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唐书(全20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 作者 | (宋)欧阳修,(宋)宋祁 撰 |
| 定价 | 770.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003208 | 出版日期 | 1975-02-01 |
| 字数 | 3696000 | 页码 | 全二十册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5.584Kg |
| 内容简介 | |
| 《新唐书》225卷,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比之《旧唐书》,一方面对志、表两部分十分重视,增加了以往史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等,另一方面,在传的设置和编排中,强调“忠奸顺逆”的褒贬,同时收进了一些新的史料。本书的点校,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参校了北宋闽刻本、南宋闽刻本、汲古阁本、殿本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卷一 本纪 高祖皇帝 李渊 卷二 本纪第二 太宗皇帝 李世民 卷三 本纪第三 高宗皇帝 李治 卷四 本纪第四 则天顺圣武皇后 中宗皇帝 卷五 本纪第五 睿宗皇帝 李旦 玄宗皇帝 李隆基 卷六 本纪第六 肃宗皇帝 李享 代宗皇帝 李豫 卷七 德宗皇帝 德宗皇帝 李适 顺宗皇帝 李诵 宁宗皇帝 李纯 卷八 本纪第八 穆宗皇帝 敬宗皇帝 李湛 文宗皇帝 李昂 武宗皇帝 李炎 宣宗皇帝 李忱 卷九 本纪第九 懿宗皇帝 李漼 僖宗皇帝 李儇 卷十 本纪第十 昭纪皇帝 李晔 哀皇帝 李祝 卷十一 志 礼乐一 卷十二 志第二 礼乐二 卷十三 志第三 礼乐三 卷十四 志第四 礼乐四 卷十五 志第五 礼乐五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的官制沿革,这套书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它提供的资料密度是空前的,每一个官职的升降、每一次的部门调整,都有详实的记录。相较于一些侧重宏观叙事的通史,这部作品更像是一本精细的“操作手册”,记录了唐代中后期权力机构如何运作、如何相互制衡的真实脉络。我常常需要反复比对不同卷册中的记载,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景。这种研究型的阅读方式,虽然缓慢,但每发现一个历史细节的关联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套书,是学术探讨的坚实基石,而非轻松的消遣读物,这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评分这部厚厚的精装书入手时,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对它承载的历史厚度有了直观的感受。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沉浸其中,但光是翻阅那些泛着古朴墨香的竖排繁体字,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装帧的考究和字体排版的清晰,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仪式感。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我目前主要是在工作之余,零星地翻阅一些感兴趣的章节,那种咬文嚼字的古文,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急躁不得。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对历史细节的重新审视,那些被后世简化或遗漏的微妙之处,都在这里得到了细致的铺陈。期待能有更长的时间,系统地研读,真正体会到这部史书的宏大与精微。
评分坦率地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需要极强的专注力和对历史脉络的预设知识。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时拿起放下、不影响理解的读物。每次重新拾起,都需要花时间重新校准自己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以适应书中描述的那个遥远的朝代。我发现,如果能配合一些地图和人物关系图谱来阅读,将会大大提高吸收效率。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原始性和完整性,它迫使读者回归到那个特定的历史场域中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古人。这是一种对读者心智的磨砺,也是对历史敬畏的重新培养。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唐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圣经”级别藏书。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面对这二十卷的鸿篇巨制,我多少有些望而生畏。毕竟,要完整地消化一部“二十四史”中的重头戏,绝非易事。但奇怪的是,当真正开始触碰它的文字时,那种历史的张力却奇妙地牵引着我。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力量。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对某位重要人物生平的描述,作者的笔触冷静而犀利,既不肆意褒贬,又能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高超的史学功力和文学修养的结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目前我还在摸索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工具书辅助阅读,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语境。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部史书的文字之美,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是记录历史,但宋人的文笔,那种典雅、洗练,以及对铺陈节奏的把握,使得即便是冷峻的史实也带上了一层独特的韵味。我常常被某些段落的对仗工整和用词精准所折服。它不像某些史书那样,读起来像是冷冰冰的报告,反而更像是一部气势磅礴的编年体小说。我试着将一些精彩的段落翻译成现代白话,结果发现,去除掉古文的表层结构后,其内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依然震撼人心。这部书,是研究宋代散文美学的绝佳范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