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是一本比电影《华尔街》更精彩的金融小说,让你通过透视高盛、摩根士丹利、荷兰银行3大投行内幕,真正了解何为金融衍生品。
本书作者是高盛集团前资深银行家石川哲也,他曾在高声集团伦敦分部任职,是高盛“欺诈门”的核心人物、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的得力助手。本书是他的自传,从信贷业的各个角度解释了信贷动荡产生的原因。
《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是一本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实战教科书。书中揭露了金融衍生品的创造过程,向读者展示了高盛、摩根士丹利、荷兰银行3大投行内幕,是一本来自金融风暴制造者的分析和自省的金融小说。
作者是高盛集团前资深银行家石川哲也,他以小说的形式,虚构了一位叫安德鲁·多佛的角色,希望避开互相指责之风,还原信贷动荡的真实故事,让读者了解并理解这些信用衍生品被创造的真实过程。
作者希望借此引导社会做集体反思,希望全球经济可以在汲取教训的基础上,真正崛起,迈向又一个繁荣期。
(英)石川哲也(Tetsuya Ishikawa), 伊顿公学出身,牛津毕业,曾效力七家投资银行,2008年5月遭摩根士丹利裁员。
曾在高盛、摩根士丹利和荷银证券工作,负责组合、合成和销售信用衍生品、CDO和证券化产品,其客户遍布全球。
前言 一个关于信贷动荡的真实故事
01 出局
实际上佐伊想说的是:“雇用你成本太高了,而且没有产生什么效益,我们曾经以为你是信用衍生品界的超级巨星,但无所谓了,这儿已经没你的位子了,你已经出局了。”
02 杠杆!杠杆!杠杆!
“就是在说杠杆嘛!”本冲进我的房间,一边兴奋地挥舞着前几天住院时我送给他的理查德?布兰森自传,一边说,“就是杠杆!杠杆!杠杆!杠杆!”
03 “交易员之夜”
“最重要的是,我要你得到这些家伙的尊重,这样你才能做好业务。你是个初来乍到的后生仔,他们随时都可以把你开了,但你相当聪明,这正是万德宝需要的。因此,千万不要干傻事。”他笑笑,继续说:“不过,就算你做了傻事,我也会让你成为传奇。”
04 第一笔CDO合约成交
分配过程与英国RMBS合约如出一辙,都是超额认购闹的。尼古拉斯又发作了,踢翻了更多的垃圾桶。基斯勃然大怒,然后恢复了平静。罗比唉声叹气,抱怨连连。迪普斯特仍是一副笑脸,不过这一回可是开心的笑,他单枪匹马地把一半AAA份额卖给了SIV。
05 市场上最活跃的指数做市商
到了9月,我们突然成了市场上最活跃的指数做市商,扬名立万的目的达到了。按照迈克的计划,现在是开始收割的时候了,有了新建立的信誉打底,我们已经磨刀霍霍,准备杀向迈克垂涎已久、油水更足的合成套利CDO业务了。
06 FKK的狂欢
不过,幸运的是,我不再需要再问他了。在回法兰克福的路上,他把关于鲍尔银行的一切必要信息都告诉了我。原来如此。银行家总是善于把最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无比,但出于无知者无畏,我误打误撞地击中了他的痒处。
07 业务扩张
因此他开始游说金在2004年为万德宝成立一个资本金融部门,负责以万德宝自己的钱作为本金投资各种结构化信用和ABS。这相当于是万德宝内部的对冲基金。
08 猎头与真相
“我努力了,亚瑟。”我想扯开这个话题,但这时他对我说,我应该找特蕾莎安排的。听到此话,我的脸颊下意识地抽动了一下,把真相和盘托出。直到此时,亚瑟才知道真相。
09 如鱼得水
事实上,想不卖掉这些合约都难。面对如此需求,开展业务自然是易如反掌,我们真是赶上了赚钱的好时机。推动我们的并不是短期的贪婪,而是一个从天而降的伟大的商业机会。无法想象有谁不去利用这个机会。
10 向下“检验”市场
事实上,平息争夺的唯一方法是向下“检验”市场。应付投资者的抱怨和投诉是件难事,但很值得,特别是在直到最后他们仍得上门求我们的情况下。
11 路演
就是这么容易。事实上,这只是霍华德经手的第一笔近亲繁殖的CDO买卖。在路演过程中,我们和沃森伦敦分部进行了会面,那里的小子们有的已经开始管理ABS CDO了,霍华德跟他们也做了几笔类似的交易。接着,霍华德又在悉尼故技重施,和一家叫点资本(Point Capital)的对冲基金如法炮制。
12 钱永远不够多
“交易,”米奇说,仿佛是信手抓住了第一个从脑海里蹦出来的词汇,“山姆,我们在交易中赚的钱不够多。怎么回事?”
