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灾害危机管理丛书·环境污染与农民环境抗争:基于苏北N村事件的分析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ural People's Environmental Peotest: A Study Based on Case of N Village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风险灾害危机管理丛书·环境污染与农民环境抗争:基于苏北N村事件的分析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ural People's Environmental Peotest: A Study Based on Case of N Village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海忠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污染
  • 农民抗争
  • 环境社会学
  • 风险社会学
  • 危机管理
  • 苏北
  • 农村环境
  • 环境治理
  • 社会运动
  • 环境正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54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220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ural People's Environmental Peotest: A Study Based on Case of N Village in North Jiangsu Pro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呈现“内殖民”与“农村化”的趋势。随着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因污染而导致的环境纠纷和集体行动事件越来越多,媒体的相关报道亦日趋频繁。朱海忠所著的《环境污染与农民环境抗争——基于苏北N村事件的分析》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两个维度讨论了环境污染的根源,阐述了农民环境抗争的丰十会背景、历史与现状及其引发的社会风险,初步建构了农民环境抗争的描述类型。
  《风险灾害危机管理丛书·环境污染与农民环境抗争:基于苏北N村事件的分析》以2008年苏北N村的铅中毒事件为个案,在两个层面上深化了对农民环境抗争这一“抗争政治”的特定类型的研究,一是借用西方社会运动领域中的政治机会结构理论,首次对中国农民环境抗争的外部政治环境进行了分析;二是对农民环境抗争的内在动力机制,如污染危险的认知特点、动员机制、抗争心态与情感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美国学术界关于草根环境抗争问题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章 环境污染的生成机制:一个二维分析框架
第一节 社会变迁维度:工业化是环境污染的根源
第二节 社会转型维度:“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是环境污染的催化剂

第四章 农民环境抗争:一个初步的描述类型学
第一节 农民环境抗争的类型描述
第二节 农民环境抗争与城市民众环境抗争的比较

第五章 农民环境抗争的政治环境:基于政治机会结构的理论观照
第一节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节 政治机会结构:一个本土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初步运用:苏北N村铅中毒事件的个案分析

第六章 农民环境抗争的内在动力机制:以N村铅中毒事件为例
第一节 环境危险的认知
第二节 农民环境维权与抗争过程中的动员机制
第三节 环境抗争中农民的心态与情感
第四节 几个问题的讨论

