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教程:王羲之兰亭序习字帖

中国书法教程:王羲之兰亭序习字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振平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王羲之
  • 兰亭序
  • 习字帖
  • 楷书
  • 书法教程
  • 临摹
  • 书法练习
  • 中国书法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3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44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书法教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习书法,临习碑帖是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可是上下几千年,碑帖数万种,究竟从何学起,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纵观书法名家的成才之路,有两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一,他们都是临古代碑帖,很少学当代书家的字。第二,古代碑帖中,他们又非常注重临习名家、大家的名帖。为此,我们以古代名家最有名的原帖为主,编写了这套《中国书法教程》丛书。
  《中国书法教程》选用历代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名家碑帖,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名帖的方方面面,所以既适用于中小学生及初级书法爱好者自学之用,也是各种形式书法培训班的较好教材。
  《王羲之兰亭序习字帖》是以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为主要蓝本编写的。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字逸少,又因他曾官居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从七岁起就跟叔父和卫夫人学书,认真钻研了前代的书法理论,以后,又饱览了钟繇、梁鹄、蔡邕、张昶、李斯、曹喜等秦汉以来篆隶淳古典雅的书迹,博采众长,冶为一炉,创造出一种妍美流变的行书——王体行书。
  王体行书遒逸劲健,千变万化,尤以晚年行书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梁武帝萧衍称其“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朝张怀瓘称其字“天质自然,丰神盖代”。当时就备受推崇,以后又抬到了“书圣”的较高位置上,自宋迄今,风靡书坛,历千百年而不衰。
  在长期的书法教学中,我们发现初学书法者基础知识方面都比较欠缺,所以我们在概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执笔与临帖方面的知识。为了使读者对王体行书有全面的认识,我们在正文部分细致剖析了《兰亭序》在用笔、结体及章法等方面的指法。同时还在书后附上集字作品范例,以利于初学者的学以致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执笔
第二节 临摹
第三节 用笔方法

第二章 笔画
第一节 基本笔画
1.横画
2.竖画
3.撇画
4.捺画
5.点画
6.钩画
7.折画
第二节 变化笔画
1.横画
2.竖画
3.撇画
4.捺画
5.点画
6.钩画
7.折画
第三节 特异笔画
1.缩笔笔画
2.连笔笔画

第三章 部首写法
第一节 字头字底的写法
1.字头写法
2.字底写法
第二节 左右偏旁的写法
1.左偏旁
2.右偏旁
第三节 包围部首的写法
1.两面包围
2.三面包围
3.四面包围

第四章 结构搭配
第一节 独体字的结构搭配
1.重心稳定
2.横平竖直
3.间隔均匀
4.斜度相等
第二节 上下结构的比例搭配
1.以上盖下
2.以下载上
3.上下契合
4.上宽下窄
5.上窄下宽
6.上大下小
7.上小下大
第三节 上中下结构的比例搭配
1.中窄上下宽
2.中宽上下窄
3.下宽上中窄
第四节 左右结构的比例搭配
1.左右相等
2.左疏右密
3.左密右疏
4.左宽右窄
5.左窄右宽
6.左短右长
7.左长右短
第五节 左中右结构的比例搭配
1.中宽左右窄
2.左宽中右窄
3.右宽左中窄
第六节 包围结构的比例搭配
1.两面包围
2.三面包围
3.四面包围

第五章 结构布势
第一节 疏、密、大、小字形的布势
第二节 长、短、宽、窄字形的布势
第三节 连、重、并、堆字形的布势
第四节 偏、正、复、同字形的布势
第五节 向、背、孤、单字形的布势

