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战史回眸·近代战史系列·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

经典战史回眸·近代战史系列·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攸吟 著
图书标签:
  • 日俄战争
  • 近代史
  • 军事史
  • 战争史
  • 海战
  • 历史
  • 战争
  • 俄国
  • 日本
  • 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016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37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典战史回眸近代战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字数:5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列强都急欲在中国东北扩张。甲午战争后,沙俄导演了“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日俄矛盾由此激化。1903年俄国修建的“东清铁路”及“南满铁路支线”相继完工通车,日俄两国面临摊牌局面。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旅顺口,为时一年四个月的日俄战争于焉展开。
  《经典战史回眸·近代战史系列·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以纪实的笔法,图文并茂的形式,具体详实地讲述了日俄开战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及其背景;对旅顺口攻防战、黄海海战、对马之战等世界史上著名的经典战例更有细致而生动的刻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日俄旅顺之役的背景(上)
伸向远东的触手

第二章 日俄旅顺之役的背景(中)
冲突与妥协

第三章 日俄旅顺之役的背景(下)
战争的前夜

第四章 前夜

第五章 绪战(上)
从旅顺口到仁川湾

第六章 绪战(下)
从旅顺口到仁川湾

第七章 黄海之战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最后一搏

第八章 战斗在蔚山
符拉迪沃斯托克分舰队的奋战

第九章 对马之战(上)
远征18000海里

第十章 对马之战(下)
远征18000海里

第十一章 对马决战(上)

第十二章 对马决战(下)

精彩书摘

  “臣平八郎谨奏,兹蒙下赐优沃之诏敕,臣等不胜感激之至。臣率部下将卒,本日由佐世保军港出发,当奉体睿旨,尽犬马之劳,以期报圣恩之万一。出师临期,臣平八郎诚惶诚恐,谨奉答以闻。”
  2月6日午后,在向东京都的天皇睦仁发出这篇电文之后,东乡率领他的舰队开出了佐世保,向西进入朝鲜海峡。第4战队掩护着陆军的运兵船跟随在东乡的主力之后。大约在下午5:00时前后,得到装甲巡洋舰“浅间”号加强的瓜生外吉少将,颇有底气地率领着他麾下的4艘防护巡洋舰与一票鱼雷艇,护送着装运陆军的运输船“大连丸”号、“小樽丸”号、“平壤丸”号依次出港追赶东乡统率的舰队主力。
  驶向里长山群岛
  自从佩里准将的黑船开启日本的国门之后,朝鲜海峡逐渐发展成了繁忙的商业水道,而且随着明治维新后日本工业化程度的逐年提高,朝鲜海峡变得越来越繁忙。一些充满了自豪感的日本人将之吹嘘为“东方的英吉利海峡”。不过现在,这道繁忙的“东方英吉利海峡”将会给日本联合舰队带来一点儿麻烦。
  虽然日俄之间的矛盾已经人所共知,在这一海域调动军舰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平时颇为麻木的东乡平八郎还没麻木到可以满不在乎地在发动突袭的前一天带着这样一支大舰队耀武扬威地通过朝鲜海峡的地步,这等于是主动告诉俄国人“我们将要进攻你们”。为了尽可能地隐秘行动,或者说推迟俄国得到联合舰队的出港情报,东乡在出港后带领着手头的第1、第2、第3战队以及5支驱逐舰队直驶黄海。他并没有留下来等待出港较晚的瓜生战队。而是和其约定在朝鲜西南岬的大黑山群岛海域会合。
  东乡所部出港后向正西航行12海里,然后折向正北航行,从宇久岛和平户岛之间穿过,于当天晚上进抵北纬34度线,再折向西偏南航行,利用夜幕掩护通过繁忙的济州海峡。岛村速雄大佐的计算是准确的,当“三笠”号的嘹望哨报告说于正北方观测到巨文岛上的灯光时,舰桥上的值更勤务兵正打算将日历翻向2月7日。
  ……

