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著名作傢周國平真誠推薦
孩子需要愛 更需要規矩
你不給孩子做規矩
孩子就要給你和社會做規矩
規矩是愛的規矩
愛是融閤規矩的愛
規矩和愛的統一纔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更多精彩請點擊:
內容簡介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這句中國的老話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所驗證。所謂做規矩就是設定界限遵循規矩,即使在崇尚個人自由的美國,無論是科學的雜誌還是通俗的育兒必讀都強調要給孩子從小設定界限,甚至呼籲做規矩要從嬰兒齣生就開始。其中的道理很簡單,那便是規矩是遲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價越小而收益越大。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王濤,為您講解如何體現愛的管教和管教的愛、如何正確與寶寶交流、嗬護寶寶情感智力的發展。王濤博士認為: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瞭感恩;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瞭自卑;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失去瞭敬畏;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瞭謙卑和自信。 所以,沒有不能做規矩的孩子,隻有不會做規矩的父母!!
作者簡介
王濤,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心理學碩士,現為美國塔爾薩大學(TheUniversityofTulsa)教育係終身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從事兒童教育和心理學學習和研究長達三十年。在美開設兒童心理學,父母學和文化等課程。從2005年開始,緻力於對中國父母的教育和培訓。迄今已培訓超過5萬名中國父母。足跡遍布中國22省4大直轄市。
目錄
第一章 學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先學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父母這個崗位無人代替
彆以為生瞭孩子就是父母
為人父母需要謙卑
為人父母需要專業培訓
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計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一:不占有原則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二:規矩和愛統一的原則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三:情商先於智商的原則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四: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則
第二章 規矩和愛:教育孩子既要愛也需要規矩
規矩和愛不可或缺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規矩和愛的太極圖示
錯誤的父母教養方式之一:溺愛型
溺愛不隻是富貴傢庭的特有現象
錯誤的父母教養方式之二:忽略型
傢庭教育,爸爸不可或缺
第三章 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
如何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我的父親
父親的規矩之一
父親的規矩之二
父親的規矩給我的啓發
父親的愛
傢有嚴母
母親的嚴厲和我的“墮落”
謊言背後的誠信
第四章 規矩和敬畏
做規矩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敬畏感
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
周公的故事
做規矩需要樹立權威
做規矩不能隨便
做規矩需要有懲罰
孩子可以打嗎
猶太人的“杖”和中國人的“傢法”
怎樣打孩子
怎樣用愛打孩子
第五章 如何做規矩:人之初,規矩始
做規矩要從孩子齣生開始
人之初,規矩始(1):吃的規矩
人之初,規矩始(2):玩和睡的規矩
規矩的一緻性之一:同一教育者之內的一緻性
規矩的一緻性之二:不同教育者之間的一緻性
做規矩需要愛
規矩和愛的分離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
第六章 情商(一)
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
情商和幸福
情商要素之一: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
培養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
讓孩子學會謙卑
情商要素之二:幫助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單親媽媽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第七章 情商(二)用規矩和愛幫助孩子成長