第七章 农村环境冲突的防范与治理
第一节 环境冲突事件的风险预防
第二节 环境冲突事件的治理
参考文献

附录1 N村铅中毒儿童名单及血铅含量表
附录2 N村维权精英访谈摘录
后记

前言/序言


《风险灾害危机管理丛书·环境污染与农民环境抗争:基于苏北N村事件的分析》 图书简介 本书以苏北N村的环境污染事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地区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环境抗争现象。本丛书旨在从风险、灾害和危机管理的视角,为理解和应对这些复杂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借鉴。 第一部分:环境污染的根源与表现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了导致苏北N村环境污染的深层原因。这既包括了国家宏观层面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也涵盖了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失职或能力不足。我们探讨了特定工业活动(如化工、采矿、农业面源污染等)如何直接或间接对N村及其周边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土壤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异化、空气质量恶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具体而言,本书将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化的高歌猛进与环境的代价: 工业化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N村的案例揭示了这种发展模式在地方层面的具体体现,分析了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不足,以及企业逐利性对环境监管带来的挑战。我们考察了当地支柱产业的构成,并追溯了其发展历程中存在的环境管理漏洞。 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困境: 本书关注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的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增长的压力也可能使其在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问题有所妥协。我们深入研究了N村所在地方政府在审批、监管、执法等环节可能存在的失误,以及由此形成的“官商勾结”或“监管真空”等问题。同时,也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处理环境纠纷时的行政能力和公正性。 农业生产与面源污染: 除了工业污染,本书也关注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区域性的面源污染,对水源和土壤构成威胁。N村的案例可能也包含有这方面的因素,本书将对这些农业活动的环境后果进行辨析。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与健康影响: 本书详细描述了N村村民所经历的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村民访谈,呈现了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分布范围,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的直接破坏。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关注环境污染对村民健康带来的长期和短期影响,例如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癌症发病率升高等,并尝试分析污染与健康问题之间的科学关联。 第二部分:农民环境抗争的动因与策略 在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面前,N村的农民并非束手就擒,而是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与诉求,展开了环境抗争。本书将深入剖析农民环境抗争的内在动因,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境下所采取的策略与行动。 环境权益的觉醒与诉求: 本书认为,农民环境抗争并非偶然,而是对自身生命健康权、生存环境权受到侵害的必然回应。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村民对清洁空气、安全饮水、健康土壤的意识逐渐觉醒。本书将分析村民个体和群体在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其对自身福祉的威胁后,如何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维权。我们考察了村民环境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对“环境正义”的朴素追求。 抗争的多元化表现形式: 农民环境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本书将对N村村民采取的具体行动进行细致分类和解读。这可能包括: 集体请愿与上访: 向政府部门递交请愿书、进行集体上访,是农民表达诉求的常见方式。本书将分析村民通过这些渠道与政府进行沟通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遭遇的阻碍。 媒体曝光与舆论施压: 部分村民可能尝试通过联系媒体、利用社交网络等方式,将N村的环境问题公之于众,试图借助舆论的力量倒逼政府和企业采取行动。本书将探讨媒体在环境事件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农民如何巧妙运用媒体工具。 法律途径的探索: 尽管在中国农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环境纠纷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部分村民可能尝试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本书将分析村民在法律知识、维权成本、司法公正性等方面的困境,以及他们在此方面的努力与困境。 非暴力直接行动: 在某些情况下,当其他途径难以奏效时,村民可能采取非暴力直接行动,例如阻止污染源的生产活动、围堵相关企业等。本书将分析这些行动的性质、规模、组织程度,以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协商与谈判: 在某些环节,村民可能也尝试与当地政府或相关企业进行协商与谈判,寻求解决方案。本书将评估这些谈判的成效,以及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农民如何争取利益。 农民抗争的组织化与非组织化: 本书还将关注农民环境抗争的组织化程度。是自发的个体行为,还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体行动?我们将分析在N村,是否存在自发的领袖人物,或者是否有外部力量(如NGOs、律师等)的介入,对农民抗争的组织化程度和行动效力产生影响。 抗争的成效与局限性: 任何抗争行为都存在其成效与局限性。本书将客观评价N村农民环境抗争所取得的成果,例如是否促使政府加强了环境监管,是否推动了企业整改,是否改善了部分环境问题。同时,也将深刻剖析农民在抗争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潜在风险,例如受到压制、报复,维权成本过高,以及最终诉求难以完全实现等。 第三部分:风险灾害危机管理视角下的反思与对策 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将N村的环境污染与农民抗争事件置于风险、灾害与危机管理的宏观框架之下进行审视。 环境污染作为一种风险与灾害: 本书将环境污染视为一种潜在的风险,当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并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时,就可能演变成环境灾害。我们将分析N村的环境污染是如何从一个潜在风险演变为一个现实的、影响广泛的灾害事件的。这包括对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蔓延的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 农民环境抗争与危机管理: 农民的环境抗争不仅是对污染灾害的反应,其本身也可能构成一种社会危机。如何有效化解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如何通过科学的危机管理手段,将潜在的社会冲突转化为有序的社会治理,是本书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将分析在N村事件中,政府在危机预警、危机响应、危机恢复等方面的表现,并评估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多主体协同治理: 本书强调,解决环境污染与农民抗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多主体协同参与。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框架,促进各方在环境治理、利益协调、责任分担等方面形成共识和合力。 政府的责任与改革: 分析政府在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建设、环境监测监管、污染治理、环境公平保障等方面的职能定位,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例如提升监管能力、强化执法力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等。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转型: 探讨企业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责任,以及如何推动企业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预防”,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本书将分析企业在N村事件中的角色,并提出促使其履行环境责任的途径。 社会组织的介入与作用: 评估非政府组织(NGOs)在环境信息传播、公众意识提升、法律援助、政策倡导等方面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探讨如何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公民的参与与赋权: 强调提升公民的环境素养,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和决策过程。本书将探讨如何赋权农民,使其在环境保护和利益维护方面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行动力。 法律制度的完善与环境正义的实现: 本书还将探讨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环境执法、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等,以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实现环境正义。我们关注如何通过制度性安排,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维权成本,从而更好地解决环境纠纷。 长效机制的构建: 最终,本书旨在提出构建一套长效的环境风险与危机管理机制。这包括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完善应急响应预案,强化事后追责与问责机制,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结论与展望 本书通过对苏北N村事件的深入分析,不仅揭示了中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和农民环境抗争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为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本书相信,通过科学的风险灾害危机管理,整合多方力量,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最终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走向更加可持续和公平的未来。本书的分析和建议,不仅适用于N村,也为理解和解决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类似的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内容聚焦于对事件本身的分析、对背后深层原因的探究、对农民行动的解读、以及从宏观管理视角提出的对策与展望,不包含任何对该书内容以外的其他信息进行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需要放慢速度去咀嚼和思考,绝非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社会张力与环境治理困境的绝佳切口。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收尾部分提出的那些前瞻性的思考和政策建议,它们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坚实案例基础上的、具有高度操作性的洞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起特殊的事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环境正义以及公民社会参与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分析模型。它成功地将微观的、地方性的故事,提升到了可以反思宏观制度变迁的普遍性高度。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并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会带来新体会的力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关注社会变迁和环境议题的读者。

