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5
作為當代傑齣的阿拉伯詩人,阿多尼斯在世界詩壇也享有盛譽,並一直是諾貝爾文學奬的熱門人選。當我們閱讀阿多尼斯的詩歌時,總能感覺到那力透紙背的意誌:叛逆、拒絕、顛覆、變革……對宗教、民族與文化的顛覆,讓他的詩歌抵達瞭一個更為遼闊的境界。閱讀大師,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洞察世界。
阿多尼斯認為詩歌和功利性目的之間的矛盾加劇,所以在他的這部詩集中,他力求還原詩歌本真的樣子——純美、聖潔、動人,所描寫的一切物象,都不會嚮讀者提供什麼答案,他的詩更像是一種力量,能將讀者越來越深地引入內心世界,讓他們嚮自身、嚮世界提問,並自己去發現問題的答案。
阿多尼斯反對詩歌的宗教化和意識形態化,因為在他看來,這樣會扼殺人們內心深刻的思想,所以讀者在《我們身上愛的森林:阿多尼斯詩選》這本詩集中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作者對於個人體驗的重視和對夢想的鼓勵,以此指引迷茫的人走嚮璀璨鮮活的人生。
阿多尼斯,原名阿裏·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伯爾,1930年生於敘利亞拉塔基亞省,1956年移居黎巴嫩,開始文學生涯。1980年代起長期在歐美講學、寫作,現定居巴黎。 阿多尼斯是作品等身的詩人、思想傢、文學理論傢,是當代最傑齣的阿拉伯詩人,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他對詩歌現代化的積極倡導、對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反思,都在阿拉伯文化界引發爭議,並産生廣泛影響。迄今共齣版22部詩集,並著有文化、文學論著十餘部,還有一些譯著。他曾榮獲布魯塞爾文學奬、土耳其希剋梅特文學奬、馬其頓金冠詩歌奬、法國的讓·馬裏奧外國文學奬和馬剋斯·雅各布外國圖書奬、意大利的諾尼諾詩歌奬和格林紮納·卡佛文學奬等國際大奬。近年來,阿多尼斯一直是諾貝爾文學奬的熱門人選。
薛慶國, 1964年生於安徽閤肥,1985年畢業於解放軍洛陽外語學院阿拉伯語專業。1992年獲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文學博士。現任該校教授,中國阿拉伯文學研究會秘書長。著有《阿拉伯語修辭》,主要譯著有《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在意義天際的寫作:阿多尼斯文選》《自傳的迴聲》《紀伯倫全集·遊子》《紀伯倫全集·先知一沙與沫》《紀伯倫愛情書簡》《天方夜譚》等,編著有《阿拉伯文學選讀》《阿拉伯現代文學作品選讀》等。
樹纔,詩人、翻譯傢。文學博士。1965年生於浙江奉化。1987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係。1990至1994年在中國駐塞內加爾使館任外交官。2000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著有詩集《單獨者》、隨筆集《窺》等。譯著有《勒韋爾迪詩選》《夏爾詩選》《博納富瓦詩選》等。2008年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教育騎士”勛章。現居北京。
前言·薛慶國
樹纔譯詩
我們身上愛的森林(節選)
詩人
迷失者
瘋狂
風中樹葉
阿多尼斯
波德萊爾
裏爾剋
關於懷疑
關於詩(一)
關於詩(二)
關於書
關於瘋狂
關於道路
關於名字,她的
關於風
兩個詩人
死亡
詩篇
殉難者
石頭
墮落
深淵
我有妙法
花粉
薛慶國譯詩
睏惑
黎明
陣痛
閤一
他不是一顆星
國王米赫亞爾
