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研究:从五部作品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一书,通过对五部代表性作品的全面分析,在揭示五位作曲家的创作个性的同时,也概括了中国当代电子音乐创作的共同特征。可以说是对二十多年来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与小结。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李西安
序 张小夫
绪论 简要回顾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
一、电子音乐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中的建设与发展
二、各种电子音乐节等系列活动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三、中国电子音乐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现代电子技术与古老东方哲学的巧妙结合——许舒亚《太—2号》音乐分析
第一节 作品概述
第二节 音乐分析
一、制作声音的设备
二、音乐结构与作品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对乐器和音色的精心选择并赋予其象征性的哲学寓意
二、对中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三、对电子音乐创作的独特理念
第二章 搭建一座历史与当代时空的桥梁——陈远林《飞鹄行》音乐分析
第一节 标题、歌词与结构
一、标题
二、歌词
三、音乐结构
第二节 音乐分析
第三节 电子音响部分的声音制作技术
一、设备连接总括
二、声音制作程序分析
第四节 音响的组合与配置
一、室内乐化的声部写作
二、音色的分组与综合运用
三、对新音色的追求体现出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结构特征
二、即兴性与互动特点
三、电子制作手法简洁而有效
第三章 追求中与西、古典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张小夫《诺日朗》音乐分析
第一节 作品概述
一、《诺日朗》创作缘起及其多种版本
二、作品结构
三、基本制作流程
第二节 《诺日朗》体现的技术创作理念和文化内涵
一、声音制作技术理念
二、音乐写作结合电子音乐声音制作技术和传统器乐写作的观念
三、追求音响空间布局的多层次化
四、文化理念与技术理念在音乐中融会贯通
第三节 小结
一、多重艺术载体通过合力积累产生“1+1>2”的艺术效应
二、用“变”与“不变”的音乐语言体现多媒体音乐中“同质异构”的价值理念
……
第四章 运用声音运动的“镜像”效应体现电子音乐刨作的多重思维——刘健《半坡的月圆之夜》音乐分析
精彩书摘
多媒体计算机音乐作品《乐中书》是根据宋代词人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而作。作品将书法家现场书写《前赤壁赋》(节选)的动作实时转换为电子音乐,与其他声部进行合奏。作品中还包含了现场的电子化古琴独奏和古词吟唱,用纯电子的方式,演绎中国古代文人旷达悠远的心境和古战场惨烈的杀戮场面。视频部分着力表现传统书法艺术,随着音乐情绪演变的种种字体为音乐的表达提供了更细腻丰富的层次。乐与书的互动、乐与书的相互角色置换正是本作品对传统文化表达的一种尝试。
作曲家的创作理念还提出更深一层的哲学观点:“我并不是最重视形式美,我更相信事物之间有种‘同质异构’的联系,所以我更热衷于深入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层面上,通过剖析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去挖掘艺术中同属性的内在规律……”作曲家根据“同质异构”的原理,通过“北欧模块”介质搭建了所表现的内容——“乐”的声音模型的同时,与书法视觉艺术结合,在视频艺术家的协助下,通过视频介质构建了“乐与书”的可视模型,同时,这两个模型的搭建过程也操纵在现场表演者的手中。作者将深层的哲学思考同作品的内容形式结合起来,从而揭示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也使听众在欣赏完作品的演出之后,有更多的思索与回味。
正是基于作曲家“同质异构”的创作观念和试图超越形式进而“深入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层面”,“挖掘艺术中同属性的内在规律”,因此,作曲家在作品中没有着重表述主人公的情感体验,而是扮演了旁观者的特定角色。这表现在作曲家对形式的选择上,没有直接用最擅长表达人的情感的常规乐器和常规人声,而是所有的声音都特意选择了纯电子化的,即或是用了古琴这样的最有表现力的传统乐器,也将其全部电子化。这些纯电子音色,正是因为陌生,才让人感觉有点“冷”,然而,正是这点“冷”产生了距离感,而距离感恰恰是作曲家成为旁观者的必备前提,使其能够保持着对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和理性反思。
……
前言/序言