情商要素之三:積極明確的內在動機
用規矩和愛發展孩子的興趣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培養孩子的抗逆力
情商要素之四: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情商要素之五:交往閤作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閤作能力
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第八章 濛迪的故事:一個震撼心靈的案例
濛迪:一位瞭不起的教育者
濛迪:一位真正的馬語者
濛迪和野馬
濛迪的新方法
濛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一
濛迪和害羞男孩的故事之二
濛迪和他的孩子們
濛迪給我的啓發
采訪濛迪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學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孩子的到來為父母帶來瞭再次成長的機會 父母無法抗拒對孩子的愛,但要警惕那占有的私心 為人父母是一個神聖的職責, 它不僅直接關係到一個生命的品質, 也關係到人類的明天 先學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你看到本章的標題時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是先學做父母,然後纔是教育孩子?”首先,學做父母和教育孩子雖然有密切的關係,但不完全一樣。前者的重點在父母,而後者的重點則在孩子。其次,學做父母應該先於教育子女,因為學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乘坐飛機時,有這樣一條安全指令:帶孩子的父母先給自己戴上氧氣麵罩,然後再幫孩子戴上。在傢庭教育中也有一條類似的原則:先學做父母,然後再去教育孩子。 現在很多“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父母自己就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過多的關愛使他們的心智成熟比較慢。自己還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卻已經開始為人父母。我在網上看到一張照片,一位“80後”的媽媽一手抱著寶寶哺乳,一手拿著鼠標全神貫注地打遊戲。看著這樣的情形,我不得不擔憂這位媽媽和她懷中孩子未來的幸福。去責備這些不成熟的父母不如去幫助他們,讓他們和孩子一起成長。這正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當然,不僅僅“80後”的年輕一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如何為人父母。嚴格地說,沒有人天生就是閤格的父母。我們每個父母都需要學習和成長。但是能否成長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學習的意識和願意重新成長的謙卑態度。父母的自我成長和改變在現實中往往非常艱難。因為要改變一個超過10歲的孩子已經很不容易,要改變一個成年的父母自然就更難。更何況這種改變要靠父母的自我覺察和自我監督來實現,所以是難上加難。 如果這樣,我們在學習為人父母上是否就沒有指望瞭呢?斷然不是。最讓我們有信心的是我們對孩子的愛。在孩子齣生後,我們做父母的,身上會突然有一種陌生的大愛産生。 我自己就明確地經曆和感受過這樣的愛。記得初為人父時,剛滿周歲的兒子因為過敏瘙癢而整夜啼哭,用小手把自己的臉都抓破瞭。有一個晚上,我隻能摁著他的小手不讓他再抓正在結痂的皮膚,小傢夥就拼命掙紮和哭泣。無助的我心裏忽然冒齣這樣的祈求:“上帝啊,給我一個恩惠,讓這過敏和瘙癢都統統到我身上吧,讓我的兒子能安睡一夜。”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這樣的禱告,不僅願意犧牲自己不求迴報,甚至能夠把這樣的犧牲當做一種恩典來祈求。我明白這種油然而生的愛絕不是自己努力學習得來的,而是隨著這個小生命來到我的身邊自然齣現的。那一刻,我頓悟瞭什麼是父母之愛。 我也在數以萬計的傢長身上看到瞭這樣的愛。近些年,我在中國的一些城市給很多父母做過講座,每次講座長達3個小時。很多父母早早來到會場,總是先坐靠前的位置,整個講座中都不停地寫著筆記。幾乎每個父母都是聚精會神地聽完講座。我在中美當老師十多年,教過中國的小學生,也教過美國的研究生,從沒見過像中國傢長這麼認真的學生。很難想象若沒有對孩子那份切實的愛,這些父母能聽完我3個小時連抑揚頓挫都不明顯的講座。 所以正是孩子,也隻有孩子,纔能讓我們産生這樣切實的愛。有瞭這樣的愛,一切改變皆有可能。但是僅僅感性地憑著這份本能的愛仍然很難做一個好父母。這是因為這份愛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變淡。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纔2歲的時候已從愛得要命變成瞭“恨”得要死。不少焦頭爛額的媽媽常常“恨恨”地對纔2歲的孩子說:“我真想把你再塞迴我的肚子裏去。”確實,若沒有理性的學習,父母這份本能的愛會隨著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可愛”而慢慢消失。因此,我們要趁著這份愛在自己身上還沒有淡化,好好學習如何更加理性而長遠地愛我們的孩子。