七日
俄耳甫斯
序詩
為紐約準備的墳墓(節選)
紀念貝魯特1982
白晝的頭顱,倚在夜晚的肩膀上
一朵雲,在死海上空
信
亞曆山大的雕塑頭像
安福西區的死人窖
東碼頭
易蔔拉欣巴夏清真寺
客廳
剋婁巴特拉
卡瓦菲斯博物館
一朵雲,在卡薩賓上空
自廢墟升起的音樂
遠遠地,尚未看到她的時候
他
詞語
眼睛
阿多尼斯年錶
後記·樹纔
阿多尼斯
他說:這棵樹
如同在我童年身上。
那些相遇的道路像一本書自己打開,
而田野們是意象。
死亡
當我在我的路上看見死亡
我看見瞭我的思想
我看見瞭我的臉
拖著遍地的霧
我在閃電中尋求避難所
我被畫在大地上
我有妙法
我有在蜘蛛網上
行走的妙法
我有活在一個永遠不死的
神的睫毛下的妙法
懷著愛,我住在我的臉和聲音裏
我有在我死後
生下一個後代的妙法
……
薛慶國
1948年,當來自敘利亞農村的愛詩青年阿裏·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伯爾,首次嘗試以古希臘神話人物“阿多尼斯”為筆名投稿時,他不曾料想,這個筆名竟然與他相伴終身;他也不曾料想,有朝一日會以此筆名在世界文壇聲名遠揚;他更不曾料想,這一更名隱含的象徵意義,恰恰成瞭他一生的寫照: 走齣特定的宗教、民族與文化歸屬,去擁抱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
今天,當閱讀阿多尼斯極為豐富的詩作和論著時,我們能從中清晰地感受到力透紙背的意誌:叛逆、拒絕、攖犯、顛覆、變革、超越等等。在詩集《大馬士革的米赫亞爾之歌》中,被詩人當作一副麵具,並用以自況的米赫亞爾,呈現齣這樣一個桀驁不馴的自我英雄形象:他“如同一支拜物之矛/入侵文字的土地”,他自稱“生活在風的王國/統領著玄秘的大地”,他“宣告‘拒絕’之洪水的來臨”,“宣告‘拒絕’之世紀的開創”……
這樣一個叛逆英雄的形象, 對於阿多尼斯所屬的阿拉伯文化的主流而言,絕對是一個異數。在屬於東方傳統文化範疇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中,神靈、君王、國傢、部落、集體乃至父親,都高懸在作為個體的“我”的上方;但是,如此卑微低下的“我”,卻被阿多尼斯以令人驚駭的方式大寫。他要“戴上葬禮的手套”,為諸神“把脈”;要去“釋放大地,禁錮天空”;“古老神靈的床榻”,成瞭他“和女祭司有個約會”的場所。在現當代阿拉伯詩歌中,這麼清晰而響亮地詰問傳統、反思宗教的聲音,還從未在彆人的詩中響起。因此,結閤詩人身處的文化與曆史背景去解讀其詩作,就更能領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和思想價值。
然而,阿多尼斯詩中彰顯的叛逆精神,固然與阿拉伯世界曆來占據主流的保守理念實現瞭割裂, 但也與阿拉伯文化遺産中被遮蔽的變革精神完成瞭對接。在阿多尼斯極為珍視的阿拉伯精神遺産中,蘇非主義(即伊斯蘭神秘主義)最為他所心儀。他在許多論著中都闡述瞭對蘇非主義的理解:根據正統的伊斯蘭教義,真主至高無上,位於宇宙之外,與人及世界完全分離;而對於蘇非而言,真主與世界相聯,在宇宙萬物中永無止境地顯現,宇宙即是真主。這種近似“泛神論”的宇宙觀,在詩作《閤一》中也有體現:“宇宙與我閤一,它的眼簾/ 披戴我的眼簾;/ 宇宙與我、與我的自由閤一”。
然而, 阿多尼斯的詩又絕不僅僅是對蘇非主義宇宙觀的注解,請看他石破天驚的設問:“我們中是誰,/ 創造瞭另一位? ”
阿多尼斯在此對“神靈造物”這個一神教根本信條的質疑,讓人聯想起《大馬士革的米赫亞爾之歌》中一首題為《死》的短章:“如果沒有創造神靈我們會死/ 如果沒有誅殺神靈我們會死/ 啊,迷茫的岩石的王國! ”
《睏惑》也是一首有著鮮明蘇非主義印記的意蘊深遠之作:“他展開並閉閤眼睛/ 一臉茫然,不睡也不醒”。初看上去,這兩行詩句的意象,似乎與老子《道德經》裏那位“獨異於人”的“我”頗有幾分契閤:“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陳鼓應今譯:我獨自淡泊寜靜,沒有形跡,好像不知嘻笑的嬰兒;落落不群,好像無傢可歸。)
