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毛诗传笺通释 上中下册——十三经清人注疏
:118.00元
作者:(清)马瑞辰 撰,陈金生 点校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1989-03-01
ISBN:9787104908
字数:680
页码:11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1.1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十三经清人注疏:毛诗传笺通释(套装共3册)》的主要优点,首先是发挥了清代学者擅长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和名物考证的优势,特别是运用了依声求义的方法来校勘、解释文字。诗经是羣经中产生时代较早的一部,文字多古音古义。而且毛诗依据的文本是古文经,其中假借字比较多。作者能广征博引,触类旁通,“以以音古义证其为互,以双声曐韵别其通借”有时一个字能处古书中找出十个以上通假的例证,并求出本字本义,从而纠正了清以前许多学者望文生义、产强附会的解释,比较准确地解释了字义和语法,使一些疑难问题涣然冰释。
目录
毛诗传笺通释自序
毛诗传笺通释目次
毛诗传笺通释例言
卷一 杂考各说
诗人乐说
鲁诗无传辨
毛诗古训传名义考
诗谱次序考
诗谱逸文考
十五国风次序论
风雅正变说
周南召南考
卷二 周南
二南后妃夫人说
幽雅幽颂说
幽非变风说
王降为风辨
王风为鲁诗辨
邶鄘卫三国考
诗人义同字变例
郑笺多本韩诗考
毛诗古文多假借考
毛诗各家义疏名目考
魏晋宋齐传诗各家考
关雎
葛罩
卷耳
穋木
螽斯
桃夭
兔置
芣苜
漠广
汝坟
麟之趾
卷三 召南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苹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羞
擦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何彼禯矣
驺虞
卷四 邶风
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卷五 鄘风
柏舟
墙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鹑之奔奔
定之方中
蝃蝀
相鼠
干旄
载驰
卷六 卫风
卷七 王风
卷八 郑风
卷九 齐风
卷十 魏风
卷十一 唐风
卷十二 秦风
卷十三 陈风
卷十四 桧风
卷十五 曹风
卷十六 豳风
卷十七 小雅(鹿鸣之什)
卷十八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
卷十九 小雅(鸿雁之什)
卷二十 小雅(节南山之什)
卷二十一 小雅(谷风之什)
卷二十二 小雅(甫田之什)
卷二十三 小雅(魚藻之什)
卷二十四 大雅(文王之什)
卷二十五 大雅(生民之什)
卷二十六 大雅(荡之什)
卷二十七 大雅
卷二十八 周颂
卷二十九 周颂
卷三十 周颂
卷三十一 鲁頌
卷三十二 商颂
附 广雅书局本廖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书(假设它与《毛诗传笺通释》无关)的装帧设计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初见之下,便被那沉稳厚重的封面所吸引。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仿佛能从中感受到时光沉淀下来的气息。内页的排版更是考究,字体选择既有古籍的典雅,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易读,行间距的处理也十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并不会感到强烈的疲劳。特别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图表,简直是锦上添花。它们并非简单地填充空白,而是与正文内容形成了绝佳的互文关系,有时甚至是点睛之笔,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整体来看,这是一本从里到外都透露着匠人精神的作品,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血本的,光是把玩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对于珍视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实体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其内容本身。
评分这部作品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它对某个特定时代背景或专业领域的细致入微的考据和呈现。书中对于那种特定的历史风貌、社会制度或是某种技艺的描述,达到了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尽程度,但最难得的是,这些扎实的基础知识点被巧妙地编织进了故事的主线之中,丝毫没有突兀感。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去钻研这些背景资料的,那些专业术语和行话的运用,自然流畅,仿佛作者本人就生活在那个世界里。例如,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推演,那些只有深入研究者才能知晓的细枝末节,都被毫不保留地呈现了出来,这极大地满足了像我这样热衷于“硬核”细节的读者。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像是一扇通往一个鲜活的、可触摸的历史或专业场景的窗口,让人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的满足感。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这远超出了我最初对它题材的预判。它没有简单地将角色脸谱化,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的选择和挣扎都植根于真实的矛盾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灰色地带”的手法,那些被社会边缘化、或者身处道德困境的角色,他们的行为逻辑被描绘得极为立体和可信。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所谓的“对”与“错”仅仅是视角问题,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急于评判“这样是否应该”。这种深入骨髓的同理心和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理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某些判断。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选择的影子,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对话。
评分要说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那简直是百花齐放,绝不拘泥于一格。它在严肃的议题探讨中,偶尔会穿插一些极其幽默且贴近生活的俚语,这种反差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有效避免了学术性论述可能带来的枯燥。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力深厚,尤其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许多段落的句子结构复杂而富于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古典文学的余韵,但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活力。但有趣的是,在处理某些关键的转折或哲思部分时,作者的笔锋又会突然变得极其凝练和精准,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用最少的笔墨切开最深的本质。这种在华丽与朴素、宏大与微观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整部作品的阅读层次异常丰富,每次重读都能捕捉到新的细微差别。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书,其叙事节奏把握得令人称道。故事的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核心冲突,而是选择了一种舒缓而富有张力的铺陈方式。作者似乎深谙“欲扬先抑”的艺术,通过对几组看似日常却暗藏玄机的场景描绘,逐步将读者带入一个错综复杂的情感迷宫。最妙的是,它很少使用直白的内心独白来交代人物动机,而是通过细腻的动作、眼神的交流乃至环境的渲染,让读者自行去推敲、去感受人物内心的波澜。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二次思考的空间。读到中段,情节的转折点设计得极其精巧,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最终汇聚成一场意想不到的戏剧高潮。这种精妙的结构布局,让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犹如攀登一座层峦叠嶂的山峰,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