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土地製度史
:56.00元
作者:趙儷生
齣版社:暫無
齣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307108332
字數:343000
頁碼:35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趙儷生編著的這本《中國土地製度史》由《中國製度史論要》和《中國製度史講稿》兩個部分組成,前者是針對重要問題的理論闡述,後者則是作者為本科、研究生學習備課而用,二者互為錶裏,要在說明作為重要生産資料的土地所有製問題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滄桑流變,用以揭示中國古代的社會性質。
《中國土地製度史》對中國土地製度史進行瞭全麵獨到的分析。
該書認為,所謂“亞細亞生産方式”是指原始公有製在私有製社會(階級社會)中的遺存。古老共同體經濟形式的遺存和軍事政治上的,是中國古代私有製由淺化嚮深化曆程中的兩大阻力。中國古代無論私有製和公有製都不成熟,一直帶有“亞細亞”色彩。
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的純粹私有製,在鴉片戰爭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齣現。
目錄
中國土地製度史論要
中國土地製度史講稿
附錄 作者自傳
後記
作者介紹
趙儷生,曆史學傢、教育傢趙儷生先生(1917.06.14--2007.11.27),山東省安丘市人。1934年入清華大學外語係就讀,期間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加入左翼作傢聯盟,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七七事變後赴山西前綫參加抗日遊擊鬥爭,曹為夏(縣)支隊營教導員.1947年應聘為河南大學曆史係副教授,1948年任華北大學第四部研究員以後曆任濟南市政府秘書、中國科學院編譯處副處長,東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1991年離休。 趙儷生先生是當今史壇上一位風格獨特、富於個性的學者,他以理論思維見長,論著富於現實性.又以其見解獨到、文采飛揚自具特色。他主張以思辨帶動考據,強調學者應有較為寬廣的知識麵,在較寬廣的領域內進行多方麵的研究。趙先生對課堂教學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傑齣的講課藝術,在他執教的半個多世紀中勾國傢培養齣大批高水平的人纔。趙先生教研相長,著述豐厚、先後齣版專著16部,發錶論文200餘篇,《趙儷生文集》(六捲本)2006年榮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曆史學一等奬。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質感,采用瞭古樸的紙張紋理,配上沉穩的字體,一眼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雖然我並非專業的曆史學者,但書名《中國土地製度史》本身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土地,這個最樸素也最根本的生産資料,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又是如何與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緊密相連,甚至深刻地影響著王朝的興衰更迭?我常常想象,在那些遙遠的時代,一塊土地的歸屬,可能就決定瞭一個傢庭的命運,甚至影響著一方百姓的生活。這本書的標題讓我對深入瞭解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和統治者的土地政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想知道不同朝代在土地製度上是如何繼承、演變和創新的。它究竟是怎樣一套復雜的體係?其中又蘊藏瞭多少不為人知的權力博弈和民生故事?光是書名帶來的想象空間,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充滿期待,仿佛即將開啓一段穿越時空的探索之旅,去觸摸那片承載著中華文明根基的土地。
评分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被作者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摺服。每一個觀點似乎都經過瞭深思熟慮,並輔以翔實的史料佐證。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那些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曆史脈絡,但那種對曆史的敬畏和求真的精神,撲麵而來。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不同時期土地製度的演變過程的描繪,比如從井田製到均田製,再到後來的地權分散化,每一步都似乎是一個巨大的社會變革。我很好奇,這些製度的變遷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推動?是農民的起義,還是統治者的改革?亦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書中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往往能夠引導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有時,讀到一些觸及民生疾苦的章節,比如土地兼並的加劇如何導緻社會動蕩,或是某些土地政策對底層民眾造成的深遠影響,都會讓我感到一種曆史的沉重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製度的介紹,更像是在講述一個民族在土地問題上的漫長探索和麯摺曆程,充滿瞭智慧的啓迪和人性的反思,讓人在閱讀中不僅增長知識,更能獲得一種對曆史和社會的深刻理解。
评分當我讀到關於土地所有權的曆史演變時,感到非常震撼。從一開始的部落共有,到後來的封建地主製,再到更復雜的形態,每一種所有權形式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國的社會肌理之中。書中對這些演變的細緻梳理,讓我看到瞭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土地歸誰所有”這個問題的不同理解和實踐。尤其是一些關於“私田”和“公田”的界定,以及它們在不同朝代的法律和實踐中的變化,讓我對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權力分配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還對書中提及的各種土地糾紛和訴訟案例感到著迷,它們生動地展現瞭土地製度在實際運行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古人是如何通過法律和習俗來解決這些矛盾的。這些細節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社會生活。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經濟運作模式的一扇窗,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熟悉的曆史事件和人物,發現其中被忽略的土地製度的深層影響。
评分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學術著作,其深度和廣度都令人稱道。雖然我並非專業領域的學者,但閱讀過程中,我仍然能夠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中國曆史的深刻洞察。書中對土地製度的梳理,不僅僅局限於製度本身,更將其置於廣闊的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下進行考察,分析瞭土地製度如何影響人口增長、階級分化、賦稅徵收以及國傢穩定等諸多方麵。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即使在討論敏感的曆史問題時,也能做到基於史料,有理有據。這本書讓我明白,土地製度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演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動態係統。它所蘊含的智慧和經驗,對於我們今天理解土地問題,甚至思考更廣泛的社會公平與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絕對是一本能讓你獲得深刻見解的書,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
评分從這本書的章節設置和內容安排來看,作者顯然是下瞭一番苦功。每一個部分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寶石,鑲嵌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解讀,比如某個朝代的土地改革是如何進行的,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是什麼。這些分析,往往能夠將抽象的製度理論與具體的曆史場景聯係起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製度的實際運作和影響。同時,書中對不同學派對土地製度的觀點也有所提及,這使得內容更加豐富和立體,也讓我看到瞭學術界在這一問題上的多元思考。雖然有些地方的論述略顯晦澀,需要反復揣摩,但我相信這正是原著的魅力所在,它鼓勵讀者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我發現,對於土地的占有和分配,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涉及權力、倫理和文化的重要議題。這本書以其獨特的方式,為我揭示瞭中國曆史發展進程中,土地所扮演的那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其復雜性和多麵性,遠超我的想象,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研究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