13 市场的警醒
不是别人,偏偏是米奇开始质疑这一切的基础,这着实令人震惊。但他的顾虑是有道理的。不久后,情况便已经很明确了,警示信号就在我们眼皮底下,但不知为何,我们对此视而不见。
14 自我毁灭
CLO市场明明已经陷入了自我毁灭的状态——这意味着所有事先承诺的杠杆贷款可能因为需求不足和信用枯竭而无法让私募股权公司放心,但杠杆贷款银行家仍然在自欺欺人地认为这只是暂时现象。
15 蔓延与瓦解
毕竟,对于我所从事的行当,过去六年来媒体根本就没怎么关注过,甚至连财经媒体都是这样。但一夜之间,第一波新闻提示汹涌而至,而且内容令人胆战心惊。
16 舌战大卫?格林
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银行倒闭”这样的新闻标题和寻找替罪羊的游戏中,而与此同时,市场传染病在继续蔓延,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将把这场信贷动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7 没有人是安全的
文章说,是他自己要走,但如果奥林顿不想让他离开,肯定有办法很轻松地留住他。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米奇和霍华德接连翻船,这表明在市场上没有人是安全的。
18 任何事都可能变得更糟
当时裁员已是家常便饭,抵押贷款商也纷纷倒闭,但是没有人会料到,一家如此辉煌的投资银行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事实证明,任何事都有可能变得更糟糕。
19 系统,问题的根源
这个事实就是,我们所运作的系统,而不是这个系统中的个人,才是问题的根源。个人所做的只不过是任何理性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做的事情。
钱永远不够多
对于利润,米奇有着无止境的追求。他总是不断地指出,我们在哪里没有赚到钱,毕竟,这可是个大牛市。奥林顿、金融业、市场以及全球经济都在这个似乎以稳定和增长为主题的新时代里繁荣昌盛着。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下海、人人都可以赚钱,不断新陈代谢、不断优胜劣汰、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时代。米奇所做的只是他所必须做的,而他做得十分出色。
“交易,”米奇说,仿佛是信手抓住了第一个从脑海里蹦出来的词汇,“山姆,我们在交易中赚的钱不够多,怎么回事!”
不成功,便成仁:进军二级市场
山姆·约翰逊已经在奥林顿干了十年,加入奥林顿的时候,他就已经定下了要当董事总经理的目标。他每天都吃一成不变的鸡肉沙拉午餐,以此来保持身材——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而是很多年每天都这样吃。他算得上是个幸运儿,平步青云地当上了机构交易部门(AgencyTrading)部门主管,负责交易机构CMO,即房利美和房地美抵押组合的证券化产品。与MBS证券不同,机构CMO的流动性很好,事实上,它们是流动性最佳的固定收益产品,因为它们拥有政府担保,这意味着投资者交易它们时并不是在对抵押的信用质量下注,而是在对利率走向下注(因为利率才是决定这些抵押价值的最重要变量)。事实上,山姆已经成为华尔街首屈一指的机构CMO交易者,每年都能盈利;然而尽管如此,他却错过了2003和2004年的大牛市,这令他十分难堪。
“只要是个人,都能在机构CMO交易中赚钱。”米奇说道,这是董事总经理委员会的意见——山姆梦寐以求的位子就是由他们来决定由谁担任的。
“可是我仍然在为公司赚钱啊。”
“委员会认为,你交易机构CMO赚钱就像走直线那么容易。要是你做这么大量的交易还赚不到钱,你早就被炒掉了。”
“那么,我要怎么做才能当上董事总经理?”山姆绝望地问。
“给自己找茬。午餐换个口味,然后在不容易赚钱的地方做点成绩出来。”