然而,這位“不睡也不醒”的“異人”,卻正在感受一種莫名的“睏惑”,以至於“仿佛他逃離自己/ 仿佛道路懼他而去”。
阿多尼斯詩中和老子筆下兩位“異人”的深刻區彆,在於前者體驗“睏惑”,後者安享“寜靜”。這也恰恰是蘇非主義和阿拉伯伊斯蘭正統文化的深刻區彆之一。阿拉伯伊斯蘭正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樣, 都追求心靈的平和、寜靜,用魯迅的話,即“要在不攖人心”。但是,作為一種思想的“異端”,伊斯蘭教中的蘇非主義卻以“睏惑”為認知(亦即“認主”)的重要方式,甚至認為“睏惑,既是最初的知識,也是最終的知識”。阿多尼斯在一篇紀念蘇非大詩人魯米的文章中寫道:“當原教旨主義者和復古主義者說‘主啊,增加我的確信’時,魯米會說———蘇非派也會隨之念道:‘主啊,增加我的睏惑’。”對於阿多尼斯和蘇非主義者而言,寜靜,意味著形同槁木的僵化;睏惑,意味著無止境、無禁區的質疑和探索。因此,睏惑是人類探求未知過程中的必然境遇。
阿多尼斯對蘇非主義的理解和贊賞,又是以創新、超越為旨歸的。蘇非信徒往往是否定現實生活的遁世者,他們忍受苦難,信奉“人間悲苦是善的催化劑”,並以“人主閤一”的境界為人生最高和唯一的追求。而在阿多尼斯,他既否定現實又肯定現實: 否定充斥於日常的腐敗、專製、平庸、機械的現實,卻肯定本質意義上與生命同在的現實。他對現實的否定和拒絕,乃是旨在改變和超越。在這一點上,詩歌、革命、蘇非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契閤:它們都試圖探索世界、事物和生命的另一麵,都意在改變和超越,即都是朝嚮未來的。
阿多尼斯的世界觀、哲學觀,也與他的詩學觀一脈相承。他追求變革與突破,但對於通過政權更迭來改變社會不抱希望。對於正在席捲中東的“阿拉伯之春”運動,他冷眼相觀, 因而受到部分“反對派” 的指責乃至死亡威脅。他更主張根本性地撼動社會製度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對於通過文藝,尤其是詩歌促進社會變革,他有著傳教士般的信念和執著。他認為,訴諸文藝改變世界,其方式雖然柔和,但潛移默化中影響更為深遠。因此,文藝與詩歌體現的不僅是審美問題, 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文化問題,是一個“關乎人、存在、人道與文明的問題”。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詩人、思想傢、翻譯傢,從本書所附的“年錶”可見,他創作成果之豐,涉獵範圍之廣,是令人驚嘆的。而他的一生,都是為瞭完成一項宏大的文化工程:重新審視阿拉伯傳統文化和詩歌, 在此基礎上建立阿拉伯新文化、新詩歌。
阿多尼斯的貢獻, 在於他讓阿拉伯當代詩歌走嚮世界,並讓世界領略瞭阿拉伯文化不為人知的深度與活力;更重要的, 是他為當代阿拉伯文化輸入新的價值觀念和美學標準,激發瞭這一文化內部的變革力量。盡管阿多尼斯的遠見卓識,尚未引起阿拉伯文化界足夠的共鳴,這位注定屬於“明日”的思想傢詩人,還屢遭停留在“今日”,甚至“昨日”床榻上的人們的誤解與非議,但是,公允的論者應該會作齣判斷: 阿多尼斯, 不僅是當代阿拉伯詩壇,乃至世界詩壇的一位大師,他還是矗立於阿拉伯當代文化頂峰的極少數巨匠之一。
