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無境界:怡僧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禪無境界:怡僧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怡僧法師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3704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24072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2
字數:2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常常聽一些參加各種心靈或者靈修培訓的朋友講,參加的時候感覺什麼煩惱都沒有瞭,可是當返迴到平常生活後,發現一切煩惱依舊。怡僧法師開示的妙處就在於,他能讓你迴到自己的生活中,安住當下,你會明白任何嚮外逐境的力量隻會平添煩惱,隻有明白一切智慧從自性中來,你纔會找到斷除煩惱的根。

內容簡介

  《禪無境界:怡僧法師《六祖壇經》講記》作者學佛三十載,在浩如煙海的教理中、不同宗派的思想裏苦苦尋找解脫煩惱的方法。直到領悟六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方放下煩惱,麵對平常人生。怡僧法師用自己數十年的學佛體驗,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隻要守住我們本來清淨的自性,煩惱就不會齣現。正如六祖所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瞭成佛。”

作者簡介

  怡僧法師,法號超品。十六歲齣傢於五颱山。後依止北京廣濟寺正果法師為侍者,1987年畢業於蘇州靈岩山佛學院,1988年任普陀山佛學院任監學。後參住西安臥龍寺禪堂、廣東丹霞山禪堂。現為北京市普渡寺住持。

目錄

緣起
行由品第一
一、自性清淨即是佛
二、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三、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四、漸修漸悟,不是佛陀的見性思想
五、自性清淨即菩提
六、本來無一物,正是修行頓悟之處
七、五祖傳咐六祖的是什麼?
八、衣鉢為證,以心傳心
九、迷時師度,悟瞭自度
十、佛法難聞,正法難信
十一、什麼是本來麵目?
十二、不論禪定解脫
十三、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般若品第二
一、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二、若空心靜坐,即住無記空
三、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四、法因人而興,經因人而有
五、做人即作佛,人成即佛成
六、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七、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
頓漸品第八
一、迴取真如,法還不淨
二、頓悟頓修,亦無漸次
三、自性涅·無執無相,還有常樂我淨嗎?
四、無名可名,名為自性
護法品第九
什麼是如來真實義?
付囑品第十
一、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
二、不動道場,真成淨土
三、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後記

精彩書摘

  怎麼又談到世間法瞭?世間都是這樣,修行在哪裏體現呢?就是在我們每個舉心動念,每個言談舉止當中去體現。六祖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為修行就在生活裏麵,不在深山裏,不在形式當中,就在心的造作和做事的錶現上。有的人說這個人很有修行,可是,他一點兒忠孝仁義都沒有,說明這個人沒修行。所以真正修行就是體現仁義道德。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這就是說怎麼修行。人們說我念瞭多少經,居士們說我每天念幾萬佛,誦多少部經,認為這是修行。可是這不能說明你心裏是否減少瞭煩惱。“日用常行饒益。”饒益是什麼?時時刻刻想到並且做到去利於彆人,這纔能體現你心裏麵沒貪嗔癡。“成道非由施錢。”成道覺悟不是你花瞭多少錢,布施瞭多少,誦瞭多少經,念瞭多少佛而能得來的。是你心裏麵怎麼去做,行為上怎麼去體現大愛無私,這纔是真正的修行。前一個無相頌說瞭:“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修行不在環境,不在外麵,在你平常的所作所為中。
  菩提隻嚮心覓,何勞嚮外求玄。
  覺悟要嚮心裏麵去找,不要去外麵找玄妙。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隻在目前。
  韋刺史問六祖,我們如何修行?這裏就說的是讓我們怎麼修行。一般人會認為,這不就是做人的道理嗎?世間強調人們的行為要忠孝仁義,佛法是從心裏麵去行持,修行不在外麵尋求,要在心裏麵去啓悟。如果真這樣做到瞭,西方就在眼前。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修行無非在淨化自己的人格而已。淨化人格,即不須問時間、處所、身份的分彆!就在日常生活裏行住坐臥中,返觀自照,體驗自性,在在處處無不可成佛。願東願西,在傢齣傢,都不是成佛作祖的必要條件!
  人們一聽修行是這樣,覺得不稀奇,人們信佛,嚮往的是神秘,以為學個什麼法,然後用修法來變成佛。決疑品講的內容就是解決人們的疑惑,人們以為念佛就和佛結緣瞭,佛就能偏嚮念佛的人,把他們救到西方。為什麼佛經上說一心不亂呢?是念佛的人沒有明白真實義,念佛有好處他就念瞭,你說沒好處他就不念瞭。於是就有瞭念佛的方便法門,用方便慢慢能將惡心轉變為善心。怕的是心裏走邪瞭,他既念佛又不嚮善,心裏麵還是十惡八邪,他要往生,說是帶業往生,這就是邪見瞭,把佛法歪麯瞭。心若自私不善,怎麼會體現淨土呢?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時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六祖又說:善知識要依偈修行,真正見自己本性,直成佛道。成佛是要一塵不染的頓見自性,不是漸修。若不見性就是在我執中遊戲,在我相中漸修,不能解脫生死。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學習佛法

評分

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長有你有我大傢一起來,很好的寶貝。

評分

常常聽一些參加各種心靈或者靈修培訓的朋友講,參加的時候感覺什麼煩惱都沒有瞭,可是當返迴到平常生活後,發現一切煩惱依舊。怡僧法師開示的妙處就在於,他能讓你迴到自己的生活中,安住當下,你會明白任何嚮外逐境的力量隻會平添煩惱,隻有明白一切智慧從自性中來,你纔會找到斷

評分

活動精選屯書,慢慢細讀

評分

學習佛法

評分

相信大傢讀完這本壇經有所悟

評分

學習佛法

評分

送貨很快,京東物流值得稱贊。

評分

學習佛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