即使這份原始的愛沒有隨時間而淡化,甚至愈來愈強烈,父母們若不通過學習和反思建立起理性的堤壩,他們這種本能的愛也可以成為溺愛的洪水而泛濫成災。 本書旨在幫助父母理解規矩和愛的關係,引導父母用規矩建立理性的大壩,讓愛造就孩子,也造就自己。在學習規矩和愛的關係之前,讓我們先瞭解一下父母這個崗位的特殊性。 父母這個崗位無人代替 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藝術。它可以讓你收獲人生至樂,也可以讓你收獲人生至痛。 宋代詞人傢頤曾說過: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而我認為教育孩子不僅至要,而且可以至樂。記得著名音樂人梁弘誌寫過一首歌叫《讀你》,蔡琴曾經唱過。她用那甜美、細膩的歌聲把情人的至愛和讀書的至樂巧妙地結閤在一起。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一生中最甜美、最細膩。最能讓我們産生共鳴的一本書。如果你有能力去好好讀,一定會讀齣“三月”的感覺,讀齣喜悅的經典。當孩子的一切移動左右你的視綫時,你會情不自禁地唱齣:讀你韆遍也不厭倦,讀你韆遍也不厭倦。 當然孩子也是最復雜最難理解的一本書,有時候我們會讀不懂。但這不是主要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現代中國越來越多的父母根本不把教育子女當做人生的至要。他們不願意靜心謙卑地來閱讀品味那字裏行間的愛和美妙。有的匆匆翻過,有的甚至從未打開過。這樣的父母自然無法感受到那人生的至樂,一不小心孩子甚至會成為他們一生的至痛。 這些年我迴中國講課遇到過不少事業有成的父母。但這些在外人眼中的成功者卻常常認為自己的人生很失敗。因為他們的孩子不成功。當他們感受到這樣的人生至痛時,他們纔明白是孩子,而不是公司,纔是自己人生最大的事業。但可惜的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還能被“經營”的時候,他們沒有去努力、去管教。當孩子上瞭高中甚至大學,很多壞習慣已經形成瞭,這些父母方開始意識到孩子的重要性。到瞭那個時候,雖然他們做瞭很多努力想要彌補自己的過失,但一切為時晚矣。因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有一位精明能乾的媽媽經過打拼,擁有一個規模不小的企業。但是她17歲的兒子卻整天以網吧為傢。第一次見到我,一開口,這位媽媽的眼淚就奪眶而齣。在交談中,她不斷地重復這句話:“我實在不甘心接受這樣的現實,我願意花掉我所有的財産,隻要我能把我這唯一的兒子贖迴來。”顯然,這位媽媽意識到瞭自己的過失,她想把孩子“贖迴來”。可惜的是孩子的品行和健康一樣,都是很難用金錢贖迴的東西。或許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現實中我們和這位母親一樣,要到徹底失去時,方懂得其珍貴。 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父母這個重要的崗位也是彆人不可替代的。孩子和父母(特彆是母親)的連接是獨特的,也是天然的。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剛齣生的嬰兒就能在視覺和聽覺上把自己的母親從彆的女性中識彆齣來。反之亦然,母親也能很準確地識彆自己孩子的哭聲。隨著孩子的長大,這樣的連接更加密切。孩子和父母的依戀是一切社會學習的基礎。所以,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一輩子最重要的老師。 目前很多年輕優秀的白領媽媽工作非常辛苦,工作孩子不能兼顧。不少媽媽問我這樣的問題:應該選擇自己的事業還是孩子?我的建議總是這樣:如果經濟條件許可,選擇孩子。原因很簡單,你公司的工作彆人能頂替,而媽媽這個崗位卻無人頂替。你的事業以後也會有發展機會,孩子的教育錯過這個時間,以後很難彌補。 有一位白領媽媽把齣生不久的女兒留在老傢讓自己的父母帶,前兩年很少迴去看。姥姥姥爺為瞭讓寶寶記住媽媽,就把媽媽的一張照片貼在牆上,並常常對寶寶說這是媽媽。有一天媽媽真的迴來瞭,當她抱住寶寶時,嚇得寶寶大哭起來:“我要媽媽,我要媽媽。”一麵哭一麵掙脫媽媽撲嚮牆上的那張照片。看到這一幕,這位媽媽的心都碎瞭。短短的兩年,孩子心目中最需要的媽媽已經從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變成瞭一張平麵的照片。這位媽媽後悔不已。下決心辭瞭工作,把寶寶接迴自己工作的城市。之後還接受瞭專門的親子輔導,花瞭差不多一年的時間纔慢慢讓孩子接受瞭現實中的媽媽。所以,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自己可以開個小差。這個小差可以造成你和孩子一生的缺憾。 僅僅意識到為人父母這一崗位的重要性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認識到這一崗位專業性。 彆以為生瞭孩子就是父母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從業人數最多的崗位。它不僅重要,而且專業要求也很高。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上崗前,連最基本的培訓都無法得到。 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化,每個崗位都需要有專業的培訓。做賬需要有會計證書;當老師自然要有教師資格證書;開車就更不用說瞭,性命攸關的事情當然要有駕駛執照瞭。但是,唯獨父母這個最重要的崗位我們卻可以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就上崗。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樣做父母的危害甚於無證駕駛。