山姆并没有改变午餐搭配,但2005年,他接受了新的挑战——带领团队交易二级市场上的CDO和次贷合约。二级市场是证券通过一级市场成功发行上市后进行交易的市场。在二级市场中,交投活跃的投资者试图从价格波动中斩获收益。但CDO和次贷合约与股票不同。股票在IPO之后便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而CDO和次贷合约的出手对象是准备一直持有它们直到到期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并不准备积极地进行交易,这意味着山姆的新任务颇为不易,但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不成功,便成仁。
山姆很快就意识到,要让投资者积极交易,最好的办法是利用CDO和次贷合约的CDS,因为实际上,CDO和次贷合约本身只允许投资者买入做多,但CDS意味着投资者既可以买保险,也可以卖保险,也就是说,做空和做多一样容易——这对一个意在积极交易的投资者而言是很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只要是交投活跃的市场,都允许投资者做多和做空,因此,次贷市场也不应该例外。山姆找了其他银行的同侪,鼓捣了一份用于创立CDS市场的标准条款。但他们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响应,这倒说不上令人意外,因为他们都是典型的交易者,目光极为短浅。
但当山姆把他们一齐邀请到奥林顿会议室,许之以中餐外卖并以诚恳的态度和他们展开沟通时,一切开始发生了变化。
“我告诉他们,利润增长来自证券化合约,只要这个趋势持续下去,那么我们就面临着要么一鸣惊人,要么慢慢等死的境况。”山姆对米奇说。
很快,这些交易员便开始与他们的律师铆足干劲起草了一份次贷合约CDS合约的法律标准。每周,他们都会在同一间会议室碰头,试图达成一致。一开始,在CDS合约格式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接着,争论开始变得个人化,不久又乱成了一锅粥,最后,甚至连伙食都成为了争论话题——有人抱怨中餐外卖不符合犹太教义。不过,谈判仍然在艰难地进行着,分歧一个一个的被解决,到2005年6月,大家终于就标准化CDS合约的内容达成了一致。
改变次贷市场动态的ABX指数
借着合约标准达成一致这股东风,山姆他们继续讨论创立一个类似于CDX和iTraxx(如今已成为公司信贷产品投资者所青睐的成功交易工具)的指数,即ABX指数的可能性。这里的动机很明确:基准指数在公司信贷产品市场上极为成功,因此在次贷CDS上也应该能够成功。
ABX指数于2006年1月发布,它包含了20个不同的次贷合约,其中每个合约都具有AAA、AA、A、BBB和BBB-份额的CDS。不久后又发布了分类指数。比如,ABXAAA指数便是由ABX中的20个次贷合约的AAA份额的CDS合约组成的。
ABX将改变次贷市场的动态。投资者可以简单地投资ABX,只要在每一笔交易中拿出一些现金,就可以获得CDS保险费。这笔现金被称为“保证金要求”,类似于监管资本,投资银行用这笔钱作为抵御CDS投资者破产的保险金,这样一来,它们手里至少有一笔现金可以用来吸收潜在风险了。
我把这当作一次重大的机会向迈克·费希尔和其他人推销。迈克手上有几十亿美元正在等待投资,只是苦于找不到足够的次贷、CDO和CLO合约。因此他通过ABX来做短期投资,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未投出去的现金能产生回报。事实上,他的回报得到了提振,因为他可以买入价值1亿美元的ABXBBB-风险会给他带来2.7%的年收益(270万美元CDS保险费),而他只需要付出3%的保证金(300万美元)。因此,他实际上每年只要花300万,就能得到270万的回报。他所面临的风险是,如果指数价值出现下跌,那么他的投资也会跟着缩水。另一个风险是,违约组合中的BBB-份额可能会带来损失,他的潜在赔偿义务可以高达1亿美元。但目前房价正在节节攀升,所以这两种情景都不太可能发生。