探索声音的边界:现代音乐的多元叙事 书名:《声场变迁:20世纪以来全球音乐语境下的风格演进与文化对话》 作者:[此处请填写真实作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请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 --- 内容简介: 《声场变迁:20世纪以来全球音乐语境下的风格演进与文化对话》是一部深入剖析近百年来全球音乐生态剧烈变革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音乐在技术飞跃、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不同音乐形式如何在碰撞、吸收与重塑中,构建起我们今日所听闻的“声音景观”。 本书摒弃了单一地域或某一特定体裁的局限性,将研究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全球音乐图景。它着重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音乐媒介的革命性进步(如磁带录音、合成器、数字采样技术)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音乐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核心论点在于:现代音乐的“风格”不再是线性的演进,而是无数平行、交叉甚至相互抵抗的“叙事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个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通过精选的案例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揭示了声音的社会意义。 --- 第一部分:技术的奇点与听觉的重塑(1945-1970) 本部分追溯了战后电子技术对音乐本体论的冲击。我们详细考察了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和电子音乐(Elektronische Musik)在欧洲的起源与分歧,分析了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等关键事件如何将声音的非物质化推向高潮。 重点分析对象包括: 1. 录音介质的解放: 探讨磁带技术如何使作曲家首次获得“在时间中雕刻声音”的能力,并解析了皮埃尔·谢弗(Pierre Schaeffer)对“可听物”(objet sonore)的哲学建构。 2. 合成器的早期生命: 审视了RCA Mark II等早期大型合成器的出现,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了传统乐器学的限制,为后续的先锋音乐铺平道路。 3. 中介的政治性: 分析了冷战时期,不同阵营在推广各自的“前卫音乐”时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意图,揭示技术如何被用作文化软实力的工具。 通过对这些早期实验的梳理,读者将理解,现代音乐的“现代性”首先是一种对声音存在状态的哲学性重估。 --- 第二部分:跨界与流派的渗透(1970-1990) 随着技术的普及化和市场化,音乐的创作疆界开始模糊。本部分聚焦于不同“精英”与“大众”音乐形式之间的复杂互动。 重点关注领域包括: 1. 极简主义的全球回响: 不仅研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和史蒂夫·赖克(Steve Reich)在美国的室内乐实践,更深入考察了极简主义的结构原则如何被英美后朋克(Post-Punk)乐队如Talking Heads以及早期浩室(House)音乐的重复段落所吸收和转化。 2. 爵士乐的再编码: 考察了自由爵士乐(Free Jazz)在寻求“回归根源”的同时,如何不可避免地吸纳了来自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节奏母题,形成了对“世界音乐”概念的初步挑战。 3. 流行音乐中的技术采样: 剖析了采样技术(Sampling)在嘻哈音乐(Hip-Hop)诞生初期引发的版权争议和创造性张力,讨论了“借用”如何成为一种新的作曲手法,并重构了音乐的“原创性”定义。 这一阶段的研究强调了“融合”并非简单的并置,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借用和语义转移。 --- 第三部分:数字浪潮与身份的构建(1990至今) 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与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音乐创作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本部分探讨了音乐如何成为个体身份表达和亚文化社群建构的核心载体。 关键议题包括: 1. 后殖民语境下的声音挪用: 深入分析了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音乐人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对西方音乐结构进行“反向殖民”式的解构与重组,尤其关注电子舞曲(EDM)和特定地域民族乐器样本的运用。 2. 声音环境的碎片化: 研究了流媒体时代下,听众的注意力跨度变化对音乐结构的影响。例如,探讨了“噪音美学”在当代艺术音乐中的回归,以及其作为对过度饱和信息环境的反抗姿态。 3. “民族性”的重新协商: 本章不预设任何一种文化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考察了新一代作曲家如何处理传统音乐元素,不是为了“复兴”,而是将其视为可供解构和重新编码的“文化代码”,探讨其在跨文化语境下的流动性与异化。 --- 第四部分:未来声景的理论展望 最后一部分尝试超越对既有风格的描述,转向对未来音乐实践的理论预判。本书提出了“共振本体论(Resonant Ontology)”的概念,主张在未来的声音生态中,技术、人类情感与地理政治将持续以不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 我们思考以下问题:人工智能(AI)在音乐创作中的角色将如何定义“作者性”?在元宇宙等虚拟环境中,声音的物理属性和空间感又将如何被重新定义? 总结: 《声场变迁》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工具,用以审视20世纪以来音乐艺术如何回应一个日益复杂、技术驱动且文化交织的世界。它鼓励读者将音乐视为一种动态的、具有强大社会穿透力的媒介,而非仅仅是审美对象。本书的目标是培养一种更具批判性、更能洞察全球声音网络复杂性的听觉素养。它适用于音乐学、文化研究、媒体理论以及对当代艺术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