由此可知,文字是以仪礼为背景的,在实践仪礼的过程中,通过字形的形式使之映像化,从而生成了文字。所谓象形,不是单纯地用绘画和摹写的方法表现意思。象形文字运用的是包含具体形象的比喻性的表象方法,其本质是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不应该认为象形仅是对对象的临摹,而应认识到它具有独立性、象征性的表现力,如语言一样能够具体地描述对象。从这个层面上看,古代文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其记述方式有神话书记法和语言书记法两个系列,这种观点大概是可以成立的。可以说文字是语言的记录形式,但相较而言,不如说文字的目的是将语言及其对象之间的关联,通过具有一定意义的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3神话书记法
考古学遗迹中,往往充满着具有神话性思考的记号。不管是除了史前的巨型石柱、石墓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的位于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南端的卡纳克(Carnac)遗迹,抑或是玛雅文明的巨大石造物,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二者的设计都浸透着神话性的思维。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陶器,其上的纹饰和刻文等,也是这种思维的残存反映,它们和旧石器时代洞窟、岩壁上刻画的动物画等遗存属同一系谱。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陶器文化的彩陶陶器,最初大概发源于黄河屈曲部一带。自西而来的渭水、自北而来的汾水、自西南流来的伊、洛二水在这一带合流。这一带是洪水泛滥地带,拥有最为肥沃的土壤,是中国最早繁盛起来的文化区。洪水之神、农耕之神均在这一地区产生。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陶器,就是这个地域遗留的文物。根据放射性碳元素的测定报告,其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一一五至前三六三五年之间。
半坡陶器中,可见很多人面鱼身、鱼与鸟为主题的图像,其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笔者曾在《中国的神话》一书(一九七五年,中央公论社刊)中指出,这种人面鱼身的图像,可能就是具有彩陶陶器文化特征的古代夏王朝的始祖神大禹的神像原型。鱼代表的也许是被认为是大禹之父的鲧的形象。这两幅图像表现的是对所谓夏族的创世纪的记录,是一种神话书记法。
彩陶陶器中最显著的几何纹样,是早期的陶器文化中常见的纹样,也是直至较晚时期未开化地域最基本的花纹样式。根据奥地利美术史家AloisRiegl的《美术样式论》(一八九三年。长广敏雄译,一九四二年,宝右座刊)一书的经典解释,这些几何纹样一般认为是对动物图像等进行几何学形式化之后产生的。半坡陶器中所见的纹样,可以看作是从神像向几何纹样过渡的一个印迹。这些几何线条的结合,是半坡人最初的艺术创造,是其世界观在图像样式上的表现。也就是说,在这种未开化的体系之中,种种意识性的纹样形状变化已经逐渐出现。从半坡图像来理解神话性的表记并不困难。
4山顶的大铙
到了铸造青铜器的时代,纹样就高度地完善了。从殷墟出土的象牙、兽骨上刻有的繁缛纹样,以及具有殷商陶器文化特征的白陶器上的斜格纹来看,它们意图表现的纹样样式,在青铜器的制作中已经实现了。典型的纹样有饕餮纹、夔凤纹、虺龙纹、蝉纹,其底纹均是刻入器物表面下的雷纹。呈方形或圆形的雷纹,充斥在纹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表现了神灵之气在天地之间遍布、流动不止的状态。这些纹样也可以加入前文提出的神话书记法的系列之中。
饕餮的形象大概源于老虎。北方所称的“虎”,南方称作“於菟”。饕餮、梼杌等称呼贪吃恶兽的词汇,和“於菟”可能有着相同的语音来源。这个南方词汇,和印欧语系中的tiger或许是同源词。
饕餮纹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需从一件青铜器谈起。在去年(一九七六年)的中国古青铜器展上,很多人应该还记得有一件湖南宁乡出土的大铙。同时展览的还有四羊方尊,也是从距离大铙出土地不远的山中谷地出土。二者出土地都在南方边境区,地方相连,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铙器口朝上,埋藏于山的顶端。大铙鼓面的主要纹饰是饕餮,口缘配有象纹。据《孟子?万章上》所记,舜之弟象封于南方有鼻之国,大象是该国的象征。
除了这个地点之外,在附近的长江下游沿岸数地均有大铙出土,这些铙一般重达六七十公斤,出土地与宁乡的象纹大铙相同,都在高地顶端附近。埋藏之时,大概均选择视野开阔、方便瞭望的地方。迄今为止,其他地域出土的大铙,发掘报告尚未公布,但可以推断其主要纹饰可能都是饕餮纹。这些地点位于殷商与南方诸异民族接触的最前线,埋置大铙应该是以压服异族神灵为主要目的的。我国所赋予铜铙的机能,与殷商大铙的功能也许是相通的。大铙并非易于搬运的物品,作为圣器它也许一直被埋于山顶,举行祭祀时挖开其周围的土,设置圣坛,祭祀仪式完毕后再重新将其埋置好。由于各地出土大铙的情形大概一致,可以推测殷人在山顶举行面向南方诸异族的如同今日国家之间会见,或可称作“山见”的仪礼。殷王朝的来自神授的统领权,大概是通过这一类的祭祀用器,以及相关的符咒仪礼来加以维持的吧。由此也容易理解为什么青铜器的纹样原本也是属于神话书记法的一种了。
……
汉字百话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汉字百话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还不错,正版
评分我很喜欢,价格也优惠,下次再过来,棒棒哒~~~
评分不管书里的理论对不对,至少思路很启发人。
评分9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适合研究
评分汉字承载着中国文脉,是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评分繁花似锦是 v 素发挥出色v
评分印刷清晰。非常好。快递及时,包装完整。
评分“名”的上半部是祭肉,下半部是告于祖庙的“祷文”,婴儿养育到一定年龄时,赐予他身为氏族成员的“名”,并向祖灵报告;
评分主要为了凑单,暂时还没拆封看
汉字百话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