第六章 作品创作
第一节 布局规律
第二节 作品要素
第三节 作品幅式

附 集字作品范例

前言/序言


汉字之美:中国书法艺术入门与进阶 本书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和希望系统提升技艺的进阶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兼具实用性的书法学习指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碑帖的临摹,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座理解中国书法美学、掌握基础技法、并逐步形成个人风格的知识桥梁。我们将带领读者从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入手,逐步深入到用笔、结体、章法等核心技艺,最终触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所蕴含的哲学精神。 第一部分:溯源与鉴赏——理解书法的文化根基 第一章:汉字的生命旅程 书法艺术的根基在于汉字。本章将详述汉字的起源,从甲骨文的象形、金文的庄重,追溯至秦统一文字的小篆,以及隶书在隶变中完成的质的飞跃。我们着重分析隶书“蚕头燕尾”的特征如何奠定了后世笔法的基础。继而,我们将深入探讨楷书的形成,楷书作为“标准字体”,其笔画的精确性与结构的美感,是所有后续书体学习的基石。 第二章:书体流变与时代精神 本章将系统梳理中国书法史上的主要书体:草书(章草、今草)、行书的产生与发展。我们不拘泥于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侧重于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文人审美如何作用于书体的演变。例如,魏晋士人的率性如何催生了潇洒不羁的行草书,而唐代的尚法之风又如何造就了严谨规范的楷书高峰。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图例分析,读者可以建立起“风格即时代”的初步认知。 第三章:书法鉴赏的基本维度 好的书法作品如何评判?本章将提供一套系统的鉴赏框架,涵盖“形、质、意”三个层面。 形(结构与布局): 分析点画的形态美,如方圆、粗细、欹侧的对比与和谐。深入探讨结字的黄金比例与“疏密得宜”的原则。 质(笔法与墨韵): 探讨“提按顿挫”如何产生丰富多变的线条质感,从枯涩飞白到浓墨饱满的运用,理解墨色在宣纸上的“洇化”美学。 意(神韵与气势): 引导读者超越技巧层面,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书写者的精神世界、性情与学养。 第二部分:技法精修——从执笔到单字结构 第四章:执笔与运腕的科学性 书法的第一步是掌握正确的工具使用方法。本章将详细图解“五指执笔法”的要领,强调手指的“实按虚提”与“立腕”的重要性。我们将剖析运笔的动力来源,阐释“中锋行笔”的内在要求,以及如何通过腕部、肘部、肩部的协调运动来保证线条的圆润与力量感。 第五章:点画的千变万化 点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本章将按部首和笔画类型(横、竖、撇、捺、钩、折等)进行分类解析。针对每一种基本笔画,本书提供清晰的起笔、行笔、收笔步骤图解,并分析不同书体中同一笔画的差异化处理方式。例如,楷书中“横”的藏锋与露锋,行书中“撇”的遒劲与飘逸。 第六章:结字之道:单字的平衡艺术 结字是书法学习的难点与精髓所在。本章聚焦于单字的结构美学,打破“照搬”的误区,强调“意临”与“结构分析”。我们将系统讲解: 1. 字形结构的概念: 均势、欹侧、紧密、疏朗等不同结构类型的特点。 2. 偏旁部首的处理: 如何根据部首的轻重缓急调整其在字中的位置与形态。 3. 笔画间的呼应关系: 讲解“笔断意连”在结构内部的体现,如长短横的穿插避让、点与钩的顾盼呼应。 第三部分:章法布局与创作实践 第七章:章法布局的宏观把握 一幅作品的魅力,往往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本章从宏观角度探讨篇章的构成,包括: 行气与连贯性: 如何通过字距、行距的调整来控制作品的节奏和速度,实现上下左右的气势贯通。 墨色的层次变化: 在一幅作品中,如何巧妙安排浓、淡、干、湿的变化,避免通篇墨色单一化。 款识与钤印的艺术处理: 讲解题跋的规范位置、字体选择,以及印章对画面构图的补充与平衡作用,使作品趋于完整。 第八章:从临摹到创作的过渡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自我面貌。本章提供详尽的“由古入今”的实践步骤: 1. “对临”与“背临”的有效结合: 强调在背临中检验对古人笔法理解的深度。 2. “意临”的深化训练: 如何在理解古人风格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气质,使作品“似与不似之间”。 3. 创作实践的选题与材料选择: 探讨如何根据创作目的(如对联、条幅、扇面)选择合适的纸张(皮纸、毛边纸等)和笔墨状态,指导读者完成第一篇独立作品的构思与落笔。 本书内容覆盖了从文化背景、审美理论到具体技法训练的全过程,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坚实、全面且不拘泥于某一单一范本的艺术素养提升路径。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掌握,读者将能够更自由、更有深度地驾驭手中的毛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堆砌式的资料汇编,而是遵循了非常清晰的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首先从最基础的用笔提按开始,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偏旁部首的结构,最后才切入到整篇的章法布局。我之前临帖常常出现“会写字,但写不好一篇”的困境,就是因为总觉得结构把握不住。但这本教程里对兰亭序中几个标志性字的结构分析得极为透彻,比如“之”、“也”这种反复出现的字,它会列出好几种写法,并分析每种写法在整篇中的作用,这种对比分析的深度是我在其他教材里很少见到的。而且,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像不像”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王羲之在“用墨的浓淡变化”如何影响字体的神韵,这让我在练习时,不仅仅是肌肉的记忆,更是对书写意境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挖掘和系统性的梳理,让我的练习效率大大提高了,感觉自己对晋韵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评分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和注释也做得非常到位,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字帖可比。它不仅提供了清晰的字帖,还在版面设计上留白得当,让人在临摹之余,可以静下心来欣赏原作的精妙之处。我特别喜欢它对兰亭序“二十余处改字”的专门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哪些字被修改了,而是深入分析了王羲之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对笔势的反复推敲。这种对创作动态过程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学习的代入感和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之心。读完这些解析,你会发现兰亭序的每一笔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充满了对前人书法的继承与创新。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导书,更是一本关于书法史和艺术思想的微型导读,让我在练习书法的同时,也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