前言/序言


《远东烽烟:大国博弈与现代战争的黎明》 序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古老东方帝国在屈辱与变革的浪潮中艰难前行,而一个新兴的亚洲强权则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挑战着既有的世界格局。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远东的土地成为大国角力的焦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旧的秩序,也孕育了新的未来。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战役的细致描摹,而是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探究驱动两大帝国走向冲突的深层原因,描绘现代战争的萌芽与演进,以及这场改变东亚乃至世界走向的关键性事件所留下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时代洪流中的迷失者——近代中国的困境与挣扎 19世纪末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洋务运动的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触及积弊。外部,列强的侵略步步紧逼,一次次的战争失败,一次次的屈辱条约,将古老的天朝推向了衰败的边缘。甲午海战的惨败,不仅让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主权,更暴露了其军事和政治上的虚弱,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失去往日荣光的巨人。 然而,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抗争的脚步。从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到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再到维新变法的理想破灭,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摸索出路,试图挽救国家于水火。本书将深入剖析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动态、政治博弈以及民间抗争,理解中国在巨变时代所面临的复杂困境,以及其为寻求民族复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们将看到,当外部压力达到极致时,内部的变革与动荡如何交织,为未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伏笔。 第二章:破晓的雄狮——明治维新与日本的崛起之路 与中国截然不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工业基础的亚洲强权,日本的崛起之路充满了戏剧性。本书将深入探讨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天皇权威的确立、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教育体系的改革、以及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日本对外扩张的战略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在西方列强环伺的国际环境中,日本将扩张视为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他们学习西方,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并将其融入自身民族文化的框架。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觊觎,以及其对“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都源于其对自身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和对地区力量平衡的战略判断。本书将揭示日本如何从一个被欺凌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野心和实力的地区主导者,以及这种转变背后的深层动因。 第三章:远东棋局的变幻——列强角逐与利益的博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远东,并非仅仅是中国与日本的舞台,更是英、俄、美、法、德等列强势力纵横捭阖的复杂棋局。本书将详细梳理各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和外交政策。 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在远东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和贸易航线,尤其是对印度的安全。它对俄国的扩张持警惕态度,并试图通过扶持日本来制衡俄国在东北亚的势力。英日同盟的签订,是这一时期英日两国战略合作的典型体现。 俄国:俄国渴望获得一个不冻港,以缓解其海军活动受限的困境,并进一步向太平洋扩张。这使得它在东北亚与日本产生了直接的利益冲突。从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到对旅顺港的觊觎,俄国的扩张野心昭然若揭。 美国:作为新兴的海上强国,美国对远东的贸易机会充满兴趣,并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试图在华盛顿与北京之间取得平衡。它对日本和俄国的扩张都持观望态度,但更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势力独霸远东。 其他列强: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在远东拥有一定的势力范围和经济利益,它们的立场和行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地区的力量平衡。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大国之间的联盟、对抗、妥协与背叛,揭示远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网络,理解每一场冲突背后都隐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算计和经济利益考量。 第四章:新式战争的黎明——科技、战略与战术的革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是现代战争的孕育期。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本书将重点探讨这场冲突所体现出的新式战争特征: 科技的运用:火炮、机枪、铁甲舰、鱼雷艇等新式武器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战争的杀伤力和效率。本书将分析这些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在战场上的实际应用效果。 战略思维的转变:陆海协同作战、远程兵力投送、以及大规模的军事动员,都预示着现代战争的到来。本书将探讨指挥官们在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大规模、高强度的现代冲突。 战术的演进:从固守战线到运动战,从大规模炮击到步炮协同,战术层面的创新层出不穷。本书将分析不同阶段的战术运用,以及它们对战局产生的影响。 信息战与宣传:电报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大大加快,新闻媒体对战争的报道也开始影响公众舆论。本书将探讨信息传播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宣传战如何成为影响士气和民心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战役细节的宏观梳理,我们将看到,这场冲突并非简单的武力较量,更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军事思想的碰撞,它标志着传统战争模式的终结,以及现代战争的序幕的拉开。 第五章:历史的镜鉴——冲突的遗产与深远影响 这场看似局限于远东的冲突,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审视其历史遗产: 东亚格局的重塑:日本的胜利,确立了其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力量平衡。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俄国的扩张势头则受到遏制。 国际关系的新走向:英日同盟的巩固,以及其他列强对远东局势的重新评估,都影响着未来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场冲突的经验教训,为后来的地缘政治博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民族主义的兴衰:日本的崛起激起了其国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刺激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本书将分析这场冲突如何催生和演变了20世纪的民族主义浪潮。 军事思想的革新:这场冲突的经验教训,被世界各国军事家所研究和借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军事理论和实践。它为后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和战略铺垫。 