另一方面,许多对冲基金正在通过ABXBBB-卖空市场,从而实现对次贷市场的做空。在实际操作中,他们买入ABXBBB-份额的保险。他们将为此付出每年2.7%的CDS保险费(对于他们放空的每1亿美元,他们需要拿出270万),即迈克所拿到的数量。他们认为ABX中的基础次贷合约会发生损失。当然,如果整个ABXBBB-出现损失,他们最多可以拿到1亿美元——这对于270万的投入来说不可不谓获利丰厚。最激进的是一家由哈里·克莱门茨执掌的对冲基金,他们并不是次贷领域的专家,但直觉使他们对次贷市场非常悲观,因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对冲基金来做空它。事实上,它们的空头仓位很快便累积到数十亿美元,要是次贷市场发生问题,那他们可就赚翻了,可在此以前,他们必须一直支付保险费——这可不便宜,10亿美元空头仓位就得为此付出2700万。
不过,山姆在乎的才不是这些。只要两边有客户在交易,他就可以通过为所有这些客户“做市”来赚钱。山姆就好比是个兑换局,做低买高卖的营生。他还可以忽悠更多的对冲基金开始交易,跟着聘用专门交易员交易ABX的威斯顿和气流身后亦步亦趋。到2006年3月,ABX指数已经站稳了脚跟,鲜有交易活动的市场开始活跃起来,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极具价值的工具——用于监测市场情绪的微妙变化以及投资者手中次贷投资的价值变化。
证券化机器实现百分百开工
事实上,ABX的成功启发了商业地产银行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个人业务同侪,并于2006年3月模仿ABX推出了CMBX。CMBX的原则与ABX一模一样,由20笔CMBS合约组成,这些合约的不同评级份额又组成了CDS合约,再由这些CDS合约形成AAA指数、AA指数等等。这一工具很快便在商业地产投资者间流行开来,正如ABX之于次贷投资者。
ABX和CMBX在2006年可谓春风得意。这一年,由于做多和做空的投资者旗鼓相当,市场仍持着稳定状态,其波动状况令投资者赚了不少钱。山姆本人也在赚钱,前6个月就通过交易ABX和CMBX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利润,终于重新回到了通往董事总经理之位的正轨上。
每个人都知道山姆在铆足了劲往上爬,很快,他身上就出现了许多须溜拍马的段子。2006年夏天,我们刚刚为威斯顿的布莱恩·威尼逊完成了一笔ABSCDO。按照常规,我们在“物美价高”的Megu日本料理举行庆祝晚宴,结果在Megu餐厅,我们看见山姆正在和董事总经理委员会中年纪最大的阿尔伯特·平克斯共进晚餐——显然是在为自己公关。这一幕一传十,十传百,一瞬间就成了人人皆知的秘密,以至于我们还没有用完甜点,我就收到了卡特曼来自东京的电邮,问我“山姆在和平克斯套近乎吗?”第二天上午,一位新晋分析师拿着100美元被派出去买厕纸,能买多少就买多少,买回来以后小心地分给交易室的每个人。上午8点一到,我们就用手上的厕纸对山姆进行轮番轰炸。我们还想出了另一招,每个人都做了一张以溜须拍马为主题的图发给山姆。
不过,尽管我们这样作弄山姆,但没人可以否认,山姆建立了一个成功的交易平台,他的升职实至名归。到年底时,他团队的交易业绩大幅增长,达到了令人瞩目的2000万美元。但这只是个开始。
现在,米奇的证券化机器已经百分百地开动了。事实上,已经很难找到我们还不曾涉足或错过的赚钱机会了。看起来,如果我们想继续增加利润,唯一的办法就只剩下将更多的合约证券化了。俗话说,“多多益善”,我们正在铆足了劲加工CDO和次贷合约。
……
谁是罪魁祸首
有一天,在和朋友打牌时,我萌生了创作这本书的想法。那时距离我被所在投行裁员不久。和我一起玩牌的都是非金融界人士,有传媒界的、时尚界的,也有公务员。出于对被炒了鱿鱼的人的同情,他们问我为什么会被裁掉。通常在这个时候,提问题的人会故作深沉,尽管他们实际上很好奇。但这次有所不同。我说得越多,他们的好奇心就越重——我是如何一边过着老生常谈的高端生活,一边却创造和销售着数十亿的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也就是所谓的“有毒资产”的?