對這部詩選的由來需作一些說明。早在20多年前,我和樹纔曾一起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求學, 在那不大的菁菁校園裏,應該有過擦肩而過、相逢一笑的機會。不過,直到幾年前,由於阿多尼斯,由於譯詩,我們纔開始相識。樹纔的氣質乃至外形,都與我心目中的詩人形象吻閤;他的為人,一如他的詩文,質樸中透露齣高貴;與他交往,我常有如沐春風之感。在樹纔等詩友和我的共同努力下,阿多尼斯的詩歌在漢語世界有瞭許多知音, 阿多尼斯本人近年也多次來華,與樹纔和我結下瞭深厚的忘年之誼。老詩人每次來華,都不忘捎來一大摞詩集:阿拉伯文的給我,法文的給樹纔。因此,當我們共同的朋友吉狄馬加先生建議,讓樹纔和我一起,為青海湖詩歌節翻譯一本阿多尼斯詩選時,我欣然同意。在我看來,這樣一本詩選,不僅可以見證我們三人的友誼,而且,作為詩人,樹纔的選詩和譯筆都有獨到之處, 正好可以彌補我這位非詩人譯者的不足。雖然從第三種文字轉譯,以訛傳訛的誤譯會有一些(從阿拉伯文直接譯詩, 這樣的“傳訛” 也在所難免),但是,正如龐德對中國詩歌的誤譯,打開瞭歐美讀者瞭解中國古典詩歌的窗戶,一位詩人的譯詩,哪怕是因轉譯而造成某種程度的誤訛, 其意義也不容忽視。鑒於此,我把樹纔交給我的譯文悉數收入這部詩選,包括我曾經譯過的若乾篇目,隻刪去瞭與我重復選擇的少數短章。
鑒於篇幅所限, 本書收入的大多是詩人的短詩、短章。其實,阿多尼斯擅長的,要麼是洋洋韆言、萬言的長詩,要麼是寥寥數行的短章。其他詩人常見的那種二三十行的短詩,在他的詩作中不算太多。由於近期工作與雜務繁忙,收入本詩選的本人譯作,並不全是未發錶的新譯。除瞭部分新譯(主要選自詩人最新詩集《渴的答案,不僅僅是水》)外,還收入瞭曾經節譯過的長詩《白晝的頭顱,倚在夜晚的肩膀上》(見譯林版《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之全文,以及香港牛津大學版《時光的皺紋》中的部分篇什。樹纔所譯部分,選自阿多尼斯與法國詩人閤作完成的兩部法文詩集。
詩無達詁,譯無定譯。樹纔和我,分彆以法文和阿拉伯文為齣發點,殊途同歸,將阿多尼斯的詩引介到漢語的終點。現在,樹纔和我,一起邀請漢語世界的愛詩者,進入阿多尼斯播下的愛的森林,詞語的森林,詩的森林,去體驗,去遊曆,去探險。
諾貝爾文學奬提名之作:我們身上愛的森林·阿多尼斯詩選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諾貝爾文學奬提名之作:我們身上愛的森林·阿多尼斯詩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關於道路
評分 評分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隻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五味矣。
評分我很少讀詩,但這個人例外
評分最近沒時間看字太厚重的書所以讀讀詩歌
評分後記·樹纔
評分RT 書還是不錯的 剛收到 其他的看後再說~
評分睏惑
評分阿多尼斯,原名阿裏·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伯爾,1930年生於敘利亞拉塔基亞省,1956年移居黎巴嫩,開始文學生涯。1980年代起長期在歐美講學、寫作,現定居巴黎。 阿多尼斯是作品等身的詩人、思想傢、文學理論傢,是當代最傑齣的阿拉伯詩人,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他對詩歌現代化的積極倡導、對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反思,都在阿拉伯文化界引發爭議,並産生廣泛影響。迄今共齣版22部詩集,並著有文化、文學論著十餘部,還有一些譯著。他曾榮獲布魯塞爾文學奬、土耳其希剋梅特文學奬、馬其頓金冠詩歌奬、法國的讓·馬裏奧外國文學奬和馬剋斯·雅各布外國圖書奬、意大利的諾尼諾詩歌奬和格林紮納·卡佛文學奬等國際大奬。近年來,阿多尼斯一直是諾貝爾文學奬的熱門人選。
諾貝爾文學奬提名之作:我們身上愛的森林·阿多尼斯詩選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