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启示:中国在经历这场挫败后,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和强大的必要性。本书将探讨这场冲突如何促使中国加快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步伐,并为未来的革命埋下伏笔。 《远东烽烟:大国博弈与现代战争的黎明》并非旨在呈现单一视角的战争史,而是希望通过对那个时代大国博弈、民族命运、科技变革和社会思潮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近代历史复杂性的独特视角。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社会在发展与冲突中的永恒主题,也为我们思考当下和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经典战史回眸·近代战史系列·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的封面设计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朴素而又不失庄重的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我一直对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特别是那些由军事冲突引发的变革,有着浓厚的兴趣。日俄战争,作为20世纪初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它不仅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势力格局,更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本书的标题,明确指出了其关注的重点——“开战背景”和“海战始末”。这让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这场战争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白热化,究竟是哪些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场帝国的碰撞。书中对于“开战背景”的梳理,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当时国际关系的微妙平衡,以及两国各自的战略意图和内部矛盾?而“海战始末”的描述,无疑是这本书的重头戏。日俄战争中的海战,特别是对马海战,其战术和技术上的创新,对后世的海军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启示,这一点是我非常想要了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很有年代感,触感温润,仿佛一件古老的工艺品。我一直觉得,对于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光是了解其过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孕育的土壤。日俄战争,作为20世纪初的一场重要军事冲突,它的开端必定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经纬和深刻的社会背景。书名中“开战背景”四个字,让我预感到本书会深入挖掘这场战争的根源。这可能涉及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及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同时也需要审视当时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战略部署和殖民扩张。这两股力量的碰撞,在怎样的地缘政治格局下逐渐升温,最终燃起了战火?书中对于这些背景的梳理,是否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当时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以及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我对书中所提及的“海战始末”也同样充满兴趣,毕竟,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一场决定性的海战往往能够迅速改变战争的走向,甚至影响历史的进程。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海上较量进行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军事科技水平和战略战术的演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透露出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那种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日俄战争,这个名字在我眼中,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落幕和一个新时代的萌芽。它不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更是两种文明、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书名中的“近代战史系列”让我意识到,这本书很有可能将日俄战争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而“开战背景”更是直击了问题的核心。我一直对战争的起源充满探究欲,是什么样的历史积怨、地缘政治的压力、以及国内的政治动向,最终将日本和俄国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推向了战争的深渊?书中对于这些背景的梳理,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而“海战始末”的字眼,更是让我联想到那场波澜壮阔的日俄海战,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那场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以及它对后来海军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待着本书能为我揭示这场战争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沉稳的色调和泛黄的纸张触感,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一直对近代史的军事冲突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战争。日俄战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张力,它不仅是两个帝国在远东地区的博弈,更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一个缩影。这本书的标题“经典战史回眸”和“近代战史系列”也暗示了其内容会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战争,而“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更是精准地指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我对于战争的起因总是充满好奇,是什么样的历史积怨、政治格局、经济利益,最终将两个国家推向了战争的深渊?尤其是日俄之间,一个崛起中的东方国家和一个老牌的欧洲帝国,他们之间的矛盾如何演变至此?而海战,在那个时代,又扮演着怎样的决定性角色?书名中“海战始末”的提法,让我对书中对日俄战争中那些著名的海上较量,比如那场决定性的一战,有着怎样的描绘和分析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军事智慧。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厚重的质感和朴实的封面设计,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历史沧桑感。日俄战争,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一直与“震撼”、“转折”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远东的局部冲突,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巨大变奏。而这本书的标题“经典战史回眸·近代战史系列·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让我感到这是一部非常扎实的军事史著作。我一直对战争的“为什么”比“怎么样”更感兴趣,所以“开战背景”这部分内容让我尤为期待。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因素、国家战略、民族情绪,在那一刻点燃了两个庞然大国的战火?书中所描绘的背景,是否能够细致地展现出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列强的角逐、以及两国国内的复杂情况?而“海战始末”的描述,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核心。日俄战争以其前所未有的海战规模和战术创新而闻名,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读那些决定性的海战,比如那场发生在对马海峡的史诗般的对决,它如何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又为后世的海战理论留下了怎样的遗产。

