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鉴赏中国茶》是一本关于茶艺的工具书,内容一应俱全,包含茶的种类、泡茶的用具、泡茶的方法等,语言轻快,具有指导性,易于操作。本套丛书是荟萃最新最雅致生活的的系列丛书,是系列化的选题,拥有广大的市场潜力。书中凝结了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使《鉴赏中国茶》既具有指导性又能够充分兼顾到读者的真正需要,是一本经得住验证,且是广大读者,真正需要的图文读本。
内容简介
茶,中国茶,世界飘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种茶、采茶、制茶、喝茶、品茶,并把茶叶传向海内外,茶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茶有独特的保健功效,是招待客人、增进友谊的纽带。
《鉴赏中国茶》用中英文双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精美漂亮的图片讲述了茶的发展、制作、冲泡,延伸至茶道、茶文化的内涵,教您轻松学会鉴茶、泡茶、品茶,是您收藏、馈赠的佳品。
作者简介
王广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员,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
王广智,中国安徽无为人,1937年7月10日出生,1964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研究员,曾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农业博物馆茶叶馆馆长、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员、中华名茶园黄山名茶科学园地(筹建)总策划。现任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茶人之家理事。担任职务全国高科技食品产业化委员会茶业专业委员会主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副理事长,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共获部委级奖11个,发表论文60多篇,享受国务院津贴,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6年度,又被中国老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走进茶的前世今生
神农遇茶的传说
“茶”字的由来和历史演变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源自何处
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
一壶香茗遍天下:茶在世界的传播
茶马古道
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茶之趣事
以茶代酒的故事
禅门公案:吃茶去
宋徽宗与《大观茶论》
茶的生长条件
四大茶区
茶叶的制作过程
采摘
晾青与萎凋
杀青
揉捻
发酵
渥堆与陈放
干燥
紧压
茶叶的分类方法
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
茶叶的选购
茶叶的保存方法
专题 烹茶方法的演变
专题 陆羽和《茶经》
专题 茶叶的保健功效
第2章 水如茶之母,器如茶之父
泉从石出更清冽
古人寻泉评水
好水四标准
宜茶美水
科学煮茗
专题 各地名泉汇集
茶具大观
茶盘
茶叶罐
随手泡
茶壶
盖碗
品茗杯
闻香杯
公道杯
过滤网和过滤架
茶巾
杯垫
盖置
茶荷
水盂
养壶笔
普洱茶针
……
第3章 赏茶知味,轻松泡茶分外香
第4章 香叶嫩芽,洁性涤尘
第5章 清心悠然悟茶道
附录
精彩书摘
茶叶的制作过程采摘
茶叶制作的第一步是将茶的嫩芽或嫩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不同种类的茶叶有不同的采摘标准,但总体而言,可将茶叶分为芽茶和叶茶两类,芽茶以茶树芽为主要原料,而叶茶则以茶树叶为主要原料。
因为芽是新生出来的,所以芽茶较叶茶更为鲜嫩,但是除了最为高档的芽茶,普通的芽茶也是含有一定的茶树叶的,而叶的老嫩程度又有所区别,所以芽茶和叶茶的鲜嫩度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芽的比重越高,叶质越鲜嫩,茶的品质就越高,但是也有部分茶叶是特别采摘较为粗老的茶树叶制作而成的,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晾青与萎凋
鲜茶叶采摘之后所要进行的步骤,以制作茶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对不发酵茶而言,接下来的步骤是杀青。杀青又分作蒸青和炒青,对炒青而言,还要在杀青之前进行晾青,也就是将鲜茶叶摊放一段时间,蒸发一定的水分。
对发酵茶和部分发酵茶而言,鲜茶叶采摘之后首先要进行萎凋。萎凋分作室外萎凋和室内萎凋。室外萎凋就是将鲜茶叶放在阳光下晒(阳光过强时要放在遮阴的地方),待茶叶变软后就转移到室内,接着进行室内萎凋。
在萎凋的时候,每过一段时间要对叶子进行一次搅拌,前半阶段,搅拌的目的是让茶叶中的水分散发得更为均匀;后半阶段,搅袢的频率和力度会有所加大,因为这时在散发水分之外,还需要让叶与叶之间发生摩擦,从而促进氧化反应的发生。
萎凋时需要注意控制水分散发的程度,不可将茶叶完全晒干或阴干。
杀青
不发酵茶在采摘或晾青之后的步骤是杀青。杀青分作蒸青和炒青两种,在古代,蒸青是主要的方式,而在现代,炒青制作已经成为主流。炒青茶的特点是香味较浓,而蒸青茶的特点是色泽更绿。
杀青的目的是继续蒸发茶叶的水分,破坏叶中酶的活性和产生香气。对杀青的效果而言,锅温是一个关键因素。当锅温较低时,酶的活性反而会较常温下更强,因而叶中无色的茶多酚会迅速氧化,从而令茶叶变红;当锅温过高时,茶叶则会被烧焦。
揉捻
