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级销量科普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七年磨一剑
带来一段人类与信息遭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告诉我们如何在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中生存
2011年度《纽约时报》畅销书
2011年度《出版商周刊》年度佳图书
2012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
美国笔会爱德华·威尔逊科普文学奖
英国笔会赫塞尔-蒂尔特曼奖得主
第九届文津图书奖
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
2013蓝狮子·腾讯文学受欢迎的数字阅读出版物
一部“简”史怎么这么厚?你或许会问。那只是因为人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信息的存储、获取、操纵和传递又与我们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一个所谓“信息社会”、“信息时代”里。科普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其《混沌》一书销售已超过百万册)从这段厚重的历史中精选出几个关键片段,为我们勾勒出了信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信息的全新框架,从而让我们意识到信息是定义现代社会的特征,也是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的关键。
很少有人敢为信息作史,毕竟这个主题太过宏大,但格雷克以极大的勇气和七年时间的准备,成功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动图景。对于任何想了解信息时代是如何发展而来,它又将走向何处的读者,这都将是次极富启示的阅读体验。
《信息简史》2011年一面世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入选当年《出版商周刊》年度佳图书,2012年更陆续荣膺久负盛名的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美国笔会爱德华·威尔逊科普文学奖、英国笔会赫塞尔-蒂尔特曼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情赞誉。
点击进入品牌店: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更多推荐
引子
处于所有生物核心的不是火,不是热气,也不是所谓的“生命火花”,而是信息、字词以及指令……如果你想了解生命,就别去研究那些生机勃勃、动来动去的原生质了,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想想吧。
第1章 会说话的鼓(似是而非的编码)
突然,他凝神往外倾听了一会儿。当我们责备他分心时,他说:“你没听见我儿子在和我说话吗?”我们真的没听见什么人的声音,就问他怎么听见的。他回答说:“是鼓声在向我说话,叫我到甲板上去。”这听起来实在奇异。
第2章 持久的文字(心智中并无词典)
想象一下,你要写一篇有关马的专题论文(写给那些从来没有见过马的读者),但论文不是从“马”而是从“汽车”入手……对应于轮子,这些不带轮子的“汽车”有着增大了的脚趾甲,称为蹄;对应于车前灯,它有眼睛;对应于车漆,它有毛发;对应于汽油燃料,它有干草;依此类推。
第3章 两本词典(我们文字的不确定性以及我们拼写的随意性)
有一件事在我看来非常值得赞扬,并且不仅值得赞扬,也同样有利可图,那就是让某个既富有学识,而同时又勤勤恳恳的人,将我们所用英语中的所有单词集合起来……编成一本词典。这样做,除了在提供每个单词(按字母表顺序排列)的正确写法之外,还能向我们展示它们所具有的内在力量和正确用法。
第4章 将思想的力量注入齿轮机械(喔,欣喜若狂的算术家啊!)
有那么两次,我被这样问道:“请问,巴贝奇先生,假如你往机器里送入了错误的数值,出来的还会是正确的答案吗?”一回是在上议院,还有一回是在下议院。我至今无法很好地理解,该是怎样的思维混乱才会提出这种问题啊。
第5章 地球的神经系统(就那么几根破电线,我们能指望它什么呢?)
电报体让任何形式的礼貌说法都无容身之地。“May I ask you to do me the favour”(劳驾)这么一句话,传输五十英里的距离就要六便士。这个可怜的人要把类似温文尔雅的形容词无情地砍掉多少,才能将他的信函开支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呢?
