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研究:从五部作品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一书,通过对五部代表性作品的全面分析,在揭示五位作曲家的创作个性的同时,也概括了中国当代电子音乐创作的共同特征。可以说是对二十多年来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与小结。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李西安
序 张小夫
绪论 简要回顾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电子音乐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中的建设与发展
二、各种电子音乐节等系列活动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三、中国电子音乐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现代电子技术与古老东方哲学的巧妙结合——许舒亚《太—2号》音乐分析
第一节 作品概述
第二节 音乐分析
一、制作声音的设备
二、音乐结构与作品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对乐器和音色的精心选择并赋予其象征性的哲学寓意
二、对中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三、对电子音乐创作的独特理念
第二章 搭建一座历史与当代时空的桥梁——陈远林《飞鹄行》音乐分析
第一节 标题、歌词与结构
一、标题
二、歌词
三、音乐结构
第二节 音乐分析
第三节 电子音响部分的声音制作技术
一、设备连接总括
二、声音制作程序分析
第四节 音响的组合与配置
一、室内乐化的声部写作
二、音色的分组与综合运用
三、对新音色的追求体现出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结构特征
二、即兴性与互动特点
三、电子制作手法简洁而有效
第三章 追求中与西、古典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张小夫《诺日朗》音乐分析
第一节 作品概述
一、《诺日朗》创作缘起及其多种版本
二、作品结构
三、基本制作流程
第二节 《诺日朗》体现的技术创作理念和文化内涵
一、声音制作技术理念
二、音乐写作结合电子音乐声音制作技术和传统器乐写作的观念
三、追求音响空间布局的多层次化
四、文化理念与技术理念在音乐中融会贯通
第三节 小结
一、多重艺术载体通过合力积累产生“1+1>2”的艺术效应
二、用“变”与“不变”的音乐语言体现多媒体音乐中“同质异构”的价值理念
……
第四章 运用声音运动的“镜像”效应体现电子音乐刨作的多重思维——刘健《半坡的月圆之夜》音乐分析
精彩书摘
多媒体计算机音乐作品《乐中书》是根据宋代词人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而作。作品将书法家现场书写《前赤壁赋》(节选)的动作实时转换为电子音乐,与其他声部进行合奏。作品中还包含了现场的电子化古琴独奏和古词吟唱,用纯电子的方式,演绎中国古代文人旷达悠远的心境和古战场惨烈的杀戮场面。视频部分着力表现传统书法艺术,随着音乐情绪演变的种种字体为音乐的表达提供了更细腻丰富的层次。乐与书的互动、乐与书的相互角色置换正是本作品对传统文化表达的一种尝试。
作曲家的创作理念还提出更深一层的哲学观点:“我并不是最重视形式美,我更相信事物之间有种‘同质异构’的联系,所以我更热衷于深入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层面上,通过剖析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去挖掘艺术中同属性的内在规律……”作曲家根据“同质异构”的原理,通过“北欧模块”介质搭建了所表现的内容——“乐”的声音模型的同时,与书法视觉艺术结合,在视频艺术家的协助下,通过视频介质构建了“乐与书”的可视模型,同时,这两个模型的搭建过程也操纵在现场表演者的手中。作者将深层的哲学思考同作品的内容形式结合起来,从而揭示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也使听众在欣赏完作品的演出之后,有更多的思索与回味。
正是基于作曲家“同质异构”的创作观念和试图超越形式进而“深入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层面”,“挖掘艺术中同属性的内在规律”,因此,作曲家在作品中没有着重表述主人公的情感体验,而是扮演了旁观者的特定角色。这表现在作曲家对形式的选择上,没有直接用最擅长表达人的情感的常规乐器和常规人声,而是所有的声音都特意选择了纯电子化的,即或是用了古琴这样的最有表现力的传统乐器,也将其全部电子化。这些纯电子音色,正是因为陌生,才让人感觉有点“冷”,然而,正是这点“冷”产生了距离感,而距离感恰恰是作曲家成为旁观者的必备前提,使其能够保持着对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和理性反思。
……
前言/序言
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研究:从五部作品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