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一世珍藏名人名传精品典藏)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一世珍藏名人名传精品典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姿 著
图书标签:
  • 特蕾莎修女
  • 传记
  • 宗教
  • 信仰
  • 爱心
  • 慈善
  • 名人传记
  • 精神成长
  • 一世珍藏
  • 基督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0506
商品编码:1106770170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一世珍藏名人名传精品典藏)

:32.00元

作者:华姿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35490506

字数:250000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百年女性经典传记,大爱一生彰显高贵灵魂

内容提要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记述德兰修女生平的传记。德兰修女(1910-1997,又译为特蕾莎修女等),生于奥斯曼帝国的科索沃省,阿尔巴尼亚裔,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德兰修女在少女时期因内心的召唤加入天主教修会成为一名修女,后来又立志为穷苦的人服务而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创办仁爱修女会,收留、照顾流浪的儿童、无家可归者,提供看护和治疗。1979年,德兰修女获诺贝尔和平奖。她被誉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诺贝尔授奖公报称:“在德兰修女朴素的装束下,隐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她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殊的人物,也是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个。她靠着无限的爱去服务穷人中的穷人,以她的一生,实际彰显的爱。”本书文笔细腻,资料丰富,章节匀称,富于情节的叙事伴以精妙的分析和议论,情感思想深刻纯真,在思想、知识、文学性方面都很有价值。

目录


目录章 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3 你有治好贫穷的药吗?4 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6 同情心具有永恒的价值8 这本书给她一生带来非同一般的影响10 在她丰美的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12 她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15 第二章 我就叫德兰吧21 小德兰:“我的天职就是爱”23 加尔各答,穷人的地狱28 她的不安与日俱增31 渴望走出高墙33 爱无界限34第三章 我很渴,我很渴41 我必须住在穷人中间44 我的责任是服务于全世界的穷人46 不,他们只是太穷了47 两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50 走出修道院的大门51第四章 在圣家医院“速成”57 的穷人58 回到加尔各答63第五章 穷人就是我的家人67 梅树下的露天学校68 我要给大家发奖71 误解发生了72 他们惟一的错误是贫穷75第六章 我决不后退81 早的追随者84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88第七章 贫民窟的天使95 仁爱传教修女会成立了98第八章 尼尔玛?利德:纯洁的心105 从一个开始108 微笑的天使110 活生生的女神114 为微小的那一个而做119 我只是他手上的一支铅笔122第九章 即使是弃婴也能感受到爱129 在小孩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上帝131 爱是没有界限的132 请看,生命就在这里135第十章 治疗可怕的人类的痼疾143 善谛纳家,亦即“和平之城”146 坏的疾病,就是被遗弃150第十一章 在世界各地奔走155 仁爱传教兄弟会成立了156 来自耶稣会的胡子神父159 谁都没有权利挥霍和浪费161第十二章 爱和忠诚是人类重要神圣的品质169 你们要帮助修女们恪守贫穷170 我革命的成分中只有爱173 点亮生命的灯178 艾滋病人之家180 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182第十三章 同工意味着牺牲和奉献189 义工在彼此相爱中自我完善193 患病和受苦的同工燃烧自己,拯救他人197第十四章 信任是一种更高级的爱201 虔诚具有的不可思议的力量204第十五章 心存谦卑:世界上获奖多的人209 忘记自我,你便找到自我214 诺贝尔和平奖:至高的荣誉217第十六章 在走向天国的途中223 加尔各答哭了,全世界哭了226 世界的响应228 她留给我们的启示229 初版后记233使爱不可须臾或缺(精装版后记)234我们做的,仍然不够(修订版后记)237附 录 附录1:她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的演讲239 附录2:诺贝尔和平奖授奖公报246 附录3:仁爱传教修女会的机构设置247 附录4: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工作设置249

作者介绍


华姿,女,生于湖北天门,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湖北电视台。著有诗集和散文诗集《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感激青春》《一只手的低语》等,散文和随笔集《自洁的洗濯》《两代人的热爱》,长篇系列散文《一个人的田野》,长篇散文体传记《上帝的礼物》等。曾获冰心图书奖、长江文艺散文奖和屈原文艺奖。

