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港澳颱、新加坡、日本、美國20所大學主要領導分享辦學經驗,闡述大學的治理、大學的多樣性、大學與社會的互動……
內容簡介
大學的辦學者,要尊重大學的曆史,善於挖掘並守護大學的特色。當然,一個很重要的外部條件就是,教育部對大學不要有太多規定,不要去號召各個大學都來做同一件事,要讓大學自己去發展。因此,我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對大學要多一些指導性的意見,少一些指令性的文件。美國一流大學的製度各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復製的,套用一句名傢名言並略加歪麯:“平庸的大學都是一樣的,而優秀的大學則各有各的優秀。”一所大學,如果是因校長而聞名,這一定不是好的學校。學校遠比它的校長重要,校長是一個領導者,但大學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校長,而在於研究,在於教學,在於學生,在於大學裏的每一個人。我跟傢長說,如果你的孩子被大學錄取之後,老師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長什麼樣,這是我們的失敗,不是學生的失敗。所以,我一直緻力於個性化的教育。我知道這樣做的成本會變高,而且信息傳播的效率相對也會降低。但我覺得這樣的個人關注很重要,特彆是在學生每年要交四五萬美金的私立學校。不少中國代錶團到美國去考察,眼睛隻盯著哈佛、耶魯。大學值得研究、仿效,但是,它們並不代錶美國教育的整體。作為一個國傢的整體戰略,需要全局著眼,統籌安排。
內頁插圖
目錄
黃達人:探討大學的治理結構(代前言)
大學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必然是按照某些契約建立起來的。契約在大學這個組織的語境下體現的是舉辦者和辦學者之間的關係。對於公立大學而言,就錶現為政府與大學的關係,而大學章程作為契約文本,是包含外部製度安排和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載體,大學章程的建設在現代大學製度的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有著核心地位。
程星:大學製度的精髓在於多樣性
美國一流大學的製度各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復製的,套用一句名傢名言並略加歪麯:“平庸的大學都是一樣的,而優秀的大學則各有各的優秀。”
餘明華:大學自主化下的新加坡大學
在大學的決策層裏麵,我們有校董會、校長協調小組、大學內閣、行政委員會以及教務長和各學院院長的小組。在校董會裏麵,我們設立瞭八個常務委員會——學術事務委員會、財政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投資委員會、遴選委員會、薪酬委員會、企業委員會、校友及發展委員會。各機構各司其職,協同管理。
李焯芬:香港大學的治理結構
如果校務委員會主席是宏觀管理,隻是給予一些方嚮性指引的話,那麼校長就可以放手自己去乾。但如果是每天都來管這個賬,管那個賬的話,那校長就很被動。因為許多校長都是科學傢齣身的,他們會覺得管理大學和管理一傢企業有不同之處。
陳新滋:大學規劃要關注大方嚮
校董會是最高權力機構,但是隻管大方嚮。教務議會是校內最高學術權力機構。院裏也有最大權力機構,是我們的院務委員會,都由教授組成,由它決定整個學院的所有重大事項。規劃是不是做下去不是由院長個人決定,所以院長換掉也沒關係。
趙偉:大學的管理模式要有階段性
我覺得“去行政化”這個問題應該科學地看,不應該一味強調公立大學政府一定要管。應不應該由政府管、如何管,要看這個大學成熟的程度;而且,這個成熟的程度是可以用若乾個辦法來衡量的。
李百煉:大學的定位決定管理模式
定位太重要瞭,不是每所學校都要做清華、北大這類名校,全國這麼多學校,學生的要求有很多,是各不相同的,沒必要每所學校都去與名校比。每個學校的定位、宗旨應該是反映它想做什麼。
李嗣涔:大學管理中的政務官與事務官
在大學裏麵,事務官、公務員是有級彆的,到哪裏都是有的。但是大學裏麵的教授是沒有級的,不管在什麼位置。像我這個校長就是政務官,如果做得不開心,就迴去繼續做教授。其他事務官就是公務員來做的,即使政黨輪替,他也不換的。要有個穩定的事務體係,保證運轉。
楊弘敦:尊重大學的學科差異
在一流大學裏,學生都非常優秀,純粹以教科書為主的教學是不足的,加入創新研發的內容纔是最好的教學模式,況且老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的互動中,也能激起火花,産生創意,進而成為富有意義的研究題目。以這個觀點來說,教學與科學研究也有不少相輔相成的成分,讓兩者之間的矛盾縮小到最低。
吳誌揚:校長的作用是選擇閤適的背景音樂
我覺得一個大學不管它的定位是什麼,培育人纔永遠是大學最核心的工作。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開眼界、開胸襟。我們也要思考,老師能夠教給他們什麼,學校要怎麼培養他們。
吳思華:大學要適應社會環境
對於研究型大學來說,校長的學術領導力就要強一點,否則沒有辦法讓校內的同仁服氣。對於教學型或者是技職型大學來說,校長就要在外部的産學閤作關係上能夠做得很好,這樣纔對整個大學有更大的幫助。所以不同的學校有不大一樣的要求。
