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在古代,人类尝试通过神话来解释世界的起源。而这些神话流传至今,则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经典故事:衣食住行故事》从盘古开天地讲起,娓娓道来中国远古的神话故事,使孩子们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还能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样与大自然斗争的。
内容简介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女娲造人、刻舟求剑、苏武牧羊、美入计、新亭对泣、割发代首、毛遂自荐……《中华经典故事:衣食住行故事》中华故事中的经典篇章,在保留传统故事精髓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使读者更容易领悟经典故事所传达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目录
黄道婆衣被天下
“衣”“裳”不同
皇帝都穿黄袍吗
丢官为什么说丢了乌纱帽
向胡人学来的军装——胡服骑射
长袍马褂——异服变国服
古代童装是小号的成人装吗
从“踏破铁鞋”说起——鞋的故事
穿袜子的讲究
神农教会我们种庄稼——五谷由来
古人的油盐酱醋——五味调和
从“蛮头”到“馒头”
面条成长史
茶余话茶
杜康造酒
麻辣川菜的另一种味道——鱼香味
淮扬名菜“狮子头”
苏东坡与东坡肉
宋嫂鱼羹和宋嫂鱼
鲁菜功臣——名厨易牙
屈原的家乡菜——湘菜
萝卜丝做燕窝——洛阳燕菜
刺客学做烤全鱼——松鼠鳜鱼
药膳曹操鸡
满含爱心的过桥米线
馄饨的故事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的来历
油条曾叫“油炸桧”
炼丹的意外收获——豆腐
说说筷子
红墙碧瓦紫禁城
江南园林——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福建土楼——东方建筑明珠
八仙桌——平常人家的“仙人制造”
门神——驱鬼纳福护家院
对联——文字的桃符
灶神——厨房里面记善恶
储秀宫的味儿
“如厕”的那些事儿
宝马——从古到今都是“名牌”
没有汽车的日子
饱带干粮晴带伞——出门前的万全准备
丝绸之路是如何被走出来的
阿倍仲麻吕——艰难的回家路
蜀道——因为难走而受欢迎
用双脚丈量土地的商人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精彩书摘
向胡人学来的军装——胡服骑射春秋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之位,征伐战争不断,大国衰弱被瓜分,小国或不思进取的弱国被强国吞并。公元前403年,雄霸一时的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成了三个新兴的诸侯国。
当时赵国占据的领土靠北,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东面与中山、齐国相接壤,南面与魏、韩、卫三国交界,北面则与东胡、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部落相接。在日益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赵国不但时常同邻国发生冲突,与北方胡人部落也是摩擦不断。赵武灵王赵雍即位时,赵国国力已经衰弱,常打败仗,就连邻国中山这样的小国也依仗齐国的强兵,常在边境侵扰,令赵国城池部(Hao)城差点失守。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君主,也十分有作为。他不甘心国家这样衰落下去,想尽办法进行改革,富国强兵,欲报侵犯之仇,将中山、北方胡人的领地都划人赵国疆域。
赵武灵王首先做的就是强兵。在和胡人的交战中,赵武灵王注意到了胡人在军事方面的长处——他们特别善于骑马作战,最特别的就是胡人的服饰,与中原汉民族的服饰有很大差异。胡人都身穿紧袖短衣,长裤革靴,行动特别灵活,上马下马方便自如,奔跑起来也十分迅速。赵武灵王见此情形,若有所思:赵国军队少骑兵,多步兵,武器比胡人精良,战斗力却不如胡人,问题大概就出在这衣服上。中原地区的人们都是衣着宽袍大袖的衣裳,再穿上笨重的甲胄,行动、骑马都不方便。一次征战之后,赵武灵王登上黄华山,对相国肥义感慨地说:“我赵国要成为一方霸主,就得让士兵穿胡服、习骑射,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穿胡服、习骑射”的政令刚一提出,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
公子成说:“我们怎么能像胡人一样穿衣服,改变传统的习惯呢?这是大逆不道。”在当时中原贵族的观念里,上衣下裳的服饰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礼仪,自古以来是中原文明的标志,胡人没有受中原文明教化,被他们看作“异类”,向胡人学习是自甘堕落的表现。赵武灵王听到这种言论,即刻驳斥贵族们拘泥旧俗,不思进取。
他认为法令制度的实施都应该适合时宜,与时俱进,这样才有利于国家昌盛。于是,赵武灵王抱着强盛赵国的决心,力排众议,毅然颁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他带头穿胡服会见群臣,以胡服装备武装士兵,着重训练骑兵。胡服成了赵军的正规军装,不久还在整个赵国流行起来。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几年后,赵国的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不但打败了东边的中山国,还夺取了林胡、楼烦等地,向北方拓展了上千里的疆域,使得赵国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汉人生活中的“胡风”胡人南下与中原汉人交流融合,除了服饰之外,他们还给汉人生活的各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中原地区的人最早是席地而坐的,就是跪坐在席子上,没有凳子、椅子,这样坐会压着脚,并不舒服。后来,胡人制作的折叠小凳——“胡床”传入了中原,汉人发现坐在这种东西上,双脚可以垂地,非常舒服,于是坐“胡床”在中原流行起来。因为向胡人学习,汉人开始使用高足家具,所以到了今天,我们都是坐在凳子上而不用席地而坐了。不仅胡人的器具在中原流行,他们的舞蹈、乐曲、乐器也给汉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流行的胡旋舞、乐器琵琶,都是由西域传入的。唐代诗人元稹(zhen)形容唐代是“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见唐代“胡风”之盛行。在食物方面更少不了胡人的影响,现在许多常见的食物,如胡萝卜、葡萄、胡豆等,以前中原地区是没有的,都是由胡地传入的。我们吃的核桃又叫做“胡桃”,因为它也是胡人带来的。
……
前言/序言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女娲造人、刻舟求剑、苏武牧羊、美入计、新亭对泣、割发代首、毛遂自荐……这些故事穿越历史、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它们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浓缩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智慧,同时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纷繁历史变迁的窗口。为帮助当代读者了解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积淀,陶冶情操,并引领大家由此阅读古代经典,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故事”丛书。
丛书精选中华故事中的经典篇章,在保留传统故事精髓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使读者更容易领悟经典故事所传达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故事内涵有提升。每个故事之后用简练的语言联系实际,进行解读,以唤起读者更多的思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故事后或附经典原文,让读者通览经典原貌,整体感知;或附“博闻馆”,链接与故事相关的其他故事或知识,拓宽思路,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故事。
故事配图丰富新颖,力求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巧妙的配图文字,帮助大家轻松阅读,并开阔视野,从多角度,扩展知识。
对于故事中的生僻字词均加注汉语拼音及注解,以帮助阅读和理解。
本套丛书由富有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协力创作,在此对所有参与编写的人员表示由衷感谢。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经典故事:衣食住行故事 [11-14岁]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中华经典故事:N汉字故事
评分
☆☆☆☆☆
故事浅显易懂,很适合儿童看,对儿童初步了解古代故事有帮助,赞一个!
评分
☆☆☆☆☆
买了一套这样的书,给孩子看,蛮不错的.
评分
☆☆☆☆☆
刺客学做烤全鱼——松鼠鳜鱼
评分
☆☆☆☆☆
1条
评分
☆☆☆☆☆
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小学生看。
评分
☆☆☆☆☆
非常适合非常非常喜欢这个哦!
评分
☆☆☆☆☆
¥15.90(8.1折)
评分
☆☆☆☆☆
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很适合孩子,也适合大人,学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