第6章 新电线,新逻辑(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比它更严密地为未知所包裹)
如果说贝尔及其继任者是现代商业建筑--摩天大楼之父,这乍听上去似乎很荒唐。……你认为每天会有多少讯息从这些大楼里进进出出?假设没有电话,每条讯息都需要信使来传递,那么你认为需要增加多少电梯,而这还能留下多少办公区域?显然,这样的建筑结构从经济上讲是不合算的。
第7章 信息论(我想要的不过只是一颗寻常的大脑)
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一点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在另一点所选取的讯息。这些讯息往往都带有意义,也就是说,根据某种体系,它们指向或关联了特定的物理或概念实体。但通信的这些语义因素,与其工程学问题无关。
第8章 信息转向(形成心智的基本要素)
要是你启动了一部这样的机械计算机,却忘了在出去吃午餐时关掉它,那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告诉你。它在美国就会像野兔在澳大利亚一样。在你算出701 945 240乘以879 030 546等于多少之前,这个国家的每个家庭就都有了一台自己的小计算机……
第9章 熵及其妖(你无法通过搅拌将果酱和布丁区分开来)
如果这个世界是个纯粹的动力系统,并且如果你能精确地将该系统中所有粒子的运动在同一刹那反转,那么所有事物就会回到它们的起点,雨滴会从地面升起,飞回云里,如此等等。人们会看见自己的朋友从坟墓回到摇篮,直到自己也来到出生之前,尽管谁也不知道那是种怎样的状态。
第10章 生命的编码(关于生物体的完整描述都已写在了卵里)
每种生物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发育。蛋的做法[母鸡不过是一只蛋用来制造另一只蛋的工具]可能看起来是绕了大弯,但那正是它自己的方式,我们人类没有多少理由对此说三道四。凭什么认为鸡比蛋更鲜活?又凭什么说是鸡生蛋而不是蛋生鸡?
第11章 跃入模因池(它其实就是寄生在了我的大脑里)
照抄上述姓名,但去掉
第一个并将你的姓名加到最后,然后寄给五位你希望赐福的人。……收信者必须在收到信后二十四小时内寄出。在信寄出九天内,寄信者便会被赐予福祉。桑福德太太赢得了三千美元。……豪太太中断了传递连锁,结果失去了拥有的一切。
第12章 认识随机性(僭越之罪)
那么命名一个整数,这是什么意思?其实,给出计算该整数的方法就是命名了它。如果某个程序的输出是某个整数,也就是说,它输出了该整数,并且输出一次后就终止,那么这个程序就是给该整数命了名。
第13章 信息是物理的(万物源自比特)
我们在试图理解量子力学所代表的世界观时,总是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至少我是如此……好吧,我承认我对它仍旧隐隐感到不安……我尚不能确信它当中不存在实质性问题。我也无法指出具体是什么问题,因而我猜它大概没有问题,但我不能确认它真的没有问题。
第14章 洪流过后(一本宏大的巴别相册)
空气本身就是一座宏伟的图书馆,其中的书页上写满了世间男男女女的高声低语。在那里,变化多端但准确无误的字符记录下了从古至今逝者的叹息、未实现的誓言以及未履行的承诺。这些声音通过每个粒子的统一运动变得不朽,成为人类意志之善变的见证。
第15章 每天都有新消息(或者诸如此类)
我每天都能听到新消息和流言蜚语,关于战争、瘟疫、火灾、洪灾、盗窃、谋杀、屠杀、流星、彗星、鬼魂、神童、异象,关于法国、德国、土耳其、波斯或波兰等地的村镇沦陷、城市遭围、军队集结和每日战备,以及见诸如此动荡时局的频仍战事、生灵涂炭、决斗、船难、海盗、海战、媾和、结盟、谋略和新的警报,诸如此类。
尾声 (意义的回归)
我们今天深入电气时代的程度,就如同伊丽莎白时期的人们深入印刷与机械时代的程度。他们由于同时生活在两种反差强烈的社会和经验之中而产生的困惑和犹豫,我们现在也感同身受。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版权
译后记
引子
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一点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在另一点所选取的讯息。这些讯息往往都带有意义。
——克劳德·香农,《通信的数学理论》(1948)
在1948年这重要的一年之后,后来的人们自以为可以找出当时激发了克劳德·香农工作灵感的某些实用目的,但这只是事后猜测罢了。而他本人对此的看法迥然不同:我任由思绪信马由缰,种种设想会不时地冒出来。就像个科幻作家,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假如是这样,事情又会如何呢?”[1]
