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有序介孔分子篩材料》是作者根據十幾年來從事介孔分子篩材料研究的成果並結閤國內外相關領域發展而撰寫的一部學術專著。《有序介孔分子篩材料》以有序介孔分子篩材料的閤成、結構和應用為主綫,全麵、係統地介紹瞭介孔分子篩材料閤成原理、結構錶徵接術、形貌控製和功能化,並結閤研究前沿展望瞭其發展趨勢。書中著重從基礎科學的角度理解介孔材料及其應用,目的是希望研究者,即使是初學者,閱讀本書後能理解介孔分子篩中的化學原理,掌握其閤成技巧,獲得高質量的介孔材料並開發其應用。
《有序介孔分子篩材料》可供化學、化工、物理和材料等領域,特彆是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等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教師和研究生參考。
作者簡介
趙東元,1963年齣生於遼寜省瀋陽市。現為復旦大學化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先進材料實驗室主任。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介孔材料閤成等方嚮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重要刊物上發錶SCI論文近500篇,論文被引用超過3萬次。獲中國發明專利39項。曾多次獲得國內外奬項,如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中國青年科技奬、杜邦奬、何梁何利科學進步奬、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奬、國際介觀結構材料協會IMMA成就奬等。
萬穎,女,1975年齣生於山西省。現為上海師範大學化學係教授。1992年考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係學習,2002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復旦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她主要圍繞雜化介孔材料的組裝及其在綠色化學及汙染治理過程中的催化應用開展基礎科學研究。近年發錶SCI論文60餘篇,論文被引用2000餘次。齣版專著1部,參與撰寫3部專著。2010年獲得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和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奬。
周午縱,1956年齣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現任英國聖安德羅斯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並主持電子顯微鏡實驗室。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係,1988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至今發錶學術論文280餘篇。他近期的主要研究興趣是非傳統晶體生長現象和固態材料的微結構分析。曾受聘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浙江大學理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外評審專傢、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傢。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參考文獻
第2章 介孔分子篩的閤成技術
2.1 閤成方法概述
2.2 水熱閤成
2.2.1 錶麵活性劑
2.2.2 無機原料
2.2.3 閤成溫度
2.2.4 閤成介質
2.2.5 水熱處理
2.2.6 生成速率
2.2.7 分離和乾燥
2.3 模闆劑的脫除
2.3.1 焙燒法
2.3.2 萃取法
2.3.3 超臨界流體萃取法
2.3.4 微波輻照法
2.3.5 紫外綫輻射法
2.3.6 微波消解法
2.3.7 高氯酸銨氧化法
2.4 堿性閤成
2.5 酸性閤成
2.6 非水閤成技術
2.7 閤成後處理技術簡介
2.7.1 水熱處理
2.7.2 一次閤成
2.7.3 重結晶
2.8 介孔分子篩的穩定性
2.8.1 熱穩定性
2.8.2 水熱穩定性
2.8.3 機械穩定性
2.9 介孔材料的孔徑控製
參考文獻
第3章 介孔分子篩的形成機理
3.1 形成機理簡介
3.2 閤成路綫
3.3 閤成規律
3.3.1 介觀液晶相
3.3.2 臨界膠柬濃度
3.3.3 堆積參數
3.3.4 親水/疏水體積比
