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旅游规划与设计:乡村旅游·乡村度假》特以“乡村旅游·乡村度假”作为主题,选用了15篇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其研究探讨的内容既包括了发展模式、产品设汁,也包括了营销管理、不同主体的利益协凋等,既有经验总结、实例介绍,也有理论探索、问题研讨。相信读者一定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甚至会爱上自己心仪的某篇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乡村度假研究
成都温江区北部乡村旅游度假产品研究
南京高淳国际慢城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思考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为例
“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村落传统生活与旅游共同发展的互益体研究
德清“洋家乐”发展模式研究
理论探索
温泉符号与乡村旅游发展:以沈阳市兴隆堡镇为例
休闲发展助推环城市乡村现代化
县域乡村旅游形象规范标准与应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中国乡村旅游的人文模式:传统田园文化心理与现代乡村旅游需求响应
问题研究
乡村旅游规划协调体系研究
“耐住城市化寂寞”——大都市近郊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与规划研究
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质量优化的逻辑和途径
实例观察
美国Pinegrove度假农场经营现状及启示
幸福乡村的蓝图:江山市乡村休闲旅游思考
精彩书摘
3.“耐住城市化寂寞”的大都市近郊乡村旅游景区
3.1“耐住城市化寂寞”的含义“耐住城市化寂寞”,并不是反城市化而行之,而是立足于统筹城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大势所趋中顺势而动,在大规模的城市空间扩张与剧烈的城乡景观转变中,保留适宜区域发展城郊乡村旅游景区,构筑“耐住城市化寂寞”的空间结构;发挥近郊乡村旅游景区的地域一城市功能,在保持乡村景观特色、地域传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丰富城郊休闲娱乐产品,完善“耐住城市化寂寞”的城乡休闲游憩空间结构。
3.2生态城市与大都市近郊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一城市功能
生态城市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人类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造成的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反思。生态城市的“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生态城市的“城市”是指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共生系统;生态城市是具有经济高产、生态高效的产业,系统负责、社会和谐的文化,结构健康、生命力强的景观行政单元;生态城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一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发展都市农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为发展城郊乡村旅游提供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发展都市农业,使都市农业成为具有修复自然环境和具有生产能力的生产系统;充分利用都市农业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丰富都市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发挥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生态功能,发挥它们在重构城市空间、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的价值;尊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保护乡村旅游“乡村性”特质的基础上,改造传统的村庄和农村地区,促进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的各具特色、协同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发展都市农庄、观光农业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现代城郊乡村社区。在现代大都市发展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增加城郊就业机会、优化城郊产业结构;为城乡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场所;营造绿色景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承担都市绿化隔离带功能,防止城市过度扩张。由于乡村社区就业与环境质量良好,城市居民大量迁居乡村社区,增加了乡村社区的活力,改变乡村社区的生活格局。在城市居民迁居乡村过程中,不仅出现城市居民向乡村社区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也导致部分乡村社区的房价高于城市地区的现象。