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版式编排上做得非常用心,这一点常常被忽略,但对我这样的老读者来说却至关重要。大量的注释被巧妙地放置在页脚,既没有打断主文的阅读流畅性,又随时准备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背景资料。更值得称赞的是,书后附录中的地图和年表制作得极其精美且实用,那些手绘风格的地图,将复杂的地理信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清晰地构建出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空间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一手史料时的选择,那些片段往往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它们如同散落在珠链上的宝石,串联起整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版质量,从纸张的触感到排版的布局,都透露出一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感,使得阅读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的内容抱持着一种略微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唐朝的解读汗牛充栋,想要从中找到真正有新意的视角并不容易。然而,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她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已经被翻阅无数次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是将焦点投向了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比如唐代的商业贸易路线如何影响了地方文化,又或者一个普通士族的家庭日常是如何在政治风暴中艰难维系的。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服饰风尚的变迁、饮食习惯的演变,甚至是民间娱乐活动的详细描摹,都展现出作者扎实的考据功底和极其细腻的观察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伟大朝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条条时间线索,而是变得立体、饱满,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复杂的情感纠葛。
评分说实话,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长篇的历史著作,因为它们很容易陷入冗长乏味的泥潭。但这本奇就奇在,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阅读的流畅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小故事或者一段精辟的论断而停下来,陷入沉思。例如,书中对某次科举考试中不同地域考生应试策略的对比分析,那段文字的叙述方式如同侦探小说般层层递进,悬念迭起,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最终的结果,但其核心目的却是为了揭示选拔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这种将历史事件戏剧化的叙事技巧,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又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智力探险,而不是一次枯燥的知识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克制而精准,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在雕琢一件易碎的瓷器。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复杂的问题时,从不使用煽情或夸张的笔法,而是用严谨的逻辑和无可辩驳的史料支撑起自己的观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文化交融”这一主题的处理。书中没有简单地赞美唐朝的开放包容,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交融背后所伴随的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微妙张力。这种客观、近乎冷静的分析,反而更显出作者的洞察力。它迫使读者跳出“完美盛世”的滤镜,去审视一个历史阶段更真实、更具辩证性的面貌。对于那些追求深度思考而非表面描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重温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浓郁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隶书标题,一股古典的韵味扑面而来。我尤其喜欢扉页那几幅用古代山水画技法绘制的插图,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盛唐的繁华与静谧,光是翻阅这些图景,就仿佛能嗅到长安城里特有的香料和烟火气。作者在文字的选择上也是煞费苦心,大量引用了那个时代流行的典故和诗词,使得叙事节奏充满了抑扬顿挫的韵律感,读起来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陈述,更像是在聆听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旧事。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那些赫赫有名的大臣、才华横溢的诗人,乃至深宫中默默无闻的宫娥,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决策、挣扎与最终的命运,都让人读后久久不能释怀。这本书无疑是献给所有热爱文化和历史的读者的礼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评分黄永年教授出品 必属精品 值得购买 内容很好
评分黄永年教授出品 必属精品 值得购买 内容很好
评分作为元朝统治者的蒙古贵族,吸收了前朝完颜金的民族分化政策,根据不同民族及其被征服时间的先后,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在任用官吏、法律地位、科举名额和待遇及其他方面,有种种不平等规定。这种人分四等的制度,是元朝法定的等级制度。
评分四等人的政治待遇及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蒙古人居最高统治地位,享有特殊权益;色目人中的上层分子是元王朝统治各族人民的得力助手,在政治及社会上的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南人;汉人除了少数官僚、地主投靠蒙古统治者而被笼络、利用外,其余人民与南人同样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南人在四等人中处于最末一等,其地位不如汉人,连充任官吏的南人在与汉人出身的官吏发生争执时,也要忍气吞声。蒙古、色目贵族利用民族压迫政策欺凌汉人、南人,其中广大劳动人民更处于最受压迫和剥削的情形之下。
评分一、推行民族分化和压迫政策
评分?
评分喜欢这类图书,希望多做活动。
评分?
评分汉人、南人中的广大人民,备受蒙古、色目统治者以及本族中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是苦难最深重的人群。1294年,色目人在江淮以南一带,“将南人男女以转房乞养为名”,给价“诱致收养”,然后再到江淮以北“货卖作驱”。据当时被派往江西的监察御史的看法,“不一二年,良人半为他人之驱矣”。延韦占年问,兴和路(今河北张北县)驿卒佟锁住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原为江西吉安路泰和县人,七岁时被路过的骑兵抢掠带往北方,初被卖于刘家,居不数月,又被卖往更北的草地当牧奴,主人是蒙古人,给他取名字叫察罕,发给羊皮一袭,交给2 000余头羊放牧,告诫说“羊有瘠者、伤者、逸者、无故物故者,必挞汝!”开始放牧时,他年纪又小,要往返数十里,餐风饮露,见同伴牧奴中还有十几个与他命运相同的南方良家子,也是被贩卖去的。十六岁那年,因羊群发生死伤,自知难免受责,乃决意南逃,一路上忍饥挨饿,好不容易到兴和充当了驿卒①。像这样的经历,在汉人、南人中为数甚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