3.3.5 錶麵活性劑相圖
3.3.6 “酸堿對”路綫
3.4 硬模闆法——納米澆鑄
3.4.1 納米澆鑄的概念
3.4 2 硬模闆法閤成有序介孔分子篩材料
3.4 3 軟模闆法和納米澆鑄法的差彆
3.4.4 納米澆鑄過程
3.4.5 模闆的脫除方法
3.4.6 采用介孔碳為硬模闆閤成正相介孔分子篩材料
參考文獻
第4章 結構錶徵和鑒定方法
4.1 X射綫衍射
4.1.1 XRD的基本原理
4.1.2 介孔分子篩材料的XRD測試
4.1.3 介孔分子篩材料的XRD譜圖分析
4.1.4 小角X射綫散射
4.2 電子顯微分析
4.2.1 透射電子顯微鏡
……
第5章 介孔氧化矽分子篩的基本類型
第6章 介孔氧化矽分子篩的摻雜
第7章 介孔氧化矽分子篩的形貌控製
第8章 非氧化矽介孔分子篩
第9章 有機基團功能化的介孔氧化矽分子篩
第10章 介孔分子篩的應用
第11章 展望
專業名詞縮寫對照錶
索引
前言/序言
20世紀90年代初期興起的新型納米結構材料——有序介孔分子篩材料正迅速發展為跨學科的研究熱點。有序介孔分子篩的齣現不僅帶來瞭一類具有大且均勻的孔徑(2-50 nm)、高有序度的納米孔道、大比錶麵積和液晶模闆結構的新材料,而且提齣瞭設計周期排列的有機/無機復閤體納米陣列的概念。經過20年的發展,相關理論、研究方法與技術得到瞭長足的進步,新型介孔分子篩材料不斷湧現,其研究和應用由原來的催化、吸附分離等傳統領域,嚮生物、光電、傳感器等高新技術領域拓展,使人們對介孔分子篩閤成化學中的諸多現象與規律有瞭進一步的認識,特彆是對結構一功能一閤成的關係規律上有瞭更加係統與深入的研究。本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撰寫的,曆時5年而成。
全書共分11章。第1章為緒論,重點介紹介孔分子篩材料的發展曆史。第2章和第3章從有序介孔分子篩材料的特點齣發,總結瞭閤成路綫和控製閤成中的要素,如錶麵活性劑的選擇、水熱方法、EISA路綫、調控介觀結構和調節孔徑等,以及相應形成機理,如錶麵活性劑自組裝和硬模闆納米澆鑄等。如能充分理解和掌握這些要素和機理,研究者,即使是初學者,也很容易製得高質量的介孔材料。第4章介紹瞭介孔分子篩結構錶徵和鑒定上應用最多的幾種實驗技術。第5章至第7章集中介紹瞭介孔氧化矽分子篩的結構、閤成、功能化和形貌控製。這主要是因為有序介孔氧化矽分子篩的研究是最廣泛、最全麵的。通過這些介紹,研究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有序介孔氧化矽分子篩的研究曆程以及進展。第8章介紹瞭金屬氧化物、碳、聚閤物、金屬、碳化物、硫化物等多種組成的非氧化矽介孔分子篩;第9章介紹瞭有機組元摻雜的功能化介孔氧化矽分子篩。這些組成各異的材料必定會在光、電、磁、有機閤成等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第10章涉及介孔分子篩初步的應用領域。可以看齣,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人員加入進來,不斷拓展其領域。最後,第11章介紹瞭介孔分子篩材料的最新進展,並對其發展進行瞭展望。
書名:先進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結構、性能與應用 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一係列先進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科學基礎、閤成策略、結構調控、性能錶徵及其在多個前沿領域的具體應用。我們著重關注那些在特定功能需求下被精心設計和製造的高分子體係,旨在為研究人員、工程師和材料科學傢提供一份全麵而深入的技術參考。 第一部分:高分子科學基礎與結構解析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高分子化學和物理學的核心原理,包括聚閤反應動力學、分子量分布的控製以及鏈結構與宏觀性能之間的關係。我們詳細闡述瞭從原子尺度到介觀尺度的結構錶徵技術,重點介紹瞭: 1. 固態核磁共振(Solid-State NMR)在聚閤物微觀結構分析中的應用:如何利用化學位移、偶極耦閤和四極耦閤等參數解析非晶態和半結晶態高分子鏈段的局部構象、鏈運動以及相分離的界麵結構。 2. 小角X射綫散射(SAXS)與小角中子散射(SANS):這兩種互補技術如何用於定量分析高分子體係中的宏觀尺度的形貌、孔隙結構、嵌段共聚物的自組裝結構以及復閤材料中的填料分散狀態。特彆地,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氘代策略(在SANS中)來增強對特定組分的對比度,從而揭示復雜的相分離行為。 3. 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Cryo-TEM):針對軟物質和生物高分子體係,Cryo-TEM如何實現對高分子在自然水閤狀態下的亞納米級形貌觀察,這對於理解納米顆粒錶麵修飾、膠束穩定性和高分子水凝膠網絡的構建至關重要。 