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理经济学
原价:39.00元
作者:刘树林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030224057
字数:440000
页码:3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刘树林编著的《数理经济学》包括两大部分:数学知识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数学知识包括微分学或数学分析、线性代数、一部分空间解析几何和最优化理论。经济学应用主要涉及微观经济学,并涉及少量的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学。本书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提要
刘树林编著的《数理经济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数学知识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数学知识包括微分学或数学分析、线性代数、一部分空间解析几何和最优化理论。经济学应用主要涉及微观经济学,并涉及少量的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学。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数学知识的经济学应用,均有一定的深度。
《数理经济学》配备多媒体课件,适合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大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数学或经济学基地班的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适合使用数学从事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学类专业师生、从事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数学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第1章导论第2章单变量函数的微分学第3章单变量函数微分学的经济应用第4章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若干理论第5章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的经济应用第6章多元函数微分法第7章多元函数微分法的经济应用第8章无约束最优化第9章无约束最优化的经济应用第10章约束优化理论第11章约束优化理论的经济应用习题答案参考文献数学索引经济学索引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一旦跨过那道陡峭的门槛,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和视野的巨大拓展。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大量引入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考古学的新发现还是文献学的最新进展,都被有条不紊地整合进主体叙事之中,这让整本书散发出现代史学研究的前沿气息。我个人对其中对于少数民族政权内部治理结构与儒家士大夫阶层相互作用的分析特别感兴趣,它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复杂性远超我们以往的简单想象。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已知历史的重述,更是在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界的现有辩论中,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视角和新论点。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考证态度所震慑。这绝非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的轻松阅读,它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消化其中蕴含的复杂信息量。作者似乎对每一处史料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搜寻和比对,使得书中呈现的论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不可撼动的逻辑链条。尤其是在解析不同政权之间的军事战略和外交博弈时,那种步步为营的推演过程,让人拍案叫绝。它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生存与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艺术的体现。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古时期中国北方边疆史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殿堂级的参考资料,其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中,但幸运的是,作者为我们准备了一张极其精密的地图。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以主题为纲,将时间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间的互动关系变得清晰可见。我最喜欢它探讨文化交融的部分,那些关于宗教信仰、艺术风格乃至日常生活习俗的变迁,都以一种非常生动且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展现出来。它提醒我们,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挣扎与创造。这种将“大历史”与“小人物”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跨度之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巧妙地将我们从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抽离出来,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早期面貌的关键转折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那种近乎于手术刀般的精准和细腻,没有丝毫的冗余或含糊不清。每一次权力的交替、每一次文化的碰撞,都被置于放大镜下进行审视,使得即便是最微小的细节也折射出历史的洪流。读罢掩卷,我感觉自己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像是一个亲历者,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声响,目睹着辽阔疆域上不同族群的融合与冲突。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场感,是许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它真正做到了在宏大叙事中见微知著,构建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历史图景。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任何一个政权简单地脸谱化或定性化,而是展现了它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需求所做的理性选择。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不带过多现代的道德评判,而是专注于还原当时的语境。例如,对于某次重大战役的起因分析,书中从气候变化到内部派系斗争层层剥开,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本书不仅是史料的汇集,更是一种高超的史学思维训练,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以更开阔、更审慎的态度去审视任何一段已经逝去却又深刻影响着今日的过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