“你该写本书,书名就叫《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好了。”其中一位说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牌局一完,我就开工了。事实上,在玩牌的过程中我已经构思好了这本书的蓝图。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因为媒体对此事报道得实在太少,而且只是简单地强调这些衍生品是如何复杂,为何是信贷动荡的罪魁祸首。我和信贷繁荣期间的诸多同道一样,对这些衍生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深入地参与到了创造泡沫的过程中。因此我认为,我们只有更好地理解信贷动荡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具建设性地认识到我们在整个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
于是我开始写作本书。这是一部非常详细、全面且信息量巨大的小说,同时,它又简单到就算是我母亲这样的人也可以轻松看懂。我还让建议我写这本书的朋友看了本书的前几章。
“很有料啊,”他赞道,“但实在有点无聊。你做的其他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呢?你的那些巴西脱衣女郎、小姐、毒品和美酒呢?这才是人们想知道的。”
其实我并不想这么写。那些关于毒品、妓女、酒精和滥大街的银行家段子实在没什么新意。但看来我是失算了。原来他一开始向我提这个建议时,根本不是想了解那些信用衍生品,而是想探听我的八卦,这才是他感兴趣的东西。对他来说,这些衍生固然有意思,但远不足以在他的兴趣关注排名榜上名列前茅。他关心的是,我们一开始为什么要搞出这些衍生品来。
言归正传。我知道,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也就是那些信用衍生品,是动不得的,因为尽管它们复杂至极,却是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创造这些衍生品的关键,甚至比衍生品本身更重要。因此,我在每个章节后都添置了一个“金融工具箱”,帮助读者理解这些金融术语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我开始一一回忆我职业生涯中碰到的每个人,回忆关于他们的故事,以便把所有的谜题汇集起来。但没过多久,我就控制不住篇幅了,因为可以包括进来的真实个人和公司有数千之多。全世界都在寻找替罪羊,然后落井下石,我对此心知肚明。因此我并不打算指责任何人,也不打算让一些人背上莫须有的罪名而让另一些人逃脱千夫之指。毕竟,我没有判决谁有罪或无罪的权力,把责任推给某个人完全是于事无补的行为。
无论如何,我打定主意以小说的形式写这个故事,因为这样处理好处多多。我虚构了一个叫安德鲁·多弗的角色,这使我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信贷业的各个角度解释信贷动荡产生的原因。此外,如果从真人真事的角度来解释信贷动荡,不但免不了不公平的审判,还会加剧互相指责之风,从而扭曲我们可以从这次危机中汲取的教训。因此,对于本书的内容,与真实世界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么说可能会让你有些失望,但如果以指责和泼脏水为目的,那还不如去互联网上拍砖好了。
这并不是说本书中所记载的事情纯属子虚乌有,只是有一些被我处理过了。毕竟,如果没有前因后果的串联,就没有哪个关于信贷动荡的故事称得上准确或完整。也许有人会试图将我虚构的公司和角色与现实中的公司和个人对号入座。对于这一点,我只能说,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因为从我开始构思起,脑海里就没有存在过哪个真实的公司和个人,也不会想象与他们有关的事情,或是对某些人进行描写。相反,我考虑了据我所知发生过的所有相关事件,将它们写进虚构的公司和角色中。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讲述关于信贷动荡的真实故事。我相信,现在我们绝对需要这样的故事。
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我反对任何相互指责的行为。我也不喜欢没有任何目的的爆料。我相信,我们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信贷动荡中我所扮演的角色,我感到真心愧疚,但如果不对我们所犯下的错误做集体反思,整个社会将永远不能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希望,承认我的错误能让我们迈出这一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在汲取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崛起。
当我第一次看到《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这本书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一个人能‘导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种怀疑本身,就足以激发我极强的阅读欲望。毕竟,谁不渴望了解那些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背后的真实故事,尤其是当这个故事是由一个“亲历者”以“自白”的形式娓娓道来的时候?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性:这个人一定是位极具天赋的交易员,但也可能有着极度的傲慢和冒险精神。他可能发现了某个不为人知的漏洞,也可能只是因为一次错误的判断,却恰好成为了那场巨大风暴的催化剂。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自白”性质。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听到一个不同于官方报告、不同于媒体报道的、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叙述。他将如何描绘那个充满诱惑与危险的金融世界?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罪魁祸首”的位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那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模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性博弈,怎样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怎样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巨大风险。