因此,大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地的景观生态建设应该纳入到城市绿化和景观生态建设体系中,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空间结构对城郊和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用地统一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大都市近郊乡村旅游景区的生态景观建设应以绿色开敞空间为主体,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布局模式,使其具有生态环保、防护缓冲、休闲游憩、景观、生产、科学教育等功能;对避免城镇的无序扩张和相邻城镇的连片发展,促进中心城市产业外迁,为周边地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城镇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休闲、游憩场所和减灾防灾空间,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对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郊野和乡村特色,塑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和大地景观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不能再单纯地从旅游发展的视角理解大都市近郊乡村旅游景区的地域功能,应该从城郊农业功能、城郊休闲旅游功能、城郊生态功能、城郊的城乡建设与发展功能等多方面对大都市近郊乡村旅游景区进行功能重构。
……
前言/序言
旅居时光:探寻乡村的诗与远方 序言 厌倦了都市的喧嚣,你是否也渴望拥抱那片宁静而淳朴的土地?是否也梦想着在绿意盎然的田野间,或是依山傍水的古朴村落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片刻安宁与精神栖息?“旅居时光”并非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它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一场深入乡村肌理的探索,一次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审视。本书致力于引导读者发现和体验乡村最动人的魅力,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而是沉浸式的旅居体验,去感受那些被时光温柔打磨的岁月痕迹,去倾听土地最真挚的声音,去学习那些被现代文明渐渐遗忘的智慧。 第一章:乡村的召唤——为何选择旅居?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不堪,渴望逃离钢筋水泥的丛林,寻求一种更慢、更自在的生活状态。乡村,正是这片疗愈心灵的沃土。本章将深入探讨旅居乡村的深层意义: 逃离与回归: 城市生活的压力与同质化,让我们怀念自然的节奏,渴望与土地建立更深的连接。旅居乡村,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反思,也是对内心深处对宁静与纯粹的呼唤。 慢生活的哲学: 乡村的时光似乎被拉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的规律。在这里,时间不再是匆忙追逐的数字,而是可以细细品味的质感。本书将引领读者理解并实践这种“慢下来,去感受”的生活哲学。 身心疗愈的力量: 清新的空气、辽阔的视野、朴实的民风,都能有效缓解精神压力,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憩与滋养。本书将介绍一些简易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旅居过程中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和解。 连接与归属感: 乡村社区往往有着深厚的邻里关系和传统文化,旅居其中,更容易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找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本书将探讨如何融入当地社群,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 发现内在的自己: 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更容易静下心来思考,审视自我,发现那些被日常琐事遮蔽的潜能与热爱。旅居,也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 第二章:寻觅理想居所——不止是住宿,更是生活载体 选择一处合适的旅居地点,是开启乡村生活的第一步。本书将打破传统住宿的概念,着重于“生活载体”的选择,深入解析不同类型乡村居所的特色与体验: 隐逸山林的静修小筑: 远离尘嚣,坐拥山景,享受绝对的宁静与私密。适合寻求内心平静,深度冥想,或是需要专注创作的人士。我们将探讨这类居所的选址要素,例如:与自然的融合度、水源的可达性、隐私的保证等。 临水而居的诗意田园: 依水而建,枕河而眠,感受水的灵动与生命的活力。无论是临近清澈溪流,还是坐拥湖泊美景,水都是乡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分析临水居所的吸引力,如:观景、垂钓、亲水活动等。 古朴村落的时光胶囊: 融入传统的村落肌理,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在这里,你可以与淳朴的村民交流,学习传统手艺,感受历史的沉淀。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选择有文化底蕴的村落,以及如何尊重和融入当地的生活习惯。 在地艺术家的工作室或民宿: 结合艺术与生活,体验创意与自然的碰撞。一些乡村地区聚集着艺术家,他们的工作室或改造的民宿,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书将介绍如何发掘这类充满个性的居所。 可持续的生态农场或有机庄园: 亲身参与农耕体验,学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选择这类居所,不仅能享受到新鲜的食材,更能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将介绍农场旅居的特色,如:采摘、烹饪、生态教育等。 改造的旧宅或特色建筑: 赋予老建筑新生,体验历史的厚重与现代设计的巧妙融合。这些经过精心改造的房屋,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故事与设计理念。本书将分享一些成功的改造案例,并提供改造时应注意的细节。 在选择居所时,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 地理位置与环境: 周边的自然风光、气候条件、交通便利性。 功能性与舒适度: 房屋的结构、空间布局、采光通风、配套设施。 文化与人文: 当地的风土人情、社区氛围、历史文化。 个人需求与偏好: 静谧独处、社交互动、参与体验、艺术熏陶等。 第三章:沉浸式旅居体验——让乡村成为你的第二人生 旅居乡村,不仅仅是换个地方睡觉,更重要的是深度参与和体验当地的生活。