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拔罐療法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具有獨特的中西醫診斷與治療優勢的劉氏氣色形態罐診罐療法,則是拔罐療法中的一朵奇葩。劉劍鋒、劉謙所著的《劉氏氣色形態罐診罐療》分為基礎知識篇與臨床應用篇。基礎知識篇分彆從氣色形態罐診罐療法的發展簡史、基本知識、診療基礎、機製、基本操作方法、注意事項與禁忌、特點與優勢以及應用原則等方麵進行瞭詳細論述;臨床應用則具體論述瞭氣色形態罐診罐療法在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及日常保健與美容中的應用。《劉氏氣色形態罐診罐療》適用於醫療、保健領域的工作人員、醫學院校師生以及廣大中醫保健愛好者閱讀。
目錄
上篇 基礎知識
第一章 罐診罐療發展簡史
第一節 拔罐診斷發展簡史
第二節 拔罐療法發展簡史
第二章 氣色形態罐診罐療的基本知識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基本要素
第三章 中醫學及西醫學的診療基礎
第一節 中醫學與西醫學的基本區彆
第二節 中醫學診療知識
第三節 西醫學診療知識
第四節 中西醫診斷在臨床上的地位
第四章 對人體脊背部的認識
第一節 中醫學對脊背部的認識
第二節 西醫學對脊背部的認識
第三節 氣色形態罐診罐療對脊背部的認識
第五章 氣色形態罐診罐療的機製
第一節 氣色形態罐診理論
第二節 氣色形態罐療理論
第六章 氣色形態罐診罐療的特點
第一節 拔罐療法的優點
第二節 氣色形態罐診罐療的優勢
第三節 氣色形態罐診罐療的不足
第七章 氣色形態罐診罐療基本操作方法、有關事項及應用原則
第一節 罐具的選擇
第二節 氣色形態罐診基本操作方法
第三節 氣色形態罐療基本操作方法
第四節 罐診罐療法的常見反應與處理方法
第五節 罐診罐療法的注意事項與禁忌
第六節 罐診罐療法的應用原則
下篇 臨床應用
第八章 常見病多發病氣色形態罐診罐療
第一節 呼吸係統疾病
第二節 心腦血管疾病
第三節 消化係統疾病
第四節 泌尿生殖係統疾病
第五節 神經係統、運動係統及其他
第九章 拔罐與保健
第十章 拔罐與美容
參考文獻
附錄 氣色形態罐診臨床病例圖
精彩書摘
一、手法
(一)常用拔罐手法
1.留罐法留罐法又稱為坐罐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拔罐手法,是罐體吸拔在選定的部位後,留置一段時間的一種手法。留罐法可分為以下幾種:
(1)單罐法:是用一個罐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於病變範圍比較小或取穴較少的疾病。
(2)多罐法:是用多個罐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於病變範圍較廣或選穴較多的疾病。
(3)搖罐法:是將罐拔在皮膚上後,均勻而有節奏地搖動罐體的拔罐手法,一般每個部位搖罐20-30次。這種手法通過反復的牽拉,增加瞭對局部的刺激量。搖罐時應做到速度均勻,力度柔和,不要讓患者感覺到痛苦或搖掉罐具。
(4)提罐法:是將罐吸拔在皮膚上後,反復地提拉並復原的拔罐手法。先將罐吸拔在皮膚上,然後嚮上提起,並拉動皮膚,隨即恢復原樣,一般每個部位反復提拉20-30次。這種手法通過增強對皮膚和穴位的刺激,從而促進氣血運行。提罐法操作時力量應逐漸增大,但不要用力過大,以免把罐拔掉。本法常用於腹部,適用於胃脘不適,腹瀉、消化不良、痛經等病癥。
(5)轉罐法:是將罐吸拔在皮膚上,然後用手握住罐體,來迴轉動的拔罐手法。先將罐吸拔在皮膚上,用手握住罐體,慢慢地嚮左水平鏇轉90°-180°,然後再嚮右水平鏇轉90°-180°,這樣反復鏇轉10-20次。這種手法對皮膚的刺激性更強,可增強治療效果。轉罐法操作時手法應做到輕柔、平穩,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最好先在皮膚上塗抹適量的潤滑油。本法常用於軟組織損傷等。
(6)發泡罐法:是指使拔罐部位産生水泡的拔罐手法。在拔罐時,增加罐內的負壓或延長吸拔的時間,使被拔部位産生大小不等的水泡。使用發泡罐法後,起泡的部位有時會感覺到癢,要注意不要用手抓,以免感染。瘢痕體質的人不要使用這種手法。本法既可治療疾病,又可強身健體。
2.閃罐法閃罐法是將罐具以較小的負壓(滿程抽吸1次)吸拔在選定部位後,立即起罐,如此反復操作,至皮膚潮紅為止,是一種常用的拔罐手法。這種方法通過對局部皮膚反復地進行吸緊和放鬆的物理刺激,從而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適用於局部肌膚麻木、酸痛,肌肉萎縮以及麵部拔罐治療。
3.走罐法走罐法又稱為推罐法、運罐法、行罐法、滑罐法。是指將罐吸拔在皮膚上並來迴移動的一種拔罐手法。先在施術部位皮膚上塗一層凡士林或潤滑油,然後將罐吸拔在皮膚上,用手握住罐體,稍傾斜,前麵罐口稍嚮上提起,後麵略嚮下按,根據需要在皮膚上沿不同方嚮移動,至皮膚潮紅或瘀血為止。這種手法一般用於麵積較大、肌肉豐厚而平整的部位,如脊背、大腿等。走罐法操作前應確保罐口平滑,以免損傷皮膚。走罐速度的快慢應根據病情和患者的體質狀況確定,罐內負壓不要太大,以免走罐時過於疼痛。此法用於治療麻痹、風濕病、發熱、哮喘、慢性胃腸炎等。
……
前言/序言
劉氏氣色形態罐診罐療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