评分

这本《中国书法教程:王羲之兰亭序习字帖》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了沉甸甸的质感,不像有些临摹帖用纸太薄,写上去墨色洇得厉害,这张纸的吸墨性和韧性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用比较湿润的墨汁写上去,笔触的细节也能清晰地保留下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太重要了。我过去买过几本帖,往往是描红部分印得太深,抢了原作的风头,而这本的描红恰到好处,既能引导笔锋走向,又不会让你觉得是在机械地描图,而是让你去体会那个“气”的流动。特别是对兰亭序中那些看似随意却处处精妙的转折和提按,都有细致的图示说明,这比单纯看帖影要直观得多。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看”王羲之的笔法,而不是仅仅模仿他的字形。我特别欣赏它在基础笔画讲解上的细致入微,每一个横撇捺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有不同力度的对比演示,这为我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附带的“常见错误解析”板块。我练习时总会犯一些固有的毛病,比如提笔时顿挫不够、收笔容易“软塌塌”的,过去只能自己对着镜子反复揣摩,效果甚微。但这本书专门用一章的篇幅,将这些常见的弊病一一列举出来,并配上“错误示范”和“正确示范”的对比图,这种直观的冲击力非常有效。比如它指出,很多初学者在写“蚕头燕尾”的捺时,往往是向右下方直接压下去,而不是有一个先顿笔后提笔的过程,书中对这个过程的描绘,简直就像是慢镜头回放。这种针对性的纠错指导,极大地节省了我摸索的时间。而且,它还贴心地加入了不同书写速度下的笔画变化参考,这对于掌握楷书向行书过渡时的连带和速度感非常有帮助,体现了编者对学习者实际困难的充分理解。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在传统与现代学习方法的结合上做得非常巧妙。它既保留了传统对“心手相应”的强调,又引入了现代化的学习工具辅助。比如,在讲解特定结构时,它引入了非常现代化的网格辅助线,但这网格的设置并非死板地限制笔画位置,而是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引导你理解字体的重心和欹侧之美。我过去总觉得临帖很枯燥,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用非常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了王羲之在曲水流觞时的心境,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雅致与洒脱。这种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想要将这份美感融入自己笔下的热情。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技法练习,转化成了一场对古典美学的追寻之旅,让我每次拿起笔都有新的感悟和期待。

评分

很好,单位统一买的

评分

商品已收到,谢谢京东的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

评分

超级好用超级好用超级好用超级好用

评分

很好用,希望对我有帮助

评分

字帖很不错,经典中国经典

评分

书很好,看了一下喜欢的很…………

评分

挺好,有一本皮皱褶了,还有一本没看清,选了两本重复了

评分

一套很好的书法教材。

评分

上午已经送到,已经开始用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