也正是在1948年,贝尔电话实验室对外宣布他们发明了一种小型电子半导体。这是“一种出奇简单的设备”,真空管能做的任何事它都能做,而且效率更高。它小巧玲珑,小到一个巴掌里放得下上百个。这年5月,科学家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为它命名。委员会给贝尔实验室的高级工程师发放了选票,列出了几个备选名字,如“半导体三极管”(semiconductor triode)、“微型真空管”(iotatron)、“晶体管”[transistor,由varistor(压敏电阻)和transconductance(跨导)两个词混合而成]等。最终,“晶体管”脱颖而出。“它可能将对电子和电信行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贝尔实验室在新闻稿中这样宣布道。但这一次,现实超出了广告的溢美之词。晶体管引发了电子产业的革命,为电子技术的微型化和普遍应用开辟了道路,而它的三位主要发明人也很快获得了诺贝尔奖。对于贝尔实验室来说,它是皇冠上的明珠。然而,如果细究在那一年发生的重要进展,晶体管还只能屈居次席,因为它只是这场革命的硬件部分。
另一项更为意义深远、也更为基础的发明,出现在一篇专题论文中。这篇论文连载于7月和10月出版的两期《贝尔系统技术期刊》上,共79页。这次可没有什么新闻发布会。论文的题目既简单又宏大——《通信的数学理论》,而其传达的内容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但它是个支点,整个地球都将因此而被撬动。和晶体管一样,这项发明也引入了一个新词:比特(bit)。这个名字并没有经过什么委员会的投票,而是由这篇论文的唯一作者、时年32岁的克劳德·香农自行选定的。[2]现如今,比特已经跻身英寸、英磅、夸脱、分钟之列,成为量纲的一员。所谓量纲,就是测量的基本单位。
但它测量的是什么呢?“用于测量信息的单位”,香农写道,仿佛信息是种可测可量的东西。
表面上,香农是贝尔实验室数学研究组的成员,但他基本上独来独往。[3]当这个组撤离纽约的总部,搬到新泽西州郊野的新办公室时,他留了下来,常常待在旧办公楼的一个舒适的小开间里。这幢楼矗立在纽约西街上,是座12层高、沙砖结构的庞大建筑,背靠哈德逊河,面朝格林尼治村。香农不喜欢乘班车往返上下班,而是喜欢留在繁华的街区,在那里,他可以听到夜总会里吹奏的爵士黑管乐。那时,他正羞涩地追求一位在贝尔实验室微波研究组工作的年轻女士。微波研究组就在街对面的两层办公楼里,那栋楼原先是纳贝斯克饼干公司的厂房。大家都觉得香农是个聪明的小伙子。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不久,他加入了贝尔实验室,从事与战争相关的工作,先是研发出了一种自动火控高射炮指挥仪,然后又集中精力研究保密通信(密码学)的理论,并用数学推导证明了所谓“X系统”的安全性——X系统是指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之间的专用电话线路。因此,上司即使弄不明白他留下来究竟要搞些什么名堂,倒也乐得对他听之任之。
在20世纪中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并不要求其研究部门立即产出什么成果,甚至允许它们在看不出具有明确商业目的的数学或天体物理学方面自由研究。尽管如此,它们所做的多数现代科学研究还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公司力图使所有人都相互联系起来的使命息息相关。范围虽然广阔,但这家电话公司的核心业务量却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描述。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年度统计摘要中有关“通信”的内容,截至1948年,每天有超过1.25亿次的通话要经过贝尔系统那2.22亿公里的电缆和3100万门电话机进行传输。但这些数字只是对通信量的粗略估算。摘要还统计了几千家无线电广播电台、几十家电视台的数据,以及报纸、图书、宣传手册和信函的数量。[4]邮局可以计算信函和包裹的数量,但贝尔系统传输的究竟是什么,又应该以什么单位来计数呢?传输的肯定不是通话,也不是字词,当然更不是字符。或许只是电而已吧。公司的工程师都是电气工程师,他们个个都明白,电在这里替代了人说话的声波,空气中的声波进入送话器就会被转换成电波。而电话之所以比电报先进,关键就是因为有了这种转换。作为电话的前驱,电报已然显得老旧而古怪了。电报有着完全不同的转换原理,它用的是点和划组成的编码,而且这套编码不是基于声音,而是基于书面的字母表(字母表本身也是一种编码)。细看之下,我们能发现这其中抽象和转换的链条:点和划代表字母表中的字母;字母代表声音,并相互组合成字词;字词则代表意义的某种根基,而这恐怕最好还是留给哲学家讨论吧。
……
推荐序一