交通事故危害的主要是肉體的生命,而為人父母齣現問題危害的則是人的靈魂。現實中,無證駕駛畢竟是少數,而無證上崗的父母卻比比皆是啊。 造成這樣的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父母缺乏學習意識;其次,父母缺乏謙卑的態度;最後,現實中缺少父母教育的資源。 首先我們來談談第一種情況:不少父母認為做父母不需要專門的學習。真的如此嗎? 很多年前我在《讀者》雜誌上讀過一篇文章,說有一位在上海齣生長大的猶太人母親,因為父親在“二戰”時逃亡到上海。在中國和以色列正式建交後帶著三個孩子迴到以色列。初到以色列的日子,這位母親一方麵終日勞苦維持生活,另一方麵又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為孩子準備一切能準備的,努力做著閤格的中國式媽媽。不料有一天,她的一位鄰居老太太看不下去瞭,走過來劈頭蓋臉地訓斥這位母親的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瞭,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鄰居又轉過頭來訓斥這位母親:“彆以為生瞭孩子你就是母親。” 剛讀到這篇文章時,我覺得這位猶太鄰居雖然講得有道理,但其做法未免太不閤情理。很難想象我自己會這麼直接而嚴厲地去訓斥一個鄰居的孩子。更不要說訓完孩子後還要當著孩子的麵訓斥他媽媽。這樣做不僅有多管閑事之嫌,情理上連我這個局外的讀者都有所不堪。不過隨著這些年我對猶太教育的學習,我對這位猶太鄰居的做法,甚至整個猶太文化都肅然起敬。 縱觀兩韆年猶太人的曆史,這樣一個纔一韆萬人口的小民族能夠經曆那麼多的劫難後復國,他們的民族凝聚力不能不讓世人驚嘆。而這樣的凝聚力和他們的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猶太人篤信上帝,他們認為孩子首先屬於上帝,其次屬於以色列民族,然後纔屬於傢庭。所以教育孩子人人有責。這樣看來,那位鄰居所管的是自己民族分內的事,而不是彆人的閑事,因為猶太人認為,哪怕是鄰居的孩子也要像自己的孩子那樣管教。這一點就值得我們中華民族好好學習。我們的古訓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猶太人不僅做到瞭這一點,而且擴展到瞭教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在猶太文化中這樣的“教人幼”不是多管閑事,而是一種大愛。 但這個故事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還不是這位猶太鄰居對彆人孩子的管教,而是她轉過頭來訓斥媽媽的那句話:“彆以為生瞭孩子你就是母親。” 這句話很傷人,卻發人深省。我們現在有多少中國父母都以為生瞭孩子自己自然就是父母瞭。那位猶太鄰居的話給我們中國父母一個警示:生孩子隻是證明你有生理上的生育能力,不代錶你已經有教育上的養育能力。 為人父母需要謙卑 為人父母需要學習的知識實在太多瞭。無論是對孩子身體所需的營養還是心理的教育,都需要有專業的學習。著名教育傢陳鶴琴先生在著名的《傢庭教育》一書中,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小孩子實在難養得很!” 有時候,你不曉得他應當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食物!有時候你不曉得他為什麼哭,為什麼不肯吃!有時候,你不曉得他為什麼生病,為什麼變得這樣瘦弱! 在列舉種種不易之後,作者馬上又寫道: 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是難教得很!有時候,他非常倔犟,你不曉得罵他好呢,還是打他好;讓他去強霸好呢,還是去抑製他好…… 確實,撫養孩子需要學習,教育孩子更要學習。我從事兒童心理學的教育和研究已有30年之久,但是近些年看到日新月異的研究成果,常常不得不感嘆自己對孩子瞭解得有限。例如,2010年美國加州伯剋利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傢高普尼剋(Alison Gopnik)齣版瞭一本轟動美國的科普書籍《哲學寶寶》(The Philosophical Baby)。它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展示瞭一係列最新的兒童早期心理發展的研究成果。這本書之所以産生轟動效應,是因為有很多新的發現讓我們在驚嘆之餘不得不重新認識孩子的能力。作者用瞭哲學寶寶為題目來形容嬰兒思維之復雜。例如,高普尼剋和她的學生發現一歲半的孩子已經能夠很好地思考彆人在思考什麼。類似的研究發現不僅對傳統的兒童發展理論提齣瞭挑戰,也讓我們做父母的對自己的孩子有瞭嶄新的認識。類似這樣的發現為我們教育孩子都提齣瞭進一步學習和思考的空間。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父母,我們所能學的育兒知識遠遠超過我們的祖先。這些新的科學知識一方麵需要我們有更加好學的態度,另一方麵也為我們學做父母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實際指導。 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隻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學習還離不開謙卑的學習態度。 我們說敬畏和謙卑是智慧的開端。學做父母我們同樣要有謙卑的態度。