评分《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它不是那种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带着浓烈的个人色彩,甚至是一种近乎“告解”的意味。“自白”,意味着坦诚,意味着揭示,意味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我”导致了“信贷危机”,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指核心,将一个宏大的金融事件,与一个个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对自己有着如此“深刻”的认知?是他拥有某种“上帝视角”,能够洞悉整个金融系统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的“操盘”?还是他在某个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最终引发了蝴蝶效应的决定?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种可能的场景:或许是他在一个不眠之夜,做出了一笔足以载入史册的交易,却未曾预料到其深远的后果;或许是他发现了某个行业内的“潜规则”,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最终却反噬了自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是,它将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一次对金融世界背后人性与贪婪的深刻剖析,我期待着能够从一个内部人士的视角,看到那场金融风暴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直接,《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光是看到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阅读欲。它承诺的是一个内部人士的视角,一个亲历者对那场席卷全球、改变无数人命运的金融危机的“自白”。“自白”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揭秘、忏悔、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告解”意味,让人忍不住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觉得自己是这场巨大风暴的“罪魁祸首”?是某种不可一世的自信,某种近乎疯狂的冒险,还是某种对系统性风险的低估?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种可能性:或许是关于某个惊心动魄的交易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许是关于决策层之间的权力博弈与尔虞我诈,又或许是关于个人野心如何与金融巨轮的齿轮精密地咬合,最终引发了巨大的灾难。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那个充满诱惑与风险的金融市场中游走的?他看到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些什么?他的哪些选择,最终导致了那场“信贷危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融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贪婪、关于失控的金融史诗,而作者,则是这场史诗中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以往对金融危机的认知,让我看到那个隐藏在冰冷数据和复杂模型背后的,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故事。
评分《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魔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向了金融世界最深处的秘密。副标题“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更是石破天惊,它将一个席卷全球的宏大事件,与一个“我”的个人命运巧妙地联系起来。我迫切地想知道,是怎样的力量,怎样的决策,让一个金融交易员敢于承担如此重大的“罪责”?是某种惊世骇俗的交易手段?是某种洞察人心的操作?抑或是某种近乎“魔鬼”的契约?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预设了无数种叙事可能:或许是关于他在巨额财富面前的挣扎,或许是他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又或许是他如何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体系中,成为那个推动巨轮滚动的齿轮,最终却发现自己也无法控制这股力量。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将是一场令人震撼的旅程,一次对金融世界黑暗面的深度挖掘,我期待着能够从一个最不寻常的视角,去理解那场改变世界的金融风暴是如何发生的。
评分说实话,当我看到《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这本书名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人也太能吹牛了吧!”。毕竟,“导致信贷危机”可不是一件小事,那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件。然而,正是这种极度的不确定性和一丝怀疑,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金融交易员会如此坦诚地给自己扣上“罪魁祸首”的帽子?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种可能性:他可能是一个被系统性风险所裹挟的无奈个体,也可能是一个因过度自信而玩火自焚的投机者,甚至可能是一个发现了某个重大漏洞并加以利用的“聪明人”。而当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它比我预想的要复杂得多。作者的叙述,并非简单的“我做了什么”,而是深入到了当时那个金融环境的方方面面。他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金融逻辑,那些看似合理的决策是如何在日积月累中演变成巨大的隐患。我感受到了一种令人窒息的金融机器运转的压迫感,以及在这种压迫感下,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那些宏大的金融事件背后,有多少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又有多少是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必然?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的书,感觉像经历了一场过山车。我一直对金融市场,特别是衍生品交易领域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它遥不可及,充满了各种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操作。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抓住了我——“自白”,而且是“我”导致了“信贷危机”,这得多大的魄力才敢这样写?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他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戏剧化的方式,将我拉进了那个充斥着巨额资金、高风险交易和瞬息万变的金融世界。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精英交易员们,如何在屏幕前紧张地敲击键盘,如何在深夜里研究复杂的图表,如何在一次次的豪赌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自己的过去,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交易中的荣耀与不堪,辉煌与失落。我尤其对他在描述如何“导致”信贷危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复杂的心态感到震撼。那是一种怎样的自信,又是怎样的盲目?是什么让他相信自己能够驾驭那股洪流,最终却被洪流吞噬?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金融市场的背后,不仅仅是数字和逻辑,更是无数个人命运的交织,是人性弱点在极端环境下的放大。