投身信息产业的怀抱快三十年了,我有时也在想:信息何以会具备如此强大的力量?它的力量来自哪里?我们又该如何驾驭这一力量?在这三十年间,信息极大地释放了人类的能量,它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之前五千年的财富总和,但“信息”依然是个大家耳熟能详却又含义模糊的词。在这三十年间,产业化的信息就像一部两百迈的汽车行驶在未来之路上,但我们并不知道它要开往何方。也许詹姆斯·格雷克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过,他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历史这面镜子,去照射现实和未来。因此,用今天的视角去看他的这部《信息简史》会是一次有趣且有意义的思想旅行。
这一代的互联网也许属于“技术的互联网”,大家习惯于用推动技术进步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大家关注数据并依靠数据分析去寻求成长的轨迹。很少有人跳出这一基础去思考因为香农的信息论本身就是以数理统计为立足点,并进而延伸到了通讯、心理、语言等各个领域;因为图灵的理论计算机就是一个逻辑概念,从0和1出发到模拟人工智能。然而,当颠覆和被颠覆成为信息产业的主旋律,当我们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却难以找到有用的信息时,我们大概应该回到信息开始的地方,去问问自己为什么出发?
这本书以非洲“会说话的鼓”作为开篇。这是个有趣的故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对“冗余信息的价值”给出了不同以往的解释。那些看似有损于精炼和简洁的冗余信息反而提升了信息传播的精准性。而今,当我们对碎片化、无序化的信息头痛不已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在依托大数据系统的组织与传播模式下,碎片可以为我们描绘出事物的全貌?
在之后的“持久的文字”一章中,作者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也通过翁神父的观点道出了互联网文化的核心特征——口语文化的复兴。翁神父在五十年前的这一预言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文字已经由书本变为社交网络,文字的意义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变迁,从而导致思维的变化。当对话取代听讲,当个性取代共性,当封闭转向开放,人的思想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信息成为了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这本书对信息的产业化进程中浩如烟海的数字英雄与明星产品都未提及,却唯独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去详解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是完全互联网的内容组织与传播方式,它通过话题去凝聚兴趣人群,用规则去鼓励与管理内容,将技术与人的力量融合在一起。通常说到纸书的消亡,我们总是从技术更新的角度去理解。但更为重要的,互联网所打破的其实是以纸书为代表的知识凝聚与传播方式。也许当我们忘记书是“一本本”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互联网时代图书的未来。
信息是人的镜子,它在技术更新与模式兴替中展现出变化万端的色彩。但我们回视人的心灵,却发现它在千百年来并没有太多的变化。“科技的互联网”不能描述信息的全部,信息只有作用于思维,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最后回过头来谈谈这本书本身。阅读该书是一段美妙的历程,我时常会惊喜于作者裁剪材料、呈现细节的能力——竟能把如此漫长的一段历史浓缩在一本书中,同时又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深奥的理论,用奇闻轶事让人手不释卷。此外,本书的译文上佳,这在如今尤其难能可贵。因此,无论是以信息为业的信息产业从业者,还是愿意更深入地理解周围世界的普通读者,我都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本詹姆斯·格雷克的《信息简史》。
雷军
小米董事长,金山软件董事长
推荐序二
《信息简史》是一本有意思的书。我一直觉得应该有一本这样的书介绍一下信息的历史,詹姆斯·格雷克的这本书正好补上了我这个缺憾。不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科技史书,不如说总结了一种世界观,即信息是宇宙固有的组成部分,就和力、运动等概念一样。而世界上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信息的方式量化,或者说就是“万物皆比特”。
为了证实这个观点,作者回顾了信息的历史,或者说是人类使用信息的历史,而这个历史远远比人类开始研究信息要悠久得多。远古的人类已经懂得将信息对应成几种信号,然后用鼓声或者号声传递到远方。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更多的信息产生了出来。为了表达和传递信息,文字和数字应运而生。