杀青或萎凋之后的下一步骤是揉捻。在揉捻的过程中,叶片的完整性被破坏,从而在冲泡时其有效成分更容易浸出;同时,揉捻也可使茶叶的形状由松散而变得紧实,从而有利于保存;此外,通过不同的揉捻方式,还可塑造出不同的茶叶风味。
揉捻有冷揉和热揉之分,冷揉是茶叶在杀青后经过摊凉再进行揉捻,热揉是不经摊凉趁热揉捻。嫩叶宜用冷揉,因为嫩叶水溶性果胶含量多,容易形成条素;老叶宜用热揉,因为老叶叶质粗硬,趁热搓揉时容易成条,并且可以减少碎末。揉捻是茶叶造型的重要步骤,就力度而言,揉捻可分为轻揉捻、中揉捻和重揉捻。经轻揉捻形成的是条状、针状的茶,如果揉捻力度极轻,则揉捻之后的茶叶会基本维持原来的形状。经中揉捻和重揉捻形成的是半球状和球状的茶。
发酵
对于发酵茶和部分发酵茶,揉捻之后的下一步骤是发酵。发酵是将揉捻后的茶叶呈一定的厚度摊放在特定的发酵盘中,令叶中的化学成分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一系列氧化反应,从而改变茶叶的品质。在发酵过程中,无色的茶多酚会最终转变为茶黄素和茶红素,与此同时,茶叶的色、香、味也都发生了改变。在色泽上,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茶叶会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再变为绿黄色,而后又变为黄红色,乃至黑红色.在香气上,会由青草香转变为花香,再变为青果香,最后变为熟果香。在滋味上,会由新鲜的自然风味逐渐转变为醇厚的人工风味。
……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名为《鉴赏中国茶》的图书简介。以下内容力求详实,避免任何技术性或生成痕迹的表述,专注于内容本身的魅力和深度: --- 《鉴赏中国茶》图书简介 品茗,饮的不仅是茶汤,更是千载流芳的文化沉淀、一方山水的灵秀之气,以及精湛技艺的艺术结晶。本书《鉴赏中国茶》,旨在为所有对中国茶艺心怀好奇、渴望深入了解这门东方艺术的读者,提供一把开启茶之秘境的钥匙。我们并非简单罗列茶的种类,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广阔的品鉴场域,从历史的脉络到当下的审美品味,全方位剖析中国茶的形、色、香、味、韵。 一、溯源:茶之为物,源远流长 中国茶的起源,是一部与中华文明交织共生的史诗。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回溯至神农尝百草的远古传说,穿梭于唐代“茶兴于蜀”的鼎盛时期,以及宋代点茶、斗茶的文人雅集风尚。我们将深入探讨陆羽《茶经》的划时代意义,解析其如何将饮茶从单纯的解渴需求提升至关乎“道”的境界。明代朱元璋废团饼、兴散茶的变革,不仅重塑了制茶工艺,也彻底改变了百姓的饮茶方式。通过对这些历史节点的梳理,读者能够理解,今日我们手中的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何等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惯性。 二、探微:六大茶类的精妙分野 中国茶的魅力,在于其“六大基本茶类”的包罗万象与精妙划分:绿茶的鲜爽、白茶的自然、黄茶的嫩匀、青茶(乌龙茶)的醇厚、红茶的暖甜,以及黑茶的陈韵。本书的核心部分,将对这六大类进行细致入微的辨识和介绍。 绿茶:着重分析炒青、烘青、晒青等不同工艺对茶汤滋味和叶底形态的影响。我们不只谈西湖龙井的扁平挺直,更会深入到信阳毛尖的“鱼叶”特征,探究杀青温度与时间如何决定绿茶的“绿”。 青茶(乌龙茶):这是最具挑战性也最富变化的一类。我们将解构“做青”这一核心工序,详细对比闽南铁观音的半发酵与闽北武夷岩茶的足火焙制之间的区别。岩茶的“岩骨花香”究竟是如何在岩石土壤和反复炭焙中孕育而成的? 红茶:从滇红的金毫满布,到祁门红茶的“祁门香”——那种似花似果的复合香气,再到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熏工艺的由来,展现红茶在世界贸易史上的重要地位。 白茶与黄茶:这两类相对“小众”的茶,因其独特的后处理工艺(如白茶的自然萎凋和黄茶的闷黄),形成了其独特的口感:白茶的毫香与甜润,黄茶的杏香与醇和。 对于每一类茶,我们都将提供具体的视觉鉴赏标准(干茶外形、汤色),嗅觉分析(香气的主调与层次),以及味觉体感(入口的厚度、回甘的速度与持久度)。 三、精进:冲泡的艺术与器具的哲学 好茶需得良器相配,更需得法。本书的进阶章节,将目光聚焦于冲泡的实践层面,探讨如何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最大程度地释放茶叶的内在潜力。 水质与水温:解析不同水质(山泉、纯净水、自来水)对茶汤口感的微妙影响,并明确指出不同茶类对冲泡温度的苛刻要求——为何嫩芽的绿茶需要低温,而老叶的黑茶需要沸水“激”发其陈香? 器具的考量:紫砂壶的“透气性”如何影响乌龙茶的韵味?盖碗在不同茶类冲泡中的优势何在?玻璃茶具如何帮助初学者观察汤色与叶底?我们将不仅仅介绍工具,更阐释不同材质与造型背后的工艺哲学。 冲泡法详解:从唐代的煎茶法到宋代的点茶法,再到现代流行的功夫泡法,直至日式煎茶的低温慢泡。书中将提供一套详尽的、适用于家庭实践的“程序化”冲泡指南,确保读者能稳定地泡出一杯好茶。 四、入微:从叶底到文化语境 鉴赏的最高境界,在于洞察细节。《鉴赏中国茶》的尾声部分,将引领读者超越味觉,进入更宏大的文化视野。 我们将详细讲解“观叶底”的重要性——新采的鲜叶、经过发酵的半成品、冲泡后的舒展形态,叶底的色泽、柔软度、条索完整度,是判断工艺优劣的“无声证据”。 最后,本书探讨了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茶与诗词、茶与禅宗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及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品茶不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连接人与自然、古今交流的方式。 《鉴赏中国茶》力求做到知识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并重,助您从容地步入中国茶的广阔世界,真正做到“明其源流,精于品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