我曾經遇到一些擁有理工科高學位的父母,雖然在傢庭教育和子女教育中他們遇到很多問題,但是要幫助和改變他們特彆睏難,因為他們對教育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偏見使他們很難先聆聽彆人的意見。他們非常崇尚他們所學的自然科學(理科),認為這纔是唯一的真正學問,其他的文科包括教育隻是耍耍嘴皮子的事情。 這樣的現象不僅和這些傢長的個性有關,還和特定的中國曆史背景有關。這些父母往往成長於“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20世紀70年代末期。當時的中國社會百廢待興,最缺乏的是能直接幫助生産力發展的理工科人纔。那時流行的一個口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瞭高中最優秀的學生報考理工科,成績稍差的報考文科,連文科也讀得吃力的,隻能報考外語專業。所以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父母在潛意識裏常常重理輕文。他們對理科專業的驕傲忽略瞭這樣一個現實:人類的教育和倫理並不比任何自然界的問題簡單。它不僅需要用理性的邏輯去思考,更需要用真誠的內心來感受。康德的墓誌銘上有這樣一段話:“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曆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它們嚮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即使我們對自然和人文的認識不能達到在宗教高度的統一,至少要對二者有同樣的尊重。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還是遇到很多非常謙卑也願意學習的父母。但是由於缺乏父母教育資源,常常得不到這方麵係統科學的指導。 為人父母需要專業培訓 早教專傢周弘先生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年長的傢庭教育專傢下榻在一個賓館,看到那個賓館有一個會議指示牌,上寫:“科學養豬研討會請上五樓會議室。”老先生大受刺激,不禁老淚縱橫:“這年頭連養豬都要研討,怎麼養孩子卻沒有專門的培訓啊!難道養人還不如養豬?” 所幸的是這樣的現象正在漸漸改變。一方麵,國內的一些有識之士用自己的知識和財力來普及父母教育的知識。例如顧曉鳴教授的中華傢庭教育網。另一方麵,一些西方的父母教育理念和課程紛紛通過商業操作進入中國。例如Parents As Teachers (PAT),和Parents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ET)。但是這樣的資源往往杯水車薪。一則因為中國需要幫助的父母人數眾多。二則由於有些培訓項目的收費讓很多有經濟製約的父母不得不望而卻步。所以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政府的大力介入。大約在20年前,美國心理學傢在對1364個貧睏傢庭早期教育的效果做瞭14年的跟蹤研究後,發現這些貧睏傢庭如果注意0~3歲的早期教育,孩子認知的發展和將來的學習成績都會受益。這樣的研究結果對以後美國政府加強傢庭教育的投入産生瞭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應該藉鑒這些成功的經驗,政府的有關部門在改善貧睏傢庭經濟狀況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父母教育能力的培訓。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必須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怎樣使父母教育符閤中國目前的國情和傳統文化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特彆是目前很多父母教育課程都是由西方國傢直接引進,當有些方法運用在中國傢庭時,會發生很多問題。所以培訓父母必須加入文化的考量。有關父母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在本書的很多地方都會論及,這裏簡單闡述我的三個主要觀點。 首先,我們需要補課,尋迴中華傢教的根源和精髓。隻有找迴自己的根,纔是教育生命的開始,纔能真正吸收彆的文化中的養分。我讀瞭馬鏞的《中國傢庭教育史》,領略瞭傳統傢庭教育思想之豐富。特彆對施教中規矩和愛的辯證統一有很多精闢的論述。例如,傳統教育中雖然強調父嚴,但也明確為人父親的最高境界是慈愛(為人父止於慈);雖然強調母慈,也有以“慈母敗子”的告誡。反觀如今的中國社會,
規矩和愛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我當然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嘗試找到他們的內在燈塔,但就像我丈夫以及其他男性,他們卻排斥問路!當同齡人和流行文化信息靠近他們並為他們導航時,他們就會踏上廷巴剋圖某條被廢棄的道路,油箱空空卻沒有其他選擇。
評分
☆☆☆☆☆
紙質很好,從情緒管理開始,教齣講道理的好孩子。
評分
☆☆☆☆☆
很好很好,哈哈哈哈
評分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
妙計10?把握每個轉換的階段,確立生活新秩序
評分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
剋服粗心大意,先從規律的生活做起
評分
☆☆☆☆☆
??規矩和愛??規矩和愛??規矩和愛
評分
☆☆☆☆☆
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很不錯的書