戴海龍:關鍵是選擇閤適的人來執行製度
美國大學是教授委托行政負責人來治校,教授可以參與政策的製定,但是最後的執行權他們完全沒有。真正的權力是在校董會那裏,不管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校董會選拔校長,校長再選拔他下麵幫他工作的人。這是美國大學行政管理的規律。
黃伊侶:美國文理學院的精英教育
我跟傢長說,如果你的孩子被大學錄取之後,老師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長什麼樣,這是我們的失敗,不是學生的失敗。所以,我一直緻力於個性化的教育。我知道這樣做的成本會變高,而且信息傳播的效率相對也會降低。但我覺得這樣的個人關注很重要,特彆是在學生每年要交四五萬美金的私立學校。
牟德:校長的作用在於實現每個人的提升
一所大學,如果是因校長而聞名,這一定不是好的學校。學校遠比它的校長重要,校長是一個領導者,但大學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校長,而在於研究,在於教學,在於學生,在於大學裏的每一個人。
……
精彩書摘
美國文理學院的定位
黃達人:黃校長,我知道你對高等教育有很多自己的理念,而且有多個學校的任職經曆,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想法。我先提兩個問題,想聽聽你的看法。第一個問題是,現在的高等教育跟前幾年的高等教育相比有什麼變化?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跟以前一樣,還是有所變化?第二個問題是,像文理學院,關注本科教育,它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類型,很受學生歡迎。在美國這一類學校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因為中國的大學都拼命地想升格,專科想升本科,本科要有研究生,之後要招博士生。文理學院是怎麼形成的?
黃伊侶:我先迴答第一個問題吧。在二戰之前,大概有10%-15%的高中畢業生會念大學;但在二戰之後,發生瞭一些變化,美國頒布瞭《軍人安置法案》,退伍軍人可以用政府資助的基金去念大學,所以退伍軍人的入學率前所未有地高。從40年代開始,在校大學生的數量開始增多;到60年代,政府鼓勵大學擴張,所以大學生數量的上升趨勢開始加快。尤其是在加利福尼亞、密歇根和威斯康辛等州,除瞭大學係統之外,在50年代到70年代之間,還建立瞭為本科生和職業教育而設的州立學院係統和社區學院係統。這樣就從隻接收少數高中畢業生進行高等教育,到希望超過半數的高中畢業生能來上大學。隨著70年代的民權運動和女性運動,這一趨勢不斷加快。我1969年去哈佛讀書的時候,預科班裏隻有20個美籍華人;而現在,一個哈佛的預科班有30%-35%是亞洲籍學生也不足為奇。迴顧過去50年的高等教育事業,我看到的是有著不同背景的學生獲得瞭更多上大學的機會,尤其是那些來自工人階級的學生、女性和少數民族學生。如果要我總結現今美國的高等教育的話,我會說,大學為不同社會和經濟等級的人提供瞭更多機會,更多人通過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經濟補貼和資助上瞭大學。
但是,我們現在對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擔憂是,在過去的10-15年,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對大學生的經濟資助在逐年減少,並不是錢的數目減少瞭,錢在增加,但是趕不上大學生人數的增加速度,所以每個學生得到的資助就少瞭。我們的另一個擔憂是,在過去五年中,隨著經濟的衰退,人們對於大學的認識已經越來越狹隘。許多人認為,大學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找到工作,而教育的主要好處就是讓學生加入勞動力的隊伍中。
這就讓我想到對你第二個問題的迴答。美國的高等教育始於18世紀的文理學院,而當時文理學院的主要作用是培養年輕人的領導能力,培養他們成為大臣、律師或政治傢。像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斐遜,都是當時殖民地時期的文理學院培養齣來的,他們接受的也是領導能力的培養。許多像我一樣,多年投身於文理學院的人都認為,這是大學培養本科生時應發揮的一個重要作用。學生們十七八歲上大學,二十一二歲畢業,我們能為學生做的不僅僅是為他們踏人職場作準備,還應該培養他們承擔社會責任的領導意識。我擔心這個側重點沒有像以前那樣被重視瞭。我們仍努力保留文理學院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要培養學生的領導纔能,不僅僅是要獲得信息和學習知識這麼簡單,而是要鼓勵學生齣國念書,進行服務性學習,與截然不同的學生組成小班級,學會欣賞來自不同背景、不同知識角度的觀點。視角與價值觀的形成關係到學生個性與氣質的形成。可惜的是,如今美國的高等教育存在著這樣一個斷層。
……
大學的治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