评分

我就是喜欢近代史。

评分

分析比较到位,可以与日本海军三部曲对照看

评分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中国是各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此期间,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东北方向,俄国妄图并吞整个东北地区,并且在沿海寻觅常年不冻港。尼古拉二世公然声称:“俄国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评分

战争前夕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1904年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其中将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区,在远东只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148门炮、8挺机枪),同时,俄国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其中太平洋分舰队拥有60余艘作战舰艇(19.2万多吨)。整个战争期间进行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有线电报电话只装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一律采用徒步或乘马通信。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没有修通,每昼夜只能开两三列军车,从欧洲到中国东北将近6星期行程。后勤保障情况的混乱惊人,当前线最需要炮弹的时候,部队领到的却是一车箱一车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空前猛烈的条件下,俄军主导的军事思想却特别强调刺刀白刃战,崇尚约100年前库图佐夫和拿破仑的作战方法。对俄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旅顺要塞工程远未完成,海军10年扩军计划也未完成。东北战场俄国陆军统帅库罗帕特金是一个缺乏实践经验的典型的军事官僚,做事优柔寡断,决而不行。率领欧洲舰队增援太平洋方向的统帅——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只具有帆船时代的作战经验,不懂钢甲战舰时代的海军战术。再加上俄国陆海军统帅机构和指挥系统的内部矛盾和混乱局面,包括彼得堡派来的皇亲国戚的插手干预,决定了俄军必然惨败的命运。

评分

《经典战史回眸·近代战史系列·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以纪实的笔法,图文并茂的形式,具体详实地讲述了日俄开战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及其背景;对旅顺口攻防战、黄海海战、对马之战等世界史上著名的经典战例更有细致而生动的刻画。  19世纪末,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列强都急欲在中国东北扩张。甲午战争后,沙俄导演了“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日俄矛盾由此激化。1903年俄国修建的“东清铁路”及“南满铁路支线”相继完工通车,日俄两国面临摊牌局面。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旅顺口,为时一年四个月的日俄战争于焉展开。

评分

iphen有一句口头禅,“流行音乐首先是一门艺术,然后才是一门生意。”我觉得这句话很棒。它点出了流行音乐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关键之处。我们很少会用“产品”这个词去指代一张唱片,虽然流行音乐的价值是可以通过榜单、销量、歌手的商演价格、能开的演唱会规模来衡量的。但如果这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那当下的华语乐坛,最棒的歌手是否就是五月天?有比他们能赚钱的吗?

评分

第二章 日俄旅顺之役的背景(中)

评分

《经典战史回眸·近代战史系列·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以纪实的笔法,图文并茂的形式,具体详实地讲述了日俄开战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及其背景;对旅顺口攻防战、黄海海战、对马之战等世界史上著名的经典战例更有细致而生动的刻画。19世纪末,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列强都急欲在中国东北扩张。甲午战争后,沙俄导演了“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日俄矛盾由此激化。1903年俄国修建的“东清铁路”及“南满铁路支线”相继完工通车,日俄两国面临摊牌局面。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旅顺口,为时一年四个月的日俄战争于焉展开。

评分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中国是各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此期间,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东北方向,俄国妄图并吞整个东北地区,并且在沿海寻觅常年不冻港。尼古拉二世公然声称:“俄国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