到了近代,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导致了信息的大量产生、广泛使用和在传输上的飞跃。人们也不自觉地开始了对信息的研究,尤其是信息的编码和使用电来传递信息。莫尔斯在设计著名的莫尔斯电码时,已经懂得了对常见的字母采用较短的编码,而对少见的采用长的编码,这样可以减少平均编码的长度。这比香农发明信息论还早了一百多年。而电话的出现使得信息的即时双向传输成为了可能。
电和编码,导致了信息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继而导致信息处理工具的发明和信息理论的发展,这就是计算机和信息论诞生的背景。在此之后,人类对信息的研究从自发状态进入到了自觉状态,而计算机正好为处理大量信息提供了可能性。我们的社会从此进入信息时代。
接下来,作者就用信息论这个工具将物理学、生物学和音乐等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最后统一到他想说明的主题“万物皆比特”。
《信息简史》一书富有知识性,作者介绍了很多信息和通信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故事,以提高读者的兴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这是一本可以让你长知识的书”。
吴军
2013年秋于美国硅谷
推荐序三
《信息简史》是美国著名科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一部精彩著作。作者从人类处理信息的历史中撷取了几个重要节点,将人类处理信息的历史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历史和超历史阶段。历史阶段经历的时间很长,大约有数千年,而超历史阶段则刚刚开始。在历史阶段,人类有信息与计算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利用传统的生产资料生存;而在超历史阶段,信息则成为第一位的资源,其地位远超出传统的生产资料。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集中讨论了历史阶段向超历史阶段转换的部分,也就是说,从1948年香农的信息论和晶体管的问世后半个多世纪内所发生的变化。作者对香农的信息论的解读非常到位,将香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这篇专业文献的精髓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给了有一定科学素养的读者。信息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转向”。转向让人们认识到,信息是物理的,即“万物源于比特”。作者的这种思想贯穿了全书。
该书的另一特色就是趣味性。作为科学传播的著作,不仅要有很精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之从阅读中获得快乐和营养,从中得到专业知识之外或围绕专业知识的轶事趣闻以及在科技研究中的苦辣酸甜。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查阅了大量的非专业文献和相关传记,此非一般科学作家所能比拟。该书在美国甫一问世,就受到市场的追捧,成为畅销书。仅两年时间,它获得的荣誉和奖项就达十多项。
作为科学传播的著作,仅有专业性和趣味性还不够,文采也不可或缺。而格雷克在这方面可以说驾轻就熟,文笔老道。此前他已经出版过《混沌》、《费曼传》、《越来越快》和《牛顿传》,都是受到读者欢迎的书籍。从2003年以来,作者便集中精力于《信息简史》的写作,很少有作家能花如此长的时间于一本书上。所以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格雷克上下求索的激情所致。书后的参考文献共涉及560种著作,足见其用心良苦。
刘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一起买的简史系列,还没看,据说不错
评分还在看,书到手时候在地上磨了一个角,很难看,必须差评。
评分书是好书,实在不想在这本书的评价里骂人。但是特么说好的满80送的书,选的乐嘉的《本色》,结果居然没有,京东你这么办事消费者知道么?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单位图书室买的,送货快。
评分不错啊,很不错,非常不错。
评分给同事买的,广受好评(o^^o)需要的话再买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帮孩子买的,物流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