文摘


序言



《风中之羽:一位现代作家的精神探索之旅》 内容简介 《风中之羽》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一部刻板的说教之作,而是一本深入个人内心、探寻存在意义的随笔集。作者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对世间万象的深刻洞察力,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矛盾、挣扎与最终和解的精神疆域。全书围绕“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定位与自由意志的边界”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碎片的拾取”、“光影的交织”与“远方的回响”。 第一部分:碎片的拾取 此部分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作者强调,真正的哲学思考往往潜藏在最不经意的一瞥之中。开篇之作《咖啡馆的沉默》记录了一次偶然的观察:在一家喧嚣的街角咖啡馆里,一位老人独自翻阅旧报纸,他周遭的一切都似乎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开。作者由此引申出关于“孤独的质量”的思考——孤独并非全然的缺失,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用以容纳自我完整性的空间。 接着,在《失焦的城市景观》中,作者描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息过载”与“感知贫乏”之间的悖论。我们被无尽的图像和数据包围,却越来越难以聚焦于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交通堵塞、快速更迭的流行符号的描摹,作者探讨了现代人如何通过“遗忘”来维持精神的平衡,以及这种遗忘是否会最终导致对自我历史的抽离。 这一部分还收录了几篇关于“物件的情感重量”的短文。一件磨损的木梳、一张褪色的火车票、一本没有封面的诗集,它们被赋予了超越物质本身的记忆载体功能。作者质疑:当我们抛弃旧物时,我们抛弃的究竟是物品本身,还是依附于其上的某段自我?这种对“拥有”与“放下”的辩证思考,构成了理解后续精神旅程的基石。 第二部分:光影的交织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向内收敛的观察,那么第二部分则将目光投向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互动,探讨“关系中的自我塑造与瓦解”。 《两种信仰的边界》是本卷中最具思辨性的章节之一。作者以两位不同信仰背景的朋友的友谊为引,探讨了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代,何为真正的“理解”?是接受对方的全部设定,还是在承认根本差异的前提下,寻找到共同的人性连接点?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展示了两种坚持自我核心价值的个体,如何在彼此的张力中实现一种脆弱而美丽的平衡。 《镜厅的迷宫》则深入剖析了数字时代身份的流动性与虚构性。在社交媒体构建的无数个“虚拟镜像”中,哪个才是真实的“我”?作者借用文艺复兴时期对“视错觉艺术”的描述,来比喻现代人对自我形象的精心雕琢与自我欺骗。他观察到,当人们不断地迎合外部期待时,内在的声音反而变得微弱,如同在巨大的镜厅中,每一个反射都比实体更清晰、更具诱惑力。 此部分的高潮在于《接受不完美的回声》。作者坦诚地回顾了自己早年对“完美人生蓝图”的执着,以及最终面对现实裂缝时的巨大幻灭感。他描述了从追求“被定义的美好”转向拥抱“发生的真实”的过程,这是一种从外在赞许转向内在接纳的艰难转型。书中描绘了人际关系中的遗憾与错过,并指出,这些“未完成的篇章”并非失败的标记,而是构成生命故事纹理的必要阴影。 第三部分:远方的回响 第三部分将视野拓展至时间与自然,寻求一种更宏大、更超越个体的宁静。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超越人类短暂生命的实体——山脉、海洋、古老的艺术遗迹。 《时间的河流与坚硬的岩石》一章,是对“永恒”概念的个人化阐释。作者在一次徒步中,面对一座经历了数百万年风化的山体,体会到人类生命在自然时间尺度下的渺小。然而,这种渺小并非令人沮丧,反而带来了一种释放:既然无法掌控无限的时间,那么将精力投注于当下能做出的“有意义的行动”便成为唯一的意义所在。这里的“有意义”不再是社会功绩,而是个体对周遭世界的善意回应。 《书信的温度》是对传统交流方式的深情回望。作者收集并解读了几封他与一位年迈的老师之间的往来信件。在电子信息追求即时性的今天,信件的延迟、笔迹的墨渍、信纸的质感,都成为了一种有意识的“减速”行为。这种减速迫使双方以更深思熟虑的方式表达,从而达成了更高层次的共鸣。信件成为了时间的容器,承载了超越即时对话的重量。 全书的尾声《在黄昏中等待日出》,回归到个体对未来和希望的构建。作者没有承诺一个清晰的光明未来,而是描绘了一种“持续的准备”状态。真正的希望并非盲目乐观,而是一种建立在充分理解现实黑暗基础上的,对可能性持续敞开的姿态。它承认风暴必然会来临,但同时坚信,只要精神的锚点不移,便能在风中保持屹立,并最终迎来下一次黎明。 《风中之羽》是一次对“何以为人”的温柔叩问,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审视那些被匆忙生活所忽略的内在风景,理解生命的重量并不在于成就的多少,而在于体验的深度与接纳的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用生命践行理想的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而德兰修女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一生,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将爱与奉献做到极致的缩影。我尤其好奇,在她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是如何在贫困与苦难中找到力量,又是如何能够不求回报地去关怀那些最被社会遗忘的角落?我总觉得,真正伟大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多少惊人之举,而是因为他们能够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决心,去坚持自己内心最纯粹的信念。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德兰修女内心的世界,了解她是如何做出那些影响无数生命的决定的,她的选择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挣扎和考量,以及她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面前,依然能够昂首前行,将希望的火种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

对于“在爱中行走”这个主题,我一直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爱,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它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体现在那些细微之处的关怀与理解。德兰修女的故事,想必就是这种“在爱中行走”的极致体现。我很好奇,她是如何将这份爱,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社会底层,甚至是被遗弃、被遗忘的生命时,她是如何给予他们尊严和关怀的?她的爱,是否拥有某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份“爱”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温暖,更是一种行动上的担当,一种精神上的引领。我想从中学习如何将爱融入自己的生活,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够成为一个传递爱的人。

评分

读这类传记,我总喜欢去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握叙事的节奏和角度的。一本好的传记,应该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人生的起伏。德兰修女的经历,想必是丰富而曲折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孩,成长为一个备受尊敬的精神领袖的历程。我希望不仅仅是罗列她获得的荣誉和成就,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去探寻她做出每一个决定的动机,感受她面对挑战时的情感变化,以及她对生活、对他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在其中找到更多前行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惊喜,我刚拿到手里就爱不释手。封面采用了经典的硬壳精装,触感温润,非常有质感。书名“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几个字采用烫金工艺,在深邃的底色映衬下,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美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非凡的人生。书的整体尺寸也恰到好处,既不像大部头那样笨重,又不会显得过于小巧。翻开扉页,纸张的质地也非常考究,泛着淡淡的米黄色,书页边缘的处理也十分精细,没有任何毛糙感,阅读起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一世珍藏名人名传精品典藏”的定位,从这细节之处便可见一斑。我相信,这样一本内外兼修的书,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感人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和珍藏的艺术品。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爱与力量。

评分

名人传记往往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和人性。德兰修女的生平,如果能被如实地描绘出来,那必然是一部充满力量的史诗。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她成长环境、人生转折点以及她内心挣扎的描写。毕竟,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付出和艰难。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呈现出一个立体、真实的德兰修女,而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她也会有迷茫的时候吗?她是如何面对质疑和误解的?她是如何在强大的压力下,保持自己初心不变的?我想从她的故事中,汲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学习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并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和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