第二部分:高性能聚閤物的閤成與調控 本章節聚焦於閤成方法學的創新,特彆是那些能夠實現對分子量、拓撲結構和官能度進行精準控製的聚閤技術。 1.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閤(CRP):我們深入分析瞭原子轉移自由基聚閤(ATRP)、可逆加成-斷裂鏈轉移(RAFT)聚閤以及氮氧化物介導的聚閤(NMP)。討論的重點包括鏈轉移劑/催化劑體係的選擇、反應條件的優化,以及如何利用CRP技術構建復雜的拓撲結構,如星形聚閤物、刷形聚閤物和分子內交聯網絡。 2. 配位聚閤與開環聚閤(ROP):針對聚酯和聚醚類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精確閤成,詳細闡述瞭锡、鋅、鎂等金屬有機催化劑的機理及其對立體規整性和分子量控製的影響。此外,對於環狀或大環聚閤物的閤成,我們探討瞭高稀釋度條件下的自聚閤與分子間聚閤的競爭。 3. 功能化單體與後聚閤修飾:討論瞭如何將特殊功能基團(如光響應基團、生物活性基團、導電基團)引入高分子骨架或側鏈。重點介紹點擊化學(Click Chemistry)在後聚閤修飾中的高效應用,它提供瞭一種溫和、高産率的工具來定製材料的錶麵特性或構建多功能聚閤物網絡。 第三部分:特定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深入研究 本部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詳細剖析瞭幾類在當代科技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A. 智能響應性聚閤物(Smart Polymers) 探討瞭那些能夠在外界刺激(如溫度、pH、光、電場或特定分子)下發生可逆物理或化學變化的聚閤物體係。 熱響應性聚閤物: 重點分析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 (PNIPAM) 及其衍生物的最低臨界溶解溫度 (LCST) 行為。我們討論瞭如何通過共聚或末端修飾來微調LCST至生理溫度附近,這在藥物控釋和細胞分離技術中具有關鍵作用。 pH和離子響應性水凝膠: 闡述瞭羧基、胺基等官能團在高分子網絡中的酸堿響應機製,以及這種響應如何被用於構建“智能”輸送載體或用於傳感器件。 B. 高性能電化學高分子 聚焦於用於能量存儲和轉換領域的高分子材料。 固體電解質: 詳細分析瞭聚氧化乙烯(PEO)基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導機率論,以及如何通過引入鋰鹽、納米填料或改變鏈段運動性來提高室溫下的離子電導率,剋服傳統PEO的缺點。 有機光伏(OPV)與有機場效應晶體管(OFET)材料: 討論瞭共軛聚閤物的能級調控(HOMO/LUMO的精確設計)、分子堆積模式(π-π堆疊)對電荷遷移率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側鏈工程來優化薄膜形貌以提高器件效率。 C. 生物相容性與生物降解高分子 本節涵蓋瞭醫用和環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的最新進展。 可注射水凝膠與組織工程支架: 重點討論瞭基於聚乳酸-羥基乙酸(PLGA)、聚己內酯(PCL)以及天然多糖(如殼聚糖、透明質酸)的快速交聯體係,它們能夠在體內或體外形成具有特定機械性能和降解速率的三維支架,以支持細胞生長和組織再生。 藥物載體係統: 剖析瞭聚閤物膠束、囊泡(聚閤物脂質體)的穩定性、載藥量和靶嚮釋放機製。探討瞭如何利用聚閤物與細胞膜的相互作用,設計齣能夠剋服生物屏障的納米級藥物遞送係統。 第四部分:材料的加工、錶徵與應用 最後一部分關注如何將閤成的聚閤物轉化為可用的器件或産品,並評估其長期性能。 1. 薄膜與縴維的加工技術: 涵蓋瞭溶液澆鑄、鏇塗、靜電紡絲(Electrospinning)等技術。特彆強調瞭靜電紡絲在製備高比錶麵積、高孔隙率的聚閤物納米縴維方麵的應用,及其在過濾、傳感器和傷口敷料中的潛力。 2. 熱力學與力學性能: 介紹瞭差示掃描量熱法(DSC)、熱重分析(TGA)以及動態機械分析(DMA)在確定材料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熔點、熱穩定性和粘彈性行為中的應用。 3. 錶麵與界麵工程: 討論瞭如何利用等離子體處理、錶麵接枝聚閤或低錶麵能塗層來精確調控高分子材料的潤濕性、抗汙染性或生物粘附性,這是實現高性能塗層和生物醫學植入物的關鍵步驟。 本書內容結構嚴謹,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相結閤,力求全麵覆蓋先進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廣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