评分

阅读过程中,书中对具体人物命运的刻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研究者并没有将村民仅仅视为被动的环境受害者或抗争主体,而是赋予了他们复杂的个体形象。那些关于个体决策背后的权衡、恐惧、希望与妥协的细节描写,极具张力和感染力。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质朴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挣扎和无奈。特别是书中对几位核心人物的长期追踪记录,展现了环境压力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轨迹。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政策研究或环境科学的范畴,上升到了对现代社会个体尊严与生存困境的哲学反思层面。读完这些片段,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或许就是优秀社会科学作品的力量所在——它让我们不仅“知道”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问题。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绪论部分,便被作者那种冷静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笔调所深深吸引。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实的口吻,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宏大图景。作者似乎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社会结构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这种背景铺垫的详尽程度,远远超出了我阅读一般社会学或环境研究书籍的预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社会关系网络时所展现出的细腻观察力,那些关于人情往来、权力分配的描写,让抽象的理论分析变得鲜活可感。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分析逻辑,使得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脉络。可以说,开篇的这部分,已经成功地吊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之中去探索究竟。

评分

这本书在方法论层面的探讨,可以说是展现了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作者似乎并没有固守某一家派的理论框架,而是兼容并蓄,灵活运用了多种分析工具来解构复杂的社会现象。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手资料的运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大量的深度访谈记录、田野笔记的摘录,使得原本冰冷的数据和理论获得了温度和生命力。这种“在场感”的营造非常成功,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研究者在田野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所承受的伦理挑战。此外,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于“偶然性”和“结构性”因素的辩证把握,也相当精妙。它没有简单地将事件归因于单一的宏观政策或微观个体选择,而是展示了一个多重因果交织的复杂系统,这种审慎的学术态度令人信服。这种严谨而又灵活的研究范式,是本书提升其理论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引人注目,硬壳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一股庄重而严肃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分量。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特别是扉页处的几张老照片,虽然只是黑白影像,但那种时代感和现场的冲击力,仿佛直接将读者带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书籍的排版也很有章法,段落之间留白得当,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体现出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从视觉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出版物。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人对内部的内容质量也抱有极高的期待,相信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也下了苦功,为读者呈现了一份扎实可靠的研究成果。整体来看,这本书在外观上的用心程度,已经为后续的阅读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