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49:黄帝内经精粹

国学经典49:黄帝内经精粹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先秦] 佚名 著,陈才俊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ISBN:97875157029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09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3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学经典49:黄帝内经精粹》的编成,标志着我国古代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了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形成了一套以研究生命本质为要务的理论体系。它shou创了阴阳五行病理学、经络学、藏象学、养生和预防医学等学说,辅之以“望、闻、问、切”以及针灸等诊疗方法,使之成为一部集我国古代医学之大成的“百科全书”。
  《国学经典49:黄帝内经精粹》编成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因此对诸子学说也多有吸收。该书受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以及《周易》阴阳理论影响至深,如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庄子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人格理论,在该书中的许多篇章中均出现。因此,后世许多学者将《国学经典49:黄帝内经精粹》看成是黄老学派的著作,这也是《黄帝内经》托名为黄帝所作的根源所在。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精粹/国学经典》内容提要:《黄帝内经》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81篇,共约18万余言。其思想内核大致可归纳为10个方面:即阴阳五行说、藏象说、精气神说、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病证学、诊法学、治则学、养生学及运气说。从整体篇章的层次分析,《黄帝内经》又可粗分为15个部分,其中《素问》涵盖8个部分,《灵枢》涵盖7个部分:《素问》1~7篇,主要讨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素问》8~14篇,主要讨论藏象学说,兼而论述了气候、地理和疾病的关系;《素问》15~21篇,主要论述色脉在病理分析上的作用,以及五脏病害的转变和五实五虚的问题;《素问》22~30篇,主要讨论五脏虚实的临床表现和针刺的手法;《素问》31~48篇,以热病、咳嗽、痹症、痿症等50种病症为例,分别论述了它们的病理机制,阐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素问》49~65篇,主要讨论经络、腧穴和针刺的方法,以及一些杂症病理机制的分析;《素问》66~74篇,主要讨论运气说,以及19种疾病的病理特征以及相应的施治原则。《素问》75~81篇,主要讨论学医之道和医德问题,兼而论述三阴三阳相互转换的内因和外因。

  《灵枢》1~18篇,主要讨论经络说、气血营卫以及针具、刺法等有关问题;《灵枢》19—28篇,列举寒热病、癫狂、厥逆等多种病症,指出利用脏腑经络辨证施治的方法;《灵枢》29~41篇,主要讨论气血营卫在解剖学中的表现;《灵枢》42—50篇,主要讨论人体气血营卫的内外关系,以及疾病与体质的关系等问题;《灵枢》51~63篇,进一步论述了经络、腧穴、气血营卫之间的关系,兼而分析了水肿、石瘕、痈疽等病症的病理机制;《灵枢》64—67篇,主要讨论体质说和病理说,补充《素问》的不足;《灵枢》68~81篇,讨论肿痛(因寄生虫而发生的腹部绞痛)、失音、瘰疬等多种病症,兼而论述尺肤、诊脉、针法等技巧,可视为对《内经》的拾遗。


内页插图

目录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熬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咳论篇第三十八
痹论篇第四十三
脉解篇第四十九
针解篇第五十四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标本病传沦篇第六十五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

前言/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曰“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昙花一现,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卖干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晤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国学经典49:黄帝内经精粹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国学经典49:黄帝内经精粹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国学经典49:黄帝内经精粹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国学经典49:黄帝内经精粹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买京东的图书确实方便,第二天就到货了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图书,速度快书品包装好,正品好评!

评分

挺好,女儿喜欢。这次的六一儿童节礼物,虽然有点迟,我想等待的过程应该更美。这个版本可能是简约的,估计初中是不是就要买原著。

评分

这个好 图文并茂 通俗易懂

评分

准备暑假看看

评分

刚收到,还没有看,趁错节假期好好研究研究

评分

有插图,注释,部分生僻字多音字还有注音,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没的说,内容更是精彩!

评分

值得购买这个书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国学经典49:黄帝内经精粹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