评分《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这个书名,像一枚精准投放的炸弹,瞬间点燃了我对内容的强烈好奇。它承诺的不仅仅是一次金融事件的回溯,更是一场关于“自我”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副标题“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更是直击要害,将一个宏大的、影响深远的金融灾难,与一个“我”的个人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这让我不禁要问,是怎样的自信,怎样的权力,怎样的“不经意”,才能让一个交易员觉得自己是这场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是某个孤注一掷的赌注?是某个被忽视的风险信号?还是某种近乎“天命”的巧合?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已经预设了无数种叙事走向:或许是关于他对金融工具的精妙运用,如何将微小的杠杆放大成吞噬一切的巨兽;或许是他揭露了金融系统深藏的漏洞,以及那些监管者们的失职;又或许,他将展现一种更加个人化的视角,一个身处漩涡中心的个体,如何在巨大利益的诱惑和巨大的风险面前,一步步走向那个“不可逆转”的境地。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将是一场坦诚的解剖,一次不留情面的审视,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最直接、最触及灵魂的角度,去理解那场金融危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一场宣言,一个谜题。它承诺了什么?一个亲历者的视角,一个关于全球金融危机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副标题“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更是惊世骇俗,它将一个宏大、复杂的金融事件,归咎于一个“我”的个人行为。这足以引发我无穷的好奇心:是怎样的自信,怎样的野心,怎样的“失足”,让一个交易员认为自己是这场风暴的“始作俑者”?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充满了各种猜测:他可能是一个操控市场的巨头,也可能是一个被系统性风险所吞噬的棋子。他是否揭示了某种不为人知的金融“游戏规则”?他是否展现了那些光鲜亮丽的交易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风险和道德困境?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自白”性质。这是一种非常个人的叙述方式,它意味着作者将卸下防备,坦诚地剖析自己的动机、行为和最终的结局。我期待它能够打破我对金融危机的所有刻板印象,让我看到那个隐藏在冰冷数字和复杂模型背后的,充满人性光辉与阴影的真实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直接而大胆:《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这句副标题,简直就是一场宣言,一种挑战。它预示着这本书将不会是那些教科书式的金融分析,而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甚至是忏悔录式的叙述。我一直认为,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品市场,是普通人难以触及的神秘领域,充满了高深的知识和令人眼花缭乱的交易。而作者,作为这场金融风暴中的一个亲历者,他将如何解构这个复杂的体系?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导致信贷危机”的位置?我脑海中已经预设了无数个场景:可能是在某个深夜,无数根电话线同时响起,屏幕上的数字疯狂跳动,而他,就是那个做出关键决策的人。又或许,是他揭示了某个不为人知的行业潜规则,某个隐藏在繁荣表象下的脆弱链条。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自白”属性。这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听到一个真实的声音,一个置身于风暴中心,亲手推动甚至引发这场风暴的“当事人”的声音。这种视角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罕见!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在那冰冷的金融数字背后,有多少人性的挣扎、多少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多少命运的偶然与必然。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 [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金融衍生品交易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它遥不可及,充满神秘感。而“自白”这两个字,更是直接点燃了我探索的欲望。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位金融交易员敢于以如此坦诚的方式,来讲述自己与那场史诗般的“信贷危机”之间的联系?是某种近乎“神乎其技”的交易策略?是某种发现了金融体系深层漏洞的“秘密武器”?还是仅仅是因为一次关键时刻的错误判断,却恰好成为了那场巨大风暴的“引爆点”?在这本书的扉页合上之前,我脑海中已经构建了无数种可能的场景: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闪烁的屏幕前,如何与数字搏斗,如何与风险较量,如何在一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环境中,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将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剖析,一次关于人性、贪婪与失控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那个隐藏在金融巨浪之下的,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世界。
评分总之,这是一本有经验、有感悟、有分析,知识面广、操作性强的理财书,越早读它,人生之路就会越顺畅
评分书很好,学到很多知识,很有用!
评分《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的自白》是一本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实战教科书。书中揭露了金融衍生品的创造过程,向读者展示了高盛、摩根士丹利、荷兰银行3大投行内幕,是一本来自金融风暴制造者的分析和自省的金融小说。
评分还没看,感觉还不错啊
评分京东自营就是速度足够快
评分以上所说。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子,它们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相互对应的。
评分因此春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多发生在四肢。
评分书很经典,但是还没有看。
评分“10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