本章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你的乡村时光充满意义和乐趣: 舌尖上的乡村: 寻味当地时令食材: 深入了解当地的农产品,学习如何识别最新鲜、最美味的时令蔬菜、水果、谷物。 亲手烹饪乡村美食: 学习制作当地的特色菜肴,从最基础的食材处理到复杂的烹饪技巧,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过程。 拜访当地农户与小生产者: 参观农场、果园、养殖场,与生产者交流,了解食材的来源与生长过程。 体验乡村市集与地道餐馆: 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气息,品尝最地道的乡村风味。 躬耕于田野: 参与农事劳作: 根据季节和当地情况,体验播种、插秧、除草、收割等农事活动,感受劳动的价值与乐趣。 学习传统耕作技艺: 了解并尝试一些古老的耕作方法,感受智慧的传承。 规划自己的小菜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种植喜欢的蔬菜,体验收获的喜悦。 融入在地文化: 与村民交流,了解当地故事: 参与村庄的日常活动,与村民聊天,倾听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家族故事。 学习传统手工艺: 尝试制作竹编、陶艺、草药香囊等传统手工艺品,感受工匠精神。 参与当地节日与庆典: 如果时机合适,亲身参与当地的传统节日,感受浓厚的民俗风情。 探索当地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 深入了解村庄的历史变迁、古老建筑、传说故事,以及周边的自然地理。 身心滋养的活动: 清晨的瑜伽与冥想: 在鸟语花香中开始新的一天,让身心得到放松与净化。 午后的徒步与山野探索: 沿着古老的路径,穿越田野,发现隐藏的美景。 傍晚的星空下的畅谈: 在远离光污染的乡村,欣赏璀璨的星空,与家人朋友分享感悟。 阅读与写作: 乡村的宁静为沉思与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环境,让你可以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 简单的园艺与手工: 栽种花草,制作小物件,享受创造带来的满足感。 第四章:旅居生活的智慧与可持续性 乡村旅居,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实践,它鼓励我们以更负责任、更可持续的方式与自然和社区互动。本章将探讨旅居生活中的智慧与环保理念: 尊重与融入: 了解并遵守当地习俗: 提前了解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禁忌,避免因无知而产生的冒犯。 与当地社区建立良好关系: 保持谦逊和友善,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支持当地经济。 学习当地语言(如果可能): 哪怕是简单的问候语,也能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 环保与低碳: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自带水杯、餐具、购物袋,减少塑料垃圾。 节约用水用电: 珍惜乡村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节约的习惯。 妥善处理垃圾: 遵循当地的垃圾分类规定,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尽量步行、骑行或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碳排放。 购买本地产品: 支持当地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足迹。 慢下来,用心感受: 放下手机,享受当下: 减少屏幕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的环境和人身上。 培养观察力: 留意自然界的变化,感受四季的轮回,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 感恩与知足: 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与他人的帮助。 安全与健康: 了解当地的安全状况: 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防范。 注意饮食卫生: 尤其是在尝试当地特色小吃时,要注意食材的新鲜度和制作过程。 携带常用药品: 备好应对常见疾病的药品。 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告知家人或朋友你的行程,确保紧急情况下的联系。 第五章:告别与回味——将乡村的宁静带回家 旅居的时光总是有限,但乡村留下的印记却可以伴随一生。本章将引导读者如何在旅居结束后,将这份宁静与美好延续: 整理与回顾: 整理旅居的记忆: 整理照片、视频、日记,将美好的瞬间定格。 反思与收获: 回顾旅居过程中的感悟与成长,将学到的经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分享与传承: 与亲友分享旅居故事: 将乡村的美好传递给身边的人,鼓励他们也去体验。 支持可持续的乡村发展: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乡村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 将乡村的智慧融入生活: 在城市中创造“微型乡村”: 在阳台或室内种植绿植,尝试制作简易的乡村美食。 调整生活节奏: 学习乡村的慢生活哲学,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留出放松和思考的时间。 保持对自然的热爱: 即使身处城市,也要心怀对自然景物的向往,多接触绿色空间。 建立与乡村的连接: 保持与旅居地的联系,或者继续探索新的乡村目的地。 结语 “旅居时光”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邀请,邀请你暂时放下过往,去一个更远、更静、更有人情味的地方,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发现生活。它鼓励你去体验,去感受,去沉浸,去将那份来自土地的纯粹与美好,深深地烙印在心底,并最终化为滋养你前行力量的一部分。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开启乡村旅居之门的钥匙,让你在探寻乡村的诗与远方的旅途中,收获一份难忘的“旅居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